《桃花源记》中,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

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人们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答案就在里面,还找不到,送你一句:孩子,书甭念了,回家去吧

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全文(节选)如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如下: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桃源只是作者理想化的世界,现实生活不可能有那样的理想社会。寻找失败,反映了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破灭。

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我猜可能是作者想表达桃花源的神秘吧,转瞬即逝的美,凡世少有。即使到处做记号也还是找不到。
或者还有感叹那样的好地方在凡世难以找到的感慨吧?暗讽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生活的痛苦


桃花源记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桃花源记》渔人是个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的人。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

桃花源记中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中渔人具言的是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世界上的事情都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

<桃花源记>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他有什么作用?
作用:渔人就是尘世的缩影,与世外桃源的安和平祥形成鲜明对比,起的是对比作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人物形象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敏感多思、好奇心强、胆大心细、敢于冒险、外表忠厚、城府颇深、言而无信,是一个世俗庸人。《桃花源记》人物形象 1、敏感多思,好奇心强。渔人在偶遇桃花林之后,被桃花林的美景所吸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心想“欲穷其林”探究个明白。2、胆大心细,敢于冒险。当“林尽水...

桃花源记 中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桃花源人),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渔人,就是一个当时普普通通的渔民。是陶渊明为写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虚构的,但他是全文的线索,他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此文艺术构思精巧...

《桃花源记》中渔人所进入的是什么地方?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

《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那渔人在这...
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那渔人被热情的村民款待,受邀至各家,共享美酒佳肴。他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是品味了世外桃源的宁静生活,更是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温暖与和谐。他与村民共度的日日夜夜,仿佛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只留下淳朴的友情与和谐的氛围。然而,这段看似田园诗般的时光并非全然...

《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我们怎么看?
《桃花源记》中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去对待他,他就是文章中的“渔人”。这个人物是陶渊明在文章中虚构出来的,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如果离开了这个人物,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光彩。那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句话可以看出,他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

渔人一词在《桃花源记》里是如何解释的?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白话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话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
慎锦尤尼:[答案] 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黄发垂髫”分别指...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愿望? -
慎锦尤尼:[答案]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 暗示故事是虚构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
慎锦尤尼:[答案] 在文章中渔人是在捕鱼时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桃花源,在动画片中是因为渔人放生了一条小鱼,于是那条小鱼为了报恩就带渔人去了桃花源. 他进入桃花源时,看到了一片桃林,这个在文章中都有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泉山区19527486935: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
慎锦尤尼: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首先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然后被桃花林的美吸引了,就穿过了桃花林,发现有水还有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被山口的神秘吸引,就从山口穿过去,发现了山口进去以后是“豁然开朗”,“往来种作”,桃花源就出现在渔人的面前啦~!望采纳,谢谢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
慎锦尤尼: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中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慎锦尤尼: 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以及却永远见不到着美丽世界的感伤,体现对现实世界黑暗封建的批判憎恨.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 -
慎锦尤尼: 1,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人们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慎锦尤尼: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

泉山区19527486935: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作者的寓意是什么 -
慎锦尤尼: 1:与前文“忽逢桃花林”相照应.2:暗示桃花林的虚构性.3: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

泉山区19527486935: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园的 -
慎锦尤尼: 在文章中渔人是在捕鱼时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桃花源,在动画片中是因为渔人放生了一条小鱼,于是那条小鱼为了报恩就带渔人去了桃花源.他进入桃花源时,看到了一片桃林,这个在文章中都有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