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颇存争议的战争

作者&投稿:征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战役~

  中国古代有很多战役,著名的也有很多,角度不同,认同也不同。
  现列出公认的古代十大战役如下:
  曹操代表作
第十位官渡之战 曹操VS袁绍, 12万VS3.4万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日后雄霸北方就是依靠的此战
  周瑜代表作
第九位 赤壁之战 周瑜VS曹操 联军5万,曹军20余万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没有此战就不会有以后的三国。
  第八位卫青、霍去病
漠北之战时间:公元前119年春博弈:西汗军(卫青、霍去病)VS匈奴军(伊稚斜单于)结果:西汉大胜,歼灭匈奴主力9万余人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首次战略胜利当卫青、霍去病挥数十万大军,并分两路,穿越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域,奇迹般地千里奔袭匈奴军队主力,用对手擅长的招法置对手于死地,并以坚毅果敢的执行力速战速决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这两位名将击节喝彩。毕竟,这是中华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漫长角力中的首次战略性全胜。漠北决战,号称野战无敌的匈奴铁骑主力尽失,庞大的草原帝国分崩离析。从此其势力骤衰,不仅再无余力威胁中原,其部分部众摄于汉朝之压力,向西迁徙,终于数百年之后成为终结西方罗马文明的生力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尽掀波澜。不过,如下的事实,我们却不应视而不见: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博弈。坐拥空前雄厚资源,适逢卓绝明君圣主,兼具旷世良将拱卫的大汉帝国,在倾举国之力将重量级对手击倒在地之同时,也几乎耗尽了自己的能量。随后数百年纷争混乱的中华图卷,即为明证。的确,铁血与战争虽然快意,却往往不是文明进程的最优选项,其理,古今依然。。
  第七位李靖代表作
唐灭东突厥之战时间: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博弈:唐军(李靖)VS东突厥军(颉利可汗)结果:唐军大胜,灭东突厥国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战略胜利李靖之所以铸就史上一代名将之盛誉,与其长途奔袭、以寡击众,于茫茫草原之地,一举戮灭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帝国之旷世传奇密不可分—— 这是在漫漫750年后,中原农耕文明再次于战略上全面压倒北方草原文明的标志性战役。与卫青、霍去病们不同,李靖的胜利来的堪称轻松至极;大唐也未如大汉帝国一战而竭,反倒是由此开启了中国帝制历史中,辉煌绚烂的盛世之门。与卫青、霍去病们相仿,战败的一方遽然间倒地星散,向西狂飙避难,错进错出中,深深地改变了中亚与西亚的历史版图,终成今日“东突”的滥觞之源
  第六位
宋辽岐沟关之战时间:公元986年5月博弈:宋军(曹彬)VS 辽军(萧太后)结果:宋军惨败,步入数百年被动挨打之歧路评价: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夺回幽云十六州,取得对中原家天下的地理拱卫权,始终是大宋太祖毕生未曾圆满的夙愿;更是深知其中巨大艰险的宋太宗所以宁可与民休息、八载隐忍不发的原因。为此,太宗厉兵秣马,殚精竭虑,纸上周密谋划,自信万无一失之时,以老成持重的名将曹彬为帅,举全国精锐,以雷霆之势,步步为营,直指幽州。然事与愿违,被太宗弱智的军事理念多方掣肘的曹彬,面对灵活机动、指挥自如的辽国铁骑,力战崩盘,折了老英雄的一世英名。经此一役,由大宋至大明,再至大清,历代雄主们,除了窝里横之外,在外敌压境之时,无不以“先哲”宋太宗为标尺,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最高准则,亦步亦趋,终将“难看的活”演绎到“屈辱的死”。
  第五位
白起代表作 白起 战争机器
长平之战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第四位
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11月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其实,穿越长久笼罩在淝水之战之上的炫目光环,再略去交战双方具体入微的战役组织与执行等影像,文化凝聚力实乃决定胜负之源。于是,八十万的“乌合之众”倒在了八万“忠勇之师”面前;于是,中华南北分治、混乱污浊、惨痛不堪的黑暗岁月,注定还要延续两百年。
  韩信代表作
第三位 背水一战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第二位
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盘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西楚霸王项羽代表作 4万VS40万
第一位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这是中国唯一进入世界十大战役的作品,这是一场史诗般的历史巨作,这是一场仿佛教科书般的战争题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有之一)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及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在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4万楚军,同秦朝名将章邯 王离所率的一共40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的决定天下归属的巨大战役,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个个作壁上观时项羽第一个站出来如同以卵击石的方式,向秦军主力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以自己英勇无敌的精神加上超凡的智慧,以及拿青春赌明天的魄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全歼秦军40万主力,(当中歼灭了20万王离军坑杀了20万章邯军)这场战役过后天下的所谓王侯将相们,个个在项羽面前自发的膝行而前,莫感仰视,此时的项羽还不满27岁.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盟主地位。为他日后成为天下霸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主力部队全部消失,名存实亡。(后人分析这场战役时,一致认为这场战役改变了今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军事统帅,一般指挥战役,基本都是拿别人的命在赌,没有任何一人是拿自己的命在赌,项羽在这方面堪称历史第一人.破釜沉舟脍炙人口,他排第一实至名归.

 古代战争的一般原因和流程
    战争分为攻势战争和守势战争。攻势战争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双方的战略平衡发生了有利于攻方的改变,如守方遇到天灾、君主暗弱、发生内乱、遇到强敌进攻、攻方实力培养完成(或认为已经完成)、原先的不利条件去除(或认为已经去除)等;或攻方对战略势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使之敢于尝试战争。原因有攻方新君主上台、新权臣主政、决定用对外战争转移内部矛盾等。守势战争对于守势一方来说是较难预料的。因为既然居于守势,必然有弱于对方的劣势,而使战争的主动权操于对方之手。强势一方遭到主动进攻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也就更难预料。
    战争的主观动机,最常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为了争夺土地或财富。历史上这样的战争数不胜数,不必列举。但大凡这样的战争,都必然要找借口。赤裸裸的侵略,文明时代以后都是不受欢迎的和居于道德劣势的。常见的借口有违反条约(罗马常用,如第二次布匿战争)、杀害使者(典型的是中国攻大宛的战争)、历史仇恨(所谓“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边境纠纷(中匈战争中中方的借口之一)、或者某些道德上的理由(但古代没有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说,很少有以别国的政治缺失为唯一理由去进攻敌国的,比较可信的例子是周以商王辛统治残暴为由进攻商朝)。此外,排除潜在威胁也会成为战争的动机,如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原因常常包括为了使边境免遭劫掠。比较少见的战争动机,常常跟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不免跟战争借口难以区分。如传播宗教,著名的阿拉伯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既是宗教热情的表现,也是追求土地的现实行为。至于君主本人的好战,无疑的也可以成为战争的起因之一。但事实上,君主的行为往往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制约,其动机往往也可以归因于统治集团对土地和财富的追求,所以我都找不到一个战争是纯粹出于君主的个人爱好的发生的。如果哪位发现有这样的战争,请指出。
    决定战争的国家机关,在古代一般是君主,共和国和民主国则是民意机关或者公民大会。在正常状况下,中国的战争决策者是皇帝、两河诸国是国王、雅典是公民大会(梭伦改革之后,僭主时期除外)、罗马在共和时代是元老院,到了帝制时代,当然是元首/皇帝。从决策效率考虑,最好的制度是君主制——其实,如果君主贤明,独裁政制的效率是远远高于任何其他制度的。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此。唯一的问题是:独裁制度恰恰不能保证君主的贤明。
    发动战争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有兵员(如果是征兵,还要训练)、粮食、战马和驮畜、兵器、金钱、挖掘工事的工具,衣物等等,如果可能的话也要有药物、军妓、非战斗属员等。战争准备是相当费钱和费时间的,《孙子兵法》上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宋金战争时,宋人说金朝若想发动战争,要准备好几个月,估计宋朝自己也差不多。 
    当然,也可以像《孙子兵法》上极力推荐的那样,因粮于敌(也就是掠夺敌境)。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敌方坚壁清野,无可掠夺,军队就要陷入绝境——就像1304年和1306年蒙古入侵印度时一样,蒙古军完全靠掠夺为食,结果遭到伽齐·马利克所率军队的围困,一次被坑杀8千人,一次被杀5万人。
    在古代,冲突和战争的区分也是明显的。游牧民族出于饥寒交迫或者单纯为了“致富”,都会向农耕民族地区发动小规模的劫掠。这种情况被古代中国人称为“扰边”。这种时时发生的劫掠,不仅令被劫掠者很烦恼,而且也令劫掠者的政权自食恶果——长期的小规模战争状态令地方军官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日子一长,尾大不掉,积重难返。匈人在蒙古高原的悲惨失败,就跟长期形成的地方分裂倾向有很大关系。演海居民也往往倾向于做海盗,他们的危害跟游牧民族劫掠者一样,所以不为各国中央所容。日本北朝战胜南朝之后,积极扑灭海盗,甚至把他们交给中国,就是明证。总的来说,挑起小规模冲突是被各国严厉禁止的。但如果缺乏一个有力的中央政权,那么小规模劫掠就会成为大问题,如6世纪到12世纪的维京海盗。
    当战争爆发之后,指挥通讯成为重大的问题。古代军队跟现代军队的一个本质的区别是通讯很不方便,因而反应非常慢。18世纪中国的驿站制度规定,在进行战争时使用“加急”速度输送战报和命令。速度规定如下:北京至齐齐哈尔,18天;北京到成都,24天;北京到昆明,40天;北京到桂林,25天;北京到张家口,16天;北京到福州,27天;这大体上就是中央对战争的反应速度。而同样是因为联络不便,古代军队一般是结成一个庞大的队列行军的,遇到战斗时,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就决定了胜负,即使是几十万人的大会战,最多也不过一个月确定局面。这样,中央要指挥战地军队,往往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古的时候就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原则(见于《孙子兵法》)。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硬要遥控指挥,后果往往非常不妙。如刘义隆在430年和450年的失败。
    由于古代不可能实现“中央统帅部”,所以用什么人指挥军队,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大体上,军队指挥体系跟国家的政制保持一致。君主制国家派出官员指挥军队,若战争重要,则御驾亲征。而大帝国的君主,除了开国之君或者实在迫不得已,往往很少御驾亲征(怕出意外。罗马帝国的皇帝可以说是例外,这也是罗马帝国武功长盛的原因之一)。共和制和民主制国家的军队指挥,也跟其政治制度保持一致。雅典在前5世纪实行“十将军制度”,在作战时要通过十将军的辩论来决定战斗如何进行。共和时代的罗马(马略以前),若派出执政官指挥的大军,两名执政官实行轮流值日的制度,在坎尼,正是到了保卢斯指挥的那天,他才能积极出战,从而把8万6千大军葬送掉。总的来说,民主制和共和制国家的军事指挥体制是不值得称道的。
    在古代的君主制国家,良将是柄双刃剑,既可以用来消灭敌人,也完全可能对付君主自己。其原因上面已经提到一些——因为中央指挥困难,所以在战争中要求军官用有很大的独立权力,并且,为了提高效率,掌握先机(所谓“兵贵神速”)最好是一人独断。这种权力行使得久了,几乎肯定会造成“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君主”的情况,罗马共和制就是这样垮掉的。很多大帝国的分裂,也跟长期战争条件下,高级军官掌握兵权有关。为了防止将军专权,君主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飞鸟尽,良弓藏”这种血淋淋的史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无奈。若建立制度,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文官掌兵。最典型的例子是宋朝的军制,中央由文官组成的枢密院执掌全国军事权,战时也由文官担任统帅,当然,实际指挥军队的军官,非是武官不可。但他们都是临时担任的,到了战斗结束就要解任。这样,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当然就不会发生拥兵自重的现象了。宋朝统治者尤嫌不足,又规定了“厢军不得多于禁军”和“统帅按阵图作战”的制度。在社会文化方面,又有意无意的扶持歧视军人的文化氛围——最突出的例子是罪犯充军和军人刺字制度。这样做的成就是宋朝果然没有发生过军人叛变,但是军队战斗力也因此大大滑坡。宋朝三百一十六年的军事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断失败的历史,从而干净利落的葬送了汉族军队所向无敌的神话。然而,从历史教训来看,如果不要这些防范制度,国家几乎肯定会发生分裂和内战。这是个两难的抉择,在古代是无法两全其美的。要么文弱挨打,要么承受战祸,两者必居其一。
    从理论上说,最理想的是君主通晓军事,亲自带兵,这样,君主既有自信,也有知识,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遏制了野心家。但从历史上看,常常发生御驾亲征的,往往是那些文化低下的小国——至少是个小国,如春秋之前的华夏国家,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文化发达的大国,基本上君主是很少亲征的(前面说过,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罗马)。

三国战争
如:赤壁之战,诸葛亮北伐
例举“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兴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懿被贬家中;226年 8 月吴国攻打江夏,后又攻打襄阳; 孟达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国。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 。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时(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一出岐山期间, 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陈仓,破张郃,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五出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郃。
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他还认真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后不久,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大军90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并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维九进中原就无法胜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维原是魏国人,在蜀国没有绝对的权威,败则大家攻击,胜则遭到怀疑;二是姜维没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亮是把战场移到对方领土上打,而且大多是取得局部胜利而归;三是姜维所遇到的对手非常强。首先是司马昭兄弟;接着便是邓艾和钟会。因此,北伐以扰敌的战略思想由诸葛亮来实施是成功的,而由姜维来实施则无法达到目的。

还有宋辽金夏的战争,其中包括中越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战争:宋越熙宁之战。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
李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了宋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12月,北宋发《讨交趾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

熙宁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进入广西。李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后撤。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但直到10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受惊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军,李军溃退。宋军乘胜拔机榔县与门州(皆今同登西北)。 占城和真腊对李朝的牵制
依张方平提议,熙宁八年12月和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腊谋求合击李朝。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当然是李陵兵出居延

李陵(?—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族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在文学上李陵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本身就是文艺作品中悲情人物的典型,同时组诗《苏武李陵赠答诗》(简称苏李诗)作为汉诗中的经典,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真实性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此外,相传还作有《答苏武书》,其真实性同样被质疑。唯一可以确定的作品是记录在《汉书》本传中的《别歌》。

巨鹿之战、长平之战都在秦朝很有名的,你可以了解一下
可以参阅《秦时明月》

应该是长平之战 对于赵括是否对失败负责任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三国战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争
五代十国的战争
宋与西夏、金、辽的战争
其实当时都是内战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为何斩杀不了吕布,有一个深藏的原因
对于三英战吕布的结果,后世之人争议颇多,有人认为罗贯中是为了凸显吕布神威,才设计出如此结果。还有人认为,刘关张三兄弟根本就没有杀死吕布的意图,只是想扬名立万而已。对于以上说法,我实在是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吕布并非英勇无敌,刘关张三兄弟也不是有意放水,三英战吕布之所以会造成如此结果,...

为什么古代打仗必须一座一座城池攻下来,不能绕过去吗
重新整兵再战的机会都很难得到。因为这么做风险太大,所以采取这种做法的不是太多,失败的例子更是远多于成功案例。PS:鸦片战争中的英军似乎也是这么做的,不打广州、直接北上定海。二战中的美军采取的是跳岛攻击。这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制海权,以海为路,以船为城。不在古代战争的讨论范围了。

甲午战争带来的反思
甲午之战的准备。新中国的两代人,都熟悉毛泽东的这句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还是要回到古人那里,去吸取经验教训。汉朝、唐朝为什么达到了盛世?为什么是超级大国?就得益于居安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两位皇帝,两人在位期间,分别...
秦始皇的措施是: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设郡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 4.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汉武帝的措施是:1.政治:实行削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与...

箭雨之下众生平等:令罗马人铩羽而归的卡莱战役
在当时的罗马共和国,他就是毫无争议的绝对首富。 壕人出豪语,克拉苏就有一句十分霸道的名言:"如果连...在前一年里,克拉苏对帕提亚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些小胜,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求战欲和自信心,他认为帕提亚

河曲之战小国西夏居然打败了大国辽国
河曲战役的起因李庆三年春,由于连年战乱,西夏国力耗尽,袁浩趁机派使节到宋国商议。庞籍,宋仁宗的秘密圣旨,与袁浩谈判,说袁浩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关键点仍然是称帝,而宋坚持斩他的“暴君”。袁浩生气地说,“喜欢日本方面。我只能逆天西去,安可只能逆天东去。”拉锯战结束后,袁浩派使者到兖州写了...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兵法?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4、《尉缭子》《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

求古代经典的战役!!~
一西魏玉壁之战前,在东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东魏在国力军力上均占优势,在实战中互有胜负;玉壁之战后,原来最弱小最贫蹙的西魏,通过两次玉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在三方角逐中始终占据着战略主动,在历次重大战役中保持不败纪录,国力军力后来居上,直至以其为基础的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的隋,终于取得中国古代史上的第...

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作品原文:版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有什么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等 -
慈往盐酸: 按历史顺序排列;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肴之战,城濮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朔州之战,邺城之战,拒马河之战,朱仙镇之战,黄天荡之战,襄阳之战,钓鱼城之战,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山海关之战,雅克萨之战,等等.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
慈往盐酸: 逐鹿之战,牧野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项羽兵败垓下,汉匈漠北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没什么了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 -
慈往盐酸: 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雁门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还秦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复台之战,这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
慈往盐酸: 1、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项羽大败秦军,消灭秦军主力; 2、 公元 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大败袁绍,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3、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瓦解,北方混.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
慈往盐酸: 『牧野之战』 『柏举之战』 『阴晋之战』 伊阙之战』 『即墨之战』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彭城之战』 『井陉之战』 『潍水之战』 『昆阳之战』 『赤亭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 『夷陵之战』 『淝水之战』 『沙苑之战』 『玉壁之战』 『金乡之战』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虎牢之战』 『唐平萧铣之战』 『定襄之战』 『雍丘保卫战』 宋辽金夏元时期 : 『和尚原之战』 『顺昌之战』 『郾城之战』 『陈家岛海战 『采石之战』 『厓山海战(崖门战役) 『鄱阳湖之战-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浑河之战』 『萨尔浒之战 『宁远之战』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十大悲壮战役 -
慈往盐酸: 春秋长平之战,赵国几乎每家都死了一个男丁,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军唐睢阳之战,以6000人对安禄山13万人 项羽垓下之战,仅剩二十余人,最终自刎乌江 长坂坡之战,刘备丢妻弃子,,仅剩几千人和数十万手无寸铁的百姓 土木堡之役,皇帝都被生擒,明军全军覆没 孙传庭与李自成决战,帅五千羸弱之师与闯军数万人相敌 崖山之战 野狐岭一战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安顺市19233742267: 古代战乱事例 -
慈往盐酸: 很多啊. 汉朝的“七王之乱” 唐朝的“黄巢之乱” 明朝的“靖难之乱” 明朝的“陕西民乱” 这些都是导致巨变的大乱了,其他的像是“方腊起义”这样的就更多了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
慈往盐酸: 古时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不胜枚举.以下就举一些比较经典.有名的吧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柏举之战 阴晋之战伊阙之战即墨之战 鄗代之战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 井陉之战潍水之战 昆阳之战 赤亭之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沙苑之战玉壁之战.金乡之战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虎牢之战唐平萧铣之战 定襄之战雍丘保卫战宋辽金夏元时期 : 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站厓山海战(崖门战役)鄱阳湖之战 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 白沟河之战浑河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史上比较出名的战役 例如安史之乱之类的 -
慈往盐酸: 安史之乱,这不是战役. 你看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有讲一个经典战例

安顺市1923374226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战例 -
慈往盐酸: 其实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挺多的像巨鹿之战 ,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具体的你可以再百度上在查一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