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家乡名人--作文

作者&投稿:乜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常熟的“名人”的作文~

追寻常熟名人足迹


题记:
“爸爸,‘世上湖山’的后面一句是什么呀?”
“小迷糊,这都不知道啊?‘世上湖山,天下常熟’你这个常熟人竟然不知道这句话,太差劲了哟!”
“你可别光顾着嘲笑我,你可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这可难不倒我,晚清帝师翁同和老先生回到家乡,提笔写下了这八个大字,从此就一直流传下来了。今天是星期天,何不让我们去翁同和故居走一遭,感受感受。”
“好啊,好啊!”

顶着当头的骄阳,寻着幽静小巷中偶尔传来的犬吠声,穿过弯弯绕绕的状元坊,轻轻推开这古老的宅门。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翁宅,顿时宅门中飘出清幽的书香让我不禁肃然起劲。
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它位于城区翁家巷门2号。当年翁同和三岁的时候,父亲翁存心买下此宅,扩充修缮,成为一所典型的江南特色的官邸。翁同和在这里度过了他童年时代,后来他随父亲上京,考上状元,在朝为官,成为两代帝师。
爸爸在一旁给我进行讲解,我知道了宅第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我俩缓缓步入门厅,中轴为轿厅、彩衣堂、后堂厅和双桂轩。东部有照墙、玉兰轩、知止斋和小院。西侧依次有思永堂、晋阳书屋、柏古轩和明厅。彩衣堂是故居中的主体建筑,位于第三进。清道光十五年,其父翁心存回乡庆贺母亲七十五岁寿辰,适值嘉庆帝的皇后纽祜禄氏六十大寿,翁家请当时的江苏巡抚陈鉴书写“彩衣堂”匾额,彩衣堂取“二十四孝”中“老菜子彩衣娱亲”之意,并国恩家庆的盛事。
廊柱雕梁画栋,院井错落有致,这里有正襟危坐的堂训之地,有体现荣华官势的大厅客堂,也有小憩养性的别院小轩。站在院中,想象当年在这四方天空下的日子,是怡然而有张弛的。主人的智慧与性情,影射在朱门黛瓦上,投射在隽秀的窗棂上。我们又来到了书房,书房中绕梁不散的笔墨的香气,隐隐似见翩翩公子与抚髯老人在吟诗作对。我深深浸溺其中,幻想着能吸取一点睿智的灵光。小院里非常的安静,游人不多,一道道木门,在我手中吱呀呀的推开,挥散不去对这位帝师的重重敬意。
参观过一楼,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位于二楼的书法陈列室。和翁同他遒劲的书法如今就陈列在这阁子里,他生平的事迹也罗列在各个展厅里。熟知了他的人,不再瞻仰他的事迹,却也常想来这里逛逛,踱着方步,漫走在宅院里,似与翁老先生在侃侃而论,神交已久。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翁同和故居,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小时,但是我却觉得仿佛回到了清朝,恍惚中看见翁先生正声情并茂的在给小皇帝讲解文章精髓呢,不禁感叹今天我真是不虚此行啊!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常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先说说人杰,自古以来,常熟的名人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言偃,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南方夫子;元代的黄公望,乃“元四家”之首,他的《富春山居图》,构图气势雄壮,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历来被世人奉为珍宝;极负盛名的两朝帝师翁同龢(禾),同样是我们常熟人。再说说地灵。这里有誉满全国的风景名胜,虞山,峰峦叠嶂,起伏绵亘,山间满是苍翠古柏,红花绿柳;沙家浜风景区,“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美妙景致,令人流连忘返。更有尚湖、读书台、辛峰亭、彩衣堂的醉人风光,吸引着四方游人前来探访……一年四季,银铃般的鸟鸣不绝于耳。我们的家乡常熟,就是这样一片人才辈出,如诗如画的土地。作为一个常熟的中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不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你们为它感到自豪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请你在心中默默的说一遍:常熟,我爱你,我为你感到无比自豪!
  其实,家乡常熟的魅力远不止如此。有一种神奇、古朴、清新的东西,悄无声息地飘散弥漫在常熟的土地上,就是它,升华了常熟的美。如果说家乡常熟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泼墨山水,那它,就是装裱这幅画所不可或缺的画框。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书香。书香这个词有点抽象,但却很好理解。所谓书香,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书所散发出的香气,它代表着常熟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在上海的亲戚曾来过常熟,她说:“到了常熟,我闻到了一股与上海不同的味道,是书的气味。”常熟人,是喜欢读书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热衷于与好书作伴。年轻人爱看小说,小说里的故事一波三折,总是吸引着他们;中年人爱看散文和诗,那些人生的哲理就在其中,他们品味着这些真理,不亦乐乎;就连老年人,也会操着老花眼镜,边品香茗,边读报纸,他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逸、闲适。不知不觉,各年龄段的人,捧着形形色色的书,或朗笑,或低吟,成为了常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爱好阅读,常熟人在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三分儒雅,使常熟那份本就淡雅醇美的景致充满了文化的内涵,造就了现在家乡常熟特有的“灵”与“秀”。
  阅读,是常熟不能缺少的,它成就了常熟的文化氛围,常熟,因阅读而美丽。同学们,我想说的是,每当你捧起一本散发着清新香气的书时,你便触碰到了整个常熟。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书,一起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吧!

1982年的一天,在江苏省常熟县,一位派出所的同志领着几位外地来客,走街串巷,来到一座木板房前,来客中的一位老人,端详着这修缮过的房屋,激动地连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他来探望深深怀念的生他养他的故乡。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常熟县枫塘湾。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中医,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3岁的时候,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得了肺病,又故去了。只有外婆疼爱他,供他上学。
1920年,他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他在小学的时候,对解趣味数学题着迷。在中学,他最感兴趣的课仍是数学。教数学的周培老师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鼓励学生自学,在课外组织开展数学自学小组活动,王淦昌是小组的活跃分子。在周培老师的指导下,他在中学里就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微积分。1925年,他考进了清华大学。
清华原来是留美预备学校。从1925年开始设立大学部,招收一年级学生,王淦昌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清华大学是用中国政府每年缴付美国的庚子赔款办校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是国内其他大学不能比的。而化学系的实验条件在学校里又是佼佼者。王淦昌一进清华,就迷上了化学。他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多少化学实验,现在他一进实验室就显得异常活跃。石蕊试纸的颜色变化使他惊奇;关于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各种实验,他都认真去做;化学元素周期表,他背得烂熟,他觉得化学真是有意思。
可是,一年之后分系的时候,王淦昌既没有考虑从小就喜欢的数学,也没有进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
原来,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由实验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 (1898~1977)创建的。他很重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亲自给学生讲普通物理课。有一次在课堂上,他提了一个有关伯努力利方程的问题,王淦昌很快给出了答案,叶先生很高兴。下课后,他把王淦昌找去了,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并对他说:“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叶先生引人入胜的讲课,对王淦昌的特殊关怀和鼓励,使王淦昌对实验物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爱上了实验物理,决心要打开实验物理的大门。
后来,中国另一位实验物理学家吴有训从美国回来,叶企孙就请他到清华大学来主持近代物理课程。吴有训很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物理研究的本领。他在教学中,注意到王淦昌对实验的特殊爱好和操作能力,他也喜欢上这个勤奋、好动的学生。他自己是通过实验工作接受近代物理学的,他也希望用同样的方法,来培养、帮助王淦昌。1929年6月,王淦昌大学毕业了,吴有训把他留下来当助教,并且给了他一个研究题目: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目的是要研究北京附近气象因素对大气放射性的影响。这项研究当时在国内还不曾有人做过。王淦昌在吴有训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然后进行实验。每天从早晨9点到11点,重复着那一套繁琐、艰苦而又需要一定技巧的实验,同时记录下当天的温度、大气压、风速、风向、云的性质与分布等。从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一共6个月。这真是对青年科学家的一次考验,王淦昌坚持下来了,得到了北京上空大气放射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大量数据,写出了论文。
叶企孙、吴有训这两位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把王淦昌引上了实验物理研究的道路。王淦昌对物理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在浙江大学当物理系主任的时候,新生入学,他都要亲自去欢迎他们,和他们亲切交谈,他对新生们说:“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她研究的对象。她寻求其中的规律,这是十分有趣味的你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多么使人鼓舞啊!他也像他尊敬的老师那样,把一批批学生,引上了物理学的征途。
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50年4月,王淦昌应钱三强的邀请,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1年被任命为副所长主要领导宇宙线的研究工作。1954年在云南落雪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很快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意。
1956年秋天,他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后来又担任副所长,并且亲自领导一个实验小组,开展高能实验物理的研究。
自从1930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预言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利用云雾室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以后,实验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粒子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将证明微观世界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对称性,粒子与反粒子——正与反——的对称。各种介子的反粒子已经确证了。1955年美国建成60亿电子伏质子加速器,用这台加速器很快就发现了反质子,接着又发现了反中子。到1957年,摆在实验物理学家面前的一个挑战性课题,就是寻找反超子。这时候,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一台能量更高的加速器还在建设中,而联合原子核所一台能量为100亿电子伏的质子同步加速器就要建成了,在能量上可以占几年优势。王淦昌根据这个情况,果断地把寻找新奇粒子(包括各种超子的反粒子),作为小组的主要研究课题。
联合所的加速器是建成了,但是配套的设备如探测器、测量仪、计算机等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经过研究,王淦昌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首先,他考虑到反超子的寿命很短,要想比较可靠地捕捉到这类粒子,用能够显示粒子径迹的气泡室作为主要探测器比较理想。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又选择了技术难度比较小,建造周期比较短的丙烷气泡室,他们自己动手,建造了气泡室,用π介子作为炮弹,在加速器上进行实验。王淦昌把握着研究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地嘱咐组员们在观察气泡室拍摄到的照片时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1959年3月9日,终于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马负超子。
王淦昌小组的工作,受到各国物理学家的赞扬。1972年,杨振宁教授回国访问时对周恩来总理说:联合原子核所这台加速器上所做的唯一值得称道的工作,就是王淦昌先生及其小组对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1982年,王淦昌和丁大利、王祝翔荣获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物理学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以身许国”
1960年底,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任期满了,他就要回国了。
一天,他特地来到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慎重地把一个存折当面交给大使,说:“请你收下,转交给祖国人民吧!”这是他在联合所工作4年,节衣缩食积存下来的,共有14万卢布(旧币,折合新币14000卢布)。他想,祖国和人民正在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这笔钱虽然不算多,但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祖国的一份心意。
看了这个故事,读者可能会想,王淦昌是教授,工资高,一定有很多钱吧。他的学生曾经回忆过这样一段往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师的薪水很低,王老师又在病中,生活艰苦,营养不足。有人私下议论:王老师是28岁当教授的,抗战前,应该拿高薪,那时候物价也比较低,发的是硬币银元,师母也善于节俭治家,估计会有积蓄,为什么生活这样艰苦呢?后来揭开了这个谜,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早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为了支援抗战,王老师和物理系仪器管理员任仲英一起,挨家挨户宣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募捐废铜烂铁,给政府造抗日枪炮。而王老师是既出钱又出力,把他结婚时的金银首饰和家里积攒多年的银元都捐献了。王淦昌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他的学生。
王淦昌的夫人是一位家庭妇女,子女又多,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有一颗非常可贵的赤子之心。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常常以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自勉。总是想着国家,想着别人。他40年代的一个学生,在1957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编译《爱因斯坦文集》,有一段时间断了生活费的来源,王淦昌知道后,就给这个学生写信,要他安心做好《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工作,生活费由他负责。以后,他每月按时给这个学生寄30元生活费,直到他知道这个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确实解决了,这才放心。在那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年代,这样做是要冒受批挨斗的危险的。
1982年,因为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他们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淦昌得了3000元奖金。他把这笔钱全部捐赠给原子能研究所职工子弟中学,作为奖学金。他说,他是想为娃娃们的父母减轻一点负担,使他们为原子能事业更好地工作。这也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寄予极大的期望。
1959年6月,赫鲁晓夫领导集团背信弃义,撕毁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撤走专家,企图把中国原子能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作。
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有关部门,集中到了北京核武器研究所。
1961年3月的一天,回国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擞,健步登上二机部大楼,在二楼的部长办公室里,刘杰、钱三强正在等着他哩。刘杰部长向他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他3天之内到核武器研究所报到。这个决定对王淦昌来说,就是要他从熟悉的、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应用性工作。他脑子里一下就联想到40年代初期,国际上有一批物理学家,突然“失踪”了……他,没有多想,没有犹豫,随即愉快地表示:
“以身许国。”
汽车离开了二机部大楼。王淦昌陷入了沉思:“3天?”他想起了刚才刘杰同志向他转达的周总理的口信:这是政治任务。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是啊,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并且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不就是祖国的强盛吗?他深深地感到,党和国家对自己是多么信任,寄托着多大的期望啊!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从此,他隐姓埋名,默默地为这神圣的事业奋斗了16年。
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领导工作。开始,爆轰物理实验是在离北京不太远的长城脚下进行的。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没有试验场地,是借用解放军的靶场。王淦昌和郭永怀来到了靶场,走遍了靶场的每一个角落,和科技人员一起搅拌炸药,指导设计实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插雷管,直到最后参加实验。一阵阵“轰”、“轰”的爆破声,震撼着古老的长城,一年中,他们做了上千个实验元件的爆轰实验。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3年春天,王淦昌带头离开北京,离开自己的家和亲人,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去工作。那时候,基地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又是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气压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年轻人走路快了都喘气。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王淦昌仍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地和同志们讨论问题,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都获得成功。
就在这一年中,王淦昌到广州开会,见到了陈毅副总理。陈毅副总理作了一个握紧拳头,然后猛地展开的手势,问王淦昌:“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响?”王淦昌满有信心地答道:“再过一年。”陈毅副总理高兴地说:“好,有了这个,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是轰轰轰的爆炸声……原子弹爆炸了!在观察所里的人们叫着,跳着,抱着,互相祝贺,王淦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过了两年8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这里面有王淦昌的心血,人们称他为核弹先驱。他却谦虚地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1969年,王淦昌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在这期间,他又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
对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上级明确要求,务必在国庆20周年前打响。并且要求保证成功,保证安全。当时,王淦昌已经年逾花甲,又是处在动乱时期,要担负这样重要的任务,要促生产,可真不容易啊!
他亲自深入车间,和工人同志们谈心,到职工宿舍,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实干精神,支持着王淦昌满怀信心地去完成试验任务。
王淦昌在严重缺氧的高原上,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身体渐渐支持不住了。同志们要求他说:“王老,你歇歇,让我们去跑吧!”但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王老,仍坚持要亲自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他说:“任务那么紧,项目那么多,有一项赶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试验。”后来。因为缺氧气喘,实在跑不动了,就在办公室接上氧气袋,坚持工作。
由于时间紧,工程量大,地下坑道里的通风设施比较简陋,氡气浓度不断增长。王淦昌听到这个情况,很为在地下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健康担心,立刻组织人员进一步监测,他分析原因,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有一些同志心里不安,几次找王淦昌反映。王淦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并恳切地要求道:“希望大家发扬我院优良传统,加紧工作,缩短在洞内停留的时间。”最后,大家都提前完成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而王淦昌一直坚持在洞内,和大家一起工作,直到最后才撤离现场。
王淦昌领导同志们按期完成了国家试验任务。却因为他坚持科学态度,说了实话,被扣上“动摇军心”的帽子;又因为同志们提出“对在洞内工作的同志保健应有所改善”的要求,王淦昌答应向党委建议解决,又被当成搞
“活命哲学”,怕苦怕死的典型。一顶顶帽子扣到他头上,他却泰然自若,用沉默予以抵制。开完批判会,一回到住地,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1975年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前,同志们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满有把握地向王淦昌和其他领导作了汇报。王淦昌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坚持要进洞作一次最后的现场检查。当时,洞内回填工作已经进行,要进去比较困难,许多地方只能爬着进去,而且里面的光线很暗,大家一再说,可以保证工作的质量。他想到周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还是爬进洞内,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察看,仔细询问他不放心的问题,直到把每一个实验装置的结尾工作都看完了,才满意地说:“我现在可以放心了。”
永不知足的追求者
原子能研究所里静悄悄的。全所职工都在礼堂开会,王淦昌所长正在讲话。他,情绪微微有些激动。前不久,1979年12月1日,他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跟着共产党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他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现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长征,作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实现“四化”更有直接的责任,我们必定要尽一切力量,争分夺秒地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这就是一个新党员老科学家在新的形势面前作出的答复,也是对他所领导的全所同志发出的号召。
王淦昌看到实现“四化”,能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开发利用核能(核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78年,他和二机部的几位专家,利用国庆休假,给党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建议发展核电。邓小平同志很重视,派人找写信人座谈,听取意见。从此,他对核电就抓住不放了。率领考察团出去考察,利用出差开会的机会作报告、给有关杂志写文章,广泛地宣传核电。
1980年,中央书记处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开设“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为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课,其中第三讲的内容是安排能源问题。王淦昌听说后,主动找科学院联系,提出应增加核能的内容。核工业部推荐王淦昌去讲。王淦昌认真准备,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讲稿,制作幻灯片,还进行了几次预讲。充分体现了他对发展中国核电事业的负责精神。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淦昌兼了10多个职务,经常出去开会,但是,他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原子能研究所。他亲自抓一个研究组,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室,进行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1982年,他把核工业部副部长的职务辞掉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辞掉了,把核物理学会理事长的职务也辞掉了。他说:“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何必自己一直担任下去呢?但是有一项工作他是不会辞掉的,就是科研,就是惯性约束核聚变。有一次他看了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电影后,非常高兴地说:
“巴甫洛夫活了90多岁还能坚持搞科研,实在太好了,我还可以搞好多年科研呀!”
聚变反应也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海水里含有大量的氘,氘、锂等都是能进行聚变反应的核燃料。受控聚变一旦实现,将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惯性约束是世界上公认很有希望的一种实现聚变的方法。早在1964年,他与苏联巴索夫几乎是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产生核聚变的设想,他向国务院写了一份建议书,很快上海光机所就开始从事强激光的研究。后来,他又敏锐地注意到,强流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束引发核聚变,花钱比较少,适合中国国情,有巨大的潜力,他就和科研组的同志一起,设计、建造这种类型的加速器,开展粒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工作。现在他又引导这个研究室把工作的重点转变到氟化氪激光聚变的研究上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王淦昌对科研上的成就就是这样永远不感到满足,对科学的探索永远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他说:“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带领青年人去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

那家乡漫山的金黄在夕阳的映射下应比它们还灿烂吧。小小的牧童此时此刻正牵着大肚的牛儿,有时还骑在那憨厚的牛背上哼着童谣往家赶吧!辛劳的母亲又在不时的从油菜花中探出头来,望望那摇摇欲坠的夕阳,手中不停地的将那堆成小堆的猪草往那萝筐中装,急奔着回家升起那袅袅的吹烟。邻家的大婶又在不停地呼唤着那些鸡、鸭。此时特别活跃的是那些白天吐着长舌的看家狗。它们不停地在屋前屋后转悠着,有时为了讨主人欢心,不时地在主人面前翻滚着。你丢给它们一点点小吃,它会像得到奖赏般叼着撒腿就跑,自个儿寻欢去了!还有那远处羊的“咩--咩”声,鸭子的“嘎---嘎”声不时地提醒着忙碌的主人:千万别落下了它们。人们都在这和谐的美景中迎接着夜色的降临。沉静在夜色的静谧之中。
家乡的山给人们带来了些许的神秘,正因为有山,才让那有生命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雨中的山又将我们带进天上人间。每个人都能腾云驾雾穿梭其中。来去自由赛似神仙。
家乡-----那儿时的乐园,你是否还是那样美?那样静?夜晚那悠悠的笛声是否仍在划破天际?我亲爱的父母,你们是否还喜欢习惯于躺在屋前那张发黄的竹床上用那大大的浦扇不停地拍打着那调皮的吸血虫呢?......

1982年的一天,在江苏省常熟县,一位派出所的同志领着几位外地来客,走街串巷,来到一座木板房前,来客中的一位老人,端详着这修缮过的房屋,激动地连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他来探望深深怀念的生他养他的故乡。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常熟县枫塘湾。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中医,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3岁的时候,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得了肺病,又故去了。只有外婆疼爱他,供他上学。
1920年,他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他在小学的时候,对解趣味数学题着迷。在中学,他最感兴趣的课仍是数学。教数学的周培老师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鼓励学生自学,在课外组织开展数学自学小组活动,王淦昌是小组的活跃分子。在周培老师的指导下,他在中学里就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微积分。1925年,他考进了清华大学。
清华原来是留美预备学校。从1925年开始设立大学部,招收一年级学生,王淦昌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清华大学是用中国政府每年缴付美国的庚子赔款办校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是国内其他大学不能比的。而化学系的实验条件在学校里又是佼佼者。王淦昌一进清华,就迷上了化学。他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多少化学实验,现在他一进实验室就显得异常活跃。石蕊试纸的颜色变化使他惊奇;关于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各种实验,他都认真去做;化学元素周期表,他背得烂熟,他觉得化学真是有意思。
可是,一年之后分系的时候,王淦昌既没有考虑从小就喜欢的数学,也没有进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
原来,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由实验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 (1898~1977)创建的。他很重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亲自给学生讲普通物理课。有一次在课堂上,他提了一个有关伯努力利方程的问题,王淦昌很快给出了答案,叶先生很高兴。下课后,他把王淦昌找去了,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并对他说:“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叶先生引人入胜的讲课,对王淦昌的特殊关怀和鼓励,使王淦昌对实验物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爱上了实验物理,决心要打开实验物理的大门。
后来,中国另一位实验物理学家吴有训从美国回来,叶企孙就请他到清华大学来主持近代物理课程。吴有训很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物理研究的本领。他在教学中,注意到王淦昌对实验的特殊爱好和操作能力,他也喜欢上这个勤奋、好动的学生。他自己是通过实验工作接受近代物理学的,他也希望用同样的方法,来培养、帮助王淦昌。1929年6月,王淦昌大学毕业了,吴有训把他留下来当助教,并且给了他一个研究题目: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目的是要研究北京附近气象因素对大气放射性的影响。这项研究当时在国内还不曾有人做过。王淦昌在吴有训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资料,然后进行实验。每天从早晨9点到11点,重复着那一套繁琐、艰苦而又需要一定技巧的实验,同时记录下当天的温度、大气压、风速、风向、云的性质与分布等。从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一共6个月。这真是对青年科学家的一次考验,王淦昌坚持下来了,得到了北京上空大气放射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大量数据,写出了论文。
叶企孙、吴有训这两位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把王淦昌引上了实验物理研究的道路。王淦昌对物理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在浙江大学当物理系主任的时候,新生入学,他都要亲自去欢迎他们,和他们亲切交谈,他对新生们说:“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她研究的对象。她寻求其中的规律,这是十分有趣味的你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多么使人鼓舞啊!他也像他尊敬的老师那样,把一批批学生,引上了物理学的征途。
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50年4月,王淦昌应钱三强的邀请,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1年被任命为副所长主要领导宇宙线的研究工作。1954年在云南落雪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很快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意。
1956年秋天,他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后来又担任副所长,并且亲自领导一个实验小组,开展高能实验物理的研究。
自从1930年英国科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预言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利用云雾室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以后,实验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各种粒子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将证明微观世界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对称性,粒子与反粒子——正与反——的对称。各种介子的反粒子已经确证了。1955年美国建成60亿电子伏质子加速器,用这台加速器很快就发现了反质子,接着又发现了反中子。到1957年,摆在实验物理学家面前的一个挑战性课题,就是寻找反超子。这时候,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一台能量更高的加速器还在建设中,而联合原子核所一台能量为100亿电子伏的质子同步加速器就要建成了,在能量上可以占几年优势。王淦昌根据这个情况,果断地把寻找新奇粒子(包括各种超子的反粒子),作为小组的主要研究课题。
联合所的加速器是建成了,但是配套的设备如探测器、测量仪、计算机等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经过研究,王淦昌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首先,他考虑到反超子的寿命很短,要想比较可靠地捕捉到这类粒子,用能够显示粒子径迹的气泡室作为主要探测器比较理想。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又选择了技术难度比较小,建造周期比较短的丙烷气泡室,他们自己动手,建造了气泡室,用π介子作为炮弹,在加速器上进行实验。王淦昌把握着研究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时地嘱咐组员们在观察气泡室拍摄到的照片时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1959年3月9日,终于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马负超子。
王淦昌小组的工作,受到各国物理学家的赞扬。1972年,杨振宁教授回国访问时对周恩来总理说:联合原子核所这台加速器上所做的唯一值得称道的工作,就是王淦昌先生及其小组对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1982年,王淦昌和丁大利、王祝翔荣获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物理学家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以身许国”
1960年底,王淦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任期满了,他就要回国了。
一天,他特地来到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慎重地把一个存折当面交给大使,说:“请你收下,转交给祖国人民吧!”这是他在联合所工作4年,节衣缩食积存下来的,共有14万卢布(旧币,折合新币14000卢布)。他想,祖国和人民正在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这笔钱虽然不算多,但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祖国的一份心意。
看了这个故事,读者可能会想,王淦昌是教授,工资高,一定有很多钱吧。他的学生曾经回忆过这样一段往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师的薪水很低,王老师又在病中,生活艰苦,营养不足。有人私下议论:王老师是28岁当教授的,抗战前,应该拿高薪,那时候物价也比较低,发的是硬币银元,师母也善于节俭治家,估计会有积蓄,为什么生活这样艰苦呢?后来揭开了这个谜,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早在抗日战争爆发时,为了支援抗战,王老师和物理系仪器管理员任仲英一起,挨家挨户宣传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募捐废铜烂铁,给政府造抗日枪炮。而王老师是既出钱又出力,把他结婚时的金银首饰和家里积攒多年的银元都捐献了。王淦昌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教育了他的学生。
王淦昌的夫人是一位家庭妇女,子女又多,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有一颗非常可贵的赤子之心。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常常以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自勉。总是想着国家,想着别人。他40年代的一个学生,在1957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编译《爱因斯坦文集》,有一段时间断了生活费的来源,王淦昌知道后,就给这个学生写信,要他安心做好《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工作,生活费由他负责。以后,他每月按时给这个学生寄30元生活费,直到他知道这个学生的生活费问题确实解决了,这才放心。在那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年代,这样做是要冒受批挨斗的危险的。
1982年,因为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他们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王淦昌得了3000元奖金。他把这笔钱全部捐赠给原子能研究所职工子弟中学,作为奖学金。他说,他是想为娃娃们的父母减轻一点负担,使他们为原子能事业更好地工作。这也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寄予极大的期望。
1959年6月,赫鲁晓夫领导集团背信弃义,撕毁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和合同,撤走专家,企图把中国原子能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作。
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关,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有关部门,集中到了北京核武器研究所。
1961年3月的一天,回国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擞,健步登上二机部大楼,在二楼的部长办公室里,刘杰、钱三强正在等着他哩。刘杰部长向他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他3天之内到核武器研究所报到。这个决定对王淦昌来说,就是要他从熟悉的、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应用性工作。他脑子里一下就联想到40年代初期,国际上有一批物理学家,突然“失踪”了……他,没有多想,没有犹豫,随即愉快地表示:
“以身许国。”
汽车离开了二机部大楼。王淦昌陷入了沉思:“3天?”他想起了刚才刘杰同志向他转达的周总理的口信:这是政治任务。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是啊,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并且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不就是祖国的强盛吗?他深深地感到,党和国家对自己是多么信任,寄托着多大的期望啊!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从此,他隐姓埋名,默默地为这神圣的事业奋斗了16年。
王淦昌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领导工作。开始,爆轰物理实验是在离北京不太远的长城脚下进行的。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没有试验场地,是借用解放军的靶场。王淦昌和郭永怀来到了靶场,走遍了靶场的每一个角落,和科技人员一起搅拌炸药,指导设计实验元件,指挥安装测试电缆、插雷管,直到最后参加实验。一阵阵“轰”、“轰”的爆破声,震撼着古老的长城,一年中,他们做了上千个实验元件的爆轰实验。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获得内爆的重要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3年春天,王淦昌带头离开北京,离开自己的家和亲人,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去工作。那时候,基地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又是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气压低,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年轻人走路快了都喘气。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王淦昌仍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地和同志们讨论问题,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他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都获得成功。
就在这一年中,王淦昌到广州开会,见到了陈毅副总理。陈毅副总理作了一个握紧拳头,然后猛地展开的手势,问王淦昌:“你那个东西什么时候响?”王淦昌满有信心地答道:“再过一年。”陈毅副总理高兴地说:“好,有了这个,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茫茫戈壁滩上,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接着是轰轰轰的爆炸声……原子弹爆炸了!在观察所里的人们叫着,跳着,抱着,互相祝贺,王淦昌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过了两年8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这里面有王淦昌的心血,人们称他为核弹先驱。他却谦虚地说:“这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
1969年,王淦昌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在这期间,他又成功地领导了中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
对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上级明确要求,务必在国庆20周年前打响。并且要求保证成功,保证安全。当时,王淦昌已经年逾花甲,又是处在动乱时期,要担负这样重要的任务,要促生产,可真不容易啊!
他亲自深入车间,和工人同志们谈心,到职工宿舍,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实干精神,支持着王淦昌满怀信心地去完成试验任务。
王淦昌在严重缺氧的高原上,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工作,身体渐渐支持不住了。同志们要求他说:“王老,你歇歇,让我们去跑吧!”但是,有高度责任感的王老,仍坚持要亲自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他说:“任务那么紧,项目那么多,有一项赶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试验。”后来。因为缺氧气喘,实在跑不动了,就在办公室接上氧气袋,坚持工作。
由于时间紧,工程量大,地下坑道里的通风设施比较简陋,氡气浓度不断增长。王淦昌听到这个情况,很为在地下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健康担心,立刻组织人员进一步监测,他分析原因,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有一些同志心里不安,几次找王淦昌反映。王淦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向大家说明情况,并恳切地要求道:“希望大家发扬我院优良传统,加紧工作,缩短在洞内停留的时间。”最后,大家都提前完成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而王淦昌一直坚持在洞内,和大家一起工作,直到最后才撤离现场。
王淦昌领导同志们按期完成了国家试验任务。却因为他坚持科学态度,说了实话,被扣上“动摇军心”的帽子;又因为同志们提出“对在洞内工作的同志保健应有所改善”的要求,王淦昌答应向党委建议解决,又被当成搞
“活命哲学”,怕苦怕死的典型。一顶顶帽子扣到他头上,他却泰然自若,用沉默予以抵制。开完批判会,一回到住地,他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1975年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前,同志们把准备工作做好了,满有把握地向王淦昌和其他领导作了汇报。王淦昌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坚持要进洞作一次最后的现场检查。当时,洞内回填工作已经进行,要进去比较困难,许多地方只能爬着进去,而且里面的光线很暗,大家一再说,可以保证工作的质量。他想到周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还是爬进洞内,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察看,仔细询问他不放心的问题,直到把每一个实验装置的结尾工作都看完了,才满意地说:“我现在可以放心了。”
永不知足的追求者
原子能研究所里静悄悄的。全所职工都在礼堂开会,王淦昌所长正在讲话。他,情绪微微有些激动。前不久,1979年12月1日,他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跟着共产党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他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现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长征,作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实现“四化”更有直接的责任,我们必定要尽一切力量,争分夺秒地努力去完成各项任务。这就是一个新党员老科学家在新的形势面前作出的答复,也是对他所领导的全所同志发出的号召。
王淦昌看到实现“四化”,能源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开发利用核能(核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78年,他和二机部的几位专家,利用国庆休假,给党中央领导同志写信,建议发展核电。邓小平同志很重视,派人找写信人座谈,听取意见。从此,他对核电就抓住不放了。率领考察团出去考察,利用出差开会的机会作报告、给有关杂志写文章,广泛地宣传核电。
1980年,中央书记处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开设“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为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讲课,其中第三讲的内容是安排能源问题。王淦昌听说后,主动找科学院联系,提出应增加核能的内容。核工业部推荐王淦昌去讲。王淦昌认真准备,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讲稿,制作幻灯片,还进行了几次预讲。充分体现了他对发展中国核电事业的负责精神。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淦昌兼了10多个职务,经常出去开会,但是,他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原子能研究所。他亲自抓一个研究组,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室,进行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1982年,他把核工业部副部长的职务辞掉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辞掉了,把核物理学会理事长的职务也辞掉了。他说:“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何必自己一直担任下去呢?但是有一项工作他是不会辞掉的,就是科研,就是惯性约束核聚变。有一次他看了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电影后,非常高兴地说:
“巴甫洛夫活了90多岁还能坚持搞科研,实在太好了,我还可以搞好多年科研呀!”
聚变反应也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海水里含有大量的氘,氘、锂等都是能进行聚变反应的核燃料。受控聚变一旦实现,将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惯性约束是世界上公认很有希望的一种实现聚变的方法。早在1964年,他与苏联巴索夫几乎是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产生核聚变的设想,他向国务院写了一份建议书,很快上海光机所就开始从事强激光的研究。后来,他又敏锐地注意到,强流加速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束引发核聚变,花钱比较少,适合中国国情,有巨大的潜力,他就和科研组的同志一起,设计、建造这种类型的加速器,开展粒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工作。现在他又引导这个研究室把工作的重点转变到氟化氪激光聚变的研究上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王淦昌对科研上的成就就是这样永远不感到满足,对科学的探索永远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他说:“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站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带领青年人去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

一名追求梦想的奥运健将

月11日,中国运动员陈艳青向梦想迈进。当日,北京奥运会举重女子58公斤级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举行。

北京时间8月11日下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进入第三天。在首先进行的女子举重58公斤级比赛中,老将陈艳青以抓举106公斤、挺举138公斤和总成绩244公斤的优异成绩为中国代表团摘得第八枚金牌,这一成绩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这也是继雅典奥运会称霸之后,陈艳青第二次摘得该项目的奥运金牌,她也由此成为中国女子举重队第一位蝉联奥运冠军的选手。俄罗斯名将沙伊诺娃和朝鲜的吴钟秀分获银牌和铜牌。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陈艳青就曾经在58公斤级比赛中技压群芳,尽管当时她的第三次试举失利让朝鲜名将李成姬有机可乘,但是对手未能顶住压力还是陈艳青顺利折桂。此番再度出征奥运,29岁的陈艳青在技术实力和大赛经验上都要好于其他选手。本次比赛陈艳青240公斤的报名成绩超过主要竞争对手10公斤。去年世锦赛亚军、俄罗斯名将沙伊诺娃和季军、朝鲜名将吴钟秀,雅典奥运会该项目铜牌得主、30岁的泰国老将卡米埃姆都具备冲击奖牌的实力。

在首先进行的抓举比赛中,多数夺牌热门选手均将开把重量定在95公斤,热门选手吴钟秀、沙伊诺娃、卡米埃的第一次试举均轻松获得成功。在阿尔巴尼亚小将贝加伊第二把冲击98公斤成功之后,吴钟秀和沙伊诺娃的第二次试举均告失利,只有顶住了压力的卡米埃姆成功举起了该重量。吴钟秀第三次试举98公斤依旧未能成功处于不利地位,沙伊诺娃则在最后时刻获得成功,异军突起的厄瓜多尔选手埃斯科瓦尔则在最后一次试举中冲击99公斤获得成功排名攀升。

原本将开把重量定为102公斤的陈艳青根据场上形势将开把重量下调,直至杠铃重量增加到100公斤后她开始进行第一次试举,陈艳青一气呵成成功举起该重量。卡米埃姆在第二把试举98公斤成功之后,第三次试举冲击100公斤未果,场上只剩下陈艳青一人奋战。第二次试举陈艳青选择了冲击103公斤,她再次轻松将杠铃举过头顶。第三次试举陈艳青将杠铃重量增加至106公斤,发挥稳定的她极为轻松的完成任务将其他选手远远甩在身后。

抓举比赛结束之后,陈艳青以106公斤暂列首位,超过排名次席的埃斯科瓦尔7公斤,成绩为98公斤的贝加伊、沙伊诺娃和卡米埃姆也保留了冲击奖牌的希望。

陈艳青在抓举比赛中的抢眼表现使得该项目争金悬念不大,国外选手在挺举比赛中主要为银牌展开竞争。三次试举全部成功的贝加伊凭借第三举取得118公斤的成绩,第三把冲击127公斤失败的埃斯科瓦尔成绩为124公斤。开把重量同为125公斤的吴钟秀、沙伊诺娃和卡米埃姆第一次试举悉数成功。第二次试举冲击128公斤沙伊诺娃失手,第三次试举的仓促出场却成功举起了129公斤重的杠铃。卡米埃姆第二次试举128公斤成功,但是最后一举却未能突破129公斤。

陈艳青挺举比赛的开把重量为平奥运会记录的130公斤,她首次亮相时场上仅剩下她和吴钟秀二人。陈艳青的第一次试举表现从容不迫获得成功基本锁定胜局。随后吴钟秀第二次试举同样冲击130公斤未果,第三次试举她冲击131公斤成功打破奥运会记录。陈艳青第二次试举选择了重达132公斤的杠铃获得成功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最后一次试举陈艳青加杠铃增加6公斤冲击138公斤,她的完美发挥创造了挺举138公斤和总成绩244公斤两项新的奥运会记录。

那家乡漫山的金黄在夕阳的映射下应比它们还灿烂吧。小小的牧童此时此刻正牵着大肚的牛儿,有时还骑在那憨厚的牛背上哼着童谣往家赶吧!辛劳的母亲又在不时的从油菜花中探出头来,望望那摇摇欲坠的夕阳,手中不停地的将那堆成小堆的猪草往那萝筐中装,急奔着回家升起那袅袅的吹烟。邻家的大婶又在不停地呼唤着那些鸡、鸭。此时特别活跃的是那些白天吐着长舌的看家狗。它们不停地在屋前屋后转悠着,有时为了讨主人欢心,不时地在主人面前翻滚着。你丢给它们一点点小吃,它会像得到奖赏般叼着撒腿就跑,自个儿寻欢去了!还有那远处羊的“咩--咩”声,鸭子的“嘎---嘎”声不时地提醒着忙碌的主人:千万别落下了它们。人们都在这和谐的美景中迎接着夜色的降临。沉静在夜色的静谧之中。
家乡的山给人们带来了些许的神秘,正因为有山,才让那有生命的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雨中的山又将我们带进天上人间。每个人都能腾云驾雾穿梭其中。来去自由赛似神仙。
家乡-----那儿时的乐园,你是否还是那样美?那样静?夜晚那悠悠的笛声是否仍在划破天际?我亲爱的父母,你们是否还喜欢习惯于躺在屋前那张发黄的竹床上用那大大的浦扇不停地拍打着那调皮的吸血虫呢?......

you zi liao de , man man zhao o !


以家乡名人写作文
虽然我不可能成为奇人,干出奇事,写出奇书,但我想徐霞客作为家乡先贤,给我的影响,绝不只是敬佩与仰慕。 8. 写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 家乡名人他,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他,一位忠于共党的老人;他,一位充满爱心的老人。 他,就是家喻户晓的爱心老人——姜达敖爷爷。姜达敖爷爷是一位长相平凡却又充满创奇色彩的人物。

家乡的名人作文
我身边的名人 一提起英雄,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战斗中为革命奋斗的军人,或是在某个科学领域有所贡献,或是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的人。而我今天所说的英雄却是一群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就是清洁工。清洁工是那么渺小,却是那么高尚。他们是绿色家园、美好家园的守护者。他们虽然看起来是简单、...

我家乡的名人作文郭德纲
五十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个中年人向着他生活了半辈子的故乡深情地望了最后一眼,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那人便是我的祖父。那天,他起得格外早,为的是再看看他熟悉的故乡。他本不爱闲逛,却破例绕着遂安老城转了一圈。用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抚摸着那残破的城墙,用那双走惯了山路的脚,再踏一踏那...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
但是,我们还有王爽呢,只见王爽紧追在后,就在那个人要投出球的一瞬间,王爽直接蹦了起来,把那个球又打了下来,然后往后一跳轻轻一投,那个球便乖乖地进入了那个篮子里。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3、这就是我的一个朋友,一个我们家乡的名人,也是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王爽。

我家乡的名人 作文(600字左右)我家乡在南京。
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南京,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南京籍名人杰士层出不穷,灿若群星。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篇章。南京的形象,南京人的形象,因他们而更加生动鲜明。南京人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古代,南京籍的状元有就有20余位了,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名人---叶...

陕西的名人作文
么写家乡名人 1 我家的“名人”——奶奶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

作文我家乡的名人季羡林
大款”的老师却会经常备课到凌晨,却会拖着带病的身体为学生们讲课。她也会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样,穿着二三十块钱的衣服去逛菜市场。她是同事眼中无所不能的大姐大,她是家长心中无所不晓的的启明灯,她是孩子们眼中的最和蔼可亲的老师。她就是我家乡的名人——新概念教育的刘坤。

我家乡的名人——邹市明 作文500字
我们家乡的名人 贵州名人 贵州人必看!省情2011---2012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贵州人的骄傲---我们的自豪 2亿家庭关注邹市明比赛?业内人:拳击小众预测太乐观 邹市明年龄偏大是财富 首要目标2至3年夺金腰带 邹市明次战定于今年6月 推广人曝首战奖金或是最高 赵克志 点燃每个贵州人的激情与...

家乡的“名人”作文
卖麻团的老人 卖麻团了,卖麻团了……"又是这该死的叫卖声把我从梦中吵醒,不用说,现在是五点三十分,离我该起床的时间还有半小时。 不知怎地,就在最近,我们这来了一个卖麻团的老头子,他每天五点半的时候就开始叫卖了,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每天...

家乡的名人作文
家乡的名人作文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i 2010-12-13 · TA获得超过34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

房县15029395492: 常熟名人黄公望作文600字 -
宗政蕊一君: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常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先说说人杰,自古以来,常熟的名人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言偃,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南方夫子;元代的黄公望,乃“元四家”之首,他的《富春山居图》,构...

房县15029395492: 写常熟名人的优秀作文 -
宗政蕊一君: 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得益于它的文化、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秩序.譬如:孙武——春秋吴国军事思想家;陆逊——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张旭——中国唐代书法家;张籍—...

房县15029395492: 急需一篇作文,800字 《我的故乡 - 常熟》 急急急 -
宗政蕊一君: 我的故乡常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早在二千多年前,常熟就出了二位文化名人,一位是言子.言子名偃,字子游,(公元前506-443年)是孔子七十二位精通道艺的弟子中的“十哲”之九,有“南方夫子”之誉.受到...

房县15029395492: 写一篇关于家乡名人的作文800字左右 ? -
宗政蕊一君: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

房县15029395492: 写一位家乡的名人的作文 -
宗政蕊一君: 我们村的名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

房县15029395492: 我家乡的名人――苏东坡作文500字 -
宗政蕊一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

房县15029395492: 家乡的名人作文500字刘洋 -
宗政蕊一君: 我家乡的名人 说起名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跳水冠军——劳丽诗. 劳丽诗从小有着不服输的精神,使她从游池游跳台.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从校跳到市,再从市队跳到省队,国家队.劳丽诗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亲是“个体”工作的...

房县15029395492: 写家乡的名人的作文550 -
宗政蕊一君: 1. 我的家乡阳泉有一位的名人,她叫王喜莲,也是我的奶奶,奶奶22年的治荒坎坷路,经历了鼠患、暴雨重重打击以后,一场大火又将奶奶辛苦栽种下的树烧了个精光,但是却并没有击垮她,关键时刻,政府也向奶奶伸出了援助之手.姑姑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