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风筝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蒯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风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例如,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着,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乡早春的景象,而且在这一景一物的描写中,都凝聚“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廖别的故必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就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还不单纯是为了抒发“我”对故乡的深情,如联系全文来看,回忆故乡,目的或落脚点是使“我 想起幼时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这里进行了反思。透过这个小”我“,看到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作者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这种忏悔意识,否定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另一个特点,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传神地勾画出来。例如描写“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张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为别人放的风筝“惊呼”,“跳跃”,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他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作者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这样写道:‘他向着大方登,从大小登;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这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其深层原因更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依据。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进入“久经逝去的春天”。

本文描写兄弟之间发生的误解冲突,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揭示了封建社会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深刻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的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鲁迅的散文《风筝》主要内容:

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鲁迅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扩展资料: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鲁迅对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自己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2、这是鲁迅散文的独特风格。作者鲁迅写人物,不用多余笔墨作累赘的说明,只几笔就把人物神彩、表情、心理勾画出来。对小兄弟的刻画,呈现出一个天真活泼,喜欢游戏的少年形象。尤其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凝重有力,感情色彩浓厚,含意深蕴,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重要作用。

3、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环境的对比:北京二月的肃杀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热烈温和,增强了文章的浓烈的悲情和深重的无奈。二是人物的对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强大,构成文章叙事的主体贯穿文章的始终。三是时间的对比:一是作者的前后的变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后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筝



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

扩展资料:

1、写作时间

此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发表于同年2月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副题野草之九。 

2、生活背景

作者鲁迅于1919年9月9日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过散文诗《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详细记述了风筝事件,作者年少时对放风筝不屑一顾,故嫌恶小兄弟(周建人)喜好风筝,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对年少时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且写此文的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初一,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战便做了此文。

3、社会背景

1925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1925年11月,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通过了学校“读经”的决议,规定自初小四年级起必须读经。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紧相配合,高唱“尊孔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作者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揭露和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筝



  1、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我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2、作品影响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同黑暗势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据方志敏的爱人缪敏说,方志敏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欢的”。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于是“《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八千,她的影响是很大的。”这话是不错的,30年代前期我国城乡不少中学校使用过赵景深编的一套《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其第一册就选了这篇《风筝》,作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文的楷范。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参考文献:百度

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 的风筝一文的 主要内容 -
酆严洛吉: 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小弟“多病,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的风筝内容概括 -
酆严洛吉: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风筝主要写了什么 -
酆严洛吉: 补充: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园拾竹.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 怎样 ,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在那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谈起了 童年 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 补充: 却说 什么 都忘记了,鲁迅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 风筝主要内容 -
酆严洛吉: 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风筝》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题 -
酆严洛吉:[答案] 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矛盾的亲情和鲁迅觉醒后的忏悔意识.

亚东县19412305986: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的《风筝》一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
酆严洛吉: 鲁迅虐杀弟弟的风筝梦,而弟弟被封建制度所支配全然忘却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文章写着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写下来?
酆严洛吉: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这样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追问:风筝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为什么会感到惊异与悲哀,弟弟对于过去的事情,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中为何还是沉重呢?请你将思考后的结论整理在下面

亚东县19412305986: <风筝>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
酆严洛吉: 主要说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了游戏是孩子正常的行为时,醒悟过来,想起当年简直是对精神的扼杀.虽然事隔久远,但鲁迅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怀.鲁迅的心只得沉重下去. 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亚东县19412305986: 鲁迅风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酆严洛吉: 本文描写兄弟之间发生的误解冲突,展现了浓浓的亲情,揭示了封建社会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深刻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的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亚东县19412305986: 风筝的主要内容 -
酆严洛吉: 本文通过"我"回忆小时候不让弟弟玩风筝而的虐杀弟弟童心,长大后想补过却不能如愿的事件的叙述.表现出鲁迅在1924年新文化思潮走向低谷时的徘徊和严肃的自我反思和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小孩纯真的心灵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冷遭和诧异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凉,表达了鲁迅的强烈战斗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