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论述中的漏洞

作者&投稿:圭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论》中有些说里欠妥当,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课本难题解答】 三、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2.谁给大王您这个计策的呢?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也可不译。 3.现在项公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者,助词,用在时间的名词之后,表示停顿。 4.亚父,就是范增。者,助词,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且判断作用。 5.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者,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和几件事。在这里是指代“感极而悲者”和“其喜洋洋者”这两种情况。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C 【创新能力训练】 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A 3.C 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 练习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②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③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④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4.C
二、1.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
2.C 3.①C②D
三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七、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八、1.(3) 2.(2)
九、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1.苏洵认为韩、魏、楚灭亡的原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却并非如此。韩、魏与赵原本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最终分裂为魏、韩、赵三国。三国互相攻伐,国势日衰。至公元前341年,魏军攻打韩国,五次交锋,韩军损失殆尽,都城被围。被齐国坐收渔翁之利,奇袭魏国。魏国回兵来救,中埋伏,主将庞涓被杀,统帅太子申被捉。而此时,秦国落井下石,以商鞅为大将攻打与之相邻的魏国。魏军战败,魏惠王“迁都大梁去讫,自称梁国”,韩国亦无力抗秦。可见魏、韩之丧源于诸侯见的相互攻伐,而被秦国所乘。而楚国与秦国同为大国,但秦国有商鞅主持变法得以昌盛,楚国却宠信奸臣子兰与靳尚,远离贤臣屈原。结果,楚怀王被拘留郁秦国,死于他乡,屈原抱石投汩罗江而死。楚襄王依旧宠信奸臣,贪欲苟安,无报秦之志,将楚国的前程葬送。可见,楚之灭亡源于楚王近小人而远贤臣。
2.苏洵认为齐、燕、赵王国,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历史并不完全如此。其中,齐国自齐桓公不记管仲一箭之仇,而用他主持国政,得成霸业,享受见周王无需下拜之礼。至田和继位,传至齐威王田齐,拜邹忌为相,国势鼎盛,“楚、魏、韩、赵、燕皆为齐下,推为盟主”。但此后,齐国便再无进取之心,后代自恃国强,结交秦国,至齐王建在为,“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至亲兵攻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迎降,齐亡。其中不乏不救五国,失盟友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的结果,而燕国深居北方,中间与秦隔有赵。秦要灭燕,必先亡赵。至于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理论,简直无稽之谈。至于赵国,正如苏洵所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错用主将而至亡国。作为身处北宋的苏洵,也许这些见解过他过于苛刻。毕竟,他只想借此劝诫当时的统治者。

苏洵认为齐、燕、赵王国,原因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历史并不完全如此。其中,齐国自齐桓公不记管仲一箭之仇,而用他主持国政,得成霸业,享受见周王无需下拜之礼。至田和继位,传至齐威王田齐,拜邹忌为相,国势鼎盛,“楚、魏、韩、赵、燕皆为齐下,推为盟主”。但此后,齐国便再无进取之心,后代自恃国强,结交秦国,至齐王建在为,“四十四年,不被兵革,下安于无事,从不曾演习武艺”。至亲兵攻来,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齐王建迎降,齐亡。其中不乏不救五国,失盟友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骄傲自大,盲目自信的结果,而燕国深居北方,中间与秦隔有赵。秦要灭燕,必先亡赵。至于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理论,简直无稽之谈。至于赵国,正如苏洵所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错用主将而至亡国。作为身处北宋的苏洵,也许这些见解过他过于苛刻。毕竟,他只想借此劝诫当时的统治者。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城固县17214721683: 《六国论 》论述中的漏洞 -
越厚猴头: 1.苏洵认为韩、魏、楚灭亡的原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却并非如此.韩、魏与赵原本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

城固县17214721683: 六国论中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
越厚猴头:[答案] 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论》(北宋.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城固县17214721683: 从哪几方面说明六国论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 -
越厚猴头:[答案]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城固县17214721683: 《六国论》中“弊在赂秦”有赂秦的事实根据吗?有的话请举例说明. -
越厚猴头: 前248年,燕献十城于秦. 前231年,韩献南阳地于秦,秦伐卒受地,魏人献地. 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其他很多小战役,虽记录为秦攻某国,占城哪里哪里,其实也是不与秦国争锋,等于割地求和.

城固县17214721683: 苏洵的《六国论》根据北宋外患频仍、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背景立意,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请你结合有关史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对“六国... -
越厚猴头:[答案] 答案: 解析: 也谈六国的灭亡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

城固县17214721683: 《六国论》提出六国破灭原因“弊在赂秦”,是否不正确,为什么? -
越厚猴头: 正确

城固县17214721683: 关于六国论的疑问!六国论中,关于燕国灭亡表示了是荆柯的刺秦行动加
越厚猴头: 同意你的观点.国家大事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而定呢.当时战乱纷纭,刺客大行其道,大家都习以为常,更何况秦王并不昏庸,孙子兵法里说"兵者,国之大也,死生之地,存亡之大,不可不察"倘若不是早有存心,怎会贸然发动战争呢.

城固县17214721683: 《六国论》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倒六国覆辙的句子 -
越厚猴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