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形式介绍

作者&投稿:符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有哪些课程?~

高中课程分为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课。
1、文化课
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或西班牙语)、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物理、生物。
2、素质教育课
体育、美术、音乐、技术(信息技术及通用技术)。

扩展资料: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以及公共管理和业务的发展方向。数字连接有望在卫生、教育、通信、休闲和福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人工智能、3D打印机、全息再现、即时转换、语音识别和手势识别软件等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活动,并正在重新定义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个方面。
因此,《反思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尤其提出了“知识的新趋势”,认为这将是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于一体的“新知识体系”。
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正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从201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对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以来,经过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260余人的努力,普通高中语文等14门学科课标浮出水面。
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为从知识教学到核心素养培养搭建桥梁。
课标修订以后,各科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特点。
首先是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在这次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努力结合各自特点,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
各学科都把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同时,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
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新课标修订进一步增强了法治意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其次是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重要使命。
在这次课标修订中,各个学科都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特点下了很大功夫,力求把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使之更有针对性。
修订后的课标丰富了能力的基本内涵,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讲清了能力在各科中究竟怎么培养。
另外还反映了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自2004年版课标实施到这次修订,前后的跨度超过了10年。
在这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经济社会和科技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此次修订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了知识更新:
其一,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来发展的新成就、新思想、新成果适当地纳入;
其二,把反映科技进步、知识进步的新知识、新方法等适当纳入;其三,把涉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相关内容适当纳入。
总之,课标的修订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它以学生为中心,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从而引发了对各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同时课标的修订让普通高中的教学实践有了明确的路径。核心素养明确了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另外,新修订的课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核心素养反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

文科包括的学科门类有: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门类、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门类、艺术学门类等。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鉴赏表达技巧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答题,答好题。下面结合高考中现代文的阅读,谈一谈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表达技巧的类别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 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第一层面的,如19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范围内。
纵观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更多的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
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3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后一例可以这样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作者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答题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思考。如上面所举2003年全国卷那道题,就得这样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容;②具体说明乡土呢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列答案第一点是从“乡土情结”的内涵方面说的,第二点是从“乡土情结”的恒久性方面说的,第三点是从结构和主题方面说的。因为作品首段就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而第四段又说,“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便有了前后照应之妙,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下列三条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而离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用空泛的言词来说“作用和好处”总是不得要领的,因而也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比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答:他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对比一下,这两个答案的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了。
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2004年全国卷二选用孙犁的《老家》,其中第2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里不妨把相关文字引出来:
品茗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许多考生看不出来)。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如果不抓住这些词语,体味这些词语所透露出来的老屋的作者的心境,怎么作答呢?
这里所说的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深人体会。譬如1998年所选的《报秋》第3题是这样的,“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像这样一道题就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而“是”后面带着的是一个个节气,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领取”是动词,分析它的作用还要看宾语,其宾语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到“生活”,这就可以看出“层层铺开,逐步扩大”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领取生活”,于是可以看出“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的作用”。
再如2000年《长城》第2题是这样的:“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前后文都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而第6段的结尾写道:“由是人们发现……”这显然是转述“人们”的看法,叙述的角度变了,叙述的人称自然应该跟着变。这便是“原因”所在。如果不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这样的试题就比较难答了。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

(1)修辞类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E、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例1: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注意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1、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妙处)?

2、赏析某段画线文字。

4、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者表达效果。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答全面,另外还要拓展)+具体分析文章相关的内容+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

四、揣摩高考试题,不断加深印象,使答题趋于完美。

1、2008湖北卷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A、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B、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3、天津卷《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4、安徽卷《我与地坛》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5、福建卷《吟风》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6、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7、辽宁卷《雨韵》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章。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四川卷《我爱水》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概括(2分)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9、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题(5分)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湖南卷《谈静》21题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鉴赏表达技巧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答题,答好题。下面结合高考中现代文的阅读,谈一谈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表达技巧的类别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
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第一层面的,如19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范围内。
纵观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更多的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
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3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后一例可以这样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作者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答题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思考。如上面所举2003年全国卷那道题,就得这样答: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容;②具体说明乡土呢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上列答案第一点是从“乡土情结”的内涵方面说的,第二点是从“乡土情结”的恒久性方面说的,第三点是从结构和主题方面说的。因为作品首段就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而第四段又说,“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便有了前后照应之妙,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三、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
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下列三条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而离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用空泛的言词来说“作用和好处”总是不得要领的,因而也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比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答:他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对比一下,这两个答案的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了。
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2004年全国卷二选用孙犁的《老家》,其中第2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里不妨把相关文字引出来:
品茗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许多考生看不出来)。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如果不抓住这些词语,体味这些词语所透露出来的老屋的作者的心境,怎么作答呢?
这里所说的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深人体会。譬如1998年所选的《报秋》第3题是这样的,“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像这样一道题就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而“是”后面带着的是一个个节气,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领取”是动词,分析它的作用还要看宾语,其宾语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到“生活”,这就可以看出“层层铺开,逐步扩大”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领取生活”,于是可以看出“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的作用”。
再如2000年《长城》第2题是这样的:“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前后文都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而第6段的结尾写道:“由是人们发现……”这显然是转述“人们”的看法,叙述的角度变了,叙述的人称自然应该跟着变。这便是“原因”所在。如果不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人手,这样的试题就比较难答了。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
(1)修辞类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E、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考出好成绩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中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鉴赏表达技巧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答题,答好题。下面结合高考中现代文的阅读,谈一谈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概括中心的方法介绍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做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要注意:1、归纳不完整,有重要遗漏。2、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读者。3、概括的角度不对。4、分不清信息的主次,...

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技巧整理归纳
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技巧 1 分析题干,快速定位。 现代文阅读中,主观题占得分数比重加大,所以一定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这就找到了答题的中心,分析题干,题干就提示了答题的范围,规定了答题的角度,只要找准了题干中提示的答题相关区域,那么这题就成功了80%,大多数题目的答案都在原文中找。 2 编辑话术,...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提分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有些高三学生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高三阅读理解,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1问题:材料x的行文脉络是什么的答题模板?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1问题材料x的行文脉络的答题模板是:以……为线索(明线、暗线),串写了……,表达了……情感,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行文脉络的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

怎样做好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固定模式是怎样的?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高中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一定要基于理解和掌握背诵。理解,即看懂文章(不要求做到每一句都能理解它的深层内涵,至少要懂得主旨大意)和看懂问题的类型,知道它在问什么;掌握和背诵,即掌握和背诵答题模板并会熟练运用。方法和技巧:1.熟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论证方法、论 证...

高二语文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详解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方法 1、快读浏览全文,领会基本思想 拿到浏览知道题以后,要快速将文章浏览一遍,在这一遍里领会作者主要讲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等等。2、带上问题,通读全文,做上标记 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思想以后,就要认真查看文章后面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侧重点要...

乐安县18572732051: 求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形式介绍 -
方潘猗清: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

乐安县18572732051: 高中语文的常见手法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作用 引用诗句作用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作用 -
方潘猗清: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

乐安县18572732051: 语文阅读中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别有哪些? -
方潘猗清: ①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乐安县18572732051: 高中语文的阅读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有哪些 -
方潘猗清: 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

乐安县18572732051: 在语文阅读理解中,什么是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
方潘猗清: 常用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艺术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

乐安县18572732051: 语文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哪些 -
方潘猗清: 艺术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麻烦采纳,谢谢!

乐安县18572732051: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 急啊 -
方潘猗清: 抒情方法:叙事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反讽,托物言志,...描写方法:渲染,烘托,白描,工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对偶,双关,反问,设问,象征...

乐安县18572732051: 高中语文,文章的艺术手法指的是哪些? -
方潘猗清: 艺术手法就是艺术作品的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一篇作...

乐安县18572732051: 高中语文现代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方潘猗清:很多啊 艺术,修辞,象征,对比,照应,比拟,插叙,记叙,描写,议论,抒情,通感等等

乐安县18572732051: 在语文阅读中,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有哪几种?
方潘猗清: 标准(我们考试前复习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还有其他阅读理解的概念,要不? 希望我能够帮助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