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的真实姓名?

作者&投稿:翁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瞎子阿炳的真名~

音乐名家——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附:阿炳头像 参考文献: http://www.baidu.com/s?wd=%B0%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生于1893年8月17日,死于1950年12月4日。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资料来源:
阿炳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05.htm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住持。但年轻的阿炳经不住周围人的恭维、引诱,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1928年,他的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以后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阿炳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艺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阿炳怒不可遏,他要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用音乐唤起人们的觉醒。他除了演奏过《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外,他还经常及时地把抗日的一些时事消息编成唱词进行演唱。“八·一三”时期,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驻扎在上海,他们英勇抗击日寇,阿炳就把他们的事迹编成了小曲进行演唱:“大刀队,顶刮刮,抡起大刀把敌杀,中华男人儿多英勇,杀鬼子就像切西瓜;一刀一个不留情,杀得鬼子连滚带爬,叫爹又叫妈!”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象他凄凉悲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象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象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从音乐结构与音乐发展手法上说,这首乐曲属于双主题变奏曲式,它的主题音调有两个,“ ……”这一主题音调高亢而优美,有时又显得很激昂。它是音乐变奏的重点;而另一个主题音调“ ……”则处在较低的音区,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喃喃自语。这两个主题音调以及它们的变体不断地反复展开,把作者的忧伤、悲愤、怒号、憧憬等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杨早年曾向阿炳学过乐器演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1950年暑假,时在中央音院工作的这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他们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而这时的阿炳已经有两年多不拉二胡和弹琵琶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练习了三天之后,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录音后阿炳并不满意自己的演奏,他说:“荒疏太久,两只手不听使唤,奏得太坏了,我自己听着不入耳。我很高兴给你们录音,但要等我练习一个时期,下次再继续录音”。但第二年当他们再去看望阿炳时,这位饱经沧桑的民间音乐家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们录制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成了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

当年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录音后,杨荫浏问起这首乐曲的曲名,阿炳说这首乐曲没有名字,是他随便拉的。杨荫浏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他说在街头,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杨荫浏说,那就叫《二泉映月》吧!由此可知,乐曲的名称本是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可以不囿于标题的含义,而要从对音乐本身的感受着眼。

1952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为阿炳墓立了碑。此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1983年他的墓被迁往无锡惠山公园,为他重建了新碑,还为他塑了一尊像。

阿炳去世后,他亲自演奏的录音经人民广播器材厂翻制成唱片。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的《瞎子阿炳曲集》。阿炳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博得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后来人们还把它改编成二胡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曲等多种演奏形式。《二泉映月》那悠扬美妙的音调,久久地回响在中国和世界的乐坛上。
上学时听老师讲过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瞎子阿炳”是近代江南有名的民间艺人,年轻时就双目失明,以拉二胡唱曲街头谋生,并到处受欺,被迫一直漂泊流浪于江南各地。他虽处困境,但仍不断努力改进曲艺,后来他在苏州所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因曲艺高超而家喻户晓,深受欢迎。

华彦钧,无锡人


除了二胡,吃喝赌无一不精,真实的阿炳真的是这样的?
多情的民间艺术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几年之后,他又与寡妇催弟同居。这个阿炳真实一个多情的民间艺术家呀!世事就是这样神奇,在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而发挥自己音乐天分,当然也是生活所迫,他以“卖唱”为生。就这样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

瞎子阿炳生平简介(50字)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后因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无锡人。出身贫寒,少时从其父华清和(道士)习音乐。曾为道士和吹鼓手,后沦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新中国成立后由本人演奏,经录音整理...

历史上真实的瞎子阿炳:撕开艺术的表象,藏着浪荡子悲哀的一生
关于他为何失明,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阿炳反抗日本人,因此被日本宪兵暗算才变瞎的。失明后的阿炳自强不息,并最终创作出了《二泉映月》这首传世名曲。然而翻开史书来,历史上真实的阿炳,很可能跟想象的不太一样。撕开艺术的表象,其实藏着瞎子阿炳这个浪荡子,悲哀的一生。瞎子阿炳的真名叫做华彦钧,光绪...

不屈服于命运的阿炳,最后是怎么成为大师的?
在他父亲去世后,阿炳成了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可能是由于一时间接受不了自己私生子身份的事实,让他陷入了堕落。再加上他交友不慎,他开始放任自流,吸食鸦片和嫖妓。后来,因为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他被扫地出门。在阿炳流落街头后,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以乞讨为...

阿炳之墓地址在哪里?
阿炳之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河路2号,具体在锡惠公园内,春申涧之南、惠山东麓。这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人们更常知的名字是瞎子阿炳)的安息之地。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尤其擅长演奏二胡和琵琶。他的音乐才华在他22岁父亲去世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继承了父业...

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资料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

阿炳的全名是什么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因三十五岁双目失明,被称为瞎子阿炳。阿炳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生共创作...

瞎子阿炳原名叫什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生于1893年8月17日,死于1950年12月4日。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

阿丙的身世
阿炳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他所创作、改编、承袭的乐曲约有二、三百首之多,可惜绝大部分均已佚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有《阿炳曲集》,收录了了录制下来仅存于世的六首乐曲,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烈日炎炎,阿丙盘腿坐在过街天桥上,面前摆着一个空罐头盒子。他象可怜的流浪小狗...

抛去艺术家的身份,历史上真实的瞎子阿炳是个怎样的人?
文学作品不完全等同于真实历史,比如家喻户晓的潘金莲,在文学作品中,她是非常负面的形象,但在真实历史上,潘金莲是贝州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嫁给武大郎后相夫教子,两人恩恩爱爱,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并且武大郎相貌英俊,品德端正,个子也不矮。而瞎子阿炳披着艺术的外衣,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成了一个...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阿炳的真名叫什么 -
底态盐酸: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小名阿炳.中国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晚年被称呼为瞎子阿炳.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阿炳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
底态盐酸: 阿炳,本名华彦钧.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瞎子阿炳的原名叫什么????急呀 -
底态盐酸: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 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瞎子阿炳名字是什么 -
底态盐酸: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 中国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他青年时患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阿炳的原名 - 瞎子阿炳是什么人?
底态盐酸: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二胡代表作品《二泉映月》.阿炳的父 亲是个道士,叫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阿炳从小就表现出了罕见的...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 - 搜狗百科
底态盐酸: 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他青年时患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生坎坷.失明后,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无锡街头和惠山一带演奏,故人称「瞎子阿炳」.其代表作品为《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寒春风曲》、《龙舟》等.

金城江区13436091531: 瞎子阿炳原名是?
底态盐酸: 华彦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