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衣食住行的变化

作者&投稿:暴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家60年前后衣食住行变化作文400字左右~

衣:
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上面都是大大小小的补丁。到了冬天,那衣服非常笨拙,而且还是硬邦邦的。妈妈说,以前过年才做一套衣服,有时甚至还穿去年的衣服。有一年,奶奶领妈妈去做衣服,奶奶嘱咐裁缝做大一点,这样明年还好穿。可是那裁缝做得不大不小正合身,妈妈乐了,因为明年还可以做新衣服,可奶奶却为此事和裁缝大吵了一架!爸爸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上面还有个哥哥,理所当然的,哥哥穿下来的衣服给弟弟穿,所以爸爸每年穿的衣服都是有好几个补丁的。衣服有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鞋子也是布做的,春天夏天还可以,可到了冬天,特别是下雪天,鞋子里都是雪,鞋底也硬邦邦的,脚冻的走路都走不动了。而现在呢,牛仔服、休闲服、运动服……什么样的都有,而且还美观,牌子也什么样的都有adidas……。现在冬天我们都穿保暖鞋、靴子。衣服也是经常买的,根本不愁没有新衣服穿。
食:
像爸爸妈妈这一代都不愁吃,因为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帮生产队种了粮食会分下来的。而到了爸爸妈妈十几岁时,就分田了,可以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但有时收成不好就得饿肚子了!买吃的还得要票子,卖肉要肉票、菜油要油票,饼干要粮票……这可不像现在,现在吃西餐都非常容易,更不要说下馆子了!零食在逛街时随时都可以买!
住:
爸爸妈妈小时候,住的都是乡下的平板房,里面潮湿、阴暗。老鼠、蟑螂满地都是。家具只有两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碗柜。连一个电器都没。而现在住的都是商品房,甚至别墅。家里有空调、电脑、沙发……房子最小也就七八十个平方,最大都要几百个平方!里面温暖、舒适。还有庭院呢!
行:
以前乡下的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在上面摔一跤,不受伤才怪呢!最可恶的是下雨的时候,那时还买不起自行车。撑着伞,走在满地泥泞的路上,路上的水会渐在你的衣服上,有时还会渐在脸上。现在都是柏油马路,轻轨、地铁、飞机……都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家庭都买了私家车、助动车……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你看,60年前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而今天胡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庆国60大典阅兵式的开始。在六十年间,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发生了巨大变化。
  衣——从多季一衣到一季多衣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数量有限,色彩·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放眼望去“一片蓝灰色的海洋”。由于数量有限,一人一年就几件衣服,一件衣服就能穿2个甚至3个季节。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衣服不仅是人们御寒的工具,更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
  食——从想吃饱到能吃好
  “民以食为天”,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人们餐桌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在农村人们想吃饱都奢望。都以粗粮野菜为食充饥,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农村家家桌上也摆满了鸡鱼肉蛋,以前用来充饥的粗粮野菜,也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倍受人们欢迎。
  住——从家徒四壁到琳琅满目
  住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过去,在农村人们都自己用砖自己盖,改好了只涂上一层白灰。家里空荡荡的。只有床睡觉,吃饭的桌子就是写作业的桌子,家中除了必备的用具外什么也没有。你看,今天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家中装修的装修更是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即使在农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楼,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差。
  行——从泥路到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让人难以前进。那时候人们只有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困难可想而知。现在,一条条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在上面开小车兜风,是一种享受。
  祖国在六十年间变化太多太多了,也变得太好太好了。而祖国明天的变化就但在我们的肩上了,让我们努力让祖国变得更美好!

60年时人们服装统一蓝色工作服,外国人叫中国人蓝色的蚂蚁,啥都用票。没汽车,是自行车的海洋。现在私家车随处可见,30改革改变了人们的服装多样化。

60年 衣食住行大变化

编者的话:转眼就是建国60周年大庆了,这几天的博客上,大家说得最热闹的,当数这60年来我们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回忆过去,珍惜现在,这期博客带你忆苦思甜。



假衬衣领子

iebao199 blog

前些天搬家,整理衣柜时,我发现了一团已泛黄的白布。从它泛黄的程度可看出年代久远。就暂且称它“老东西”吧。

“老东西”的样子跟现在的男士衬衣大致一样。但区别在于,只保留了上面小半截。由于太短,衣领下面只有两颗纽扣,没有袖子,左右两边是窟窿洞。我好奇地拎着“老东西”去问爸爸。爸爸接过它,笑了:“这个老东西叫‘假衬衣领子’。六、七十年代,买得起衬衣的人极少。虽然也可以选择不穿衬衣,可你的爷爷和大伯是当时军队的干部,或多或少算有点脸面的人,家里人穿得差怕丢面子。于是就买来‘假衬衣领子’装门面。它的价格不很贵,一元钱一个。是当时衬衣价格的六分之一不到。穿上‘假衬衣领子’上街,可神气了,连脖子都变得又直又长。每次照相,我和你三叔、四叔都要穿上它。照相馆叔叔见我们长得秀气,可以当广告照片,想让我们脱下蓝布褂,照张穿衬衣的相。我们怕露馅,硬是不肯,拿糖果引诱我们也不行。照相叔叔不知就里,还直夸我们3个孩子有骨气,一点不馋嘴。其实我当时的口水不停地往下咽。有一次,我清早出门,不冷不热刚刚好。中午时,天突然变热,我想脱下蓝褂又不好意思,于是死扛着。因此得了热感冒,一个多星期才好。”

这个“老东西”算是当时社会滞后的印记。希望咱们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30年前随奶奶

作客的丢人事

北行剑客 blog

那年我七岁。奶奶和爷爷商量,带我去五十里地以外的舅公家玩几天。

临走前,爷爷奶奶嘱咐我,到舅公家作客一定要懂规矩。上桌吃饭的时候,青菜可以随便吃,而桌上的鱼和肉两样菜不到走的那一天,千万不能动。我虽然不明白,但还是鸡啄米般点头答应了。

到了舅公家,中午吃的第一顿饭,就有鱼又有肉,而且还是一块一块的红烧肉。我上桌的时候,还谨记爷爷的教诲,虽然一边扒饭一边用眼瞄着鱼和肉,但也强忍着没有去搛。舅公发现了我的小动作,大方地搛起一块油汪汪、香喷喷的五花红烧肉放到我碗里,说别客气,多吃肉。

我没想到舅公会给我搛肉,爷爷临走前的专题培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不知所措,一方面知道这肉不能吃,一方面又实在太想吃。正在我激烈地思想斗争时,奶奶说话了:“唉,别给他搛,他不爱吃肉,我家孩儿最喜欢吃蔬菜。”说着,奶奶就伸筷子过来要把肉搛回去。正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我突然喊了一句:“我爱吃肉!不喜欢吃蔬菜!”

当时的气氛顿时僵了。奶奶已经伸到我碗里的筷子,也停在了空中。这时,舅婆开口划破了这短暂的沉寂:“爱吃就吃,肉买回来不就是吃的吗?”但奶奶也没有把筷子收回去,还是坚决地搛起那块已经到我嘴边的肉,轻轻地放回桌子中间的碗中。

“我爱吃肉!”我又喊了一句,委屈的眼泪往下淌。“姐,你这是干什么呀!干吗舍不得让孩子吃。”舅公不愿意了,伸筷子过去,想重新把那块肉搛到我碗里。我眼巴巴地看着,恨不得伸手去帮忙。说时迟,那时快,奶奶的筷子也伸了过去,毅然决然地把舅公已经搛起的那块肉又重新扒拉回碗中,说:“别管他,这孩子一点也不懂事。”

见到马上就要到嘴的肉又飞了,我气得扔下筷子,恨恨地说了句:“我不吃了!”跑到里屋,趴在床上抽泣起来。舅公和舅婆忙放下碗跑过来,又拉又拽想把我哄回饭桌去。我死犟着,扒着床沿就是不肯。这时,我听到奶奶也走了进来,还没判明她的来意,就感觉我的屁股被“啪啪”地拍将开来。“哇”地一声,我终于爆发了……

事隔十来年,在我考上大学的那年暑假,奶奶又带我去了一趟舅公家。舅公不敢认我,奶奶笑道:“这不是那年为吃肉发脾气的小子吗?”舅公仰头大笑,用手指了指我说,“长这么大了?还爱吃肉吗?”奶奶接话说,“他现在不爱吃肉,基本只吃蔬菜。”舅公又笑:“真的假的,小时候他来你也是这么说的。”我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是真的。现在看到肉,特别是肥肉就恶心。不过,我爱吃鱼。”“爱吃鱼?那好!舅公承包了一个鱼塘,走,舅公带你去捞鱼……”

十年不见,翻天覆地。再也没有谁家的小孩还会为吃不到肉伤心流泪了吧。



童年楼房里

最温暖的地方

向小池 blog

北方的冬天一直很冷,即使带着厚厚的棉手套,手也会冻得发紫破皮。每天晚上准备睡觉前,爸爸总会给我洗手,把凡士林涂到手背上,擦抹匀称。然后爸爸会把我抱到火台上。火台上是最温暖的地方,火苗传递的温暖慢慢送遍全手,凡士林淡淡的香味散发出来,我总是忍不住快乐地蹬脚,喊一声“真香”。

某年夏天,我放学后,望着满屋子的工人不知所措。妈妈告诉我,单位要进行煤气管道改造,把火台拆了,全部换成煤气,又安全又干净。我看着厨房里整洁的煤气灶和抽油烟机,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厨房变得干净了,可是到了冬天我该去哪里烤火呢?哪里能让我的手安心过冬呢?

煤气真的很方便,做饭烧水都快了很多,而且容易操作,即使像我这样的小孩也可以在父母的指点下做几道小菜。冬天,我窝在有暖气的家里看着自己的手,没有皴,仍然如夏天般光滑。我笑了,没有火台,我的手也很好。

今年回家,妈妈突然要买新的燃气灶,我问为什么,妈妈说过两天要安装天然气管道,以后做饭什么的连煤气都不用了,天然气清洁环保高效,比煤气都好。爸爸撇着嘴说,以前书上说以后都用太阳能啥的,你妈还说那是骗人的,说不定过两年就用上了。还有你,小时候拆个火台都哭,说是冬天没法烤手了,不用火台这么久,也没有见你手皴过……

或许很多年之后,会有人忘记煤气灶,就像我忘记了我的火台。也或许有很多人都会想起火台,就像我想起我曾经的手。



家中最早的

一辆自行车

诗韵书声 blog

小时候看《封神演义》,其中人物的“坐骑”都很特别,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像,老子的是青牛,闻太师的是麒麟,申公豹和赵公明的都是老虎,文殊、菩贤两位菩萨则分别坐青狮、白象,南极仙翁更是别致,坐仙鹤……

而我的“坐骑”,是一辆自行车,后来有数年虽然也骑摩托,但最终还是以自行车为伍。

家中最早的自行车是一辆“飞鸽牌”的,据父母讲,是在俺出生前买的,花了二百元钱。当时的二百元钱,应该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因为俺十来岁时,祖母和母亲在生产队上工,一年下来才分60元钱。而俺与老婆现在一年少说也挣四万块呢。这样细算起来,那时的200元不亚于现在一辆不太高档的小轿车价格。

当时父亲在几十里外的矿上工作,这唯一的自行车就成了他专门的“坐骑”。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校离家有5里路,父亲也已经从矿山回来,这辆自行车就成了俺专门的“交通工具”。可毕竟家里仅有这一辆车,父母有时难免出门骑一骑,这样俺上学就得让同学带着,甚至步行前往。初三那年,父亲觉得仅一辆自行车确实太紧张,加上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于是就在本地供销社又买了一辆“梅花鹿牌”自行车。后来一直妹妹在用。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其间这辆“飞鸽”车也经过无数次的修理,已经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了”,但仍然“健在”,并还在“服役”。后买的“梅花鹿”则早已卖了废铁。

俺在城中安家后,买了一辆小汽车代步,但一直未能忘记那辆旧“飞鸽”,不仅因为它与俺同龄,更主要的是:它为我的家庭立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http://www.cqwb.com.cn/cqwb/html/2009-09/11/content_171541.htm

(1)主要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居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议你去看看以前的电影!


有哪些原因导致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衣食住行的变化。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的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制...

建国初期的人民生活(包括 衣食住行四方面)
蓝色中山装和绿色军装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住:许多城市出现花园式住宅。农村以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富裕地区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安装了电话,配备了电脑,卫生设施不断改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居民开始了“装修热”,表明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食:刚建国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膳食营养结构大为改善。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饮食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3、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改革开放前,住的一...

近五年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衣食住行)
过去5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支撑小康生活的是鼓起来的“钱包”。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约250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也从1998年的5.5万亿元猛增至2002年的8.7万亿元。我们告别了短缺。1998年,我国供过于求的...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初二历史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明祖国近代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_百度知 ...
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进入近代以来,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男子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西装的传入和...

游家乡爱莱阳 征文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吧,如果能在没有过年就穿上新...

中国六十年衣食住行的发展
1960年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住的差得要命,出门基本就是走 1970年的时候,人们还为温饱发愁,不过好多了,有些家庭有了自行车 1980年的时候,很多家庭拥有收音机,有钱的拥有电视,多数有自行车 1990年的时候,不愁温饱,基本上都有自行车,有的少数有摩托车,拥有彩色电视 2000年后,多数拥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始终保持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

中国六十周年衣食住行的改变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

广河县15251256262: 中国建国60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有哪些? -
井超曲克: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

广河县15251256262: 用4句话分别概述60年来我国衣食住行4方面的变化.各一句话:衣:食:住:行: -
井超曲克:[答案] SDGSWGYHW4W4 6R764R87TYUT GHYHUIGYYYYY RFTUTR5RREYY

广河县15251256262: 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的变化500 - 1000字作文 -
井超曲克:[答案] 建国60周年的变化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广河县15251256262: 新中国成立以来衣食住行有了哪些变化,过去和现在,要求简短! -
井超曲克:[答案] 衣: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多品牌竞争” 从黑白灰蓝到五颜六色,从粗布褂中山装到蝙蝠衫喇叭裤再到“多色彩多款式混搭”,从崇尚洋服到回归民族……60年间,中国服装业跨过保守、刻板、停滞与盲从,迈向创新、变化、发展和自主 食:...

广河县15251256262: 祖国60周年衣食住行变化的原因及体会 -
井超曲克: 1楼的说的太乱了,你要整理一下 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衣:过去,穿衣我们要凭布票买布,然后自己回家做,一年四季顶多也就是两套衣服.一套是冬春的棉衣棉...

广河县15251256262: 改革开放60年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
井超曲克: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31年,1949年建国以来是60年.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调查资料表明,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222元,其中吃穿占70%,其他方面的消费不足30%.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状...

广河县15251256262: 60年代的衣食住行和现在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差别
井超曲克: 衣:凭布票购买布匹自己裁制,每人每年不到2丈棉布(当时化纤很少),不够一套衣服,所以往往隔年才能置一身新衣,弟弟要穿哥哥的旧衣.当年全国人民的服装式样...

广河县15251256262: 建国60年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井超曲克:[答案]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