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城墙的详细历史

作者&投稿:勾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京历史上总共有几道城墙?~

  北京城墙原有4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城,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
  1、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2、皇城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名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民国时大部拆除,现仅存天安门两旁各一段。
  皇城东为南池子、北池子、东黄城根,西为南长街、北长街、西黄城根。
  3、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4、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1476年8月28日(明成化十二年八月初十),执掌左军都督府的定西侯蒋琬上奏朝廷,提议加筑北京外城。蒋琬的意思是:北京没有外城的保护,难免会受到胡虏的侵犯,希望皇帝最好还是效仿太祖建设南京城的样子,来个外加固比较保险。蒙古兵在马上打下了金朝的中都城,大概那时蒙古贵族还没有想好是不是要在这里常住下去,所以兵荒马乱中,金朝统治者花了不少银两建设的中都皇宫被大火焚烧,落得个“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下场。40多年以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凭着一统中国的雄心,决定把蒙古的都城迁到这里。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到达燕京之后,并未因原宫殿破废而苦恼,而是很舒适地住在“燕京近郊”。第二年,他下令修缮湖水(大抵是今天的中海和北海,南海尚未形成)中的一个小岛,称琼华岛。琼华岛俨然承担了新都的责任。琼华岛水域上游就是高梁河,后来经过人工疏浚,在湖泊的东岸积土成岛。当年蒙古兵围攻中都,这里因在中都之外,幸免遇毁,宫殿也保存完整,自然也就成了忽必烈的首选之地。数年以后,以这个岛、这片湖为中心,富丽堂皇的皇城逐渐成型。湖泊东岸,是属于皇帝的“大内”,也是紫禁城的前身;湖泊西岸,分别是太子和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兴圣宫。皇城之外的大城,呈方形包绕。 无论是建都还是修殿,依靠充足的水源是必须的。从最初的蓟城到金中都,北京城依托着莲花池水系成长起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莲花池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而注入琼华岛湖泊的高粱河水系却看起来源源不断。元大都虽然建得好,但不怕花钱不怕费时的明朝皇帝,因为迷信风水,还是决定把元大都拆了,把大城门改了,重新建北京城。老北京传说,当年刘伯温带人修建北京城,施工的时候不小心挖着了龙脉,龙王爷一怒之下要把北京城的水都收回去。龙王一家扮成小贩来到城里,想让龙子把城里所有的甜水吸干,龙女把所有的苦水吸干。吸来的水装在两个水篓里,龙王就拉着水篓从西直门出城。刘伯温知道了龙王的计划,着急上火,手下的匠人高良自告奋勇去追赶。一口气追到了玉泉山才勉强赶上水车,匆忙中,他想起了手中还握着一把红缨枪,一枪下去,偏偏苦水流了一地,甜水像是有了灵性,自己钻进了玉泉山。据说从此之后,北京城的地下水就成了苦水,要想喝甜水,就得去玉泉山。朱元璋时期,明定都南京,到朱棣夺权后开始大规模修缮北京城。明代中后期,北京已经发展成为繁华都市,但是缺乏抵御外敌的能力。北方蒙古族甚至能冲入城内。到了1476年,定西侯蒋琬终于鼓起勇气上奏,要求在北京城外面再修一个外城,可这个建议在当时没有付诸实施。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兵临北京城下,肆意暴掳之后从容而退,史称“庚戌之变”。北京城眼见着成了软弱的绵羊,被人蹂躏。世宗和他的大臣们想起了蒋琬的提议,1564年,修筑了包围在南郊一面的外罗城,也就是旧时所说的北京外城。原计划环绕北京内城四面都加筑外垣,但是三天两头被蒙古骚扰的明朝政府实在是财力不济,只好先修南郊的城墙再说。如此一来,北京城在平面上构成了特有的凸字轮廓。人们所讲的北京内外城渐次成型。内成九门,外城七门基本延续至今。

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
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http://www.hudong.com/versionview/eGgYDQlgaFnBGUVIeDwBBWg**

以下是评论:http://www.fc311.com/fcbbs/dispbbs.asp?boardID=255&ID=13118&page=1

另外LZ想看当时的一些评论的话,不妨推荐你去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文章,他曾拍下很多古城墙的珍贵照片。可以说对古城墙有浓厚的感情!

/kljhlijuhlojhjklhkjhlkjhlkj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 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 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 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 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也是后来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原因。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 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 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 “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今天,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据说,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北京城墙原有4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城,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
1、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2、皇城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名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民国时大部拆除,现仅存天安门两旁各一段。
皇城东为南池子、北池子、东黄城根,西为南长街、北长街、西黄城根。
3、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4、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北京原有4道城墙,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西便门是属于外城西段的一部分,建于1553年。现在内城、外城均已拆除。 这段城墙是1988年在原古城址基础上修复的。城墙长210米,城基宽19.93米,顶宽15.96米,城上建墩台一座,高11.4米,垛口高1.62米。古城墙周围已全部绿化,种树2万多株,铺设草坪,占地4.73万平方米现已是一处遗址公园。 乘地铁和25、44、45、48、337、特4路到长椿街下车,沿二环路到西便门城墙处


西便门明北京城墙遗迹 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处遗址是内城的西南角城垣。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塌,“文革”中城砖大部被拆除,仅留100余米长的残迹。1987年市文物局与西城区政府拨款150万元,拆迁违章建筑和临时住户,修复城墙,保留7处断面遗迹,并修复了旧楼,改造周围环境并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现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处景观。

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
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 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 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 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 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也是后来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原因。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 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 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 “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今天,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据说,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北京城墙原有4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城,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
1、紫禁城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名神武门,东边称东华门,西边为西华门。
2、皇城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南为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叫中华门),这是皇城南大门,东有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边初名北安门,清代改为地安门。民国时大部拆除,现仅存天安门两旁各一段。
皇城东为南池子、北池子、东黄城根,西为南长街、北长街、西黄城根。
3、内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长24里,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说的四九城,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二十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
4、外城
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犯外族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即倡言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遗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
此言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兴工修筑。后来因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32年(1553)动工修筑,十月完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


北京原有4道城墙,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西便门是属于外城西段的一部分,建于1553年。现在内城、外城均已拆除。 这段城墙是1988年在原古城址基础上修复的。城墙长210米,城基宽19.93米,顶宽15.96米,城上建墩台一座,高11.4米,垛口高1.62米。古城墙周围已全部绿化,种树2万多株,铺设草坪,占地4.73万平方米现已是一处遗址公园。 乘地铁和25、44、45、48、337、特4路到长椿街下车,沿二环路到西便门城墙处


西便门明北京城墙遗迹 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此处遗址是内城的西南角城垣。因年久失修,逐渐倾塌,“文革”中城砖大部被拆除,仅留100余米长的残迹。1987年市文物局与西城区政府拨款150万元,拆迁违章建筑和临时住户,修复城墙,保留7处断面遗迹,并修复了旧楼,改造周围环境并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现代文明、古代文化交融的北京城中又一处景观。


南京的古城墙
南京的古城墙是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建于1366年到1386年,历时21年建成,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城等四重环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

登上明城墙遗址怀古
角楼内有《北京城墙城门 历史 文化展》,展出了许多老北京城墙、城门的珍贵图片。北京的城墙、城门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它高大雄伟,气势磅礴,是北京古都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筑中起着军事防御的作用。我详细看了距离我家最近的西直门 历史 介绍。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位于内城西城垣北侧,是由一...

故宫历史
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2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庙号谥号的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在1987年,北京故宫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的遗产,而对北京故宫,拥有者9000个房间的建筑物,也成为了中国明清时代的一个无价的历史证明。

城墙的发展历史
我国最早城墙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存在于当时的各类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以后历代都曾大量建造。 由于古代战争中的进攻手段一直相当原始,因此城墙这种并不十分先进的防御构筑物,在我国竟然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城墙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发展又是如何?除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以外,另一个来源就是中国...

北京发展历史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

古代为什么要造城墙 古代造城墙是怎么造的
以前城市规模太小,当时全国最大的首都也比不了现在随便一个市,而且以前的规划也不一定科学,为了更符合发展的需求,经过现代的改造后城墙就被拆除了。如今只有几个古来的城市依旧保留一小部分古城墙,作为过往历史的见证。我们更应该抬头向前看,过去那些不好的东西就让它们随风消逝吧。

北京名胜古迹,一览无余
人们可以在长城上品味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可远眺险峻的山峦和浩瀚的河流,更可以领会昔日的战争历史。长城共有众多的省段,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城段。京城段是长城的主要门户,建筑呈现出了明清时期的风貌,保存着许多古文化和建筑艺术。在京城段,人们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城墙、峭壁陡峭、山峦连绵等风景。如果你...

南京(古代京城)详细资料大全
成都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唐肃宗李亨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十二月称南京,为府。与当时的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并称。所以在唐代有“扬一益二”之称,谓天下繁华,扬州为第一,益州次之,益州即指成都。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罢京。历时不到三年。 宋代南京 宋朝...

我想知道:南京内十三、外十八城门的历史典故
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明城墙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砖,究竟依靠那些区域烧制单位提供?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不详,近几十年来经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对城砖铭文孜孜不倦的考证、补定,才有了一份...

明城墙 东水关
南京明城墙,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代建筑杰作,以其雄伟壮观的皇宫、巍峨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巧夺天工的水关设计,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其中,东水关作为京城水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秦淮河入城的门户,彰显了中国古代水城建筑的智慧与艺术。历史的烙印与变迁<\/ 东水关,原名上水门,自...

户县19367659908: 元明清三朝北京城墙都有哪些变化
豆卢依黑白: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

户县19367659908: 北京的历史发展和城址有哪些变迁?详细描述,如有好答案,提高悬赏!
豆卢依黑白: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

户县19367659908: 北京现在还有古城墙吗?北京的古城墙是如何被破坏的?
豆卢依黑白: 北京的古城墙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故事,如果北京的古城墙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日,可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亚于长城对世界的震...

户县19367659908: 关于北京长城的详细资料 -
豆卢依黑白: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是北京修复最好、开放最早的长城,同时也是北京地区长城中最雄伟的一处. 八达岭是燕山余脉军都山中的一个山口,这一带山峦重叠,多险峰峻岭,形势险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户县19367659908: 北京古城墙的建筑风格 -
豆卢依黑白: 明北京城墙极富特色.其城墙外壁呈不同的倾斜度,城砖层层叠砌,形成阶梯效果,而内侧壁则比外侧壁略微陡峭,并设有上下城所使用的马道.内侧边缘筑有女墙,其下部的方洞用作排水;外侧边缘筑垛口,垛墙下部的方洞用于防御. 城墙不...

户县19367659908: 古长城的详细资料 -
豆卢依黑白: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

户县19367659908: 故宫城墙完整介绍 急急急 -
豆卢依黑白: 故宫四周筑有城墙,名叫 (.城墙高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呈长方形. 七十二万多平方米. 内有宫室九千多间,殿宇巍峨,宫阙重叠,画栋雕梁. 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异常美观.城墙高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呈长方形. 总建筑面积七十二万多平方米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