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生平简介

作者&投稿:播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犁的生平简介~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l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著作书目: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
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孙犁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全集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风云初记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 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孙犁是热爱生活的,否则无法想象他笔下所描绘出来的那么多美丽风景和人物形象,尽管他出生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段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曾召唤无数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孙犁也不例外。异常残酷的烽火岁月,却使人民的精神品质和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孙犁为之而感动,创作了象《荷花淀》、《芦花荡》、《光荣》、《嘱咐》、《风云初记》等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他的小说,“把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并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吴召儿、春儿、妞儿……孙犁不仅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构筑他理想的王国。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孙犁的文章,都是他亲身经历,他说:“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可以说孙犁笔下 的那些美丽可爱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现实和理想永远充满着矛盾。作为一名解放区作家,孙犁曾一度受到广泛地阅读和推崇,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立人,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构成解放区文学的双璧。但正当孙犁在小说中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时,现实处境却使他越来越感到困惑和紧张。1942年整风运动带来的精神冲击,1946年因发表小说受到的公开批评,土改时因《一别十年同口镇》、《新安游记》等文章被定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后对知识分子的一连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风运动对知识界造成的大规模振荡,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体素质不好并且时刻耽心自己在写文章中犯错误的孙犁长期绷紧的神经终于在1956年春天崩溃。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吧。”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对于他一生视为神圣的文坛,对其“商贾化”的现象加以了尖锐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对流行的以“研讨”、“庆祝”等形式“花钱买名声”的做法,孙犁不屑一顾:“‘花钱买名声’,尤其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造声势’,我极不愿为,而耻为之。”   对于文坛的官场化现象,孙犁指出:“文艺团体变成官场,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场气越大,却令人不解。”“文艺界变为官场,实在是一大悲剧。”进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实际上现在文坛宦途已经难分),急功近利,邀誉躁进,总是没有好结果的。”他对一些所谓新潮作家的浅薄和无知提出批评和忠告:“当代一些所谓新潮作家,他的处女成名作,也是适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红。这本来无可厚非,继续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当跻身官场(文艺团体也是官场),便得意忘形,无知妄作。政治多变,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泼耍赖。这不只有失政治风度,也有损作家风采。”对于文坛上一些丑恶现象,他不无悲愤地感叹:“呜呼!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为什么不允许人注视它,这能禁得住吗?可怜的是,近年来,文坛上的一些人物。不自爱重,胡作非为,人民已经不愿意再关心和爱护这个坛口了。”   孙犁的文学生涯肇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特别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完成了从孙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孙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顾平生,孙犁曾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曾经怀笔从戎的孙犁,晚年独居陋室,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热泪盈眶。他曾在一篇题记中喟然长叹:“今晋察冀故人凋谢殆尽,山川草木,已非旧颜,回首当年,不禁老泪之纵横矣。”行文至此,我脑际忽然幻化出清人严遂成《三垂冈》中的诗句:“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诗句的意象倒是孙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于是,索性将它用作了本文的题目。   孙犁以90岁高龄终其一生,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富大贵。他留给世人的唯有那朴素的文字,以及隐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诚的人性和火热的心肠,令后来者为之唏嘘不已……   文章《芦花荡》被编入初中课文。

孙犁简介

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简介

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杜甫生平简介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生平简介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生平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

理查德·J·加特林的生平简介
他计划向市场投放他设计的一种新式机动犁。他的朋友在谈到他时说,他是个研究者,也是个哲学家。他研究过医学,能照料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虽然他的发明使他获得相当可观的金钱,但他在为西部地区修建铁路投资时损失了许多钱。他也曾尝过失败的苦果,其中一次是最近的一次枪膛爆炸事故。爆炸的枪是他模仿...

黄道婆(黄道婆棉纺织技术是哪个朝代)哪里人
生平简介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

陈胜的资料
陈胜(?-公元 前208年),字涉 ,楚国阳城人。 秦朝末年农民起 义的领袖之一, 与吴广一同在大 泽乡(今安徽宿 州西南)率众起 兵, 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 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 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 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历史上的叶问是一个怎样的人?武术大师叶文生平简介
1949年,叶文经朋友李敏智介绍来到香港。他会见了酒店行业协会会长梁翔。梁翔也是武术爱好者。他是一个武术爱好者。他研究了龙形的墨桥,得知叶文是陈华顺的咏春拳大师。他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技巧,并邀请叶文在九龙深水街酒店协会做公开演讲。当时,除了李玟和梁湘,还有罗瑶和他的妻子。可以说,他也是老师和朋友。后来...

冼星海的故事,短点,不是生平简介
冼星海的故事,短点,不是生平简介  我来答 6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 xianzaibeicui 2019-05-21 · TA获得超过7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5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44.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除了《黄河大合唱》,你对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郭真顺是什么职业
生平简介郭真顺,1312年(元皇庆元年)出生于明代潮州府揭阳县之龙溪都(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镇)郭陇村,卒于1436年(明正统元年),元末明初中国著名女诗人,120岁时写成名诗《归宁自序》,125岁逝世,享年125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女诗人。据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一书记载,郭真顺父亲为教...

三国人物陆逊生平简介:后世名人又该如何评价陆逊?
陆逊生平简介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

谁有杜甫的生平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南京市17639688010: 作家:孙犁的简介 -
希话麝香: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南京市17639688010: 孙犁简介 -
希话麝香: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

南京市17639688010: 芦花荡的作者资料 -
希话麝香: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11日逝世,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

南京市17639688010: 作家孙犁的文学常识 -
希话麝香: 没有这种概念,应叫“作家孙犁的生平或简介” “文学常识”这个名词是扯蛋的,“作家孙犁的文学常识”更是扯蛋透顶.

南京市17639688010: 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
希话麝香: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