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作者&投稿:答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朝历代的治国制度~

夏商周三代以封建立国,封邦建国。
秦朝是以法治国,君主专政,郡县制。
汉朝早期黄老治国,郡县制和封邦建国相结合。汉武后,逐渐杂百家而霸道,汉宣帝后开始儒教立国。光武中兴,开始削弱丞相权利,分为六部。
晋朝,西晋封邦建国与郡县制结合。东晋基本上就是傀儡,一直为江南及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和流民所左右。
隋唐,开始三省六部制度,郡道制,科举制,关陇军事集团与关东及江南世家大族同治。唐朝李治后,世家大族开始衰败,科举制选拔的平民阶层开始抬头。
宋朝更加专政,文官集团与皇帝的君主专制共治天下。科举制日趋成熟。
元朝,仿照宋制,开始设立省,也就是唐朝的道。
明朝是分封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科举制发达,文官集团同样强大。
清朝时,基本仿照明,延续明朝科举制,但是文官集团实力不在,八旗军事组织起到很大作用。后期衰败,不得不依靠汉族士绅的团练。

道家崇尚“无为而治”, 也即“小国寡民”, 以道治国的话,怕是得回到原始设会了...

贱内亲外
——“大一统”之后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这句诗文,被封建时期中国历代王朝的士大夫们用来给帝王的家产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国内的一切都是帝王的!这样,一方面为帝王的合法性做了很好的思想奠基,另一方面则让帝王有了高高在上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轻民”的思想不断得到强化,对内实行蛮不讲理的统治政策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也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但从历史来看,显然帝王们在心里并不把它当回事。再者,本国的百姓基本上都受到过教化(愚民教育),明白君臣的等级观念,可以说是温顺的良民了,不需要再给予更多的恩惠。于是,老百姓成了统治者取之不尽的资源,要兵抓丁,要钱征税,要吃征粮。虽有些明智的帝王还知道要养民富民,但也只是迫于王朝更替时受了教训、或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不得已才采取了一些怀柔手段。如果老百姓胆敢不听话,则诬其为反民暴民,再以铁血手段镇压。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书中比比皆是,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里就暂不举例了。
而在对外政策方面,自汉武帝大一统以来,历朝统治者受儒家学说影响,以“王道”思想与“和为贵”为指导方针,采取通好、和亲、互市、内迁、安置等谦让的措施,希望以仁义礼让为契机,以德服人,使万邦来朝。再者,中国的帝王总喜欢以天子自居,处处要体现自己的最高权威,自认为所统治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是人世间最富庶、最文明的地方,而其他国家都是没有受过教化的夷狄蛮貊,皆是贫穷、野蛮、落后的地方,只能依附于天朝并接受天朝的教化与赏赐。因此,在对外交往中,历代中原王朝始终以满足自我“中央文明国度”的虚荣为根本,对于外国或游牧民族,不管军事上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历朝统治者总表现得象圣人一样: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时,只要能够维持名义上的至尊地位,就会毫不犹豫地答应条件苛刻的“岁币”、“岁赐”,甚至置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于不顾,而在一些微不足道的、虚无的礼仪枝节上斤斤计较;就算是军事上处于优势,也不惜拿出巨额的黄金、白银、珠宝、绸缎、茶叶等物品作为赏赐,以换取对方的归附,却毫不考虑国家的实际利益。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这种妄自尊大、对外部世界的一无所知、自身的虚荣心理以及对本国百姓的轻贱和残酷压榨,使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此,下面试举几例:
汉武帝时期,外国使者受到武帝的格外优待。为了炫耀汉朝的富裕,武帝让他们跟着自己到处巡游,赏赐给他们大量财帛。这样做武帝还犹嫌不够,于是再来个洒池肉林,大演杂技、魔术、摔跤,观看者人人有赏。还让他们到处参观粮仓库房,欲以庞大的物资积累让外国使者恐惧和臣服。而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汉书》上记载的大型自然灾害数十起,平均每年一次大灾,严重的时候,一年5-6起。这些灾害再加上在武帝的大肆挥霍,致使当时政府的府库开始空虚,百姓们已大批流亡。
隋炀帝好大喜功,他曾邀请西域各国前来隋朝,并下令沿途各县都必须招待迎送。为接见各国使者,隋炀帝在皇城端门外设置规模巨大的戏场,戏场周围灯火辉煌,持续了半个月,甚至还命人把市上的树木用布帛缠饰,向使者夸示富有。隋炀帝还让人领着外国使者进饭馆在吃大喝,当客人酒足饭饱要付钱时,得到的回答竟是:“在我们这里吃喝向来是不要钱的。”而为隋炀帝各种挥霍买单的百姓此时却负担极重,甚至出现吃树皮野菜、煮土吃以及人吃人的悲惨情况,已经准备揭竿而起了。
在唐朝,外国工商业者来华者接踵而至。为了迎合唐代封建统治者的虚荣心理,外商或打着进贡者的旗号,或随同本国使节一同前来,在“进贡”的名义下进行贸易,既满足了唐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理,又成为外商掠取财富的一种捷径,各得其满足。不管是哪一国的“使节”来唐,他们都要按惯例享受交通、住宿和安全方面的免费优待;当他们返回时,唐政府一般由鸿胪寺、典客署主持欢送仪式,并赠与数量相当可观的礼物。鸿胪寺每年仅以“朝贡使者”名义为其发放的钱币就高达50万缗。在唐代,不算给以使节名义的外商的优厚赏赐,仅仅只是招待他们的粮食一项费用,政府每年就得支出13 000斛之多。而为了满足唐代封建统治者的虚荣心理及外国人的需求,百姓的负担不得不再次加重。
宋朝时期,统治者贪图享乐,每年向辽、夏、金送大量的“岁币”“岁赐”以企求和平: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北宋每年给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岁币”,北宋与辽朝确立为叔侄关系等;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北宋又向辽增加岁币银绢各10万,先后合计50万两匹;1120年宋金灭辽以后,北宋在原来给辽的“岁币”基础上再每年增加100万贯钱,作为“燕京代岁钱”转给金朝。而这些“岁币”“岁赐”全由百姓承担,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
明朝时期,为保持中国政治上至尊的荣耀的名誉,统治者采取厚彼薄己的朝贡贸易以吸引海外诸国来华朝贡,这种朝贡贸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而所谓的朝贡贸易,除了涂上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使明朝皇帝感到欢心之外,国家与人民实际所得甚少,说白了,这种朝贡贸易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不仅如此,明朝统治者往往只强调大国“体面”,不计经济损失,所酬之值多数大大超过贡品的价值,出大于入。同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搞迎来送往、建楼造馆、“宴劳有加”、食宿交通等等一律免费招待。因此,年年交易,年年逆差。这种只强调政治影响,而无视经济效果的贸易,给国家经济造成的损失和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就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两年后,在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发生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苏州府连续四年拖欠赋税,总计达 766 余万石,居民大量逃亡。全府因死亡、逃散、从军而被除籍者计33400余户。全国各地人民逃亡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洪武以来的国家积聚已耗尽一空。随之而来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危机重重,政局开始动荡。
到了清朝,前期为显示天朝大国的泱泱风度和富足强大,连越南等国的贡使来到时沿途都要装饰布置,隆重接待;后期惧于外国的坚船利炮,于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认为多给些钱物就能使他们臣服,只要大清国皇太后和皇帝不失体面,赏赐洋人一些土地白银又算得了什么?至于治下百姓,慈禧太后的一句话——“宁予外姓,不予家奴”——已经很露骨的道出了历代统治者的心声:卑贱的百姓岂能与外国人相比?!
正是“大一统”之后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轻贱百姓,把肆意搜括到的人力财力集中起来作为自己的私产,并在维系“中央文明大国”的虚荣心理作祟下,大肆赏赐外国及游牧民族,而不是用来投资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以促进本国生产发展,致使外国及游牧民族获取实际利益,而本国民众却为此买单,搞得百姓穷困不堪。这种做法,给人一种很辛酸的感觉:历朝统治下的中华人民不是本国民众,而外国人或游牧民族才是真正的中华国民,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天朝国民应有的待遇,至于本国的老百姓,在统治者眼中,只是贱民和奴隶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王朝统治下的百姓对朝廷根本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一代王朝垮了,大多数老百姓无动于衷,对于新的王朝,老百姓也不会热烈拥护:不就是换了个朝代吗?以后还是会象前朝一样做,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写到这里,只能用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表示对古时我中华百姓的哀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每朝每代中,不同的年代也存在着不同的治国理念,所以只能给出大概的概括了。

秦:先秦法家思想,重法,术,势
汉:先尊黄老无为而治,后是抑黜百家而独尊儒术,经,学
晋:崇黄老,好玄学,空谈无为,世家掌权
十六国:胡汉分治,世家,氏族,部落掌权
南北朝:不是入汉治胡,就是以胡治汉
唐:法德并重。唐德治不单指儒家文化也包含佛与道文化
宋:崇文抑武,文学与儒术,经,学并重。
元:程朱理学为表,胡治胡法为内
明:程朱理学
清:尊崇儒学,满汉分治

1/ 用兵要奇,治国要正。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儒家为主,其间又穿插了些法家、道家还有佛家的思想在里面。


汉代的资料
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对现在的时代发展有帮助吗?
每个国家肯定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治国思想,这些治国思想会作为一个方针和纲领深深的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领导人,而历朝历代的领导人也都会一直恪守这样的治国思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够不断长远的发展下去,才能够真正的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现代发展是有着...

嬴渠梁是不是只有采用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才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法家思想推崇以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1、历朝历代都离不开以法治国的思想。不管是先秦时期,还是后世的封建王朝,其实以法治国的国家都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就算这个王朝是以儒家或者道家思想作为宗旨,其实也不能离开以法治国。比如说汉朝初期,是以道家的黄老学说为治国宗旨,可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些...

汉朝的历史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

历史上公认三个半圣人
诸葛亮,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有治国经略,他有军事谋略,他有经济主张,他的经历在经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后,简直成为中国人膜拜的智慧之王,被称为“谋圣”。4、曾国藩 曾国藩,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虽然他的成就也不低,...

中国历朝历代哪个朝代的法律是最严格和严厉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秦朝的法律最严。对于贪官污吏来说,明朝朱元璋时代的法律最严。秦朝 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对于秦王朝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

汉武帝差点将汉朝折腾亡国 汉武帝又是怎么意识到错误的
历朝历代,为了巩固当朝的统治使民心所向,统治者都会选择一些“主流思想”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汉朝,不仅是继秦朝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还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汉朝初期,文、景两帝以身作则,他们一生勤俭生活朴素,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在这一时期,就有一种思想,它不仅被统治者运用...

...六国后的命运又如何?秦朝使用哪一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
秦朝主要使用法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得到重用的儒学仍然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摒弃。原因有二:一、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是礼和理,此二者最简单的说明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试想,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中,如果提倡儒家思想,那么还有谁有理由出兵侵吞别国的土地和人口...

中国古代的君主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有哪些呢?]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在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

关于汉朝的历史文化?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

南长区15930462199: 我国古代有哪些治国思想,分别盛行于哪些朝代 -
宗圣哑君维: 1 西汉初年,文景之治时期,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 2 北宋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3 唐,自称道祖李耳后代,治国措施中除了儒法外也包含有道家思想 历代新兴王朝为积蓄国力,多用道家无为思想,如汉初、明初

南长区15930462199: 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都有哪几种?思想的内涵都是什么 -
宗圣哑君维: 重农抑商、仁、礼 思想内涵就是儒家的传统君臣思想 无为而治 思想内涵休养生息、不大高建设,思想根源:道家传统黄老思想.

南长区15930462199: 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宗圣哑君维: 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感化人民,使社会和谐安宁.2. 正人先正己: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道德示范人民,成为人民效法的榜样.3. 以民为本: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权利.4. 教而后刑:强调统治者应该先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治理国家,只有在教育和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刑罚措施.5. 德主刑辅: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二者相辅相成.这些思想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治理国家,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和谐安宁.同时,统治者自身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民的榜样.

南长区15930462199: 历朝历代的治国制度 -
宗圣哑君维: 由于每朝每代中,不同的年代也存在着不同的治国理念,所以只能给出大概的概括了.秦:先秦法家思想,重法,术,势 汉:先尊黄老无为而治,后是抑黜百家而独尊儒术,经,学 晋:崇黄老,好玄学,空谈无为,世家掌权 十六国:胡汉分治,世家,氏族,部落掌权 南北朝:不是入汉治胡,就是以胡治汉 唐:法德并重.唐德治不单指儒家文化也包含佛与道文化 宋:崇文抑武,文学与儒术,经,学并重. 元:程朱理学为表,胡治胡法为内 明:程朱理学 清:尊崇儒学,满汉分治

南长区15930462199: 汉代、唐代、宋代、明代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各有什么特点 -
宗圣哑君维: 中国的封建历史设计一个皇权不断集中的过程,自秦始皇封建制度确立,力行法家思想,轻罪重罚,改革创新,实力强大,却也敌不过民生的力量;春秋战国,始皇统...

南长区15930462199: 求“封建社会各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
宗圣哑君维: 1、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秦朝立国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法为教.2、西汉初期道家想思想为统治思想(黄老之学);西汉初期以道家思想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延误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3、西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南长区15930462199: 古代三大策论是什么 -
宗圣哑君维: 在古代,有三个著名的策略性思想流派,分别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师表”和西汉时期的《孟子》.这些文化经典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被创作和提出,但均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孙子...

南长区15930462199: 如何看待"民"的问题,即是中国历代治国思想 -
宗圣哑君维: (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的文字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即独特性) (2)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即地域性) (3...

南长区15930462199: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措施和统治思想措施.从秦朝到清朝,统治就像秦的郡县制,思想就像焚书坑儒. -
宗圣哑君维: 西周:分封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 西汉:颁布“推恩令”

南长区15930462199: 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统治者先后采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最终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武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的正统思想.... -
宗圣哑君维:[选项] A.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儒家宣扬的政治经济思想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