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

作者&投稿:利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浚县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
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金�(1115—1234年)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淫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浚县历史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

  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

  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 (今鹤壁市郊)。

  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沿革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
抗日战争时期,浚境三权鼎立。1938年7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政区,浚县属第十三行署(驻辉县平罗镇)。1939年2月,浚县日伪政府建立,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驻新乡)。1940年秋,中共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1941年6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三行署(驻安阳)。1945年8月,日伪浚县政府投降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浚县民主政府隶属仍旧。1947年7月,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浚县处于“拉锯”战争局面,两个政府驻地及辖区变动频繁。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浚县历史
商代称“黎”。西周属邶、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墨守成规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4州8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胜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为县,称谓浚 县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阳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时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后又屡经修缮,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阳古城之规模。
黎阳古城的布局有其独特的风格,她既继承了中国早期筑城的传统,却又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按规则布局营造起来的,而是从防御、防洪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这些都对黎阳城的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人云:“浚城如舟在水中,则所谓舟居非水矣,虽然天如倚,盖地若浮舟,宁惟此城哉。”
黎阳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阁为中心,县署设在距中心阁二百余米处的西北位置。设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以两条中轴线为东、西、南、北主要街道,并分别连接四城门。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设有许多规则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区均分布在巷道内,采用临街设店的规则结构。为了古城经济的繁荣,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门外建立码头,大小船只来往于南北,货物装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记
曰:“浚城西有卫河环带,河与城相距咫尺,河向东北而逝于天津,直至燕都,商人借此以通贸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许多商店、茶楼、酒馆、旅店等布满大街两旁,手工业作坊到处可见。由于南北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内及城周先后增修和重修了许多亭、台、楼、阁及各种庙宇,既点缀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阳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重要。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难攻。
黎阳古城的建置规划和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礼法”。她是古代政权的象征,军事防御的要塞,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黎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水平。
黎阳有古庙会,据传始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前后,当时主要以浮丘山为中心,朝拜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元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发展越来越大,逐渐扩展到南关、大伾山。两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庙会。
每到农历正月初九、十六两日,当旭日初生之际,县城、两山已笼罩在一片淡紫色的烟雾里。一对对花船、高跷、狮子、秧歌、背阁,扭着跳着争向观众献艺。粗捍彻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处“咚咚咚”一阵暴风雨般的鼓点掠过人们的心头。布棚小摊、泥玩书画、刀枪剑戟、南北佳肴、风味小吃等,将两山间的道路遮了个风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半天绕;香火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这幅清代楹联生动地描绘了黎阳庙会的盛况。

  道口,自古以来至少千百年来就是浚县的领土,从明清开始到民国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规模与当时的安阳相当,很早就建立有道口铁厂,交通银行浚县分行,道清铁路等,码头上盐堆上长的椿树有对把粗,很早就有道口中学。对浚县GDP、工业,商业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道口之于浚县,如纽约之于美国,汉堡之于德国。

  但是在40年代末的政治混乱时期,滑县籍的在浚县县委做书记,滑县以没有码头为理由,强行地把道口和附近的9个村庄划给了滑县。如果是平等,干吗不把滑县城交换给浚县,成为浚县的滑贤镇或者滑城镇?况且浚县不会嫌弃任何一个乡的穷富而换给别人。

  如今,浚县苦于没有象样子的工业,而农业小商业占GDP95%以上(全县人均年收入2000X70万人==14亿,其他的大工厂总共也没有1亿),在些农地上艰难的招商建立工业(黎阳工业区,钜桥工业区),而过去几十年失去的道口镇、宜沟镇(至少是南关)、大赉店镇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业基地。收复道口镇,这一面貌会大幅度改观。
  我们不讲扩张别人,假如浚县的版图没有变,没有不平等的外部力量的掠夺,道口向西与小河联成片、向北至少发展到了八里井,工商业人口至少10-15万,宜沟-大赉店/火车站工业区3-6万,加上县城的6-8万,和屯子的矿山,全县城市人口至少达到25万!占全县70万人口比例达40%以上,规模效应带来更多的工业,规模甚至比得上一个地级市,还用鹤壁管辖?还发愁没有工业?

  浚县, 除了行政的概念,更多的是文化群体的概念,一个县形成一种有别于他县的文化,包括风俗、思维方式、经济特点等,虽然道口、大赉店、宜沟等一时的没有行政管辖权,但千百年来都是一个县的事实,不能因此就忘却和抹杀道口、大赉店、宜沟等是浚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

  浚县,人才辈出的地方,最近几十年来,版图的大批被掠夺,应该更多的人站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捍卫浚县的完整!如果王越在世,不用3天,就会把道口、大赉店等收复,当代的王越在还不敢快站出来。

  道口划给滑县对道口的损失:

  由于道口是工商业城市,滑县把县政府搬到此,大批的工商业发展的优良地块/地段给占用于政府机关,如红旗路,解放中路,加上几十年来的政府计划经济,大大干预了道口经济自由的发展。如58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义兴张烧鸡给了滑县食品公司,国营企业不善于经营,烧鸡做工工艺、包装多年没有发展,竞争力,品牌大幅度下跌,根本不能和德州的扒鸡、南京的雨润烧鸡相比,最后品牌竟然卖给了新加坡!从前出名的道口酱,如今根本不能跟那些"老干妈","李锦记"等相比。
  再加上向东北,向北,西北,向西,向西南等方向受到县界的限制,与滑县的文化不是非常的融合等,道口从浚县治理时代的与安阳相当,是与朱仙镇、周家口、赊旗镇为河南省4大名镇,如今衰落到跟本不能和安阳相比,甚至位与河南10大名镇的末位!

  道口的回归,首先是文化和精神的回归,就象一个人户口迁到外地还说/认可是浚县人一样。
  (1)网站/电视等新闻,需要继续报道道口发生的大的事件,一些老字号的店铺等,浚县地图上把标记道口象标记大赉店为开发区一样的,标志成特别区。
  (2)浚县庙会上,成立浚县狮子/社火总会等民间团体,邀请道口镇各街道村庄的参加为会员。
  (3)浚县一中等学校招生道口的学生,收费和标准按本县生对待。
  (4)浚县医院、浚县山的门票等,把道口身份证的给予浚县县民待遇。
  (5)浚县县志等,继续邀请道口参加。
  (6)给予道口身份证的人士尽量全面的县民待遇

  经济上
  (1)邀请道口的老字号的商铺如烧鸡、酱、狮子等与浚县其他的商业团体合作。
  (2)在道口北,道口西,建立浚县的经济特区,类似深圳对于香港的做法,吸引道口人到北部、西部发展和居住。

  领土的要求,

  错过的几次机会(1)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2)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期,(3)鹤壁要走大赉店时,至少增加道口回归为条件。

  (1) 当时滑县要道口的理由,滑县没有码头,如今卫河早在80年已经断行,道口的使命已经完成,早该归还。
  (2)可以上到中央、下到省里,上到县委、县政府,下到老百姓,通过各种渠道去争取。
  (3)只要争取,就会有机会。

  回归后
  模仿香港回归,回归后,实行50年的县政府免税,县政府只求于回归后间接带来的收入,实行道人治口,高度自治,发展成自由港,鸡照烧、酱照晒,狮照舞。
  道口真正发展了,浚县也就受益了,浚县才是完整的浚县。

浚县
浚县

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

商代称黎。西周属邺、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邯郸郡、东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六架山,三条河,大小三十二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8镇2乡,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8万。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浚县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黎山(今大坯山)在其南,河水(指黄河)经其东,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左滨黄河故道,右倚太行山脉,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家乡黎阳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鹤壁历史沿革
明朝初年,浚县、淇县和汤阴县(均属鹤壁)分别隶属于大名府、卫辉府和彰德府。民国时期,这些县隶属于河南省河北道,后来归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属平原省安阳专署,直至1953年和1954年,汤阴县与淇县的合并与调整,淇县最终并入汤阴,1957年鹤壁市正式成立,成为省辖市。市区的变迁...

浚县山旅游景点简介浚县山简介
气象峥嵘。山上寺庙洞阁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夹道,曲径幽回,自古即为“河朔胜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大_山与浮丘山对峙,卫河环城傍绕,“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辉映”,构成风格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1994年1月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由“浚县”之“浚”说开来
探析“浚县”之名的深意 “浚”这个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既是一个县名,又是一个古老地名的象征,甚至在人名和文化典籍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寻它的故事与魅力。首先,浚县,这个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古老之地,其名字中的“浚”读作xùn,寓意着疏通、开凿,象征着这个地方...

浚县的介绍
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辖6镇1乡4个街道,452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66.5万人(2010年)。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浚县商代称...

王越为何将淇河划给淇县,浚县土地如何而来?
这个决策使淇县在日后多年间不得不应对洪水带来的损失,而浚县则意外地收获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至今,淇县和浚县的戏剧表演中,对王越的形象截然不同,淇县将他描绘为奸佞,而浚县则视他为忠君爱民的好官。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权谋与地方利益的冲突,也揭示了淇河背后复杂的人文历史。

我的家乡——浚县
天宁寺历史悠远,元代以前称为大伾山寺,明代改为天宁寺。在天宁寺东西轴的最西端,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该石佛为北方第一大佛,有着“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说,开凿于16国的后赵时期,距今约1600年,这座庄严肃穆,慈善而神秘的大佛,见证了黎阳...

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河南浚县庙会?
河南浚县是河南省内唯一的一个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来已成为一个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今天的传统节日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里著名的民俗活动,有着“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的浚县庙会。浚县庙会又称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河南省浚县的是一种...

浚县古城卫河旅游景点介绍 浚县古城旅游景点大全
浚县大坯山景区门票多少?浚县大坯山景区门票票价:60元。浚县大坯山景区开放时间:8:00-16:00浚县大坯山景区门票优惠政策:1,凭老年证60-70岁之间购优惠票。2,1.4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以上免票;现役军官证免票。

河南省古代属于中原城市分为哪些市
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有夏、商、管、郑、韩等朝代在此为都。郑州名胜山水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7. 浚县 位于河南省北部,古称黎。浚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大伾山和浮丘山等。浚县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

浚县社火简介
浚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间文化作为中原文化乃至黄河文化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其中,独具特色的民间社火,是浚县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娱乐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经过周朝的孕育,东晋后赵的萌芽,明清时期的繁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兴衰变迁,经历了长达400...

船山区14745263911: 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 -
陆缪门冬: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沿革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

船山区14745263911: 浚县的介绍 -
陆缪门冬: 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辖6镇1乡4个街道,452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66.5万人(2010年).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浚县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船山区14745263911: 谁知道浚县?
陆缪门冬: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北接“七朝古都”安阳,东临油城濮阳,南靠电子城新乡,西依煤城鹤壁,据省会郑州市165公里.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城南的大缮绞山上现有古代建筑群七处之多,尤其是一尊石佛坐像...

船山区14745263911: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最著名的是什么 -
陆缪门冬: 特色产业浚县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

船山区14745263911: 河南古城黎阳为什么改名浚县 -
陆缪门冬: 浚县也成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1994年又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绿树高楼,鹤翔云飞,展示出祖国建设的繁荣景象. 阳明书院、王阳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其按照祖氏家谱得来的.

船山区14745263911: 浚县属于什么类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陆缪门冬: 子贡的老家

船山区14745263911: 浚县古城作文300字 -
陆缪门冬: 位于河南省鹤壁浚县城东的大伾山因大禹登临而被盛赞“禹贡名山”,这里有个古老的庙会,每年正月举办,2016年迎来丙申猴年,不一样的时代,却有着亘古不变的沧桑历史,2016浚县古城正月庙会时间已然敲定,你还不知道2016浚县正月庙会几号开始?庙会具体地点在哪里?以及浚县古城正月庙会上会有哪些好玩的、新鲜的活动项目呢?那么就由小编来说说今年咱们浚县古城正月庙会上那些有趣的事儿.

船山区14745263911: 浚县在河南什么位置? -
陆缪门冬: 浚县,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黄河故道的北岸,属鹤壁市.古称黎阳,是三国时期官渡之战的古战场之一.1994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船山区14745263911: 我的家乡浚县真的很漂亮吗? -
陆缪门冬: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浚县县城由老城区、新城区、卫西区三个部分构成.即保留了古城的古朴特色又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感和独特风格的规划建设示范城,物产丰富、人民富足,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 是当地一特色人文景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