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二册答案

作者&投稿:仪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一历史第二册答案(上海版)~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大同中学 姚军)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读图学史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

  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练习与测评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答:政治上: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我能找到的就这些了

是不是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C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A 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用火、畜牧、耕稼。 

D 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

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四课

一、封邦建国 殷人 礼乐 天命 A A D B 

二、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逝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佘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器。

王(政)权。

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表明了楚王凯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一、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士 儒 法 道 CCDAC 

二、A:adfg B:e C:b D:ch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1-03 商朝与青铜文化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汤、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4、A5、C6、D7、商代的主要特点:(1)政治:实行内外服制。(2)经济:①重视农业;②青铜铸造业发达。(3)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4)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甲骨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2)帮助: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3)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①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②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③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0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於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殷商交替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第14页第1段

2、殷周变革之际,都邑发生的变化: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 第9页第1段;第14页第1段

3、西周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创新:第14-16页各段

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

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

材料二中国由草莽初开之世以至于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周以前为一进步时期,周以后为一退步时期。——孙中山《建国方略》

4、中国由草莽初开到周的史料,主要留存在:

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5、C

材料三春秋之世,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前一部分是封建秩序与宗法制度的分离,后一部分是封邦建国成了君主国家,最后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6、春秋之世,推动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第18页第2段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7、“封建秩序”主要指:第14页第1段 分封制度

8、统一的大帝国形成于:第23页第1段 公元前221年

二、礼乐文化

材料一“礼者,履lv(鞋,践)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为豊li。”——许慎《说文解字》

1、许慎认为“礼”的起源与什么活动有关?请为许慎的主张寻找一个诠释依据。

“礼”起源于祭祀活动。第15页第2段

依据一:从字源看,“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

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二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李泽厚《华夏美学》

第15页第2段2、周公定“礼乐”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

主要目的:是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孔子是怎样维护礼乐制度的?

第19页第3段

3、维护: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19页第2段小字材料三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在孔子眼中,“天下有道”的时代是( )

A.夏 B.商纣 C.西周 D.东周 4、C

第18页“文献选读”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②分封制崩溃;③新兴阶层力量壮大;④周王衰微,大国争霸;

材料四

上海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巡展时,晋侯苏编钟应编在哪一展区?( )

A.殷商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6、B

编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第15-16页,各段7、主要功能:①乐器。②又具有娱乐、祭祀、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

材料五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荀子对“礼”的解释较孔子有什么不同?

第19页第3段大字8、不同: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溶“礼”、“法”于一炉。

9、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请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概述“礼”的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

第15页第2段大字,第19页第3段大字,演变趋势:

“礼”最初指风俗习惯 →渗透到政治等级和宗法关系(制度) → 再融入伦理道德 → 融于法律之中。

三、天命转移

材料一 “嗟jie!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第7页第1段小字,材料一这段誓言出自(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1、B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戮)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

材料二中“予”指谁?

第9页第1段大字2、汤

材料三 “今商王受弗今上天,降灾下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泰誓》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大约发生在何时?

第14页第1段大字3、时间:公元前1046年

材料四 “成王定鼎于郏jia鄏ru(地名,今洛阳),卜世三十,卜年五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

成王是怎样定鼎于郏鄏的?

第15页第1段大字4、过程:(1)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2)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材料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5、信念: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

材料五 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fan销其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27页最后1段小字“黔首”指什么?6、“黔首”:老百姓。

御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第24页第1段大字

7、主要职责:负责司法,监察百官。

在材料五的这个预言中,可以汲取怎样的历史信息?第26页第2段大字

8、历史信息:秦朝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五则材料包涵着怎样的共同思想?这种思想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第16页第1段大字9、(1)共同思想:天命思想。(2)演变趋势:①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而言人地位的上升,②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③突出了道德的作用。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4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封邦建国、殷人2、礼乐、天命3、A4、A5、D6、B

二、拓展练习

7、观察右图,根据所学知识,请为周公像撰写一篇200字以内的解说词。

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世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8、(1)最初的功能:食器。(2)象征意义:王权(或政权)。(3)过程: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建立西周。(4)①心态:表明了楚王觊ji觎yu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②现象: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5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秦2、士、儒、法、道3、C4、C5、D6、A7、C

二、拓展练习

8、A:a、d、f、g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e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C:b孟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D:c、h韩非子: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6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商鞅、县2、长城、焚书坑儒、中央集权3、C4、D5、B6、D

二、拓展练习

7、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卷四

注: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

秦朝的丞相有什么职权?(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在李贽看来,导致“儒生千古一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你赞成李贽的观点吗?试说明理由。(3)

A赞成:①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②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

B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成理和有据即可)

8、1)秦始皇塑造兵马俑的主要动机: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2)从秦兵马俑中,你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1-03 商朝与青铜文化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汤、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4、A5、C6、D7、商代的主要特点:(1)政治:实行内外服制。(2)经济:①重视农业;②青铜铸造业发达。(3)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4)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甲骨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2)帮助: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3)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①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②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③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0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於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殷商交替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第14页第1段

2、殷周变革之际,都邑发生的变化: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 第9页第1段;第14页第1段

3、西周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创新:第14-16页各段

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

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

材料二中国由草莽初开之世以至于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周以前为一进步时期,周以后为一退步时期。——孙中山《建国方略》

4、中国由草莽初开到周的史料,主要留存在:

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5、C

材料三春秋之世,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前一部分是封建秩序与宗法制度的分离,后一部分是封邦建国成了君主国家,最后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6、春秋之世,推动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第18页第2段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7、“封建秩序”主要指:第14页第1段 分封制度

8、统一的大帝国形成于:第23页第1段 公元前221年

二、礼乐文化

材料一“礼者,履lv(鞋,践)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为豊li。”——许慎《说文解字》

1、许慎认为“礼”的起源与什么活动有关?请为许慎的主张寻找一个诠释依据。

“礼”起源于祭祀活动。第15页第2段

依据一:从字源看,“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

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二如果说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那么孔子就是“礼乐”的坚决维护者。——李泽厚《华夏美学》

第15页第2段2、周公定“礼乐”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

主要目的:是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孔子是怎样维护礼乐制度的?

第19页第3段

3、维护: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第19页第2段小字材料三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在孔子眼中,“天下有道”的时代是( )

A.夏 B.商纣 C.西周 D.东周 4、C

第18页“文献选读”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②分封制崩溃;③新兴阶层力量壮大;④周王衰微,大国争霸;

材料四

上海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巡展时,晋侯苏编钟应编在哪一展区?( )

A.殷商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6、B

编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第15-16页,各段7、主要功能:①乐器。②又具有娱乐、祭祀、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

材料五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荀子对“礼”的解释较孔子有什么不同?

第19页第3段大字8、不同: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溶“礼”、“法”于一炉。

9、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请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概述“礼”的观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趋势。

第15页第2段大字,第19页第3段大字,演变趋势:

“礼”最初指风俗习惯 →渗透到政治等级和宗法关系(制度) → 再融入伦理道德 → 融于法律之中。

三、天命转移

材料一 “嗟jie!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第7页第1段小字,材料一这段誓言出自(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1、B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戮)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

材料二中“予”指谁?

第9页第1段大字2、汤

材料三 “今商王受弗今上天,降灾下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泰誓》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大约发生在何时?

第14页第1段大字3、时间:公元前1046年

材料四 “成王定鼎于郏jia鄏ru(地名,今洛阳),卜世三十,卜年五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

成王是怎样定鼎于郏鄏的?

第15页第1段大字4、过程:(1)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2)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材料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5、信念: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

材料五 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fan销其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27页最后1段小字“黔首”指什么?6、“黔首”:老百姓。

御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第24页第1段大字

7、主要职责:负责司法,监察百官。

在材料五的这个预言中,可以汲取怎样的历史信息?第26页第2段大字

8、历史信息:秦朝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五则材料包涵着怎样的共同思想?这种思想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第16页第1段大字9、(1)共同思想:天命思想。(2)演变趋势:①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而言人地位的上升,②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③突出了道德的作用。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4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封邦建国、殷人2、礼乐、天命3、A4、A5、D6、B

二、拓展练习

7、观察右图,根据所学知识,请为周公像撰写一篇200字以内的解说词。

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世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8、(1)最初的功能:食器。(2)象征意义:王权(或政权)。(3)过程: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建立西周。(4)①心态:表明了楚王觊ji觎yu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②现象: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5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秦2、士、儒、法、道3、C4、C5、D6、A7、C

二、拓展练习

8、A:a、d、f、g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e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C:b孟子:仁者爱人,民贵君轻。D:c、h韩非子: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2-06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商鞅、县2、长城、焚书坑儒、中央集权3、C4、D5、B6、D

二、拓展练习

7、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李贽《史纲评要》卷四

注: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

秦朝的丞相有什么职权?(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在李贽看来,导致“儒生千古一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你赞成李贽的观点吗?试说明理由。(3)

A赞成:①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②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

B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成理和有据即可)

8、1)秦始皇塑造兵马俑的主要动机: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2)从秦兵马俑中,你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2-01-03 商朝与青铜文化练习册【参考答案及思路】

一、基础练习

1、汤、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4、A5、C6、D7、商代的主要特点:(1)政治:实行内外服制。(2)经济:①重视农业;②青铜铸造业发达。(3)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4)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甲骨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2)帮助: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3)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文①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②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③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

1.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你、展开。

2.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距今约1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旧处在采集与渔猎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民们更是长期以游牧为生。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答案要点: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出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的先民并存,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农业与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的两座宫殿建筑,格局严谨,堂、庭、廊庑有别,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清楚地表现出高低贵贱的差别。而且,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测这种建筑是强制劳动的结果。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应当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情况的反映,表现出阶级分化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黍之类;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二里头遗址时间距今约3900——3500年,地点为豫西偃师,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与时间的传说最相吻合。且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为典型,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与骨制的铲、镰、斧等农具,能够说明当时的劳动人民使用这些较原始的工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状况;类似宫殿建筑遗址说明当时的房屋建筑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阶级分化情况已经明显;作坊遗址以及铜、玉等遗物,充分证明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内部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所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虽然有关夏文化的讨论尚未定论,但二里头遗址所提供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的考古资料来复员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同意第二种观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获取了丰富的遗存和信息。由于其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但因为仍缺乏文献实证,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将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而进一步彰显。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分析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形和纹饰上的主要特征。

造型独特,纹饰瑰丽(结合观察到的内容分析)。

前者本身是一只虎,后者有兽面纹饰,都与动物相关。商朝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赋予青铜礼器以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动物造型与纹饰成为青铜礼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练习与测评

1. 什么是内外服制?商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制度?

定义:

是商朝的国家体制。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原因:

(1)历史因素:夏朝统治区域内就有直接由夏王管辖的地区和臣服于夏王由属国首领管辖的地区之分。商原本就是臣服于夏的属国,后发展壮大,联合其他反夏盟国,推翻夏朝,取而代之。商代实行内外服制是因袭了夏的做法,只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扩大,方国对商王的义务更明确。

(2)现实力量对比的结果:尽管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夏朝增大,但周边的方国、部落的数量和夏禹时期相比数量大大减少,方国的力量也在兼并中增强,商王朝的力量不足以攻其城、掠其地,消灭所有方国、部落,直接派官治理。同时方国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认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于商,定期朝贡、奉命征伐。

(3)生产力因素:内外服制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当时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A 可作炊具,用于日常生活

B 在一些场合,所用的鼎的数量可用来标识主人的身份、地位

C 鼎成为权力的象征

(2)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 商朝人常占卜;商朝人用干支纪日;商朝人关注天象,有清晰的方位概念,急切知道雨水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测,商朝人重视农耕。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古文字列举: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印度印章文字、爱琴文明的线形文字等。

原因分析:(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这些古文字大都消亡,原因复杂。大致有如下原因:文字复杂艰涩,掌握的人很少;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文化成果甚至种群被毁灭等。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是世界上少有的存活、发展的古文字。主要原因是我国从商周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持续发展,国力强盛,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利于文字的普及;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古代没有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屡屡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文明程度不高,往往受汉文化同化。……

(有一种说法,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比较容易意义识记,有利于文字的普及。)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不同点:(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评

1、 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下意见供参考)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 (守) 郡 (守)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没有。
好好把书上的知识看看就行了。别整这些没用的。


历史题目
8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9 、元朝时期,开通了著名的京杭(A )10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是(B)--- 多项选择题 --- 11 、成吉思汗死后至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前,蒙古灭亡的政权有(AC)12 、与皇太极直接有关的有(ABC)13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随着纸的出现...

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高一必修第二册历史
第工业革命 18c60d-19c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工业革命 19c期-19c末20c初 科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途径——资本主义家外侵略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原 ①根本原: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产销售...

初一历史问题
保护生态,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依托运河,形成了锦绣江南。大运河在一千多年中,效益经久不衰,足以证明是成功的。古人在水利工程上,主张天人合一,天水合一,不逆自然规律,值得今人学习。9.涿郡指北京,江都指扬州(这绝对是准确的答案,相信我)给红旗好吗 ...

初一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 政治 更多..∴ 初一政治试卷(一)、(二)参考答案 ∴ 初一政治试卷(二)∴ 初一政试卷(一)∴ 初一政治第三课试卷 ∴ 初一年政治期中考试卷 ∴ 初一年政治期中试卷 ∴ 初一下政治期中试卷 ∴ 初一下学期政治期中试卷 〓 历史 更多..∴ 初一历史第一册...

初三历史
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

中国好学霸第二册的答案是哪些?
中国好学霸第二册答案详解: 如果你对中国好学霸第二册的内容还存有疑问,不用担心,下面就为你揭示全部的详细解答,助你重温学习的乐趣。以下是针对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部分题目:2-1:小萝卜头 2-2:蓝树叶 2-3:三味书屋 2-4:大森林的主人 2-5:春蚕 2-6:新白娘子传奇 2-7:补丁 2-8:...

初中现代史题目
答案1:“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必须与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答案2:“人类的战争与和平”必须与20世纪的战争有关评分标准:回答一件事情与回答几件事情应同等给分;要求史实正确;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有一定的条理。200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开卷)16、写出下列三段文字所描述的“他”分别是谁?(3分)(1)他是...

谁能帮我出两套史社试卷题
3、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和三大战役。六、材料分析题:(6分) “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 ”(世界历史第二册第105页) ——《开罗宣言》 问:(1)、《开罗宣言》是哪三个国家首脑在哪一年签订...

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
其主要内容有: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分别和德国盟国签订一系列和约,它们和对德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决定成立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0年成立,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和约内容见初三<世界历史>第二册35...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新编基础训练第一单元第2课工业革命新发展...
【答案】: 【知识建构】蒸汽机;本茨;福特公司;莱特兄弟 【基础夯实】一、1.C 2.D 3.B 4.A 5.C 6.A 二、7.(1)√(2)x 将“冯如”改为“莱特兄弟”(3)× 将“火车”改为“飞机”三、8.(1)戴姆勒 (2)狄塞耳 (3)...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一 历史 第二分册 答案
太转利血: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
太转利血:[答案]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

汶川县15170305697: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114页的材料阅读与思考题答案 -
太转利血:[答案] [材料阅读与思考] 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答案提示: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2)...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答案!!(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
太转利血: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综合测试答案综合测试答案,要准确
太转利血: 第一部分 选择题DBBAADBCACBACADBBCBDCDABDBDBCC第二部分 阅读与分析题31AFBCG32(1)“金字塔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 (2)政治制度:古代埃及实...

汶川县15170305697: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高中新课程评价与检测第二单元单元检测答案 -
太转利血:[答案] ...麻烦给题目我看看?不是每个人都卖了你们那种练习册的==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中历史第二册的第三单元测试的答案谁有
太转利血: http://wenku.baidu.com/view/cd9c3735eefdc8d376ee32bc.html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的课后答案 -
太转利血:[答案] 看看是不是这个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学思之窗】 1.结合史实思考,这些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2.请你谈谈对实...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克林顿新经济的时间,特点,原因.要准确答案. -
太转利血:[答案] 时间:20世纪90年代 特点:1.经济持续增长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3.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4.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原因: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

汶川县15170305697: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综合测试的答案!不要图!速度在线
太转利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9085b0100gb6j.html 要是打不开 你就上百度打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综合测试答案 马上就可以看到 新浪博客 顾小北 的 那篇答案了 打开那个网址就是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