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简介\生平

作者&投稿:弥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贝多芬的生平事迹简介~

车尔尼是李斯特的老师,相信多数学过钢琴的朋友们一定都弹过他的练习曲,但是这个音乐教育家,他也曾经和其他的琴童一样,是一个心怀忐忑的学生。


车尔尼,1801年的时候,10岁的车尔尼,在他爸爸的带领下,准备去参加一个音乐家招收徒弟的面试,这个音乐家最近在维也纳名声鹊起。但这里面有人是称赞他的,也有人是贬低他的,有的人说他敢于挑战权威,代表着音乐的未来,也有的人都说他粗鲁不堪,根本就是在哗众取宠,不管怎么样,年仅十岁的车尔尼是这位音乐家的忠实粉丝,所以车尔尼是非常希望跟随这位音乐家学习钢琴的。
但是这位音乐家不是很热衷于教授学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是用来作曲的,所以他收学生的要求就很严格,因为并不是为了挣钱,主要看缘分,只有那些他认为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愿意教。为了能顺利通过这位音乐家的面试,车尔尼认真练习了音乐家最新面试的作品:他的第23号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热情奏鸣曲》。


车尔尼和父亲来到了他偶像的住处,内心非常紧张和兴奋,一个穿着邋遢的仆人接待了他们,音乐家住在六楼,车尔尼一边爬着楼梯,听着脚下老旧的木头地板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响声,一边的在心里默默的回想着《热情奏鸣曲》的乐谱,终于爬到了六楼,这个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到处都是扔的纸张和衣服,反正就是很乱,墙角摆着一架钢琴,一把椅子,但也就只有这一把椅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能坐下的地方。车尔尼的偶像,那个音乐家,就坐在这个有点儿摇摇晃晃的椅子上,他穿着一个毛绒绒的深灰色的夹克,以及毛绒绒的深灰色的裤子,这个人的头发很硬又很长,几乎是一根一根的直立在他的头顶,胡子也不知道是多久没刮了,让他本就有点儿阴沉的脸庞,显得更加阴沉了。
而且那这个人的耳朵里还塞着一个脏兮兮的棉球,白色的棉花上的沾染着不知道是什么的黄色的液体,总之呢,就是一副粗鲁并且邋遢的模样。这个音乐家的个子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点矮小,但是那四肢非常的粗大,他站了起来,挥了挥他那个关节大得有些离谱的手,示意车尔尼可以坐到刚才的椅子上弹琴给他听。


工作中的贝多芬
我想在这种环境里,恐怕所有的小孩都会紧张吧,所以车尔尼的爸爸让他慢慢的坐下,稍微平复一下刚才紧张的情绪,然后车尔尼就开始弹奏咱们现在听到的这首《热情奏鸣曲》。
对车尔尼来说,时间过得很慢,但似乎又过得很快,一曲弹完他还没有从演奏的状态中恢复回来,便听到那个人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很有天赋,我愿意教他”。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贝多芬,而车尔尼,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刚才描述的贝多芬是一副邋遢粗鲁的形象,但粗鲁绝对不等于愚蠢,在这样的外表之下,贝多芬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很多文人崇拜贝多芬,这里面也包括罗曼罗兰,探讨贝多芬作为偶像,无限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但这种推崇高尚的情操和愿望是美好的,贝多芬也确实具备罗曼罗兰在传记里面为他所描述的那些品质。
但那只是贝多芬人生里面的一方面。除了崇尚自由和自尊之外,贝多芬也有它世俗的一面,而且他的一生一直在世俗和自尊之间徘徊。他的骄傲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选择自尊的时候完成的。而他选择世俗的时候呢,也创作了很多并不是很好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现在不怎么被人们喜欢,但是当时这些音乐却为他赢得了非常丰厚的现实收益。
我想或许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让他面临利益的诱惑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矛盾,就是是坚持自我创作理想中的东西,还是稍微妥协一下,弄点儿虽然不那么具有艺术性,但却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就像贝多芬自己说的那样:“个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艺术”。
但是坚持个性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儿,比如说贝多芬的音乐,鼓舞的是那些在困境里的人,这些人把贝多芬视为精神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能够支持贝多芬的经济实力,而贵族们的他们喜欢的是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相对更加“优雅”一些的音乐,这和贝多芬的创作是矛盾的,满足贵族的需求就没法表达他自己真正想表达的那些东西,所以贝多芬的一生的一直是在不断的妥协和抗争之中。
车尔尼在面试的时候弹的《热情奏鸣曲》就是贝多芬抗争的产物,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贝多芬刚刚来到维也纳不久,换作别人的话,一个外地来的音乐家,年龄还不到30岁,肯定会先了解一下本地的所谓前辈们都是什么状况,不会很轻易的就弄出来和当时的音乐环境反差特别大的作品,但贝多芬他是并不在乎这些,他就像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
他觉得维也纳的音乐环境到处都是腐朽的气息,他刚到维也纳的时候,海顿在音乐创作上给了他很多的指导,但是他俩的观念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海顿经常劝贝多芬,甚至可以说是在告诫贝多芬,一定要遵循传统,不要加进太多的个人的花样。但是贝多芬是听不进去的。
当然如果他听进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等这些让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为贝多芬的伟大作品了,而且那贝多芬不只是不会遵从海顿的意见,他还要激烈的反驳海顿,甚至曾经公开的宣布过,他在海顿那里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当然这是不客观的,但是这样的性格,让贝多芬的音乐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内容,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大声的表达,既然说了,那么就要说一个淋漓尽致。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宁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来时,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即兴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显然这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确切的。看来,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泰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这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灭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许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象《#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号)就是一例。”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节机·友谊·卡农
贝多芬的朋友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 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 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贝多芬简介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的音乐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直到现在仍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生平介绍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

莱茵河

西欧的第一大河流,全长为1320公里,起源于瑞士东南阿尔卑斯山的北麓,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入北海,中经奥地利、法国和西德,对上述五国的航运起着重要作用。

半朵玫瑰花

学校门口有个卖花的妇人,每天雷打不动地准时出现,推着辆板车,车上热热闹闹的挤满了玫瑰,百合,康乃馨……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花。

唯一没有生气的是那妇人的脸,学美术的同学说她简直是尊天然的雕塑,毫无表情,冷冰冰。

妇女有个女儿,才十岁,却极为伶俐乖巧,时常咬着我们的耳朵说悄悄话:“我妈妈下岗了,她偷偷地哭了好几夜呐!”“姥姥的病就要好了,妈妈这个月卖花的钱说要给我买新衣服呢!”“我没有爸爸,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在了!我不记得他的样子!”小孩子的眼睛里是没有忧愁的,但我们听了,。心里总忍不住有一些黯然。

那一年的寒假刚过,就是情人节。妇人一早就推了一车的玫瑰来卖,小女孩也跟着来了,冻得咝咝直抖,手里还握着一枝玫瑰,骄傲地告诉我们那是她挑出来的最好的一枝,她也要送人的。我们笑笑,十岁的小女孩也会有爱情吗?

车上的玫瑰一律含苞欲放,鲜红欲滴,在雪地上分外耀眼,就像无数浓得化不开的爱情故事。4元一枝,要比花店里便宜一半,学校里好多平时不爱花的同学都跑出来,拿上几枝去装点他们不够浪漫的爱情。没多久,一车的玫瑰花便卖得只剩下一些破损的残花。

正要收拾回家,远远的跑过来一对情侣,看到空空的供给桶失望极了,那个妙龄女郎扭头刚要走,看见了车后小女孩手里的那枝长柄的玫瑰,一枝独秀,分外诱人。

“这朵花卖吗?”“不卖!我要送人的!”小女孩回答得干净利落,透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卖的卖的,4元一枝,小孩子胡闹呢!”卖花的妇人收了钱,着急得作势要追孩子。小女孩一下子跑了,没跑多远,脚一滑,就狠狠地摔在了雪地上。玫瑰花的刺戳到手心,流出血来,在洁白的雪地上触目惊心。

终于买花的情侣拿着花走了,卖花的妇人低头忙着收拾。小女孩擦干了眼泪,在最后剩下的残花里挑了半天,找出一枝来,那上面的花瓣几乎掉了一半,只有半朵了。她怯怯地走到妈妈面前,举起手里的花:“妈妈,这半朵花送您,您爱我,我也爱您!”一刹那间,卖花的女人呆住了,良久,接过花,泪珠从脸上滚落下来。

我们都被小女孩深深地震撼了,谁说情人节的玫瑰只能装点爱情呢?

词语注释:

1.黯然:情绪低落,心里不舒服。

2.鲜红欲滴:红得非常滋润、可爱,红色像要滴落下来。

3.戳:刺。

4.良久:很久。

想想练练:

1.如果删去小女孩对“我们”说的几句“悄悄话”,对全文有什么影响?

2.“‘不卖!我要送人的!’小女孩回答得干净利落,透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把叹号分别改为逗号、句号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几句话,既交代了妇人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小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热爱,为小女孩对母亲献花的举动作了铺垫。

2.不好。改成逗号、句号后,语气就平淡了,也表现不出一种骄傲与自豪感。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小白猪

家中小白猪失踪之后,妈一直很气恼。

当初妈决定买这头白猪来贴补家用。爸不同意,唠叨了半天。妈气不过了,咬牙用存了很久的私房钱买下。没想到前几天忘了关猪栅,居然让它逃跑了。妈为此自怨自艾了好几天。

一个多礼拜后的一天,妈正在厨房忙碌。突然,“砰”地一声,爸撞开门冲进来。“看!这是什么!”爸两手举得高高的。

“小白猪!”我和妈同时大叫出声。

爸把它送到妈面前,邀功似的说:“我在湖边找到它的时候,脖子上还套根绳子,可能是邻近的小孩抓到了养着,玩腻了才放它回来的。”

接过小猪,妈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它满是泥巴的头,竟流下泪来。

爸走过去,不像平日那么粗声粗气,温柔地轻揽着她的肩头:“找回来就好了,有什么好哭的呢。”妈的脸有些红,轻躲开爸的手,擦擦眼泪,掩饰地说:“我看看饭好了没有。”

客厅里只剩下我和爸,他把头舒服地靠着椅背。我说:“爸,可惜这只嫌小了点儿。”

爸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难以置信地瞪着我。

我笑笑,“昨天我看到你去找古叔公的。”

“好家伙!”爸一边笑一边摸口袋找烟,没找到,颓然地摇摇头,“我从你妈‘配给’我的烟钱里东扣西扣好不容易才省下来这些‘私房钱’。现在得戒烟了。”

我走进厨房,妈在炒菜。

“好大的油烟。”她撩起衣襟,擦拭眼睛。

“你爸和你说些什么?”

“没有”

“真的没有?”

我心虚地垂下头:“什么也没有。”

“大概是说这只猪怎么弄来的吧?”妈说,“他也真傻,猪是我养的,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她弯腰摸摸小猪的头,嘴角含着淡淡的笑意,神采焕发,仿佛年轻了许多:“倒是我和你爸生活了40年,居然不知道他有这么好的演戏天才。”

离开厨房,背后传来妈的声音:“告诉你爸,衣橱里有我以前替他存的两条‘长寿牌’香烟。”

门外,爸躺在摇椅上,面对着满天云彩的黄昏。

阅读提示:

本文的作者是李捷金,写爸爸见妈妈丢失了小白猪后很气恼,就悄悄买一只回来并告诉妈妈小白猪找到了。表现了父亲和母亲之间含蓄朴素的爱。

“她弯腰摸摸小猪的头,嘴角含着淡淡的笑意,神采焕发,仿佛年轻了许多”,作者对妈妈的观察是多么细致。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想想练练:

1.“我走进厨房,妈在炒菜。‘好大的油烟。’她撩起衣襟,擦拭眼睛。”——联系上下文想想看,你觉得妈妈为什么擦拭眼睛?是因为油烟太大吗?

2.读完文章后,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反复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参考答案:

1.不是。妈妈是被爸爸的爱所感动而流泪。

2.略。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月光奏鸣曲

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本名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段时期的贝多芬已渐渐脱离了海顿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乐派的影响。因为不堪耳疾的痛苦,在第二年写下了“海里金斯达塔遗书”。在这首只标有“幻想奏鸣曲”的乐曲中,我们可以见到这位音乐大师内心上的激动难安与忧郁、沉重等种种不同的情感。

本曲的别号“月光曲”,并不是贝多芬所亲题的,而是由一位德国批评家兼诗人雷尔斯达布在文字方面的渲染,由出版商在乐谱标题上附加了“月光”(Moon light)而成为妇孺皆知的的曲名。这首奏鸣曲确实是由贝多芬题赠给芳名泰丽莎的伯爵千金,这位年青貌美的姑娘是他的钢琴学生,彼此情意相投,泰丽莎也真诚地爱着这位老师,并且答应下嫁他。后来因为受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婚事终于失败。贝多芬受到这种深痛的打击之后,将他的情感灌注到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乐曲上来表达。

本来“钢琴奏鸣曲”是一种包括三、四乐章的大器乐曲,通常第一乐章是用快速的奏鸣曲式作成;第二乐章则是慢板的浪漫曲,面终曲乐章则是用急速的轮旋曲式作成。可是这首月光奏鸣曲的快、慢乐章的顺序,并没有依照这种惯例,而是由慢板起,经过稍快板,在急板的终曲乐中做为结束。

第一乐章:是缓和的慢板,2/2拍,升C小调,自由的歌谣曲式,主调明显,那种“不绝如缕的三连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乐章。这种宁静和缓地流泻的情景,使当时名诗人雷尔斯达布联想起风光明媚的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由于这种文字上的描述渲染的影响,本乐章也成为这首奏鸣曲“月光曲”的称呼代表。确实是一段夜曲梦幻般的优美音乐,相当感人。

第二乐章:是稍快板,降D大调,3/4拍。在严肃的第一乐章之间,贝多芬特地安插了这一段优雅可爱的诙谐曲。这种前后形式优美对比,李斯特评为“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而莱内克则称为“金色的桥梁”。

第三乐章:是急板,升C小调,4/4拍的奏鸣曲式。在这段终曲乐章中,那种燃炽般的激列情感里,充满着优美的情绪……使人联想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他那坚毅的意志。这首钢琴奏鸣曲一直到本乐章才采用了正规的奏鸣曲式,其结构也是相当珍奇杰出的。跟激情而升腾的第一主题音型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使用了哀伤地歌唱般的旋律。这两个主题的呈示部,经过反覆之后,以第二主题作中心进入展开部,在复示部之后接到不协和的滑奏的结尾,全曲则在一段激荡的感情变化后告终。






多芬品牌简介
拥有超过50年美容历史的多芬,是全球知名的女性护肤品牌,隶属于联合利华集团,其品牌价值举世瞩目。多芬倡导的美丽理念与众不同,主张自然之美,这种美源自女性自我创造的自信,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特质。多芬推崇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自我定义、富有思想的内在美。在中国,多芬首次推出了“专业秀发...

联合利华旗下有哪些品牌
联合利华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以下是几个主要品牌简介:1. 多芬(Dove):作为联合利华的个人护理品牌,多芬以其温和且滋润的沐浴露、洗发水和护肤产品而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多芬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肌肤和头发的全面护理,让美丽从内而外自然展现。2. 立顿(Lipton):作为联合利华旗下的茶叶品牌,立...

多芬营润精油养护洗发乳品牌简介
多芬,这个在全球美容领域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知名品牌,以其高品质和广泛的认可闻名于世。作为联合利华旗下备受瞩目的女性品牌,多芬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价值。其品牌名"Dove"源自英文,寓意着希望、快乐、和平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承载着品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承诺。作为全球知名的洗发水专家,多芬致...

力士跟多芬有什么区别
多芬简介:从事美容行业将近50年历史的多芬是全球著名的女性品牌,是联合利华最有价值的品牌。多芬推崇的美是自然的,是由女性自己积极创造的、可以带给自己自信、并且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多芬的美是自我定义的、有思想的美,它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首次在中国推出“专业秀发损伤理护系...

DOVE什么意思?
【简介】 多芬推崇的美是自然的,是由女性自己积极创造的、可以带给自己自信、并且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多芬的美是自我定义的、有思想的美,多芬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40多年来,多芬一直用真人来做广告。就像多芬的英文名字Dove一样,这是一个象征着希望、快乐、和平以及所有积极事物...

谁给我贝多芬的一些简介资料,50字左右就行了?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做过什么事?
贝多芬生平简介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他十一岁辍学...

贝多芬的简介
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右边的图片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

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生平简介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 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 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
用雷聚苯:[答案] 贝多芬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有作品《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月光曲》等,他晚年失聪,但还是坚持创作.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的个人简介800字一内! -
用雷聚苯:[答案] 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的简介50字 -
用雷聚苯:[答案]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命运》,《田园交响曲》;钢琴曲《月光曲》、《...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生平简介及成就 -
用雷聚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用雷聚苯:[答案] 贝多芬(13岁,1783年)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

永泰县13013778680: 英语小短文:贝多芬的生平介绍不用太高深.高一水平就行.至少60个词,也不要太多喔 -
用雷聚苯:[答案] -- 贝多芬的一生 Ludwig van Beethoven was born in Bonn, Germany, on December 16, 1770. His father and grandfather were both musicians. Beethoven revealed his own musical talents when he was very young. At the age of 7 he was playing in public....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出生,经历,事迹,在哪去世的)急 -
用雷聚苯:[答案] 一、贝多芬的艺术生平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德国的小城——波恩出生.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的一生 -
用雷聚苯: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

永泰县13013778680: 贝多芬资料简介 -
用雷聚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