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的来历

作者&投稿:薄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字的来历~

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

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
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
楷书中的“夏”字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扩展资料
夏,汉语常用字,读作xià或jiǎ,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或中国人(两处的“中国”都特指“中原一带”),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读xià时,作动词,通“假”,宽假。
作名词,是县名;或通“雅”;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作形容词,大;通“暇”,闲暇。
读jiǎ时是古县名用字。或通“榎”,木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甲骨文中是否有“夏”字,人们至今仍存有疑问。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多年来一直苦心求索,今自觉初见端倪,故理顺成文,以就正于学界。

  一、“夏”字定义

  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戴侗及阮元的解释颇有道理。按照这种解释,“夏”之本义应为人歌舞之形,以后又引伸为舞乐,故“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九夏”即九种舞乐。

  又《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又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此“夏”当为引伸之义,而且很可能是由“夏,中国之人也”所衍生。

  由此,我们看到,关于“夏”有三种解释:“夏,中国之人也”;“夏,舞也”;“夏,大也”。这对于我们正确考释古文中的“夏”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夏 ] 部首“夂”3画,部外7画,总笔画10.上下结构,会意;从页、从臼、从夂。

字形演变

[ 夏 ]  xià〈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6)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0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甲骨文中是否有“夏”字,人们至今仍存有疑问。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多年来一直苦心求索,今自觉初见端倪,故理顺成文,以就正于学界。 p T Yq#9
  TTjj. fq 6
  一、“夏”字定义 Hbogi1!al|
  Zw( *q?9\
  F5Ce :+h
  ,=KJ7zI K?
  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戴侗及阮元的解释颇有道理。按照这种解释,“夏”之本义应为人歌舞之形,以后又引伸为舞乐,故“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九夏”即九种舞乐。 e* gCc7zz
  -L7 Q,"a $
  又《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又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此“夏”当为引伸之义,而且很可能是由“夏,中国之人也”所衍生。 @ ? y(\>
  }x % ;y ]S
  由此,我们看到,关于“夏”有三种解释:“夏,中国之人也”;“夏,舞也”;“夏,大也”。这对于我们正确考释古文中的“夏”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V .J[Uwf
  二、出土文献“夏”字的考证 UNLy{0 tA
  ) ^PY- ~o[
  本节所称“出土文献”,是指殷代以后,汉魏以前之出土文物,如石经、玺印、帛书、金石文字等等。这些文献的时代特征明显,资料丰富,是我们考察、研究文字变化的主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 ^~f.N
  o PRvd _~
  1、汉魏时期的“夏”字。 p c}Q_~ e
  y]eH@:MJ;A
  (一)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三国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等。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文字书写,故称“三体石经”。其中古文一体,同《说文》、《汗简》所收古文大致相近。石碑原存河南偃师县朱家 ~=(?Z2UDA_
  pg T{#[=>
  而《汉印文字征》中所收“夏”字,则与“魏三体石经”中秦小篆基本相同,这是“汉承秦制”的必然结果。 {c |n IwdB
  ) K>XL aG)
  1.魏三体石经“夏” yd5r]6 ej
  2.3.4.5.《汉印文字征》第五十五“夏” |//cA 2@.
  * ghkw9/
  2、战国文献中的“夏”字 Y & `Vs(
  wA) N B
  (一)、战国玺印。罗福颐先生所辑《古玺文字征》第五三有二枚“夏中期之物。 u* {hX R-"
  IPa08/
  (三)、楚帛书。1942年9月,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即子弹库)一座古墓中,出土一件帛书,当时归蔡季襄所有,后蔡转卖给美国人柯克思,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费利尔美术馆。帛书依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左边一段13行,与古代天象有关,可称“天象篇”;中间部分右边一段8行,叙述宇宙的起源与形成,涉及不少神话人物,可称“神话篇”;沿四周一篇分12小段,每段记一个月的名称与宜忌,可称“月忌篇”。帛书年代久远,加之出土后保存欠周,帛书颜色深暗,字迹模糊难辩,给研究带来困难。197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教授在其所着——《楚帛书译注》中,首次用红外线拍照,字迹清晰,为研究提供了方便(7)。帛书《天象篇》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辞(图二:6右),又《月忌篇》中有 %Nd|VA e
  ~ -lIOQ.v
  j{>E . F2.
  UP 1Y3
  W !.U Mmw`
  c Qz d0 X
  *p w:oT O
  NS -u,5J t
  4、西周金文中的“夏”字 R un)E*s f
  6#7f^u IK
  (一)、墙盘。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内有一件墙盘,铭文达284字,极为重要。铭文云:“上帝司夏,允保 8\!0yM# yK
  \yN jsG @,
  状如排箫的乐器;翟者,野鸡的尾饰。当时文舞,手中必拿这两样东西作舞具。而墙盘此字,恰像正面人文舞之形:人上身披有羽饰的衣服;左下“不”可能为野鸡的尾饰;右下之“义”可能是排箫。因此,此字与“夏,舞也”之字义完全吻合。再从辞意来看,“夏”代表中国。“上帝司夏”即上帝管制着中国。《礼祭法》云:“历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故周人以自己能继承夏业为正统。因此,“上帝司夏”与周人的观念也完全吻合。总之,根据字形、辞意,这个字应该释为“夏”。 s! n F c {
  g~h`w v '
  关于墙盘时代,学界意见大致相近,但又不尽相同。由于铭文中追颂了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六位先王的业绩,故多数学者定在恭王及其以后,亦有学者定为夷王之时(30)。尽管具体时间上存有分岐,但为西周中期之器是没有疑问的。 )K -@{v^|
  8 II-'%S6q
  (二)、仲夏父鬲。传世铜器“仲夏父鬲”一件(三代5.35),其铭文为“右戏中夏父乍丰鬲,……”。 z[ 0L ?~$
  yrR<F5xge
  才引起学者的注意。郭沫若、于省吾先生先后考证其为“夏”字,逐得到学界的承认。 ^ T Vic a
  D}HW7 Hnu^
  1974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周代窖穴中,出土“伯夏父鼎”一件,其铭文与“伯夏父鬲”基本相同。当为一人所作(32)。该鼎是典型的西周晚期蹄足圜底鼎。由此可证,6件“伯夷父鬲”也应是西周晚期之器。 /(BQzCP9O;
  % .p X!jL
  OR s< <H.d
  关于此字,李学勤先生释为“夔”,“读为扰乱之扰” %3 K Wc-
  702& E(rx,
  (34)。以字形而论,该字与墙盘之“夏”基本相同。墙盘之“夏”,前面已作详细考辩,此不赘述。以辞意而论,“夏”、“雅”古通,此处之“夏”当假为“雅”。“雅”者,交往也。《汉书名永传》:“无一日之雅”。此铭“自今余敢雅乃大小事”乃牧牛誓词,意为“自今日起,我敢往来于小大事……”于此处文通意顺。

“夏”字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鸟,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有“基准”义。“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集团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

不懂继续追问

上面的部分像一个太阳,下面是人。太阳晒着人很热,说明是夏天。


中国汉字的来历
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隶定后的正楷字形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

汉字来历的故事
汉字的来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

字的来历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和字形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由圆变方,笔画由曲变直。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随着楷书的出现和汉字多行书写整齐的要求,汉字方块化定型了,汉字字形与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

字的来源 字的来历是什么
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什么是...

中国汉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但一切没什么简单。由于各处考古出来的符号,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较严重。各处的地域色彩浓厚,背景也很复杂。故汉辞网认为,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还是一个有待不断揭开的谜。

汉字的来历是什么?
汉字的来历是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开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记号,再到八卦。然而通过阴阳爻能表现的东西非常有限,人们就通过观察天地之间的事物,用各种形状表示意思。从而产生了甲骨文。甲骨文到了先秦时期演化成为篆书,极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是书写太复杂,到了秦朝,逐渐演化成隶书,变成了我们...

汉字的来历简介50字?
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等.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

汉字来历的资料50字
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隶定后的正楷字形作为标准写法...

汉字的来历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相 貌 奇 特,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创 造 了 文 字。有 的 古 书 说...

字的来历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文字的创始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这时间大约相当于传说的五帝时期之初上至三皇时期。二是文字创制的方法或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历代学者各抒己见,缺乏共识,这包括:1,文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

红古区18878078159: 夏这个字的来源 -
苦裘巴曲: “夏”字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鸟,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有“基准”义.“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集团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

红古区18878078159: 姓氏“夏”的来历? -
苦裘巴曲: 夏:上古时大禹治水有功,并且德高望重,于是舜帝就将帝位让给禹.大禹后来将帝位给了儿子.大禹儿子叫启,启建立了夏朝.西周初年禹王东楼公被封于杞邑.没有被封的一些王族,就以夏朝的夏字作为姓,世代相传.又有一支夏姓,是春...

红古区18878078159: 春字、夏字、秋字、冬字的来历? -
苦裘巴曲: "春夏秋冬"四个字来源一个神话. 大地女神狄蜜特的女儿春神波瑟芬有一天在开满鲜花的原野上,和她的朋友们一起玩著. 忽然她看到了一种奇妙的水仙花,这是一种艳紫和银色的花朵,远比她所见过的任何鲜花漂亮(注:这种水仙花其实...

红古区18878078159: 夏朝名称的由来 -
苦裘巴曲: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红古区18878078159: 夏姓的来源不超过20字 -
苦裘巴曲: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红古区18878078159: 百家姓夏的由来?我姓夏所以想知道~
苦裘巴曲: 由来: 夏姓来源有个二个:一支是以禹作为领袖的夏后姓部落的后代,是采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另一支是春秋时陈国的征舒用祖字作为姓氏形成的.继舜而就天子位,“国...

红古区18878078159: 姓氏“夏” 起源! 与夏朝有关系吗? -
苦裘巴曲: 没有关系,夏姓早在夏朝之前就有了,可以去看看.

红古区18878078159: 有谁知道夏姓的起源啊 -
苦裘巴曲: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

红古区18878078159: 夏字在易经中的含义 -
苦裘巴曲: 〔古文〕𡔰𠍺昰𡕾【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𠀤音暇.四时,二曰夏. 【释名】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前汉·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又【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

红古区18878078159: 华夏之称的来历 -
苦裘巴曲: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