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把斩首叫做“推出午门斩首”呢?

作者&投稿:梅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皇帝说:"推出午门斩首!"真的是在午门那里斩首吗?~

推出午门斩首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另有一种说法:
旧戏、旧小说里每每提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没有这回事。午门在紫禁城里,三大殿的外面,这个地方哪能杀人呢!从元朝以来,刑人多在柴市口(今菜市口)、交道口(原名“交头口”)或西四牌楼。在闹市杀人,大概是汉朝以来就有的规矩,即所谓“弃市”。晁错就是“朝服斩于市”的。午门是逢什么重要节日皇帝接见外国使节和接受献俘的地方。另外,也是大臣受廷杖的地方。“廷杖”不是在太和殿上打屁股,那倒是“推出午门”去执行的。“廷杖”是明代对大臣的酷刑。明以前,好象没听说过。原来打得不重,受杖时可以穿了厚棉裤,下面还垫了毡子,“示辱而已”。但挨了杖,也得躺几天起不来。到了刘瑾当权,因为他痛恨知识分子,“始去衣”,那就是脱了裤子,露出了屁股来挨揍了。行刑的是锦衣卫的太监,他们打得很毒,有的大臣立毙杖下,当场被打死的。

其实以前的皇帝哪有那么笨啊
以前午门是只有皇帝和皇后进出的地方
他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地方死那么多人

午门是古时候皇上颁发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惩戒群臣的地方,但不是砍头的地方,古时候杀人在菜市口。

午门是古时候皇上颁发诏书的地方,还有就是明朝朱厚照惩戒群臣的地方,但不是砍头的地方,古时候杀人在菜市口。



  推出午门斩首的来源

  午门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征性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不顾国民疾苦,而又要赴江南选美女。为此群臣上谏,皇帝发怒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大臣130余人,当场打死11人。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
  清代时,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来年历书的地方。遇有战争获胜之时,便在此处举行凯旋“献俘“礼仪。
  午门前的两座小屋,原是侍卫值房。门楼前的东西两侧设有左右阙门,可分别通往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从午门至端门两侧的庑房,原为六部九科朝房。东庑房设有吏科、户科和礼科公署;西庑房设有中书科、兵科、刑科和工科公署等。2001年6月23日,世界著名的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和多明戈,在午门前为新世纪、新北京、新奥运而纵情放歌,引起了中外人民的共鸣与瞩目。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征性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不顾国民疾苦,而又要赴江南选美女。为此群臣上谏,皇帝发怒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大臣130余人,当场打死11人。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

那里是人群最聚集的地方...阳气比较盛. 人被斩首后 冤魂不得作祟. 还有就是菜市口 也经常斩囚犯. 而且必须是午时三刻..那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能压制鬼神..

“推出午门斩首”是民间传说,并未见之于正式的史籍记载,是古典小说和戏曲等文艺作品描写所带来误区。
这里有一个比较翔实的解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793048.html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朝代杀人都喜欢斩头颅?
斩首在古代叫斩刑,属于死刑的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刑罚。之所以要斩首,斩首几乎都是公开处刑,一般在菜市口问斩,而斩首时老百姓是可以围观的,通过斩首形成的威吓效果,让老百姓有所畏惧,进而对国家和法律产生敬畏,不敢轻易的犯罪,因为犯罪的情况下自己有可能是下一个被斩的犯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死刑...

古时候各朝代刽子手都用什么兵器行刑?越早期死刑犯越痛苦
砍头文言称斩首,是最古老的一种死刑形式,为五刑之极刑。自夏代起,斩首之刑一直沿用到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这种刑法不知削掉了多少脑袋。那么,古代砍头用什么兵器呢?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不都用刀,越古老越恐怖,元朝刽子手最笨,清朝刽子手最利落,一分钟砍11个脑袋。夏朝早期砍头兵器--石斧。

斩首在各个时代都是一样的吗?
区别是,枭首是指斩首后把人头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弃市是指将囚犯在闹市处死;执行其他死刑(如绞、车裂等)后再把头割下来悬挂示众也叫枭首,所以有时绞和车裂也间接用刀。在闹市执行其他死刑也叫弃市(如三国时曹魏的死刑中弃市为绞刑)。汉和三国时期使用得较多的是斩首,例如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

古代的死刑为什么要砍头?
需要说明的是,斩首虽然比较常见,但其历史并不很长,在秦代才有斩首的记载,不过当时的斩首指的是腰斩。秦以后斩首才逐渐普及。 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P春秋、战国时的史籍中,写到将人处死,多是指腰斩。腰斩,顾名思义,是从腰部把人斩为两截。刑具最初用的是斧子及木砧。随着“...

求古代行刑者的各类叫法和刑法各类资料越全越好
砍头。砍头是中国最经典的处决方式,甚至可作为死刑的代名词。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当场致命,保险,快捷,还可以把头示众。正规的叫法是“斩“,严颜被张飞俘虏后说:“剁头便剁头。“反正也是这意思。上古时代,斩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为青铜毕竟软些,不够锋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铁器普及后,刀...

古代割头发,代表什么???、
古代割头发是一种刑罚,叫 髡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头发是对他的一种羞辱。髡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

哪些朝代使用过“五马分尸”这一酷刑?
隋朝建国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颁定新刑律,废除前代鞭扑、枭首、车裂等酷刑。过了不久,隋炀帝杨广又把各种酷刑都恢复起来。杨玄感谋反,兵败被擒,炀帝把他斩首,并诛灭九族,参与谋反的人当中罪恶大的,有的被车裂,有的被枭首,有的被截断手足又用乱箭射死,有的被处死之后又让文武百官脔割死者身上的肉...

古代为什么行刑前要吃斩首?「断头饭」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斩首”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相信很多喜欢看历史剧的朋友都会发现,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就是犯人要死了。临死前,有一个人带来好酒好肉,对他说:“吃完这顿饭,你就走吧。”按照我们的惯例,这顿饭叫做宰饭。电视剧里有杀头的吗?你为什么要...

斩首、枭首
1、斩首,将犯人的头部砍去致死。中国在1905年以枪决代替斩首。2、枭首,即处死后悬其首级于木上。

古代都督割发什么意思?
古代都督割发一般指古代的都督或者位高权重的官员们违反了法律或者纪律的时候,就以割发来代替斩首之刑。儒家思想其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见,在当时,割发是非常严重的,以此来代替处罚。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叫做“髡(kūn,音昆)刑”。古代人都是长发,用...

海兴县18542071578: 古代为什么把斩首叫做“推出午门斩首”呢?
辛阎苦碟: 推出午门斩首的来源 午门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是象征性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

海兴县18542071578: 古代杀头史:为什么在午时问斩 -
辛阎苦碟: 一怕死者有鬼魂来索命.午时阳气最盛,斩后没阴魂; 二是午时太阳高照,昭示青天白知日,明人不做暗事吗; 午时三刻,是因为午时相当现时的“11时至13时”,午三刻应该理解为午初三刻刚道过,时交午正初刻即“午时三刻”.因为,地平二十四方,每方十五度.午正初刻,当午中.午正前七度半已交专午,而午正后七度半,方尽午而交丁也.属前后递加十五度. 还有“秋后问斩”,要选秋高气爽日子,不能有阴云、风、雨、雷、电和其它异常的气象,不然办了个“窦娥冤”...

海兴县18542071578: 为什么要“推出午门斩首”?
辛阎苦碟: 因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发展到打死人.正是如此,民间才会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实际上并不存在此种情况,只是讹传而已.因为明代皇...

海兴县18542071578: 历史上杀头的讲究: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
辛阎苦碟: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

海兴县18542071578: 请问古代为什么在午时斩首.而不在其他时辰?
辛阎苦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海兴县18542071578: 古代的侯斩是什么意思 -
辛阎苦碟: 应该是出自午门侯斩吧!!! 午门侯斩.这其实是民间的说法.比如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午门根本就不杀人.是皇帝惩罚官员庭杖的地方.斩首是在菜市口. 因为古代斩首要计算时辰,所以斩首前有一段时间需要等候.而午门侯斩的字面意思就是拉到午门等候斩首.实际这个词只在民间或小说电视剧里出现. 真正的判罚应该是斩监侯.因为古代杀人不光要看时间,还要有日期,春秋二季会有皇帝亲自勾决要杀的人犯.那么在判死刑到皇帝勾决有一段时间,这就叫斩监侯.

海兴县18542071578: 古时候的死刑犯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呢?
辛阎苦碟: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海兴县18542071578: 古代为什么都是说秋后处决或者午门斩首 -
辛阎苦碟: 关于秋后处决: 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而时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

海兴县18542071578: 为什么古人斩首要带到午门
辛阎苦碟: 因为古人行刑,都是在首都的.古代的首都大部分都是在北方的.北方的南门有太阳光照射.古人人为.行刑后的人会有灵魂,当被砍首的人被杀了之后,他们的灵魂就不会找侩子手麻烦..

海兴县18542071578: 清代皇帝总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午门是现在的故宫入口中,难道那里就在?
辛阎苦碟: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 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