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

作者&投稿:顾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述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贡献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列宁在第一章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和消亡等方面,阐明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l)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阐明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2.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在第二、三章中,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加以代替。

  (l)概述1848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2)概述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时得出的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3)阐述马克思在1852年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列宁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承认阶级斗争,而且承认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
  (4)阐述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列宁阐述了五点:

  第一、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巴黎公社是代替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的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社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
  第五、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

  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3、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l)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根据《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实质上是供少数有产阶级享受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国家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第二、无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享受的民主,但还不是完全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是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第三、民主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中的作用和意义。列宁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一方面,“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种意义用列宁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列宁全集》第23卷,第70页)


  第四、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的民主,是民主的消亡;那时已经没有需要镇压的阶级,国家也就消亡。


  (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特征。列宁根据马克思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说明还需要国家,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还要保卫那个确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要使国家消亡,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


  (3)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列宁指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打破了旧的分工的束缚,消灭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时;当人们已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能自觉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时,国家才会完全消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是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4.《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列宁《论合作社》系统阐述了通过合作社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在《论合作社》中,列宁明确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两个重大发展上:一是对党的工作重心认识的根本改变。列宁指出:“这种根本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它不仅指精神文化,也指物质文化,也就是经济建设。这种根本改变就是要求苏维埃俄国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政治革命转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去。二是对合作社性质和作用认识上的根本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结合俄国农民小商品经济象汪洋大海般存在的实际,提出吸引农民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著名的合作社计划。列宁在文章中阐明了三点:


  1.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形式


  列宁指出,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2.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政权和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合作社是“集体的资本主义机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的组织。


  3.实行合作化需要的条件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l)实行合作化需要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2)发展农民合作社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现合作化必须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列宁指出:“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这是由于: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如此,而且还由于小农经济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列宁指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在小农经济的国家中,不经过一系列的逐步的预备阶段,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列宁全集》第32卷和205页,第28卷第322页》。


  4.《论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进一步认识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业方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符合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三、列宁《论俄国革命》回答了不发达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1.批判机会主义者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和苏汉诺夫指责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列宁批评他们,说他们不懂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2.深人论证了俄国革命的正确性


  列宁在驳斥苏汉诺夫的论点时指出,俄国生产力落后是“无可争辩”的,但以此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就是错误的。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俄国存在的特殊形势,使它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他们没有联合镇压无产阶级的可能;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除起来革命别无选择,同时也给俄国提供了农民战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条件。在此种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3.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统一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然后才有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把历史顺序颠倒了一下,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4.《论俄国革命》的现实意义


  列宁这篇光辉著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为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必然“会带有某些局部的新东酉”。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发出,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1]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也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因此,关于发展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高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价值追求,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以“五个统筹”为内容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开拓了发展思路,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的继续探索和深刻揭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出了新贡献。
(一)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但相对于经济发展来看明显滞后,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科学发展观把解决社会发展“腿短”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特别强调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更应当优先重视,逐步解决。
(二)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和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也是核心的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目标。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当然也包含着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追求效益,追求财富的增长,但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实际上也区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有导向的作用。
(三)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统筹兼顾方法的具体化,实质是调节和协调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使发展的各个方面相适应,各个环节相协调。“五个统筹”既强调立足全局、统筹规划,又突出了兼顾各方、各得其所,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于正确处理社会建设领域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部署社会建设和发展;必须真正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互联系、协调发展中,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和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矛盾,既要考虑社会建设自身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实力的承受度;必须用兼顾的方法亦即结合的方法,处理好社会建设中各方面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形成推动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 科学发展观规定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又好又快的要求,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和谐发展的路子。科学发展观以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和价值目标。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既依赖自身素质提高和创造活力的充分发挥,又依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以人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各种素质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协调和谐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逐步推进的过程。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进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获得了新的形态。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明确了社会建设的目标。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别于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所谓“和谐社会”的构想。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邓小平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概括,是社会主义观的创新。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肯定了这一论断并写入党章。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丰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奋斗目标,其中“和谐”不完全是但主要是社会建设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联系,我们的社会建设目标应当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2]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样性的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价值越来越显示出来,从而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整合功能,使多样性能够协调运行,达到全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的子系统,而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又不是其三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它的整体功能应当大于子系统功能之和,追求社会和谐应当成为我们的目标。社会建设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时,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其自身也有建设的任务,特别是协调利益关系、整合社会阶层结构、建立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等。我们党适时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明确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任务统一了起来。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界定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并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不仅使“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从量的要求提升为质的规定性,而且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一个过程;当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仍然要继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就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课题与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统一起来,引导全党和全体人民立足现实,加强社会建设,在共建与共享的互动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又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重犯急性病的错误。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宽容、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5]这就要求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以及党员干部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忠诚实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做好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疾苦、不断改善民生之中,使之在社会建设中更加具体化。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贡献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列宁在第一章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和消亡等方面,阐明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l)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阐明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2.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在第二、三章中,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加以代替。

  (l)概述1848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2)概述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时得出的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3)阐述马克思在1852年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列宁指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承认阶级斗争,而且承认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
  (4)阐述用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代替被打碎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列宁阐述了五点:

  第一、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巴黎公社是代替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的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社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第四、公社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
  第五、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

  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3、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l)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根据《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实质上是供少数有产阶级享受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国家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第二、无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享受的民主,但还不是完全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是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

  第三、民主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中的作用和意义。列宁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一方面,“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它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种意义用列宁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列宁全集》第23卷,第70页)

  第四、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的民主,是民主的消亡;那时已经没有需要镇压的阶级,国家也就消亡。

  (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特征。列宁根据马克思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说明还需要国家,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还要保卫那个确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要使国家消亡,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

  (3)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列宁指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打破了旧的分工的束缚,消灭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时;当人们已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能自觉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时,国家才会完全消亡。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是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4.《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列宁《论合作社》系统阐述了通过合作社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在《论合作社》中,列宁明确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两个重大发展上:一是对党的工作重心认识的根本改变。列宁指出:“这种根本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它不仅指精神文化,也指物质文化,也就是经济建设。这种根本改变就是要求苏维埃俄国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政治革命转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去。二是对合作社性质和作用认识上的根本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结合俄国农民小商品经济象汪洋大海般存在的实际,提出吸引农民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著名的合作社计划。列宁在文章中阐明了三点:

  1.合作社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形式

  列宁指出,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2.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政权和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合作社是“集体的资本主义机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的组织。

  3.实行合作化需要的条件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l)实行合作化需要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2)发展农民合作社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现合作化必须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列宁指出:“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这是由于: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如此,而且还由于小农经济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列宁指出:“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在小农经济的国家中,不经过一系列的逐步的预备阶段,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列宁全集》第32卷和205页,第28卷第322页》。

  4.《论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进一步认识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业方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符合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同时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三、列宁《论俄国革命》回答了不发达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1.批判机会主义者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和苏汉诺夫指责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列宁批评他们,说他们不懂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2.深人论证了俄国革命的正确性

  列宁在驳斥苏汉诺夫的论点时指出,俄国生产力落后是“无可争辩”的,但以此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就是错误的。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俄国存在的特殊形势,使它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他们没有联合镇压无产阶级的可能;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除起来革命别无选择,同时也给俄国提供了农民战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条件。在此种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

  3.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统一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有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然后才有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把历史顺序颠倒了一下,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4.《论俄国革命》的现实意义

  列宁这篇光辉著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为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必然“会带有某些局部的新东酉”。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办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发出,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合作社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表明了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 并且在同年4 月的5论粮食税6一文中, 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的特点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即\/ 小农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0 [ 17] 显然, 这个提法与列宁以前所使用的\/ 纯社会主义0 提法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表明了列宁对俄国...

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包括
此外,还口授了一些短信、备忘和札记。所有这些被后人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这些文献给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政治和理论遗产。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列宁在这些文献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在苏维埃俄国的命运问题,总结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发展了...

列宁晚年政治遗嘱及其对我国的指导意义??很急!!!求帮助,坐等!_百度知...
列宁认为文化建设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苏俄建设的两大任务,并且苏俄当前最紧迫任务就是要进行一场彻底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状态的“文化革命”。列宁的文化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科学地解决了在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走过哪些弯路
一、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时说:“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入口处”,这句话明白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必须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础,而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经济基础薄弱,近代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大国,与列宁论述的...

列宁主义是什么,想了解了解
(2)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使被剥削劳动群众完全脱离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和这些群众的联盟,吸引这些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证无产阶级对这些群众实行国家领导。 (3)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 (一)列宁并没有认为“党专...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详细点的 人教版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教学活动建议】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内容标准】(1)了解凡尔赛和约、...

1917年,苏联成立后确立了什么经济建设路线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第三阶段从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宁去世,这一...

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贡献有什么呢?
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策略。”(注:《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63—64页。 )斯大林便围绕着这个定义来阐述列宁的思想与理论。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解释,曾长期被误认为是列宁的思想,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今天,我们要理解社会主义遭受...

试述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
即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他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 集》第2卷第709页)1916年的《无产阶级革命...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

惠州市17556664795: 简述列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
脂瑶吡硫: 1.创立了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后发展为苏联)

惠州市17556664795: 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什么?1、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列宁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_____.A.... -
脂瑶吡硫:[答案] 1.B 2.B 3.C

惠州市17556664795: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哪些理论成果及其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
脂瑶吡硫:[答案]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

惠州市17556664795: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什么 -
脂瑶吡硫: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这一理论是由列宁提出并倡导的,他认为无产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