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作者&投稿:照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1、东北秧歌的风格: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2、东北秧歌的风格: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当地的民间乐队一般有高音唢呐2人及打击乐器若干人组成。唢呐以七寸五(指唢呐杆长)简音为a’的高音唢呐最常用。

扩展资料:

东北秧歌的历史由来: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秧歌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
"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1、高跷秧歌2、二人转3、地秧歌。秧歌表演常用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也有用其它道具的,如:手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中唢呐和小钹为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

东北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

东北秧歌基础入门知识
东北秧歌基础知识 东北秧歌,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分为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广泛流传;而高跷则在辽南地区,尤其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盛行。东北秧歌以其诙谐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著称。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合了泼辣、幽默、文静...

中国秧歌节东北秧歌
今天的东北秧歌风格独特,富有诙谐感,其精髓源自广袤黑土地的纯朴与豪放。它融合了泼辣、幽默、文静与稳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质朴和刚柔并济。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如“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的步伐,以及手中花的花样繁多,鼓点节奏明快有弹性,韵律丰富多样,都成为了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五鼓的风格
东北秧歌五鼓的风格是节奏明快富有弹性。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是东北秧歌风格与动作特点,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

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东北秧歌组合的学习虽然是困难的,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后,要跳好东北秧歌组合也不是不可能的。在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后进行有规划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舞者会对东北秧歌组合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东北秧歌的动作风格和特点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味道,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秧歌也是...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是什么?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画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音乐的来源与分类 东...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如东北地区秧歌调,在营口、抚顺一带流传的,俗称“秧歌柳子”,多在秧歌表演的开场时歌唱,有《闹五更》、《放风筝》、《茉莉花》等数十首常用小调和《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张生戏莺莺》等十多首说唱性小曲,音乐风格高亢、泼辣、热情。河北地区秧歌调,在冀东地区流传的,俗称...

东北大秧歌有哪些特征?
东北秧歌的节奏富有变化,具体表现之一在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关东地区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关东人民...

东北秧歌的步伐有哪些
这种步伐给人一种沉稳而富有弹性的感觉,展现出秧歌舞者的优雅和技艺。同时这种步伐也体现了秧歌的舞蹈风格和地域特色。东北秧歌的步伐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步伐都有其独特的动作特点和风格表现。这些步伐的熟练运用不仅能够展现出秧歌舞者的技艺水平,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张俩气片: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热烈、火爆、诙谐等.东北秧歌舞动的时候带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动作既艮又俏,既稳又浪,舞动的时候充满了力度,东北秧歌主要分为...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是什么~? -
张俩气片: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大秧歌的艺术特色 -
张俩气片: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白蛇传》 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曲调进行表演.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三大律动
张俩气片: 东北秧歌特征体态三大动律:上身动律、双膝屈伸、压脚跟.动律的发力点是腰.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

嘉兴市17638911405: 用什么词可以描绘东北秧歌 -
张俩气片:[答案]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嘉兴市17638911405: 本文重点写了东北农村的秧歌 作者笔下的秧歌具有怎样的特点岁月深处的秧歌阅读题 -
张俩气片:[答案] 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带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有什么样的特点? -
张俩气片: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九字特征 -
张俩气片: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

嘉兴市17638911405: 东北秧歌有什么特点?
张俩气片: 东北秧歌的逗、艮、浪,也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豪放、幽默的性格特点

嘉兴市17638911405: 秧歌基本步法有哪些? -
张俩气片: 十字步秧歌的步法: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