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 赏析

作者&投稿:薄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嫁娘词古诗诗意~

新嫁娘词古诗诗意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
出嫁三天都要下厨,洗手去做羹汤。
没有问婆婆喜欢吃什么,做完了先让小姑尝。
【注释】
入厨下:下厨做饭。
羹汤:稀饭
【赏析】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满意请采纳哦~O(∩_∩)O谢谢

新嫁娘词三首
【其一】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其二】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象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新嫁娘

  作者 王建

  (约766~约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755)中进士。历官昭应县丞、渭南尉、太府丞、太常寺丞、秘书丞、陕州司马等,晚年退居咸阳原上,家境拮据。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多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与张籍一起,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其诗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所作宫词,流传广泛。

  原文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①。

  [注释]

  ①谙:熟悉。姑:这里指婆婆。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赏析]

  《新嫁娘》写这位新娘嫁到夫家的第三天,便要进厨房煮饭烧菜。由于这位新娘不知道婆婆的食性,于是就叫丈夫的妹妹先尝一尝。此诗把新嫁娘谨慎、小心、敏慧和勤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写一新嫁娘初来夫家操持家务时的微妙心态。首两句平叙。古代习俗,女子出嫁后三日,应入厨作炊,俗称“过三朝”。羹汤,此泛指菜肴。“未谙姑食性”一句转折,生动荡之势。谙,熟悉。姑,婆母。食性,口味。在封建大家庭中,姑为一家之主,对新嫁娘是举足轻重的长辈。按《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被休),其一是“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故在婆母面前,进退出处需倍加小心。新妇不知婆母口味,必须先意承志,以获欢心。于此,我们庶可揣摩新嫁娘在礼教重压下,“洗手作羹汤”时的谨慎之态。而小姑,正处于婆媳关系的中介地位。结末“先遣小姑尝”一句,乃全篇神光所聚,语少而意足。盖小姑当最熟悉婆婆品味、心理,故五字中新嫁娘那种曲意承欢又机警聪敏的神情性格宛然如见。

  全诗无形容,无铺叙,寥寥二十字,直白道来,如反复咀嚼,自能得其佳妙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①。

[注释]

①谙:熟悉。姑:这里指婆婆。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

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

先叫小姑尝一尝。

[赏析]

《新嫁娘》写这位新娘嫁到夫家的第三天,便要进厨房煮饭烧菜。由于这位新娘不知道婆婆的食性,于是就叫丈夫的妹妹先尝一尝。此诗把新嫁娘谨慎、小心、敏慧和勤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写一新嫁娘初来夫家操持家务时的微妙心态。首两句平叙。古代习俗,女子出嫁后三日,应入厨作炊,俗称“过三朝”。羹汤,此泛指菜肴。“未谙姑食性”一句转折,生动荡之势。谙,熟悉。姑,婆母。食性,口味。在封建大家庭中,姑为一家之主,对新嫁娘是举足轻重的长辈。按《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七去(被休),其一是“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故在婆母面前,进退出处需倍加小心。新妇不知婆母口味,必须先意承志,以获欢心。于此,我们庶可揣摩新嫁娘在礼教重压下,“洗手作羹汤”时的谨慎之态。而小姑,正处于婆媳关系的中介地位。结末“先遣小姑尝”一句,乃全篇神光所聚,语少而意足。盖小姑当最熟悉婆婆品味、心理,故五字中新嫁娘那种曲意承欢又机警聪敏的神情性格宛然如见。


静乐县15239223207: 新嫁娘 赏析 -
林呼骨刺: 新嫁娘作者 王建(约766~约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755)中进士.历官昭应县丞、渭南尉、太府丞、太常寺丞、秘书丞、陕州司马等,晚年退居咸阳原上,家境拮据.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

静乐县15239223207: 新嫁娘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林呼骨刺: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描写的是当时新媳妇在婆家的生活经历,诗中的新娘万分小心,又透出一分机灵与可爱的气质,作者可能是表达对新婚家庭生活中细微乐趣的喜爱,对平凡女性简单质朴情感的赞美.

静乐县15239223207: 我要讲王建的《新嫁娘词》大概10分钟左右,请大家帮忙找找资料 -
林呼骨刺: 《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遗小姑尝.诗写一新嫁娘初来夫家操持家务时的微妙心态.首两句平叙.古代习俗,女子出嫁后三日,应入厨作炊,俗称“过三朝”.羹汤,此泛指菜肴.“未谙姑食性”一句转折...

静乐县15239223207: 翻译 王建的<新嫁娘> 帮忙啊... -
林呼骨刺: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

静乐县15239223207: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整首诗的解释以及背后的故事 -
林呼骨刺: 一、“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国风·周南·桃夭》. 二、附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静乐县15239223207: 分析杜甫《新婚别》中新娘的形象 -
林呼骨刺: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

静乐县15239223207: 古诗"新嫁娘"作者是谁,那个朝代的 -
林呼骨刺: 新嫁娘 作者: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

静乐县15239223207: 新嫁娘....的全诗是? -
林呼骨刺: 《新嫁娘》诗 前生注定好姻缘,彩盒欣将定帖传.私展鸾书偷一笑,个人与我是同年. 脉脉春情锁两眉,阿侬刚及破瓜时.人来偶语郎家事,低绣红鞋佯不知. 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闲情闲结萦心曲,尽在停针倦绣时. 向娘添索...

静乐县15239223207: 新嫁娘本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近体诗中的 -
林呼骨刺: 新嫁娘本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绝句.新嫁娘这首诗属于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静乐县15239223207: 新婚别开头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林呼骨刺: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