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启示?

作者&投稿:琴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儒、佛、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碰撞和融合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启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公元前6、5世纪,在东亚大陆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
  约在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以“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 ”理想境界。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4、5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道、佛三家鼎足之势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家文化旨趣的相似性。三家思想的根本宗旨,都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实现理想人格,可以说都是生命哲学学说。二是三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三家文化体系的基点、架构、内涵、思维方式等均不相同,这不仅适合不同群体的文化精神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彼此互补融会。
  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不同的,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加以创造性地阐发与运用,这当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和赋予我们的任务。

一.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1.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2.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6.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7.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二.佛、道、儒三家的联系
佛、道、儒"三教合一",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心为何物,乃为华夏。三教一家,共谋华夏!"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佛、道、儒三家有共同点,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
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1.儒家哲学中的人本、民本、刚健、自强、革新、崇德、仁义、爱众、人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就是值得阐释和弘扬的。又如道家和道教的道器、自然、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齐同慈爱、性命双修等,表现出了人生智慧,也具有重要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主张“尽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为中介将天和人沟通和统一起来。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2.佛教,它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容忍、圆融、解脱等一系列理念,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要“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

(一)缘起

(二)因果

(三)平等

(四)慈悲
(五)中道

(六)圆融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则是更加尖锐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阐发,并经创造性诠释后其作用开始彰显;把佛教哲学思想运用于缓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必将有助于提升人类的精神素质,减少人类的现实痛苦,满足人类的新需要,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

(一)关注人与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二)协调人与人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引发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也涉及科学技术,又涉及人类的心智。佛教有其因袭讹传、穿凿附会的谬误思想,佛教哲学也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诸多具体问题,但是它可以从某些方面提供世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所缺乏的解决思路,这就是高度重视人自身的心灵建设,以调整人的价值取向,改变人的心态,转换人的意识,提升人的智慧,从而有助于人类社会诸多矛盾、问题的解决。由此,我们还想再次强调,佛教哲学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资源并作出应机应时的阐释,需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关联,需要对社会新出现的重大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我们认为,佛教哲学无疑是具有现代价值的,而佛教哲学价值在现代社会的真正落实和充分展示,关键在于人们的努力,也有待于人们的努力。

3.道教与佛教的哲学思想中也都包含有积极因素,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并善于运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以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还有无价值意义?道教文化是否为一种博物馆文化,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就象我们观看文物展览一样?作者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

我们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为什么它还活着,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无启迪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发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第二卷第178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一文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改造和沿伸来说,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我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意义,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一些著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日本的汤川秀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了“道”的观念,在探索最新的物理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子的“道”会获得非凡的新意。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与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说,“道”对于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人体生命科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道教对于老庄之“道”的诠释作了许多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道”的内容。可惜的是,当代科学家只注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发展的“道”尚未被当代科学所开发运用。相信从中可以探到宝藏,带给当代科学新的财富。

第二、道教生命哲学对当代长寿学的启示。道教十分重视生命,并在生命问题上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依靠人的自我修炼改变命运,提高生命存在的数量与质量。道教依据“道”的生命法则,提出“生道合一”,认为修道者如能炼养而与大道相合,则将超越生死之限。在道教看来,凡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又关怀他人的生命,并进而泛爱万物生命的人,他便会与大道相通,便会“死而不亡”,使自我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现在到将来,人们都会在道教生命哲学中发现对长寿之道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它的某些操作方法如气功、静养功等。道教各种养生方法受到欢迎,形成较大范围的持续的气功养生热,原因就在于道教气功和养生方法能去病健身,优化人的生理功能,净化人的灵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体生命旺盛持久。道教的心理疗法,对当代人无疑也是有效的方剂。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疗法,忙中偷闲,可以缓释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另外,道教的一些仪式也不同程度缓解当代人的心理负担,满足人们预测命运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第三、道教中不乏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供现代人借鉴。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归真返朴,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西哲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晚期的诗说:“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海德格尔诗学文集》第194页,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过诗化般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足地享受人生,这也是道教的人生理想。这种艺术人生对于物欲横流、泛滥成灾的当代社会,对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猎取财富的某些当代人来说,不啻是副清醒剂,是长鸣的警钟。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归真返朴的价值取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人们通常认为道家道教哲学是失败者的人生哲学。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十章引德效骞的话说:“儒家思想一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学。道家思想则是‘失败者'或尝到过‘成功'的痛苦的人的哲学”。(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不错,道家道教的人生哲学能起到安慰人们精神上遭遇的幻灭与痛苦的作用,象服镇痛剂,使人以豁达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系人生的平衡。但道家道教哲学也可以是成功者的哲学,成功者以此人生哲学为明镜,不时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飞扬骄横,功成不居,保持成功的力度与长度。实际上,成功者更需要道家道教人生哲学作为指导,此即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道家道教这套大智大慧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不无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皆可凭借它诗意般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精神,自然保护主义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吸取。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村的居民在太空中遨游。这艘飞船我们可命名为“大道”号,已有五十亿乘客。问题是大道号飞船正遭受人为破坏,环境严重污染。飞船的保护层––臭氧正在减少,生态失去平衡,危及乘客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切都是人对地球资源无休止的破坏性掠取所造成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回忆下道教中某些古训,总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或许是十分有益的。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界的开发应遵守某些道德准则,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作为小宇宙的人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流,这种交流一旦被人为破坏,失去和谐平衡,那么人是得不到安宁的。当代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以道教眼光看,实际上就是由于人忘记了自己与自然之母的生身关系,以为可以随意从母亲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及母亲身体所受的伤害。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比较起来,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对当代人也有参考价值,道教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和谐社会。劝人向善!


结合实际,谈谈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佛,道在唐代的发展对当时的国家,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佛教本为外来宗教,然经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后,仍能在中国根深蒂固。更在唐时大盛,成为中国宗教发展史中一个重要时代,并且,在当时无论在社会、经济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分述於下:首先。佛教能够大盛於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教义已趋完备。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起初是毫无条理的...

道德经对社会的意义
问题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耶稣传道时人心已坏,只能借、演、说道的“用”,所宣的博爱即为道之用。 佛从最基础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成住坏灭开始讲起,让老百姓了悟觉见...

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对当前道、佛文化的建设起什么作用
“生活禅的真谛”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人生面对的实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如何处理人生中的困惑,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草堂寺鸠摩罗什的舍利塔上刻着五个字: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烦恼就是生活,烦恼就是禅。“烦恼”和禅的转化,就在一个“即”字上,能够“即”...

为何“治世道(道家),乱世佛(佛家),治到乱是儒家”?
二、乱世佛 佛家的道是信道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的起源地印度已经基本没有人信仰它了,反倒是在我国,佛教发展的相当不错。不管它的口号喊得如何响亮,佛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封建地主阶级,当它过度发展的时候,就会触动世俗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也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很大的负荷。而帝王为了...

道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对中国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

佛教对于道德建设的意义
3 略谈佛教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道德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社会要求,它同时也是个体获得幸福和自由的自觉选择,因此,当个体依道德行事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心甘情愿,没有任何外在强制性,这时的道德行为本身同时就是个体向幸福和自由的迈进,乃至当下就是对生命的受用。正因为如此,这样的道德才有很强的说服力,非常易于...

治世用道,乱世信佛,中国历史怪圈是什么样的?
百业凋敝,人民生活困难。这个时候的国家需要的是快速提升经济环境,让百姓解决生存问题。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很多统治阶层都不会在意普通民众的生命。加上当时普通百姓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关于国家的政策解读完全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在这个时候假如颁布过多的你以为能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政策,...

论述道家之“道”对现实社会意义和价值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须要悟道,在老子看来,道对生活有指导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吏,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属于上流社会。可见老子并未将悟道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在悟道之外,老子亦有功亦有名。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

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为何现代社会佛教发展的更好?
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要远多道教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佛教真的比道教更好吗?佛教有一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便说明了佛教与道教其实是不分上下。那为何在现代社会佛教发展的更好呢?一、佛教的理论知识更容易,我们普罗大众更能理解。道家的思想在古代又称为玄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玄...

高明区18954209240: 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
泰战木糖: 人类社会的相对和谐与稳定.是一个社会获得发展的基本保证.儒家和谐思想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抛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儒家和谐思想所包含的理性颗粒和科学成分.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

高明区18954209240: 儒家思想主要意义是什么? -
泰战木糖: 儒家思想的传承,除去糟粕外,仍有许多精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应该给予肯定.我认为儒家思想在关于人的问题上表现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

高明区18954209240: 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是?急用
泰战木糖: 1 儒家思想的产生及对现实的意义 儒家思想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

高明区18954209240: 儒家学说哪些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谢谢 -
泰战木糖: 1,和谐是儒家学说的基本价值 (1)儒家首先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荀子》:“道者,人之道也.”《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礼记中庸》:“道不远人.”孔子上朝归来,闻马厩失火,不问马,先问人. (2)儒家注重事...

高明区18954209240: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泰战木糖: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

高明区18954209240: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什么 -
泰战木糖: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

高明区18954209240: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应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泰战木糖: 都说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结果现在的中国显然更注重物质文明.文化的缺失,尤其是道德的缺失是我们中国最紧迫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包含了做人的最基本标准和更深层次的智慧.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并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

高明区18954209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泰战木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这本书里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任务 二、我国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三、正确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四、坚持文化发展“二为”方向和“双百”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