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请正见善知识指导!

作者&投稿:沙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诚请正见、善知识指导。~

1.诸法,即万法,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空,不是没有,而是指没有自性(时间上讲,瞬息万变;空间上讲,待缘而起,缘尽而灭),即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可执着。虽然万法无自性,但现象世界遵循着因果定律不断地发展,播下什么种子,就会结什么果实。诸法空之理,告诉我们不可执着;因果不空之理,告诉我们畏因,诸恶莫作,从善奉行。(可参看《十位高僧大德讲心经》)
2.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当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时,就会产生与没有修行之关的一些特殊的身心变化,开发出人本有的潜力,这就被有的人称为“神通”。如果人不能够见性成佛,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时看来有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那种现象的原因,所以仍然不能改变自己以前之所作业;但如果开悟的人,他可以利用因缘果报的原理,避免产生结果的“缘”,而改变自身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行人也是利用因果原理,通过弃恶从善的善业去改变恶业带来的恶果,即使改变了命运,也不是敌过了业力,那些所作的种子,作为一种业,只要有相应的缘,它依然是会产生的。所以说,神通不能改变业力。所以说,即使是修行开悟的人,也不是不受因果,而是不昧因果。
3.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人命运的上帝存在,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所以,佛只能通过向众生宣说如何得到解脱的方法帮助众生觉悟,而不能代替众生觉悟。所以,众生既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育而自己觉悟,但也不能依赖佛陀加持而不经自心的觉悟而得到解脱。
4.佛陀教化众生是因材施教的,有究竟了义的第一义谛,也有许多方便说,即欲谛,所以,只要能帮助众生觉悟,什么形式的方便法都是可能存在的。一个发菩提心的修行者,能够根据不同的众生的根基用种种方法,先以欲勾牵,也是如法的。《金刚金》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看,济公以神通度生,也是一种方便接引众生的方法。
5.随缘救助比定期放生好。前者有为,可得福报;后者无为(即以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做),可得功德。当然,不能为求功德而放生,那样做是有漏的福报。
6.可根据自己的根基来选择。一般来说,先求一门深入以戒定慧得到择法眼之后再博览群经,比较不容易因为被许多看似矛盾的讲法迷惑了自己。
7.“固执”是指坚固的执着;“我见”即每个众生自以为是的见解;“贡高”与“我慢”常结合在一起用,多指一切众生以自为是,以人为非的妄自尊大心理,这是一种灭种障碍众生觉悟的大烦恼。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告诫人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我慢如高山,会流走一切功德之水。
楼主的问题,都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对于有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末学的回答,也是非常肤浅,甚至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你深入经藏,或多听高僧大德开示。祝功德日进,早成佛道!

解脱道次第,详细的,佛陀在沙门果经有详细说明。 这种不用后人添加的纯粹佛陀教导师可贵的。善知识吗?您去觉悟之路网站的论坛找找,那里有不少。 萨度,萨度,萨度。

不要管这种现象,就把它放在那,出现了也不要刻意去想,就放在那,不管。继续精进读经。有些现象是精进的一种体现,有些现象是魔在障碍,但不管哪种,都不去执着,放在那,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像神通一样,修到一定境界自然会有神通,但是佛告诉我们,不能执著神通,如果执着了,就着道了,境界就失去了。最后随喜师兄的精进修行,南无阿弥陀佛,愿你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不必执着
修行之人,日常生活,各部皆有不如法之处,常常知错犯错,错上加错。所以要时常懂得忏悔,忏悔后不再造。
《宝积经》云:“一切众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恶重罪之者,万劫千生不通忏悔,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皆得除灭。”
修行人最怕业重,业重之辈,欲洁反秽,欲升反坠,假若修行,诸多阻碍,魔障重重,唯要先行忏悔,忏悔清净,方可用功,慎勿作业!

由此可见,称念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除一切极恶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论罪障迷惑,若轻若重,悉应至诚,恭敬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名号。亦如过现未来三千诸佛,早得成佛。
取相忏中(对着88佛像),至诚礼拜八十八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常用,极易感应,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

视频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633351656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经修习的,佛陀就是通过入出息念达到禅定,并在此基础上修观,因此才证悟涅盘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看《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其中的业处篇。
为什么推荐入出息念:
第一、它是一切菩萨证悟佛果的修行方法
第二、佛陀经常教导修习入出息念
第三、修习入出息念有很多殊胜之处

有以下的殊胜之处:
1、下手容易,所缘简单。
与其他的禅修业处对比,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不用另外准备遍相。比如修习不净先要取不净相,取不净相要去找尸体,尸体越腐烂、越难看、越臭、越令人厌恶越好。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取不净相有时候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又如修地遍要先做地遍的遍相。修白遍等业处也要做遍相。然而,修入出息念可以免去这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呢?
因为,修习入出息念的所缘只是呼吸。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从母胎呱呱落地,一直到这期生命的终结,在这期间都有呼吸。因此,要修入出息念,只须直接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就行。正念地觉知呼吸就是在禅修。这种禅修方法不用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直接了当。除了睡眠之外,其他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习入出息念。此是殊胜处之一。

2、修习入出息念非常寂静。
入出息的相很微细,并不像不净相等那么粗。不净相是很粗、很厌恶的,有时候心会排斥、抗拒。三十二身分的相也同样是很粗的,容易厌恶。地遍的相在刚开始修的阶段也是很粗的。然而,入出息念的相是很细的。当我们把心念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呼吸的轻柔。当然,我们不用注意其轻柔的特性,只是说跟其他所缘相比,入出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轻柔性。此是殊胜处之二。
3、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迅速消除妄想。
佛陀在《增支部•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中说:
“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无常想。”(A.9.1.3)

在经律中,佛陀也指出修习入出息念的殊胜之处:
“诸比库,修习、多作此入出息念之定,不但寂静、殊胜、不杂、乐住,而且能令再再生起的恶、不善法由此消失、停止。
诸比库,犹如在热季的最后一个月,非时大雨能立刻使飞扬的尘土由此消失、停止。”(S.54.9; V.1.165)
修习入出息念就像大雨洗掉漫天飞扬的尘土一般,能够使许多妄想很快地被消除。

4、修习入出息念能够证得禅那。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佛随念、四界差别等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禅那;十不净、身至念这十一种业处只能达到初禅;慈、悲、喜三种业处只能证得第三禅,但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色界的第四禅。缅甸帕奥禅林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的。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有诸多的功德、利益。
正因如此,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教导这种业处;也正因如此,历代上座部佛教的许多长老、禅师们都喜欢教导和修习入出息念。当我们见到入出息念的这些功德与利益,就应当修习入出息念。

南无阿弥陀佛!楼主您好!
个人觉得您的修学有些杂,心经唱诵版,大悲咒观音菩萨发愿偈和地藏菩萨赞,没事的时候也看佛经,这样修学很难成就,佛法贵在专精,而非杂多!应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才好!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建议您专修念佛,老实念佛,人人都可往生极乐。至于您说的种种感觉不要执着就好!

平时没事时就在心里默念心经吧,也可以出声念,也可以小声念,有空就念,念来又念去,念到心境平和,心生欢喜。

念经和写经.怎么会偏离正见呢?
这是没有必要的担心.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正见,诸法自性虚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在这个一切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第四个条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准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诸经如是说
见恶知识终以远离,所以然者,恶人所禀终无善行,堕人在冥不覩大明,是故说曰,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也。——《出曜经》诸不善法中恶知识为最,诸善法中善知识为最。一切苦法中邪见为最,一切乐法中正见为最。——《寂调音所问经》若恶知识沮坏,则失菩萨道;受世间果报,不能至无上道...

如何获得佛法正见
何以故?是菩萨世世常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赞正见法,欢喜赞叹行正见者,是故不生恶邪见家三、获得正见的正行对于如何修行才能获得正见,小乘大乘经论一致都说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修习止观,渐次生发闻慧正见,思慧正见和修慧正见,如实了知四圣谛,亲证诸法实相,从而获得圆满正见。如《增一阿含经》说:...

初学佛者如何知道眼前的善知识是否是正知正见?若是碰上了邪见者,当如何...
《楞严经》里的 四种清净明诲 、五十阴魔 ,一定要看。现在很多居士说法的,暂时不要看,多看公认 的高僧大德的开示。

如果学佛遇不到善知识的话该怎么修啊?
那就只有依法为师、以戒为师了。佛祖的经典还在,就等于佛的话语犹在,研习佛经就是聆听佛的教导。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把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就有把握了。末法时期尤其楞严经至关重要!

佛法中什么是正法在家人如何体现在学习中、生活中、处事中?
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

第五讲: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2.出世间正见 出世间的正见,就是从听闻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见解,并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其中四谛、八正道、三法印这些都是引领我们迈向解脱,走向涅槃的法。我们要熏习,要修的也是这些法。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对法的抉择,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多闻...

2021-10-09
我读《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2)原文: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

依止善知识的三喜是什么
1、依止善知识是佛教用语,指的是跟随并追随有德行、有智慧的人,一喜是依止善知识,获得正知正见。2、二喜是听闻妙法,心生欢喜。3、三喜是如理作意,引发定解。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如何获得佛法正见 -
黎闸可元: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论》所说,学佛要“以正见为先行”,因为正见总摄了戒定慧三学.陈兵教授把“得正知见”做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并依经论和古德的开示,断言“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弟子妙相诚心请一位能够指导我的师傅,希望由此殊胜因缘,能见到此消息的有缘师傅,希望您能够感应我,加持我. -
黎闸可元: 你呀~!既已皈依,当知称觉为师,修戒、定、慧法.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当戒之时定慧等觉.所谓加持,即你在行,住,坐,卧及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不失本性.若有愚痴恶执之念住于相,当及时以正见度之,此正见从你自性生,相对于邪见而有.即所谓当度的是你自己,加持的亦是你自己.又何必住外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言佛有法于人,即是尘劳邪见.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入佛门先学如何做佛弟子 -
黎闸可元: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佛教徒,以皈依为标志,但皈依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在今后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以佛为目标,用法来调服自心,以圣贤僧为榜样.密宗的四皈依,加上皈依上师,修学起来非常方便,一个具德的上师本身汇集了佛、法、僧...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如何寻找皈依师 -
黎闸可元: 对于佛弟子来说,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 你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寻找善知识,如何寻找指导老师或禅修导师? 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识,树立正见.有了正确的见解,对佛陀的教法、对三藏有一定的认识,才去判断一位老师教的方法对...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佛教中的八正道是什么! -
黎闸可元: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通过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静寂)来鉴定见解的正确性;2、正思...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三皈依”为哪“三皈依”? -
黎闸可元: 佛教三皈依也做皈依三宝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宣化上人:怎么叫明眼的善知识呢? -
黎闸可元: 摘自《劝发菩提心文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怎麽叫明眼的善知识呢?明眼的善知识有几个条件你可以观察的.他第一不贪财;第二不贪色;第三不贪名;第四他不自私:有这四种.你看这个善知识,他是不是说来说去都是叫你对他有利益?是不是...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什么样的修行人才是善知识 -
黎闸可元: 我说说: 1、善知识,是佛的正知正见,现在能依据的,只有佛经的义理来作为标准.因为,佛现在不在地球. 2、所以,根据佛经的义理,来提问修行人,就知道他是否真懂. 3、所以,首先要自己学懂佛经的义理,才能评判别人是否是善知识.如果我告诉你,某某是善知识,你信吗?你又是如何认定我的知见是正确的哪?还是要依靠佛经义理. 4、所以,好好学习佛经,网上的佛经一堆一堆的.慢慢学.佛法的价值,是用N个宇宙的财富也换不来的. 5、我学习:楞严经白话直解A4版.doc 已经 5遍了.有空可以看一看.如果看不懂,可以先看经典的佛经.比如阿含经、起世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金口河区17540344896: 什么是善知识? -
黎闸可元: 作者:刘欣大家学佛经常听人讲到善知识这个名词.要听善知识的教导.那么什么才是善知识呢?佛在《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要须方便.令得灭罪.何谓方便.谓善知识.何谓善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何谓正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