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和菩提心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投稿:当涂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

菩提与般若是佛学中的两个重要名词。都包含有智慧的含义成分。在佛教经典中经常能见到“发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带有菩提二字的字句。同样的在佛教经典中也是经常能见到“般若波罗蜜”“文字般若”“实相般若”等等带有般若二字的经句。
菩提的字面意思:菩,把草散开来。咅,表示斥责或唾弃。提,拿住;率领。菩提,不再紧紧拿着不放。
菩提是放下攀缘的大智慧。发菩提心,生起不再攀缘的决心,信心。行菩提行,以境照心,随缘而化。
般若的字面意思:般,种、样的意思,比如一般,一样、一种的意思。若,顺从之意。般若,平等,同源无异。
般若是一切平等的大智慧。一切平等即无颠倒。无颠倒即无对立,无对立即为清净,清净则圆满。
菩提大智慧让学佛之人拥有信力、愿力、行力。
般若大智慧让学佛之人具足慈、悲、喜、舍。

扩展资料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发心菩提。于生死中起大觉悟。
第二:伏心菩提。断诸烦恼,正念现前。
第三:明心菩提。明了一心即诸法实相。
第四:出到菩提,‘出’是出离,‘到’是到达;出离三界,到彼岸,得无生忍,到一切种智。
第五: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成佛;前面四个层次,都是以自己为重。到成佛,就是以利他为主了,而不是以自利为主了。

小乘也发菩提心,只是深度未及。不觉悟怎么能出离轮回?不觉悟怎么能得般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出自《华严经》。
般若分世俗般若和胜义般若,也叫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就是语言和思维所能到达的境界,因果轮回、生死无常等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是见性之后保任安住自性的境界。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般若与菩提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

一、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
菩提心,有二种:一者,初发时,二者,得时。初发时是菩萨菩提;后得时,是佛菩提。所谓“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是指菩萨发愿将来作佛(得菩提者名为佛),先有作佛的愿望,然后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说这个愿望是种子。种子,是因的别名。成,是果的别名。

二、三世诸佛依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依般若得菩提,依者,因也;得者,果也;依般若之因而得菩提之果也。
诸法实相,在菩萨心中,名为般若;在佛心中,名为菩提。行菩萨之行,得作佛之果,皆般若之力也。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诸波罗蜜的第一个条件是「至上愿」(abhi-nihara),而此愿又必须具备八个条件。此愿就是:「能度者我当度之;能解脱者我当解脱之;能驯服者我当驯服之;能平息者我当平息之;能得舒适者我当令其舒适;能证悟涅盘者我当引导他至证悟涅盘;能清净者我当清净之;能觉悟者我当令其觉悟。」这是一切波罗蜜必须具备的条件。
而此愿又必须具备以下八个条件:
一、人身;
二、男性;
三、因;
四、得见导师(即:佛陀);
五、出家;
六、德成就;
七、增上行;
八、(想要成佛的)极强之欲。

(一)人身(manussatta):只有得人身者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龙、金翅鸟等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其它身与必定以人身证得佛果的佛陀不相符。
如果有足够强的愿或善欲想要成佛,可能会在未来成佛。但应当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若愿望就是马儿,乞丐就可以骑马。」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发个愿就能够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穷人很快就会变成富翁了。所以只凭发愿是不可能证得佛果的。必须通过舍弃一切财富、肢体与性命去圆满十波罗蜜。如果这么做,就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佛。
(二)男性(livgasampatti):对于已得人身者,只有男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女人、黄门、无性人及阴阳人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必定是男性的。就有如佛陀所说的:「诸比丘,这是不可能的,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即女人能够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Majjhima-3-100. Avguttara-1-30. Abhidhamma-2-349)
(三)因(hetu):这是指已证得所需的助缘。即使是男人,他所发的至上愿必须在具足所需的助缘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须具足所需的基础,否则即无效。
(此因是指)他必须有能力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的当时或刚听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他必须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具备如此证悟阿罗汉果的条件。
在还没有被佛授记为菩萨之前,他应该如何累积这些波罗蜜?《中部注疏》提到:
一、他在佛陀座下出家;
二、他清净自己的戒;
三、他学习佛陀的教法;
四、他修止禅直至证得八定;
五、他修观禅直至行舍智。

这些是所需的助缘。但(在波罗蜜圆满之前)他并没有致力于证悟道果,因为那会断了他所修的菩萨道。
(四)见师(sattaradassana);遇见佛陀:这是指遇到佛陀本人。只有在一位活着的佛陀面前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当世尊证般涅盘之后,在佛塔前、菩提树下、佛像前、辟支佛前或佛弟子前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对象缺少了确定该愿的能力。
(五)出家(pabbajja):只有出家为佛教比丘或相信业因与业能生报的沙门(kammavadi, kiriyavadi)在佛陀面前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在家人所发的至上愿并无效。为什么呢?因为在家身与佛陀的出家身并不相符。在最后一世时,伟大的菩萨必须在出家之后才会证悟佛果,而不会还是一个在家人时即证悟。所以在发那至上愿时,只有具足了所需素质的出家人所发的愿才会有效,而证悟佛果所需的特别素质只能存在于出家人。
(六)德成就(gunasampatti):即证得神通等圣洁的品德。因为只有拥有八定与五神通的出家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八定是四色界禅与四无色界禅。五神通是神变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随念(宿命通)。
没有这些素质的人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伟大的菩萨必须具备所需的助缘与五神通,以便在发至上愿之后有能力独自(无师自通地)省察(应实践的)诸波罗蜜。
(七)增上行(adhikara):这是指完全地奉献。只有具足了上述的素质,而且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
(八)极强之欲(chandata):即想要成佛的极强之善欲。拥有上述各种素质的人必须也拥有极强之善欲想要证得佛果。只有如此他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不然则无效。
以下的譬喻形容了那想要成佛之欲必须强到什么程度: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臂之力游过整个充满水的宇宙而到达彼岸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任务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足之力走过整个充满无火、无烟但烧得火红的火炭的宇宙而到达彼端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任务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足之力走过布满尖锐锋利之剑的宇宙而到达彼端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工作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能够单凭双臂之力,在一整个长满有尖刺之藤的宇宙斩出一条道路而走到彼岸的人,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工作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如果他听人说:「只有在地狱里被折磨了四阿僧袛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够证得佛果」,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难事。他会充满想要实行该项工作之欲,而绝不会退缩。

此问题.在大日经中.大日如来对金刚萨缍.解答过:
”诸佛如来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以慈悲为根.以方便为究竟”.

其中.般若分为3种: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
经中的”一切智智”.也叫做果般若.
所以.菩提心是般若的因.二者是因果关系.

善男子。复有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隐心。为与一切众生乐故。发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恶来加能忍将护不生异相故。发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为荷众生大重担故。发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为拔一切恶道苦故。发菩提心。
五者 清净心。能于余乘不生愿乐故。发菩提心。
六者 无染心。为离一切烦恼浊故。发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为求无上自性清净光明照故。发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诸法究竟无物故。发菩提心。
九者 无物心。能知一切无所有故。发菩提心。
十者 坚固心。于诸法中不可动故。发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证诸法究竟尽故。发菩提心。
十二者 度诸众生不生厌心。如说修行故。发菩提心。

般若指智慧,菩提心是慈悲心、喜舍心。一个是思维,一个是心情。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1,菩提心的定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2,发菩提心: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

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

慈诚罗珠堪布:什么叫做菩提心
慈诚罗珠堪布: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

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
菩提的字面意思:菩,把草散开来。咅,表示斥责或唾弃。提,拿住;率领。菩提,不再紧紧拿着不放。菩提是放下攀缘的大智慧。发菩提心,生起不再攀缘的决心,信心。行菩提行,以境照心,随缘而化。般若的字面意思:般,种、样的意思,比如一般,一样、一种的意思。若,顺从之意。般若,平等,同源...

什么是菩提心?怎样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末学以为这个解释值得探讨。问一句:若必须觉悟才有资格称为菩萨,那么,怎么会有“凡夫菩萨”之说呢?《优婆塞戒经》:“在家...

世俗菩提心是什么?胜义菩提心是什么
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它们都有各自的法相,应该以各自的法相去衡量和判断。登地以上的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这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是胜义谛菩提心的法相。若具足这个法相的,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若未具备这个法相的,就不是胜义谛的菩提心。登地以上的菩萨...

怎么判断是否发了菩提心 有经验的说下
二者无前后之别,然后才能称为“双运”。菩提心要有般若的成份,是因为必须了知一切有情以及事物的空性,因此虽发悲心却不执着于自己的功德。《金刚经》说:佛度众生,却实无众生得度,便是这个意思。盖若屈著指头,数自己度过多少人,那便是不知众生的空性,由是生执,非菩提心。

藏佛的“菩提心”是什么?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法,修行中对佛法的认识也是一样的。菩提心,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成就无上菩提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每个人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求证无上菩提。

菩提心的三种
如牧童之发心,则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发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是利根者的发心,经三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就像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据有些经典说,贤劫千佛都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菩提心。后来他们已经成佛,文殊菩萨仍以菩萨的身份在度众生。]。印光大师也讲过:「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株洲县18338607818: 为什么没有般若空性就没有菩提心 -
洪柏安福: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问的很好!1、菩提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缘众生的大悲 2)缘佛果的智慧2、如果没有般若空性摄持,则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五度就成了随福德分善根;3、换句话来说,只有被般若空性摄持了以后才能安立为波罗密多,才是承办解脱道的正因,如《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菩提心怎么定义呢?答:发愿为利生,求正等菩提.5、随喜!

株洲县18338607818: 修行六度般若波罗密的六种殊胜当中第一个是依止大菩提心 -
洪柏安福: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没有大菩提心.菩提心无大小,菩提心是众生本具清净自性,本具之性何须特意去依止.无需多此一举.修行人应当修六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争取往生极乐净土,得获解脱.

株洲县18338607818: 菩提心与空性智慧的内涵与关系 -
洪柏安福: 菩提心与空性智慧是一不是二,就像电脑和计算机其实就同一个物体.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就是离相心,清净本性,就是空性.此离相心亦即般若,智慧心是也.

株洲县18338607818: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
洪柏安福: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

株洲县18338607818: 修行与成佛? -
洪柏安福: 修行,即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未觉悟的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错误的,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在造作无量无边的业,最后导致无休止的轮回.而修行就是从此警醒,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功德圆满时就成佛了...

株洲县18338607818: 佛的智慧与菩提心指的是什么? -
洪柏安福: 【智慧】梵语若那Jn^a%na,译曰智.般若Prajn^a%,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株洲县18338607818: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
洪柏安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

株洲县18338607818: 菩提心 怎么解释 -
洪柏安福: 云何是五种菩提?答曰:一者、柔顺忍;二者、无生忍及三种菩提;于三菩提中,过二而住第三菩提.复有五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

株洲县18338607818: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
洪柏安福: 菩提心(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为 बोध(bodhi),意译为觉.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

株洲县18338607818: 什么是菩提心? -
洪柏安福: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