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麻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二楼错了,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句子。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马迁记述的冯唐事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坏事往往是坏在嘴上。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在官场混的人,失了面子就等于失了官威。冯某人不懂这点,即使是皇上也敢冲撞,一般的上下级就更不消说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是凤毛麟角,所以冯唐也就只能是被人逐出官场,虚耗时光,抑郁变老。司马迁的《史记》从横几千年,有多少人物风云际会,能为冯唐这么个小人物立传,自有其立场,司马迁自己说他和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不错,大概是从冯遂那里知道了冯唐的事迹,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淹没这个人的事迹。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期待着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的皇帝不是汉文帝,亦出不了冯唐那样不通世事的老郎官。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看来只能怪老天爷了。
  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尽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也许就不是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也可以看出,死的不值,太想不开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写的人都是汉代的著名将军。
冯唐非常有才干,但是他的机遇不好。因为年轻的时候,遇到的帝王是喜欢老成持国的汉文帝,因此年轻的冯唐备受偏见。虽然冯唐为人正直、无私,但是多次受到排挤。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喜欢热血沸腾,敢闯敢杀的年轻人,冯唐又因为敢于直言,多次被罢官。经常被放在冷板凳上。直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升迁。后来,匈奴人屡屡犯边,汉武帝广征人才,有人推荐冯唐。可惜啊!此时的冯唐,已经近九十多岁了,有心无力,报国难酬!可见,冯唐的机遇的确不好。

李广,就更不用说了,打了无数的仗,但是关键的时候,总是没有好的消息。所以,一直到李广自杀,都有没有封侯拜相。诗人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表达岁月的流失之快,同时表达了自己内心抑郁不得志的心境。

王勃将冯唐、李广放在一起描述,看似在写别人,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悲愤。王勃时候初唐四杰之一。自幼便显示出聪慧的气质,在《滕王阁序》中,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传承千古。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但是,后来也犯了一些及其幼稚的错误,最后在去交趾探望父亲途中,落水而亡,时年27岁。唐高宗闻之,连胜叹息:可惜可惜可惜!

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唐代文学家王勃。原文节选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它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原句: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用以慨叹功高不   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拓展资料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汉武帝即位后,匈奴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扩展资料: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译文:“唉!我的时机和命运不佳,做官的道路充满不顺,就像冯唐到老了才被重用,李广难以被封爵啊。”

作者简介: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二楼错了,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句子。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马迁记述的冯唐事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坏事往往是坏在嘴上。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在官场混的人,失了面子就等于失了官威。冯某人不懂这点,即使是皇上也敢冲撞,一般的上下级就更不消说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是凤毛麟角,所以冯唐也就只能是被人逐出官场,虚耗时光,抑郁变老。司马迁的《史记》从横几千年,有多少人物风云际会,能为冯唐这么个小人物立传,自有其立场,司马迁自己说他和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不错,大概是从冯遂那里知道了冯唐的事迹,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淹没这个人的事迹。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期待着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的皇帝不是汉文帝,亦出不了冯唐那样不通世事的老郎官。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看来只能怪老天爷了。
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尽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也许就不是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也可以看出,死的不值,太想不开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逢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

滕王阁序赏析几个写景的句子。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暗。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

古代战功只算人头吗?怎么能边打边做呢?
秦军五人,死一人,其余四人定罪,死两三人,加重刑罚。豁免的条件是秦军战死沙场,必须用敌人的头颅作为补偿。所以普通士兵要想获得军功,必须扣除自己打了败仗的士兵,才能算军功。对于军官来说,军功考核更难。秦军基层指挥官“屯昌”和“白江”将在他们的部队在战斗中一无所获时被斩首。

太康县1356114939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典故) - 搜狗百科
黄伟甘露:[答案]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释义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

太康县13561149393: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的意思 -
黄伟甘露: 冯唐,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说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太康县13561149393: 什么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黄伟甘露: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

太康县13561149393: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是什么意思 特别是后两句 -
黄伟甘露: 前两句是世道变了,忍心也变了. 后面两句是说的两位古代大将军冯唐和李广,都是指后继无人在某个领域里

太康县13561149393: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翻译 -
黄伟甘露: 此句应为互文,不是冯唐在不知不觉间老去了,李广很难等到封高官,按照我们的习惯,可以改为“冯唐易老难封,李广易老难封” 解释就是,冯唐、李广,都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即使是满腹经纶、浑身才干)被封官重用也是如此困难.

太康县1356114939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
黄伟甘露: 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太康县1356114939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黄伟甘露: 这是《滕王阁序》里面的.冯唐是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90多岁,很难再做官了.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太康县13561149393: 为什么拿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一起说 -
黄伟甘露:[答案]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

太康县13561149393: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黄伟甘露: 冯唐很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直到汉武帝即位后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有飞将军之称,但因时运不济,至死没被封侯. 王勃写这句是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