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破阵子

作者&投稿:郅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要李煜的《破阵子》~

破阵子李煜
[编辑本段]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编辑本段]

1.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38年.此处四十年为虚数.
2.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3.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4.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5.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6.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7.犹奏:别作"独奏"
8.垂泪:别作"挥泪".


鉴赏
[编辑本段]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
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垂泪对宫娥。
上篇写了南唐未亡时的大好河山,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今昔对比的修辞方法。主要表现在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两句,体现了过去的山河之美,今夕国破家亡,诗人心中荡不完的痛与怨

人物姓名:李煜 (937~978)
人物国别:中国
词人

李煜 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墨迹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一)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患

所谓悲苦,据佛教典籍载,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菩提树下悟出佛理,即成为佛教基本教义的“四谛”“十二因缘”。而“四谛”之首即为“苦谛”,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其本性均是“苦”。认真考察,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为抵御自然,获得生存的基本权利就不断地在与自然进行对抗和斗争,就生命个体而言,则是由于自身心灵的困惑、烦恼、挣扎、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差距所致,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即人们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李煜的个性、气质、信仰、追求以及登帝后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担当的责任无疑更加剧了其生命意识的悲剧色彩,并随之渗透到他的词作中。

对于忧患,徐复观先生曾指出,忧患是因当事者发现了得失成败与自身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这种责任感下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精神上开始人的自觉的表现。〔6〕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学而终为治国安家平天下的济世宏愿。因而对自身(“小我”)的关注就相对淡漠,而更强调追求实现国家民族的宏大伟业(也即“大我”)。这种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增强的自觉与未能真正参与其中去实现理想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其忧患心理。纵观中国文化思想史,忧患意识几乎代表了中国圣哲志士的共同心理,并逐渐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意识和文化情结。正可谓忧患的心态始终“笼罩着中国思想者,弥漫了整个中国文化史。”〔7〕李后主作为其中的个体自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因其独特的地位,即作为一国的领袖人物,他所担当的重任要求他时刻以国家黎民为己任,而对他自身的个性而言,这种太过沉重的担当无疑又是超负荷的。这就决定了他矛盾彷徨、忧郁悲苦的思想情态,而词则成为他用以宣泄寄托这种情绪的最佳载体。

论述后主词中的悲苦与忧患,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后期(亡国后)而常常忽略了前期的作品。其实,这一意识在李的前后期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但众多的词学理论家习惯将李煜的生平分为两个(亡国前后)或三个时期(从其出生公元937——961年即位;962——975年,即从即位到其39岁亡国降宋;976——978年亡国入宋至去世。)〔8〕(P369)由此,便将后主词的写作时间作了一个主观的假设推定,即凡是表现悲愁哀苦主题的便被冠以李煜亡国后所作,而将那些描写宫廷生活、少女伤怀等内容的作品一概视作李煜前期的作品,即亡国前的作品,甚而由此得出,他前期的作品表现的是帝王奢侈糜烂的生活,大多格调不高;而亡国之后的作品由于受生活的影响,国破家亡的重创,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题。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李煜生平进行分期,再在这一分期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确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一,通过这样的分期能够使研究者和一般读者从宏观上对后主词作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其二,便于凸现不同时期,后主不同的思想情态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其三,通过分期还能相对完整地构架一个研究体系,从而使以后的研究能够在这样的框架下顺利展开,能够将复杂,凌乱的问题系统化简略化,更便于研究。但是,这样的分期和研究也存有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例如,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期概念,容易给研究造成一种思维定势。用作品内容去还原写作时间,或者用写作时间去解读作品。这样必然会缩小作品的阐释空间,甚而遮蔽住作品的思想意义。以下作一简要分析。

以作者的身世阅历及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来研究作品,作为一种研究考证方法原本并无大错,但是若将一些主观的推定当作客观的前提,再在这个前提下去作出分析判断,必然会带来对作者和作品的误读。举个简单的例子:“1+9=10”于是因为要得到“10”这一结果就认为必然是“1+9”,而想不到“2+8”,“6+4”等,这不是很违反逻辑的吗?词学研究尤其不能这样。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应有更加广阔自由的意义阐释空间。而在李词中,若将那些明白无误的词看作是亡国后所作,也许有较大的合理性,也符合后主在特定时期的思想状态。如: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多少恨》)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望江南·多少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9〕

这些词作文字明白,意蕴显露,无多少隐晦之处,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将其归为亡国后的作品,符合常理。而另一些词却不尽然,但因为词学研究者心中早有了975年南唐灭亡,后主被俘入宋这样一个既定事实,因而便将一部分意含模糊,可阐释空间相对较大较宽的词也归为南唐灭亡后所作。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沈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从以上所引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词中都毫无疑问地贯穿了“愁”“悲”哀怨的情结,并在词中用凋谢的“林花”,悲飒的“秋风”,即将燃尽的“残烛”以及“醉酒”等来表达词人的愁苦情绪,但我们以为,并不能就此判断这些词作为亡国后所作。其实,由于李煜自幼天性儒雅懦弱,“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10〕(P362)这样的外貌被古人认为是大贵之相,故遭其兄文献太子妒忌。从嘉(煜)为避祸,“惟覃思经籍,不问政事。”后又目睹其兄为争皇位将其叔毒死的惨剧,这些经历无疑给他年幼而又具有艺术家特质的敏感心灵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后来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佛堂听经,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据此,我们可以推定,根据其性格内敛、忧郁敏感的特点,这些词作为他早期创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更符合他早期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更能凸现后主的人生阅历和性格特征。由此,对其词我们可以阐释的空间更大。因此,我们说,其实悲苦、忧患、忏悔与痛悼贯穿了后主的一生。

许凌云先生说过:“人类总是在迎接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挑战,经受千难万险的考验,才赢得发展和进步,没有忧患,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并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古代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品格。”而“忧患也往往产生于国势衰微,民生涂炭的多事之秋。”〔11〕

这也证明了李煜词中的忧患和悲苦,一方面是后主的个性使然;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可以说,即使李煜不在阴差阳错中成为受尽欺凌的国君,忧患与悲苦也同样会成为其作为知识阶层一员的“一种优良传统”。而南唐国渐趋衰弱的国势,政治统治岌岌可危,民生涂炭,社会凋敝的惨景,更成为李煜词忧患悲苦的又一源头。
试以上文所引《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二词来看。

对《乌夜啼》一首,叶嘉莹先生指出:“从‘林花’着笔,却写尽了天下有生之物所共有的一种生命的悲哀。”“能自花落风雨达到外表现象,而直入地体验了生命之无常与挫伤的悲苦。”〔12〕(P110,112)而《虞美人》一词则被先生誉为“把天下人一网打尽的好词。”仅仅“春花秋月”四字就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用一个“何时了”作问,表明了他对这一永恒的不理解。他不知道这种人生何时是一个终结。宇宙的永恒实在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敏感的李煜凭直觉感受到了。“往事知多少”又正如他在另一首词中所悲叹的“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一样写出了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悲哀。国破家亡,明月无殊,江山易主,“多少离愁别恨尽上心头。”

“最优美的诗篇都饱含眼泪。”(法国·缪塞语)而眼泪来自于心灵的挚爱和巨大的悲痛。挚爱是他包容宇宙人生的“赤子之心”,悲痛则是对国家、民族本该担当而不能担当的深哀巨痛,这种悲哀正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忧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更为公允、准确地评价后主,并未如原有研究所描述的那样,南唐灭亡以前,他过着无忧无虑奢侈豪华的生活,南唐灭亡后,其思想品位才得到升华,写出了大量较有思想性的诗篇。其实,在其短短的四十二载人生生涯中,悲苦,忧患始终伴随着他,在他心中满是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惆怅,他即便是在安稳的宫廷生活中,也时时在其词作中表现出了他惯有的空廖和寂寞。
(二)李煜词中的忏悔与痛悼

后主虽未遁入空门,却早已被佛家思想所浸淫,从而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词中有这样的一些句子总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境界和某种具有较强宗教感的哲学思想和心灵感悟。如“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在另一些词作中,则表现了对国破家亡深深的忏悔和痛悼思想。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所谓忏悔,佛教名词,原意指人们向外吐露和检讨自己的过错。请求原谅和宽恕。佛教将此作为修心的方法。〔13〕“忏悔本是人类基于对原罪的恐惧和对天国的向往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宗教情结。……作为人之心灵的一种活动,忏悔是主体内省和反思之后多自我进行谴责与否定,体现着人希望超越自我的内在渴求。”〔14〕而我们认为,李煜词中的忏悔意识除了具有这种“神圣的宗教情结外”,更多还是对自我的内省和反思之后的自责与否定。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全部身心的爱,即一种民胞物与的“博爱”,提倡主动地为善,给所有有感觉的生物带来忍耐和同情,仁慈和友善,不带个人恩怨,不心萦俗世万物,即应具有广博的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善意。南唐先主李昪,中主李璟都喜浮屠,而到后主李煜时则受佛教影响更深,并不惜财力扶持佛教,大兴庙宇。据陆游《南唐书》十八卷《浮屠列传》载:“后主时,宫中造佛寺十余,出余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马令《南唐书》卷五也载,煜三十四岁时,命境内修佛寺,又于禁中广署僧尼精舍,多聚徒众。与后(大周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经,拜跪顿颡至为瘤赘。由是建康城中僧徒迨至数千,给廪米缗帛以供之。可见后主与佛教的关系有多密切。后主之所以如此迷信佛屠,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至深。南唐自先主始就崇信佛法,包括煜母钟氏也同样迷信佛教。后主可谓耳濡目染,岂有不信之理。其二,从后主的经历来看,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童年过着优裕无忧的皇家贵族生活,但由于其儒雅懦弱的性格,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所致,以及亲眼目睹宫廷的变故,后期又饱受丧妻失子的深悲巨痛,尤其是南唐国势的岌岌可危,而他又回天乏力,也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自内心深处便异常渴望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佛教所阐释的教义佛理正好迎合了他内心的需要。因此,他愈是信仰得深切,他就愈是忏悔自己的行为,也就越需要向外吐露和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在被俘入宋后,从帝王到囚徒,再没有了“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的欢悦,也没有了“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享受。甚至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利也丧失殆尽。在剥去帝王的辉煌外衣之后,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自然渴望自由,希望保持人的基本的尊严和人格,但“违命侯”的极具凌辱性的封号却始终笼罩在他头上,于是只有在词中顽强地抗争,通过词来表达其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世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曾经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忏悔。于是有了“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悲凉和悔恨;有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哀伤。在被俘入宋的途中,他还写下了凄凉的七言:“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以至于他在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写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还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

南唐国在其手中转眼便灰飞湮灭了,南唐的老百姓也随之惨遭宋的践踏和蹂躏。据史料载,后主在入宋前曾向宋提出不要屠杀金陵的百姓,但这一切自是徒劳。于是,对国灭家破的痛悼,对南唐百姓背负的罪恶感以及曾枉杀大臣的悔恨再次渗透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终于醒悟:“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可以设想当时李后主悔恨交加又无回天之力的苦恨惆怅,还好,他从书画、诗词和参悟佛法中暂时得到了一丝心灵的平衡与慰藉,寻得了一块短暂而又狭小的憩息地。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而李煜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他真可谓参透了世俗人生。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患,忏悔与痛悼,并不是截然明朗地分离的,而更多的词作则是相互渗透,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独特的理解与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其内涵就不应作单一的解读。


我们知道,身世和心灵的悲苦往往能刺激人们对造成悲苦的原因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反思,以激发人们去努力营建更加美好的生活的绿洲;而忧患与忏悔则往往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最终趋向纯洁和高尚,亦能时时警醒自身的弱点和错误,并向着更加光明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前行。因此,我想说,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黎民,悲苦也好,忧患也罢,忏悔和痛悼紧紧充塞,并能永远铭记历史,不忘记昨天,那么我们就可凝聚成一股强劲的民族之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在经过了这样的痛苦的煎熬和锤炼中得以推进的。也许我们研究李煜词中的悲苦、忧患和忏悔意识,其最终意义正在于此。

当然,我们也知道,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艺术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词作更是成为南唐词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李煜作为南唐国的皇帝,毕竟是异常失败的。虽然就当时客观的形势而言,南唐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他采取的消极避世的态度,必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唐国的灭亡。因此,当我们在看到忧患与悲苦,忏悔与痛悼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消极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倡导一种健康而理性的人生,以一种蓬勃向上饱满刚健的精神状态去应对人生。

从今忆昔,今昔对比的表达技巧
上片是回忆,南唐始祖建国至后主为宋所灭,前后三十九年,举其成数而称四十年了,三千里的大好河山,宫殿的楼阁做工精巧感觉就像连着云天了。那些树木就像仙界的云霞草木,自己过着神仙般隐居的生活,不问世事,哪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
前四句极力铺陈故国河山、宫殿楼阁的壮丽辉煌,至歇陡转,结构的裂变反映出词人命运的剧烈变化,文情相得益彰。下片转写归为臣虏之后的处境。他不便直说生活的困窘、心情的恶劣,只以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
他想表达被宋俘虏以后,回首往事,痛心疾首,无颜面对三千里山河

虚实相生
上片描写了作者国破家亡前四十年间作为大国君主,奢侈糜烂、不问国家政事的回忆。
作用:1 为下文自己国亡沦为阶下囚的痛苦作铺垫。
2、更加强烈的表达了后悔的心境,亡国之痛。同时烘托了主旨。

上阙 极力描写故国的美好与奢华,与下阙被俘的凄凉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表达技巧:夸张,用典。
下阙,“沈腰潘鬓”出自《梁书·沈约传》和晋代潘岳《秋兴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小学新课标规定必背文言文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背诵的篇目14篇1.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 (北冥有鱼……...

初二必看文言文
破阵子 ——灯花之下的寒光 【宋】辛弃疾 过零丁洋 ——宋朝的山山水水 【宋】文天祥 天净沙 ——斜阳下的忧伤之思 【元】马致远 山坡羊 ——悲痛的黄土 【元】张养浩 己亥杂诗 龚自珍 3. 中学生必读古文 1、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写酒送别的诗句古诗大全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6.有关酒的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所以,"劝君更进一杯酒"中"君"指元二。 渭城曲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的一...

文言文目录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八下 2545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八上 3046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九上 2547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八下 2548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七上 15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八下 255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八下 30...

初中教材简短古诗词
煜渔家傲——古典的牵挂 【宋】范仲淹浣溪沙——瞬间的华丽与凋零 【宋】晏 殊登飞来峰——闪光的智慧 【宋】王安石江城子——苏轼的放达与沧桑 【宋】苏 轼水调歌头——月光里的流年似水 【宋】苏 轼游山西村——柳暗花明的历程 【宋】陆 游破阵子——灯花之下的寒光 【宋】辛弃疾过零丁洋——宋朝的山山水...

初中语文必备文言文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我是河南考生,不知道必备一样不一样,但是全国课程标准是一样的,也就是这五十篇的大部分在全国各地都是要背的,这都是我一个字...

菩萨蛮 李煜 赏析咨询
李煜,初名从嘉,后改为煜,字重光,生於升元元年,徐州人,他是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建龙二年继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李后主.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赏析:李后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字义
苏轼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观刈麦 九年级下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曹刿论战 《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游山西村 陆游关雎 《诗经》 蒹葭 《诗经》 4. 中考古文阅读哪些是经常考的,或重要的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邹忌讽齐...

平仄通押含义
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 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

初中生必读、背的古诗、词、古文
相见欢 李 煜 渔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晏 殊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水调歌头 苏 轼 浣溪沙 苏 轼 醉花阴 李清照 游山西村 陈 游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别云间 夏完淳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论诗 ...

拉孜县19793001942: 李煜的《破阵子》?
仰豪葡萄: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拉孜县19793001942: 破阵子 李煜 全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仰豪葡萄:[答案]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楼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

拉孜县19793001942: 破阵子 李煜 赏析 -
仰豪葡萄: 李煜:(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拉孜县19793001942: 李煜的破阵子用了什麽修辞和写作手法 -
仰豪葡萄:[答案] 【破阵子】 (一名十拍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有对仗、对比、夸张、烘托、用典(沈腰潘鬓)、

拉孜县19793001942: 破阵子李煜的赏析 -
仰豪葡萄: 破阵子 【南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赏析: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上片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拉孜县19793001942: 破阵子 李煜 -
仰豪葡萄: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垂泪对宫娥. 上篇写了南唐未亡时的大好河山,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今昔对比的修辞方法.主要表现在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两句,体现了过去的山河之美,今夕国破家亡,诗人心中荡不完的痛与怨

拉孜县1979300194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破阵子 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 -
仰豪葡萄:[答案] 1、对比手法.从今忆昔,今昔对比,无限悲哀悔恨.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饱含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抒发了多少... 完美的勾画了一个帝王归为臣虏的极其悲剧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

拉孜县19793001942: 破阵子 李煜 -
仰豪葡萄:[答案]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

拉孜县19793001942: 从意境和意象的角度分析李煜的破阵子 -
仰豪葡萄: 一、抒情言志的集中性 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但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拉孜县19793001942: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 -
仰豪葡萄:[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前四句的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