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居秋暝>的写作背景,详细注释

作者&投稿:宇文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学古诗《山居秋暝》,结合注释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山居秋暝》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虞策利鲁: 《山居秋暝》是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王维在写《山居秋暝》时的写作背景? -
虞策利鲁: 一、王维在写《山居秋暝》时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二、相关延展:1、原诗: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
虞策利鲁:[答案] 【生平简介】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王维山居秋暝的写作背景 -
虞策利鲁: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古诗《山居秋暝》怎么背的 -
虞策利鲁:[答案]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螟:夜色.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huan,第四声).3、春芳:春草.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古诗《山居秋暝》怎么背的 -
虞策利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王维的《山居秋暝》怎么背 -
虞策利鲁: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山居秋暝的背景资料 -
虞策利鲁: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篇章《山居秋暝》反映他后期生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山居秋暝的诗怎么背? -
虞策利鲁: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诗一共八句,按顺序,记住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随意,王孙.再记每句的其它内容.

毕节地区17112341553: 古诗宿建德江和山居秋暝是怎么背的 -
虞策利鲁: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