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比较详实 三国历史 发张

作者&投稿:仇由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照理说战国时代比三国时代更混乱更精彩。为什么三国名气比战国时代大~

我认为原因有三:
1.战国是几百年的过程,而三国只是几代人的过程。战国时代国家的强盛离不开长期的积累,而三国时代一个家族的强大往往由一个人来缔造。即使是在中国和日本这种崇尚集体的国家里,依然每个人都向往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境地,短暂的动荡更能凸显个人的价值。三国展现了无数个人奋斗的事例,与我们内心中自我实现的渴求产生共鸣。
2.战国是中华文明的成型期,经过春秋的分裂,战国的兼并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骨架,但是这种成型是不完善的,与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尚有很大差别;三国则不然,经过秦汉的大一统,统一的思想和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心向往之的精神境地,而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在三国时代体现远比战国明显,这就是三国历史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更容易被国人所接纳。
3.民间故事往往追求的是短小精悍、有主有次、有始有终,结局应是大悲大喜。三国时代出现了很多这种震慑天下的奇人如曹操、刘备、关羽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也同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更为深远,为后世的民间戏曲文学带来了充足的创作源泉,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推动更是让三国史激情澎湃。相比之下,战国时代的历史典故更多的是使读者对那些人物产生崇敬,而不是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使整个时代出现了盲区。
至于游戏的推动,我觉得并不是重要原因,因为在电脑没发明之前,三国史就已经远远比战国史更受欢迎,这是千百年的状况。时代久远的说法也并不牢靠,我们觉得战国很远,实际上从战国到三国,区区四百年而已,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算相隔太远。当然,这期间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战国史料确实大量失传了。

诸葛亮的确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不过历代的小说、演义,都似乎有意无意的对诸葛亮的事迹和本领进行的捏造和神化。

1.从事迹来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和关羽两位仁兄的事迹编撰是最多的。

举些很简单的例子,看过《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朋友都应该知道,火烧博望坡是刘备使的计,实际没诸葛亮什么事;借东风,地球人都知道是假的;空城计?三国有正史记载的空城计是曹操大哥对吕布使滴!10万大军不敢进一小城?太假了吧~;骂死王朗??晕,正史明明记载王朗兄是老死滴!!…………可以反驳《三国演义》对诸葛神仙的虚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鲁迅先生对诸葛亮有句很经典的评价--“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先汗一下,仔细想想,的确有点啊,羽扇一扇,计上心头,也太神了吧~~

2.从治军和智谋来看

《三国演义》一直对诸葛亮的聪明和智谋大加神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首先,陈寿对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表示了很大的肯定,但却对诸葛亮指挥军事不懂临机应变提出了批评。《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对诸葛亮的治军手段的,无论从布阵、扎营,还是行军、调度,都是肯定的。但是却鲜有对诸葛亮的奇谋和奇兵有记载。

历代军事家对诸葛亮的治军都有所研究,但大多都称“诸葛用兵,但见其正,不见其奇”,“步步为营,不擅用险”。甚至戏文都有“诸葛一生不弄险”的说法。

虽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智谋,善用奇兵大加渲染,但我们很奇怪--三国时期的陈寿、南北朝的裴松之,以及北宋的司马光怎么都不知道诸葛亮的这些事迹,而偏偏过了千年之后的明朝罗贯中却对诸葛亮的这么的了解呢??!!

3.从《隆中对》来看

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三分天下,三国迷是很追捧的,认为该文章对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聪明才智的表现是淋漓尽致的。

实际上,在《隆中对》之前就有程昱给曹操对荆州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周瑜的二分天下,先荆、后益之计。而且在诸葛之前,还有鲁肃对孙权,毛玠对曹操,沮授对袁绍,提出类似的战略分析。所以说,“三分天下之计”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者,诸葛亮《隆中对》本身就是有很大缺陷的。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荆州本身就是孙吴朝思暮想的口中肉。想占了荆州再和孙吴同盟,怎么净想好事呢?

第二个问题,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万把人,他怎样才能拿到几十万雄兵的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

所以,《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对于刘备在隆中对诸葛亮的赞扬,只不过是极度缺乏人才的刘备,遇到了思路和自己一样的诸葛亮,特别高兴而已。

正史上,诸葛亮归了刘备以后,并没有立刻被重用,只是搞些内务和外交而已。被聘为“军师”,纯属虚构,汉朝本就没有什么军师的职务。就连诸葛亮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及其后的火烧新野,实际上也完全是刘备的计谋!!

4.从诸葛亮前期军旅生涯来看

本人将刘备在世期,定名为诸葛亮的前期军旅生涯。此期间诸葛最大的特点是,不被重用!!

正史中,诸葛亮第一次带兵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时的诸葛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熟知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手下有3大集团--

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糜竺、孙乾、简雍、魏延(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

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

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

在其中,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当时的法正、孙乾、糜竺、简雍等人,地位都在诸葛之上!!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5.从刘备“托孤”来看

很多人认为,刘备“托孤”诸葛一事,是因为刘备对诸葛的才能和信任的肯定。事实是这样么?

首先我们来看刘备死时,3大集团的状况。

原从集团: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死去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

四川集团:法正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所以,刘备能倚重的只有,确切的说只剩下诸葛亮和李严二人。

6.从诸葛亮、李严争权来看

刘备遗言“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后,李严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政治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7.从诸葛南征来看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至于“七擒七纵”,呵呵~~别太当真~

8.从诸葛北伐来看

诸葛北伐一直存在2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要仓促北伐。其二,战争的主动权在诸葛手中么?

我们先看演义。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实际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

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

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9。从三国人口来看

据钱穆《国史大纲》:“蜀亡时,户,280,000,口,940,000。内带甲将士102,000,占全数九之一。吴亡时,户,530,000,口,2,300,000。内兵230,000,占全数十之一,吏32,000,后宫5,000。魏,平蜀时,户,663,423,口,4,432,881。三国合计约得,户,1,473,423,口,7,672,881。”

当时,蜀人口94万,兵10万。吴人口230万,兵23万。魏人口443万。怎么看,蜀也不具有并吞天下的能力和兵力。所以说,蜀自保尚有难度,北伐,无疑于鸡蛋碰石头。

有人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嗯,不过,这个石头也太硬了点。

还有人说,刘邦不也是从汉中,度陈仓起家的么。的确不错,但说这话的兄弟忘了,当时虽明为楚汉,实际上,项羽也只是个盟主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统一所谓的“楚国”。所以楚汉之争,实际上和战国的“合纵”没什么区别。

诸葛亮北伐这个举动,实际上也是对自己《隆中对》的否定。《隆中对》里诸葛对北伐的前提要求是:遣一上将军从荆州出,同时西遣一军,北略凉、雍,以作策应,方可成事。结果在失去荆州后,诸葛武断的西出祁山,经过一个月的蜀道行进后到达,在魏军已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断的对荒芜的凉州发动进攻。从诸葛北伐来看,除了从凉州绑架了几万人口回来后,也就得了一姜维。军事上,除了不断自我消耗外,无尺寸之功!!

史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诸葛之所以不断北伐,是为了和李严争夺并保有军事领导权。这个观点,个人是比较赞成的。其后,诸葛的弟子姜维为了不被削军权,常年领兵在外屯田,数年不上朝就是个例子。

10.从用人来看

刘备时期,蜀汉可谓人才济济,但到了诸葛、姜维时期,却变的“蜀中更无人,廖化作先锋”。

首先,原大将赵云不被重用是人皆所知的。所用马谡更是妇孺皆知!!街亭那么重用的战略地位,不让经验丰富的赵云、魏延去守,却启用一个没领过兵,当参谋的马谡。不能不说诸葛用人很用问题!

魏延就不多说,比窦娥还怨。

李严也好不到那里,被夺了兵权,从蜀汉第2号人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直线变为庶民~~诸葛死后,李严因为冤屈无法洗清,含恨自杀。

再来看看诸葛用的炮灰--杨仪

杨仪,此君纯属文职,没领过军,和魏延矛盾很大。诸葛明知这些,却重用杨仪,排斥魏延。并在死后将军权交给杨仪,领军南归。另不满的魏延和杨仪为争军权大起冲突。直接导致蜀汉后期第一大将魏延屈死!!

这边杨仪除了魏延,乐呵呵的,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结果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在从举贤来看。魏的荀彧一人便引进荀攸、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严象、韦康、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及司马懿诸多人才。孙吴有张昭、张弦、周瑜、鲁肃及诸葛瑾,也是互相提携,私人引进而来(周瑜介绍鲁肃,邓当介绍吕蒙);刘备更是喜欢结交豪侠,蜀汉可说是几乎是环绕着刘备个人为中心而组织的团体。

以交往而言,似乎诸葛亮未能引进亲朋好友,徐庶、石广元及孟公威均仕宦于魏,崔州平也未能封侯拜将,石韬、虚建及司马徽亦未得显要。归纳诸葛亮的用人方向,虽得清高不党之举,但会不会同时也漏失发崛涓滴砂壤的机会,居然不用昔日青青子衿。对时人来说,认识荀彧,还能在曹操集团谋得一官半职;结交周瑜,鲁肃被孙权所重用;反而交游诸葛亮,却不被刘备所用,布衣如故。所谓日后被诸葛亮所重用的荆州集团,里面却没有半个人来自诸葛亮躬耕时结交的同窗好友。

11.从兄弟各侍其主来看

这是诸葛亮身上最大的谜团。

当年诸葛珪早死,其子诸葛亮投靠从父诸葛玄,但诸葛玄打算赴任于豫章郡为太守,就任的同行之人还有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及诸葛亮的二个姊姊,除了诸葛瑾外。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伯仲之间,为何诸葛瑾得以单身奉养继母远避江东,然后虽被推荐而仕事于孙权,业已荣华富贵,却不顾手足之情。诸葛瑾当初丢弃四位兄弟姊妹的生死不顾,事后生活安稳又不回头寻找,诸葛瑾会不会有遗弃的嫌疑,这不得而知。对诸葛亮而言,这其中的诸葛兄弟相互关系之微妙,耐人寻味。

同时在徐州还有个从弟诸葛诞,在魏国享有盛名,诸葛昆仲之中,诸葛亮、诸葛瑾及诸葛诞在《世说新语.品藻》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评价。但诸葛诞从年轻时已担任尚书郎及吏部郎,往来皆俊士名流,当时齐名同称有「四聪」及「八达」之称,还惊动魏明帝下令免官,但是后来又复职出仕,「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从经历及住来而言,这诸葛诞的身分背景就不会是凡夫俗子,而是名门世家。诸葛亮自幼孤弱,若有此富贵之远房亲戚,却不就近依求从弟诸葛诞,反随从父诸葛玄远走他乡,诸葛家之间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矛盾,费人疑猜。

「家兄江东闻,从弟中原达」,但诸葛亮却躬耕陇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纵观三国,能够同时在魏、蜀、吴三国掌权的唯有诸葛一家。

诸葛亮在蜀国任丞相;

其兄诸葛瑾在吴国受重用,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是风光,直接把吴国皇帝架空,成为一时的吴国“太上皇”

其从弟诸葛诞也不是等闲之辈,任魏国征东大将军。后居扬州造反,被司马昭击破,灭族。

都是一家人,为什么各奉其主呢?真是一个迷。想一想,如果当时诸葛氏动了歪脑筋,加上机会把握好,天下就不姓司马,就得改姓诸葛了~~

12.蜀汉不设史官之谜

在中国秦汉魏晋各代中,只有蜀汉没有设立记载历史的史官。蜀汉为什么不设立史官,一直是千古之谜。

蜀汉不设立史,其历史就只能靠他国记载和口头流传,真实性和详实度就大打折扣。

蜀汉为什么不设立史官来记载历史呢?难道是某个握有大权的人(刘禅?诸葛?!)做了见不得光的事,不敢让历史来记录,不敢让后人来评价??这一点,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了,只能去臆想了。

总之,蜀汉没有设立史官。

三国归晋后,陈寿着手撰写《三国志》。结果,身为蜀国人的陈寿写好了《魏书》《吴书》,却不知道怎么写《蜀书》。因为蜀汉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陈寿只能靠魏吴两国史官的记载和蜀汉百姓口头流传的事迹来撰写《蜀书》。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三国志》中,《蜀书》最简短,最简陋的原因所在。

13.诸葛称“孤”之谜

对古文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古语中,只有帝王才可自称“孤”,即使位极人臣,也是不可善用此称呼的。但,我们的诸葛先生却称“孤”了。

在三国,只有2个人在没有封王的情况下称过“孤”,这两个人是---曹操、诸葛亮

曹操自不用说,自比周文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3分据其2,已然是帝王之尊了。所以曹操称“孤”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诸葛以丞相之职,托孤之名,僭越称“孤”,实属对蜀汉先主、后主的不敬,亦有擅权自大之嫌。

要知道,虎踞江东,雄霸一方的孙权在被曹丕封为“吴王”之前,也未敢僭越称“孤”。

还有,夺取曹魏天下的司马懿、司马师终其一生,也未曾称“孤”。司马昭在封“晋王”以后,方才称“孤”!

这么看来,诸葛亮称“孤”,怎么看都有些问题了。

与此同时,魏国史官记载称‘诸葛专权篡国’。魏国史官这样写,也许是出于敌意,有意丑化诸葛亮。但诸葛亮在蜀国大权在握,是否是一人之下不知道,但万万人之上是可以肯定的了。再联想到蜀汉不设史官,难道症结在此?!

有人说,诸葛之所以称“孤”。是因为刘备托孤诸葛,让刘禅兄弟以父亲般侍奉诸葛之故,诸葛才称的“孤”。但有个问题,这时候,刘禅只是个17岁的小p孩,根本不懂什么朝纲礼仪,更不会对诸葛亮说“诸葛老爸,麻烦你称孤吧”。所以,诸葛称“孤”,即使不是“自愿”称的,也是被他人上奏章“逼请”诸葛称“孤”的

刘备托孤诸葛。并不是让诸葛亮代刘禅行政事。而是要诸葛帮助教导刘禅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贤明君主。结果,诸葛把刘禅整个教导成一“汉献帝”。正史似乎没见刘禅做过什么事。诸葛活着时,军政皆在诸葛。诸葛死后,又指定蒋、费2人行大权。政治、军师、经济、民生,都没刘禅什么事,终日无所事事,刘禅又怎能不宠信黄皓等宦官呢??

其实刘禅挺冤。到底是“扶不起的阿斗”呢?还是没有实权、压根没人扶的阿斗?!

14。写在最后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既不是很伟大的政治家,也不是很了不起的大军事家。从政治上,诸葛不及曹操对中国休养生息、发展工农业之贡献;军事上,尚不及司马昭并蜀代魏。在当时代,他也许是比较杰出的一个人物,但是某某家某某家的帽子真要给他戴的话,大概只有“发明家”三个字勉强安得上。(木牛流马啥东西不知道,不过诸葛弩确实是了不起的武器,杀伤力极强)诸葛亮的形象演变和关羽很相象,都是作为统治阶级宣扬忠臣孝子的工具,被逐渐拔高,最后于《三国演义》中成为圣人的。你若喜欢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那谁都管不着,如果想要谈这段历史,还是把他们请下神坛,拭去覆盖在他们脸上重重的迷雾,通过史书去归纳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吧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
  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266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三国时期结束。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后世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三国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详,成为电视、电影或游戏题材之一。
  [编辑本段]三国历史

  东汉分裂

  184年东汉爆发黄巾之乱。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继位被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绍、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绍又杀尽宦官之时,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卓之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卓入洛阳后,绍出奔冀州,桥瑁假借朝廷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绍为盟主,相机进攻卓。190年,卓避关东兵锋,挟持献帝西迁长安,东汉朝廷已经崩溃。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屯田续资。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权部将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权为向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备。而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备。而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备调兵直指成都的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备得悉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备进攻汉中,而操内部有守将叛乱,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备之手,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备自封汉中王。同年,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权向魏称臣,而丕封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备以报羽之仇为名东征权,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223年,刘禅登位,汉吴再度结盟,最终魏汉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权称帝,建立吴。
  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不久曹操自封魏王。211年,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归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汉被魏所灭。及后会、维在蜀发生叛变,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后,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皓投降,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编辑本段]三国简介

  曹魏

  随着汉丞相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都邺。220年正月,曹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皇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 无 曹腾
  无 太皇帝 无 曹嵩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曹操 (魏国缔造者,216年称王,在位4年)
  世祖 文皇帝 魏王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 哀帝 昭陵县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无 废帝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无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260-265 在位6年)

  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焉、璋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皇帝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汉昭烈帝 蜀先主 刘备 (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2年)
  无 孝怀皇帝 蜀后主 刘禅 (223-263 在位41年)

  东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权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国。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皇帝 孙权 孙休 孙亮 孙皓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高祖 武烈皇帝 乌程候 孙坚
  无 长沙桓王 吴候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吴王 孙权 (公元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在位23年)
  无 会稽王 无 孙亮 (252-258 在位6年)
  太宗 景皇帝 无 孙休 (258-264 在位6年)
  无 乌程候 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编辑本段]主要战役
  宛城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张绣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但因曹操纳了其叔嫂邹氏,张绣遂用贾诩之计成功偷袭了曹军,导致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战死,兵马损失惨重。
  易京之战:
  作战双方:公孙瓒 袁绍
  袁绍北上,于幽州易京于相会,爆发易京之战,公孙瓒不敌,最终勒死儿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尽,将幽州拱手相让于袁绍,袁绍占有幽、冀、并、青州,于第二年发动袁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命颜良文丑为大将,沮授为谋士,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由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长坂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刘备
  发生于中国三国时代,地点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战斗双方是刘备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荆州之后,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刘备不战而逃,曹操派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于长坂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刘联军(孙权 刘备)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夺取荆州,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动,献出荆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数十万,休息三个月后,又南下,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而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曹操接连中计,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
  潼关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马超
  扫荡马超、韩遂等西凉豪杰,巩固了后方势力,马超逃至汉中。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
  合肥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
  吴魏之战,结果守将张辽奋战,使得孙权大败,自己险些被俘虏,而曹操以后就没有到过吴地了。
  濡须口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
  在合肥之战之后的曹操孙权之战,结果曹操在濡须口打败了孙权。
  夷陵之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由于刘备的错误行动,使得被陆逊火攻,使新兴蜀国国力大衰,且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姜维北伐:
  作战双方:诸葛亮/姜维 司马懿/邓艾、钟会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同时导致蜀汉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作战双方:司马昭 刘禅
  因蜀后主刘禅的腐败无能,未经抵抗就使得蜀汉灭亡。而在战后,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战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作战双方:司马炎 孙皓
  晋灭吴,孙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西晋统一中国。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189年
  4月 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曹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战,曹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夏侯渊平定陇右。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降备,备自领益州牧。马超降刘备。
  215年
  7月 曹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曹操自称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刘备称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曹病亡。
  7月 蜀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备称帝。
  7月 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据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毋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三国战争年表

190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
孙坚鲁阳退敌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
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
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
李傕等进犯长安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
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
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李傕、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淯水之战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吕范、徐逸攻陈瑀海西之战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
198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段煨灭李傕关中之战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张鲁据汉中之战
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袁谭与袁尚之战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孙权平山越之战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赤壁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张昭攻当涂之战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诸葛亮入川之战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孙权围合肥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樊城之战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222年 夷陵之战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贺齐取蕲春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曹丕攻广陵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孙权攻魏之战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孟达反魏之战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魏与吴石亭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满宠守合肥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魏与吴庐江之战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杨仪杀魏延之战
诸葛恪平山越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240年 张嶷平越隽之战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246年 吴攻魏柤中之战
毋丘俭攻高句丽之战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姜维攻西平之战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吴败文钦之战
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孙峻攻寿春之战
姜维攻狄道之战
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姜维攻段谷之战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60年 成济杀魏曹髦之战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
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晋与吴合肥之战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吴晋涡口之战
271年 青山之战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陆抗平西陵之战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杨欣讨宋质之战
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晋攻吴枳里之战
吴攻晋江夏之战
275年 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晋攻鲜卑之战
鲜卑攻晋边之战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
吴晋江夏之战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晋吴皖城之战
晋吴西陵之战
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280年 晋灭吴之战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189年
4月 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曹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战,曹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夏侯渊平定陇右。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降备,备自领益州牧。马超降刘备。
215年
7月 曹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曹操自称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刘备称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曹病亡。
7月 蜀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备称帝。
7月 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据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毋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大事年表

184年
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189年
4月 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196年
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曹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战,曹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夏侯渊平定陇右。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降备,备自领益州牧。马超降刘备。
215年
7月 曹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曹操自称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刘备称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曹病亡。
7月 蜀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备称帝。
7月 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据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毋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主要战役

宛城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张绣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荆州,来到宛城,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但因曹操纳了其叔嫂邹氏,张绣遂用贾诩之计成功偷袭了曹军,导致曹操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战死,兵马损失惨重。
易京之战:
作战双方:公孙瓒 袁绍
袁绍北上,于幽州易京于相会,爆发易京之战,公孙瓒不敌,最终勒死儿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尽,将幽州拱手相让于袁绍,袁绍占有幽、冀、并、青州,于第二年发动袁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命颜良文丑为大将,沮授为谋士,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由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
长坂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刘备
发生于中国三国时代,地点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战斗双方是刘备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荆州之后,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刘备不战而逃,曹操派轻骑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于长坂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刘联军(孙权 刘备)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夺取荆州,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动,献出荆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数十万,休息三个月后,又南下,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而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曹操接连中计,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
潼关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马超
扫荡马超、韩遂等西凉豪杰,巩固了后方势力,马超逃至汉中。曹操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
合肥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
吴魏之战,结果守将张辽奋战,使得孙权大败,自己险些被俘虏,而曹操以后就没有到过吴地了。
濡须口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
在合肥之战之后的曹操孙权之战,结果曹操在濡须口打败了孙权。
夷陵之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由于刘备的错误行动,使得被陆逊火攻,使新兴蜀国国力大衰,且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诸葛亮、姜维北伐:
作战双方:诸葛亮/姜维 司马懿/邓艾、钟会
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胜负,同时导致蜀汉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魏灭蜀之战:
作战双方:司马昭 刘禅
因蜀后主刘禅的腐败无能,未经抵抗就使得蜀汉灭亡。而在战后,邓艾、钟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战乱中被杀。
晋灭吴之战:
作战双方:司马炎 孙皓
晋灭吴,孙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西晋统一中国。

大事年表
公元前184年
2月 黄巾军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1月 起义主力失败
公元前189年
4月 汉灵帝卒,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秉政。
8月 何进诛杀宦官,被张让等所杀。袁绍尽诛宦官。董卓进京。
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公元前190年
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 ,卒年15岁。
2月 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公元前191年 孙坚破卓,斩华雄。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曹操任东郡太守。
公元前192年
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 傕、汜围长安,杀允,败布。操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坚击表,战死。
公元前193年 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公元前194年 布击操。谦病亡,备领徐州牧。
公元前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献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汉献帝出长安东归,李傕、郭汜领兵追之。
10月 曹操领兖州牧。孙策攻江东大败刘繇。
公元前196年
7月 汉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回长安。
9月 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布攻刘备,刘备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张绣,败。袁术在寿春称帝。
9月,曹操攻袁术,大败。
198年
9月 布攻打备,破小沛。
12月 操擒杀布。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
3月,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备讨伐术,术病死。
11月 绣降操。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操。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200年
1月,操诛杀承等。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陈琳撰写讨操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操偷袭乌巢。
201年 4月 曹败绍于仓亭。备奔刘表。
202年
5月 绍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谭,袁尚救谭,大败。
203年 权讨伐黄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乌桓,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杀孔融。
9月 刘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战,曹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 10月 备与权之妹成亲。
210年 操建成铜雀台。瑜亡。公孙康遣公孙模、张敞等兴兵伐韩、濊,建带方郡。
211年 操攻破马超。备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杀马腾。
10月 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备驻扎葭萌关。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 5月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
5月 权攻破皖城。
7月 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夏侯渊平定陇右。
11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操,事泄,操诛杀众人。刘璋降备,备自领益州牧。马超降刘备。
215年
7月 曹征张鲁。
11月 鲁降操。逍遥津之战。操濡须败权。
216年 曹操自称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217年 2月 操进攻濡须口,权败。
218年1月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起事反曹,失败被杀。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刘备进兵定军山,黄忠击斩夏侯渊。
3月 曹操至汉中,与刘备相持数月,退军而还。
7月 刘备称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羽失荆州,被权害。
220年
1月 曹病亡。
7月 蜀将孟达降曹。
10月 丕称帝,建魏国。
12月 魏以洛阳为京师 ,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221年
4月 备称帝。
7月 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权称吴王。
6月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备。
9月 魏攻吴,吴军据之。
12月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223年
4月 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224年 曹丕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亮上书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维降蜀。马谡失街亭。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权称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233年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还。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5月顷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8月 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9月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10月 魏军攻克丸都,东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俭以王颀东追至挹娄界,刘茂、弓遵别遣伐濊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5月 魏军各路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皆告捷,毋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
246年 毋丘俭两破高句丽。
247年 蜀将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颀继任带方太守,遣张政携诏书、黄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为丞相。
249年 1月 懿杀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维伐魏。
250年 权废孙和为庶人,鲁王孙霸赐死,立孙亮为太子。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权亡,孙亮继位。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无功而返。维攻魏狄道失败。吴孙峻诛杀恪。
254年
9月 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师。师亡。昭为大将军。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 维伐魏被邓艾击败。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 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4月,昭讨伐诸葛诞。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破寿春,斩诞。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与丁奉设计杀綝。
260年
5月 贾充、成济弑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 10月, 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维密谋失败被杀。昭称晋王。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9月 吴末帝迁都武昌。
12月 炎废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66年 吴扬州诸郡之民逆流供给武昌,劳役繁重,怨声载道。12月 吴末帝还都建业。
271年 吴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6年
2月 东夷八国归化
7月 东夷十七国内附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月 东夷六国来献
279年 西晋出六路兵马攻打吴。
280年 西晋灭吴,皓降,吴亡。
自此三国时代终结,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王朝------晋

200年
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发生征战,曹军以少胜多,此次征战使曹操统一了我国北方。
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获胜,特点是以少胜多。
220年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魏国的水利工程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兴旺,蜀国的丝绸业发达。
三国中蜀国被魏国灭亡。
280年
西晋消灭了吴国。


诏安县19132592733: 求提供一些关于三国的历史文献,三国志、演义就算了,还有其他的吗?分数给最详细的,写得好的也有赞同~
宇霞奎泰: 古代史料 1.陈寿(西晋)《三国志》 其中包括了裴松之的注解,引用的《江表传》、《典略》、《魏书》、《魏略》、《吴志》、《傅子》 、《汉晋春秋》、《曹瞒传》都已经失传. 2.王安石(北宋)《资治通鉴》 其中最据价值的是胡三省的...

诏安县19132592733: 求三国方面的史书
宇霞奎泰: 《三国志》(最好是带裴松之注释的,因为其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当时记载三国的史书,而这些书到今天已有九成都失传了,只是在注解中保有信息) 2《后汉书》 3《三国会要》,是记载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的 4《资治通鉴》,因为是编年史,可以通过它知道三国时期每年都发生了哪些事 5《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魏略》,《九州春秋》 6《晋阳秋》 7《三国志集解》,为注解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之作

诏安县19132592733: 东汉到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
宇霞奎泰: 1、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封建军事集团之间兼并战争曹操统一北方 2、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3、220年曹丕魏国都洛阳 4、221年刘备蜀国都成都 5、222年孙权吴国都建业(今南京) 6、230年吴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 7、263年蜀国灭亡 8、265年司马炎西晋都洛阳 9、280年西晋灭吴后统一南北 以上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要知道更详细的,去看看《三国志》吧

诏安县19132592733: 求三国演义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要求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 -
宇霞奎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倔起,成鼎足之势,直至最终都被西晋所灭,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

诏安县19132592733: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50字左右 -
宇霞奎泰: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诏安县19132592733: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那边? -
宇霞奎泰: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主要有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连营、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单刀赴会、苦肉计、长坂坡、七擒孟获、望梅止渴等;主要站在中国古代史的蜀国一边,即站在“正统派”——以维护颂扬汉宗室有关人物、儒家人物为正面形象...

诏安县19132592733: 从古至今三国的历史 -
宇霞奎泰: 西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东 汉:公元25—220年 三 国:公元220年—280年 汉代距现在是2007+260=2267年了 三国距现在是2007-220=1787年了

诏安县19132592733: 三国简介50字左右谁帮忙 -
宇霞奎泰: 《三国演义》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诏安县19132592733: 三国全部故事都是什么?
宇霞奎泰: 三国全部故事,从东汉末年开始黄巾之乱,讨伐董卓,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一段历史演变,一群英雄人物的乱世生涯.

诏安县19132592733: 三国演义简介 -
宇霞奎泰: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大多是虚实相间,主实重虚;古今兼顾,批古判今;一段故事,叙说两朝的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的性.《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