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论语》读后感

作者&投稿:倚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篇800字《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 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 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求采纳

我读《论语》现在,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读《论语》也似乎慢慢的成为一种风 尚。 《论语》仿佛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它是根据 2500 年前的孔老夫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而整理出来的。 那么古人的话对我们而言到底能给带 来一些怎样的收获呢?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也没有确 实很深入的去研读过《论语》 。那么在此我也只能把我从《论语》中 体会到的一些拿出来做一简单的阐述。 如果我们整篇将《论语》过一遍的话,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并不 是遥不可及的。他通常都是简略易懂的语言给我们点出一个人生哲 理。就像于丹教授在谈她读论语得到的三点体会一样: “其一、 以简 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 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二 这个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其三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 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 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读过《论 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离圣人其实并不遥远,甚至我们可以看见他 脸上熠熠闪光的笑容。 《论语》仿佛就是我们人生海洋中的一支锚,它深深地扎在海洋 之底的泥土里。它告诉我们根在哪里,何以“不忧不惧” ,何以成为 真正的君子。学生问孔子君子道德是什么,孔子说: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第十四》 ) \f也就说只有我们的更仁厚、更清醒智慧、更勇敢,我们的忧惑惧自然 就会少一些。这也是孔夫子给我们讲的一个修身之道,也就说我们只 有从得悟自知到修身齐家而至于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想成为君子, 那么如何成为君子?孔圣人也给我们指明 了道路。子曰: “君子于敏于行,而讷于言。( ”《论语·里仁第四》 ) 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子 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第二》 )君子要说到做 到,言而有信,也可以先把自己要做到的说出来,以其为目标,言出 必行。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里仁第四》 ) 君子见到好的事情就要和他看齐, 而见到不好的事情就要好好的反省 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过错。很多道理都是朴素的、浅显的,但是确 实要做起来确实艰难的。 我们可能达不到圣人所要求的, 但是我们还要以一个高目标来要 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才能一直往高出走。孔子曰: “侍 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君子旁边做事有三点是要注 ” 意的,没有轮到你的时候不可随意乱说一气,而轮到你的时候却三缄 其口,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胡说一通。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 ”《论语·里仁第四》 )君子能看到大义,而小人只能看到眼前的 小利。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将“仁”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 想。孔子告诉我们要从内心之中去叩问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f仁者。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 )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连尧舜这样的贤君明主都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 得到兼济, 我们又怎能做到呢?所以我们要做的需要做的绝不是那么 大的, 仅仅可能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就可以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 ” 《孟子》 )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那每一个人就都是圣贤。 我们一直认为“仁”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会 发现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人均可做到的。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第一》 )不难看出 其实孔子眼中的“仁”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爱” 爱我们的父母, 。 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亲朋好友,爱一切我们能爱的人。 \f


《论语》读后感 论语》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之时墨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百家争鸣; 墨子、老子、孙子、孔子、孟子、韩非子诸子竞论。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以法治国导致众多学 家的优秀作品失传。秦王朝灭亡以后有学之士又使许多百家作品重新面世,然而后来汉武帝采纳大臣董仲 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以外的众多百家学说再次受挫。也是从这时起中华民族以礼仪 之邦的形象面向世界,四书五经也传遍了天下,中国文人也给许多外邦之人留下了孝顺,仁爱,礼让的翩 翩君子的印象。 儒家的代表人物当以孔子、孟子为首,儒家经典首推《论语》与《孟子》 。然而在唐代以前《孟子》这 本书的地位并不高,与儒家的其他经典如《三礼》《易》相比,相差甚远。更别说《论语》这本儒家思想 、 的创始人的杰作了。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 20 篇,约 11000 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截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 《学 而》《述而》《公冶长》等。 、 、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 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 段,如“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 、 、 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 儒家思想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所以大多数的中华儿女以赡养父母为首任,大部分老年人也因此能 安度晚年。然而也因为这个“百善孝为先”又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 ”帝王之家也借此来维护一些适合他们的利益的法令,使得许多国家所需要的改革因此而受阻,也 就因为这皇家所谓的孝道,所谓的不可改的祖制,使得许多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不得不走上一条满是荆棘 的革命之路, “戊戌六君子”的死亡, “百日维新”的失败,所冤死的一个个爱国青年、所错过的一次次强 国机会历历在目,令人痛恨不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在亲人与朋友中多一些礼让,少一些计较与争执,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的和谐与快 乐。但是对于群体与国家来说没有竞争与计较就不会有进步,一个国家如果无所争,那么,他就会面临着 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因为这个“无所争”使得清末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的面前尽展儒弱;使得中国在鸦片战 争以后被列强一步步地剥削、瓜分,割地赔款、强开通商口、炸毁炮台,在圆明园被毁之后还得付军费、 割地给那些强盗;使得小日本猖狂到计划用三个月的时间灭亡中国。 《论语》中多次提到“尊君”因为这“尊君”使得在大清江山风飘雨之时依然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卖 官来筹钱给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过寿,而不是建设北洋水师。慈禧太后一餐销费上百道菜肴,而对于 当时的百姓来说连糠和野菜都是奢侈品。这就是“尊君。 ”想必那古圣人知道了会很自责的。 “孝道” “无争” “尊君”在清朝末年都体现地淋漓尽致,那么“君子不器”呢?孔子还说过“君子不 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有一才一艺就行了。在明清时期多少高官状元都是只会作八股文不会 办事的废物。孟子还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但是在炎黄子孙的危急时刻根本就没人把那句话 当回事,因为它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在如此统治者的统治下国家安能不衰。 儒学使繁荣是的中华威震四海、万国来朝,却又使衰败时的中华一蹶不振、列国来犯。这到底是为什 么呢?真是令人不解。 儒家思想确实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教化与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若将这种思想用在国与国之 间的博弈上,那便是愚蠢的。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 永远都不可能平天下。平天下,那是法家与兵家的事。

<<论语>>读后感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3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我非常敬佩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孔子要求自己和弟子们都服从于“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纵使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无论老师或学生都得遵循于“仁”。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弟子评价孔子对事情的了解、知识的获得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并且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过,则勿惮改”。他还教育弟子要言行一致,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地教育弟子。

其次我敬佩孔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中,主要就是“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其三,重实事教育,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人、时事的评价以及孔子自己的立身行事,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对人、事的品评在《论语》中有很多的篇章,不再赘述。至于孔子的立身行事,孔子本人这样对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我之行事,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孔子之行事,《论语》中也记载得比较多,有学生引以为荣的,也有使学生发生质疑甚至于为学生所诟病的,但这种无所隐瞒的坦荡胸怀亦足以为人师表。

匆匆浏览《论语》一书,难免有些囫囵吞枣,所述见解更有不如人意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做更多的努力。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读论语有感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范文700字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范文700字5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他的言传身教被弟子所记录下来,...

论语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的读后感1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

论语读后感300字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论语读后感二 ‘论’理论,理论人生,...

论语读后感高中800字5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论语 读后感 高中800字篇,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读后感高中800字篇1 说到 国学经典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

论语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读后感1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

论语读后感200字5篇
这本书,让我懂了很多,比如说是:“学习要经常练习和复习,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顺从师长。我还懂了古代流传下来的 名言 名句,就是论语。论语读后感200字篇二:《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

论语的读后感
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与《论语》有关的书吧。并不是觉得读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在这里聊《论语》,聊孔子,这一本书对于论语,对于儒学来说,也不过就像是树上的其中一片叶子而已,要想看一颗树,看一片叶子是不够的,但是每片叶子都是应该必须去看的,写一篇读后感,只是希望在不断地朗诵与...

论语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的读后感1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

论语读后感300字
1、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2、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较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3、...

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 读孔子论语有感
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3篇 读孔子论语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3篇 读孔子论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3篇 读孔子论语有感1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读后感最新五篇
伍有肾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教育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最新五篇,欢...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的读后感范文
伍有肾复: 论语的读后感范文1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读后感 -
伍有肾复:[答案]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 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每章读后感每一个道理读后的感受 每章要200字有大概十章就行我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
伍有肾复:[答案] 论语前5章的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读后感 -
伍有肾复:[答案] 《论语》读后感蔡铭淇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读后感5片300字急 -
伍有肾复:[答案] 这个寒假学校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希望每个教师看完《论语》等十本书,然后选择其中一本写个读后感.虽然从上学开始就知道《论语》这本巨著,而且初中时在语文老师的要求下还认真地背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读后感——毛旭娜 -
伍有肾复:[答案] [《论语》读后感——毛旭娜] \x05\x05\x05 寒假匆匆过去,回顾假期,竟发现自己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对待学习甚是懈怠,计划读的《论语》竟只读了“里仁”一篇,却还未甚理解,《论语》读后感——毛旭娜. 新年到来,有许多事物都吸引着我,真...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的读后感1000至2000字 -
伍有肾复:[答案] 读《论语》有感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

顺昌县18562862699: 论语八则读后感600字快 -
伍有肾复:[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

顺昌县18562862699: 谁有论语中任意一则的800字读后感, -
伍有肾复:[答案] 一篇《论语》读后感(881字)全部都是自己写的,纯手打版本.其他人请勿复制粘贴.如果有帮到你的话,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