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问题

作者&投稿:石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物理问题~

设铁路长s
钢铁中的声音传到对面需要S÷5200
空气中为s÷340
由于两次间隔是2秒
又因为钢铁中传播速度大,所以肯定钢铁耗时少即(S÷340)-(S÷5200)=2
解得S=727.57201≈727.6米

求采纳哦~~ 应该看得懂我 怎么把力标好的方法 吧?

这不是绝对的,有人试过,按你说的情况是20度的先结冰
一、姆佩巴效应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20年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三、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所以,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一个谜。

一、姆佩巴效应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 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 20 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 Mpemba 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 Giovanni Marliani 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20年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 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 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 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 Tanga 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 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 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三、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 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 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 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 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 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 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所以,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一个谜。

“热水先结冰”这一奇特的物理现象是坦桑尼亚一个中学生姆潘巴于1963年偶然发现的,对这一现象全面合理的解释还待进一步探索,现在它已被命名为“姆潘巴问题”列入“物理之谜”。
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放等量的35摄氏度沸腾过的温开水和100摄氏度的沸水。清除冰箱冰室底板上的霜,在冰室内选择两处各方面条件都基本相同的位置,分别放置上述两个烧杯。每隔20分钟观察并记录两烧杯内水的表面及水中结冰情况。你会发现,盛温开水的烧杯内水的表面先结冰,形成一“冰盖”,但内部结冰却需花很长时间。而盛沸水的烧杯内水表面的冰层虽经较长时间仍未形成“冰盖”,但冰水界面向液体内部生长出冰晶的速度较快,到水的表面形成“冰盖”时,冰水界面及四周已生长出足够多的冰晶。
将温开水与沸水换成未煮过的冷牛奶和煮沸的牛奶,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当热牛奶已经结冰时,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对于“姆潘巴问题”,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实际要比我们设想的复杂得多,它不但涉及物理上的问题,还涉及到微生物作为结晶中心的生物作用问题。
从物理方面来说,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方式: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从生物作用方面来说,水要结冰需要结晶中心,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摄氏度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在冷水中快。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20年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三、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所以,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一个谜。

热水先结冰”这一奇特的物理现象是坦桑尼亚一个中学生姆潘巴于1963年偶然发现的,对这一现象全面合理的解释还待进一步探索,现在它已被命名为“姆潘巴问题”列入“物理之谜”。
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放等量的35摄氏度沸腾过的温开水和100摄氏度的沸水。清除冰箱冰室底板上的霜,在冰室内选择两处各方面条件都基本相同的位置,分别放置上述两个烧杯。每隔20分钟观察并记录两烧杯内水的表面及水中结冰情况。你会发现,盛温开水的烧杯内水的表面先结冰,形成一“冰盖”,但内部结冰却需花很长时间。而盛沸水的烧杯内水表面的冰层虽经较长时间仍未形成“冰盖”,但冰水界面向液体内部生长出冰晶的速度较快,到水的表面形成“冰盖”时,冰水界面及四周已生长出足够多的冰晶。
将温开水与沸水换成未煮过的冷牛奶和煮沸的牛奶,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当热牛奶已经结冰时,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对于“姆潘巴问题”,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实际要比我们设想的复杂得多,它不但涉及物理上的问题,还涉及到微生物作为结晶中心的生物作用问题。
从物理方面来说,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方式: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从生物作用方面来说,水要结冰需要结晶中心,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摄氏度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在冷水中快。
以上仅是一些定性分析,对这一现象作出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解释,尚待进一步探索。
这不是绝对的,有人试过,按你说的情况是20度的先结冰
一、姆佩巴效应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20年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三、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最后,过冷在此效应上,可能是重要的。过冷现象是水在低于0℃时才结冰的现象。有一个实验发现,热水比冷水较少会过冷。这意味着热水会先结冰,因为它在较高的温度下结冰。但这也不能完成解释Mpemba效应,因为我们仍需解释为什么热水较少会过冷。
在很多情况下,热水较冷水先结冰,但并不是在所有实验中都能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尽管有很多解释,但仍没有一种完美的解释。所以,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一个谜。

热水先结冰”这一奇特的物理现象是坦桑尼亚一个中学生姆潘巴于1963年偶然发现的,对这一现象全面合理的解释还待进一步探索,现在它已被命名为“姆潘巴问题”列入“物理之谜”。
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放等量的35摄氏度沸腾过的温开水和100摄氏度的沸水。清除冰箱冰室底板上的霜,在冰室内选择两处各方面条件都基本相同的位置,分别放置上述两个烧杯。每隔20分钟观察并记录两烧杯内水的表面及水中结冰情况。你会发现,盛温开水的烧杯内水的表面先结冰,形成一“冰盖”,但内部结冰却需花很长时间。而盛沸水的烧杯内水表面的冰层虽经较长时间仍未形成“冰盖”,但冰水界面向液体内部生长出冰晶的速度较快,到水的表面形成“冰盖”时,冰水界面及四周已生长出足够多的冰晶。
将温开水与沸水换成未煮过的冷牛奶和煮沸的牛奶,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当热牛奶已经结冰时,冷牛奶还是很稠的液体。
对于“姆潘巴问题”,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实际要比我们设想的复杂得多,它不但涉及物理上的问题,还涉及到微生物作为结晶中心的生物作用问题。
从物理方面来说,致冷有四种并存的方式:辐射、传导、汽化、对流。通过实验观察,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从生物作用方面来说,水要结冰需要结晶中心,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水温在100摄氏度以下一点)中繁殖比在冷水中快。
一、姆佩巴效应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时,冷水结冰快。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在地处非洲热带的坦桑尼亚一所中学里,一群学生想做一点冰冻食品降温。一个名叫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学生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准备放进冰箱里做冰淇淋。他想,如果等热牛奶凉后放入冰箱,那么别的同学将会把冰箱占满,于是就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不久,他打开冰箱一看,令人惊奇的是,自己的那杯冰淇淋已经变成了一杯可口的冰淇淋,而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淇淋还没有结冰。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相反在为他们的笑料。姆佩巴把这特殊现象告诉了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博尔内博士。奥斯博尔内听了姆佩巴的叙述后也感到有点惊奇,但他相信姆佩巴讲的一定是事实。尊重科学的奥斯博尔内又进行了实验,其结果也姆佩巴的叙述完全相符。这就确切地肯定了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此后,世界上许多科学杂志载文介绍了这种自然现象,还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Effect)。
二、姆佩巴效应的历史
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的事实已被知道了很多个世纪。最早提到并记载此一现象的数据,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他写道:
"先前被加热过的水,有助于它更快地结冰。因此当人们想去冷却热水,他们会先放它在太阳下..."
但在20世纪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直到1969年,才由Mpemba再次在科学界提出。自此之后,很多实验证实了Mpemba效应的存在,但没有一个唯一的解释。
大约在1461年,物理学家GiovanniMarliani在一个关于物体怎样冷却的辩论上,说他已经证实了热水比冷水更快结冰。他说他用了四盎司沸水,和四盎司未加热过的水,分别放在两个小容器内,置于一个寒冷冬天的屋外,发现沸水首先结冰。但他没能力解释此一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初,此现象似乎成为一种常识。1620年培根写道"水轻微加热后,比冷水更容易结冰。"不久之后,笛卡儿说"经验显示,放在火上一段时间的水,比其它水更快地结冰。"
直至1969年,那已是Marliani实验500年之后,坦桑尼亚中学的一个命叫Mpemba的中学生再发现此现象的故事,被刊登在《新科家》(NewScientist)杂志。这个故事告诉科学家和老师们,不要忽视非科学家的观察,和不要过早下判断。
1963年,Mpemba正在学校造雪糕,他混合沸腾的牛奶和糖。本来,他应该先等牛奶冷却,之后再放入冰箱。但由于冰箱空间不足,他不等牛奶冷却,就直接放入去。结果令他很惊讶,他发现他的热牛奶竟然比其同学的更早凝固成冰。他问他的物理老师为什么,但老师说,他一定是和其它同学的雪糕混淆了,因为他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当时Mpemba相信他老师的说法。但那一年后期,他遇见他的一个朋友,他那朋友在Tanga镇制造和售卖雪糕。他告诉Mpemba,当他制造雪糕时,他会放那些热液体入冰箱,令他们更快结冰。Mpemba发觉,在Tanga镇的其它雪糕销售者也有相同的实践经验。
后来,Mpemba学到牛顿冷却定律,它描述热的物体怎样变冷(在某些简化了的假设下)。Mpemba问他的老师为什么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这位老师同样回答是一定Mpemba混淆了。当Mpemba继续争辩时,这位老师说:"所有我能够说的是,这是你Mpemba的物理,而不是普遍的物理。"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和其它同学就用"那是Mpemba的数学"或"那是Mpemba的物理"来批评他的错误。但后来,当Mpemba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尝试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时,他再一次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更早时,有一位物理教授Osborne博士访问Mpemba的那间中学。Mpemba问他这个问题。Osborne博士说他想不到任何解释,但他迟些会尝试做这个实验。当他回到他的实验室,便叫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去测试Mpemba的实验。这位技术员之后报告说,是热水首先结冰,又说:"但我们将会继续重复这个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实验报告给出同样的结果。在1969年,Mpemba和Osborne报导他们的结果。
同一年,科学上很常见的巧合之一,Kell博士独立地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Kell显示,如果假设了水最初是透过蒸发冷却,和维持均匀的温度,这样,热水就会失去足的质量而首先结冰。Kell因此表明这种现象是真的(当时,这现象在加拿大城市是一个传闻。),而且能够用蒸发来解释。然而,他不知道Osborne的实验。Osborne测量那失去的质量,发现蒸发不足以解释此现象。后来的实验采用密封的容器,排除了蒸发的影响,仍然发现热水首先结冰。
三、对姆佩巴效应的各种解释
什么是Mpemba效应?有两个形状一样的杯,装着相同体积的水,唯一的分别是水的温度。现在将两杯水在相同的环境下冷却。在某些条件下,初温较高的水会先结冰,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这样。例如,99.9℃的热水和0.01℃的冷水,这样,冷水会先结冰。Mpemba效应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
一般人会认为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人会试图去证明它不可能。这种证明通常是这样的:30℃的水降温至结冰要花10分钟,70℃的水必须先花一段时间,降至30℃,然后再花10分钟降温至结冰。由于冷水必须做过的事,热水也必须做,所以热水结冰慢。这种证明有错吗?
这种证明错在,它暗中假设了水的结冰只受平均温度影响。但事实上,除了平均温度,其它因素也很重要。一杯初始温度均匀,70℃的水,冷却到平均温度为30℃的水,水已发生了改变,不同于那杯初始温度均匀,30℃的水。前者有较少质量,溶解气体和对流,造成温度分布不均。这些因素会改变冰箱内,容器周围的环境。下面会分别考虑这四个因素。
1.蒸发——在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的过程中,热水由于蒸发会失去一部分水。质量较少,令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这样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但冰量较少。如果我们假设水只透过蒸发去失热,理论计算能显示蒸发能解释Mpemba效应。这个解释是可信的和很直觉的,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然而,这不是唯一的机制。蒸发不能解释在一个封闭容器内做的实验,在封闭的容器,没有水蒸气能离开。很多科学家声称,单是蒸发,不足以解释他们所做的实验。
2.溶解气体——热水比冷水能够留住较少溶解气体,随着沸腾,大量气体会逃出水面。溶解气体会改变水的性质。或者令它较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减少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或者改变沸点。有一些实验支持这种解释,但没有理论计算的支持。
3.对流——由于冷却,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所以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叫"热顶"。如果水主要透过表面失热,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有一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虽然在实验中,能看到热顶和相关的对流,但对流能否解释Mpemba效应,仍是未知。
4.周围的事物——两杯水的最后的一个分别,与它们自己无关,而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关。初温较高的水可能会以复杂的方式,改变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例如,如果这杯水是放在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熔化这层霜,从而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明显地,这样的解释不够一般性,很多实验都不会将容器放在霜层上。


一个简单的初中物理问题
光滑的意思是没有摩擦 所以机械能守衡 小球的机械能 在顶端的时候是重力势能 W=mgh 在底端的时候 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 W=1\/2mv^2 mgh=1\/2mv^2 V=√2gh 从这里可以看出 速度和高度以及重力加速度有关 在重力加速度不变的情况下 只与高度有关 高度越高 速度越大 ...

提出13个关于物理的问题
7 .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 。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8 .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

100个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解答)
1.重力的应用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

关于物理方面的几个问题
1:在磁铁吸引铁,正负电荷互相吸引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电势能变小(电势能就相当于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之间相互吸引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这里是电势能转化为动能。能量是守恒的。2:你说的有道理。但是并不是电子的每一个轨道上的电子数都是稳定的。例如原子的最外层八电子结构是稳定的,但是所有...

我有几个关于物理的提问
我是大学物理系的,马上大四,你的第一个问题超出了大学本科的范围。里面的一些关于时间、空间等概念可能需要你深入学习广义相对论才可能了解的。(虽然你可以通过科普书了解一个很粗略的概念)第2个问题:首先这个问题有个错误,即没有什么物体(静止质量不为0的)能够达到光速,所以我只能以小于光速前进...

关于高中物理的几个问题!谢谢谢!!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仪器的更新,我们离绝对零度越来越近: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成功地实现了4.2k的低温把自然界中最轻的隋性气体氦液化了。随后,昂尼斯又叩开1k的大门,获得0.7k的低温。在通往绝对零度的道路上,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超导电性,超流动性等...

请教三个物理问题,很有深度的!
这三个问题如果需要十分专业的回答,必须要较深刻了解量子力学知识,不知道您基础如何,只能简单回答:1,电子围绕原子转动,有向心加速度,根拒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是要辐射电磁波释放能量的,也就是有加速度的电子会产生电磁波,(这个道理简单说就是,运动的电子产生一个线电流,那么电流会激发出环形电磁...

问一个物理力学问题
木块受力为木板给它的摩擦力:f木块 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系数:μ木块=0.4 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木块 木块质量:m木块=1kg,木块运动时间:t木块=1+1=2s,木块向右的运动距离:S木块 则:f木块=μ木块*m木块*g=4牛 a木块=f木块\/m木块=4m\/s^2 S木块=(1\/2)a木块*t木块^2=8m 木板质量:...

解释几个物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句:乒乓球可快速的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 解析:这句话是正确的。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也就是说物体的惯性越小,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乒乓球能够快速的抽杀,说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所以乒乓球的惯性小;第二句: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解析:这句话...

问几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谢谢
W=UIt=Pt U:电压,I:电流,t:时间 是指U乘I乘t?单位分别是v,A,s P=UI=W\/t 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或电能,t:做功时间 P=I²R=U²\/R P:电功率,I:电流,R:电阻,t:通电时间 P 额=U 额 I 额=U 额 ² \/R 额 是指额定...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问题 -
怀夏萨典: 答案是D,不管纸条是不是斜着,转过一周后,只要有点重合,即纸条重叠的部分,这样留下两个孔,两孔间的距离就是圆周的周长.那张纸要够大,才能找到重合点,要是小些,就没重合点了.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问题.
怀夏萨典: 水的质量是 m=1.5-0.25=1.25 水的体积是 P=1.25/1000 某液体的密度是 p=0.75/(1.25/1000)=0.6x1000 kg/m3 哦,错了 应该是P=(0.75-0.25)/(1.25/1000)=0.4x1000 kg/m3 要减去瓶子质量 请把题目认真地写一下,特别是数据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
怀夏萨典: 取初始位置离地心r0.地球半径R.则有:由自由落体假设,运动微分方程:a=r''=-GM/r² 由r''=vdv/dr代入可得:dv/dt=v=-√(2GM(r0-r)/(r*r0)) 再积分得:t=(√(R*r0(r0-R))+r0*√r0*atan(√(r0/R-1)))/√(2GM) 代入:G=6.67*10^-11,M=5.98*10^24,R=6371000,t=3600 解得:r0=1.739*10^7m 故h0=r0-R=1.1*10^7m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生活中的物理小问题,各位大虾帮帮忙 -
怀夏萨典: 如果不计外界干扰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一开始物体就没有保持受力平衡,而是很接近于平衡,这样获得的加速度非常小,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感觉到.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小问题
怀夏萨典: 1:改变(因为当坡度改变时,重力与平行坡度的分力夹角也变化) 2:在小车沿斜面顶端向底端运动的过程中,随着坡度的改变,小车的平均速度也改变 3: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主要实验步骤:一:在水平面上用木块和木板搭制斜坡,此时坡度最低,用刻度尺在木板上刻刻度二:小车从O点开始释放,用秒表计时,观察到斜坡底所用时间,并记录三:将木块向内移,增大坡度,重复第二个步骤四:多次测量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时间 s 速度 m/s 4:改变斜坡的坡度,小车沿斜面顶端向底端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改变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道物理问题 -
怀夏萨典: 如果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它的运动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与物体具有相同质量的点,叫做质点.而火车通过某座桥指的是火车车头驶入桥到火车车尾离开桥,这一过程所经过的位移等于桥的长度加上火车的长度,所用的时间就等于桥的长度加上火车的长度然后再除以车速.这时火车自身的长度会影响这一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小问题,同一物体不同高度下称的重量改变吗,只是突发奇想,希望能解答? 好像和引力一个物理小问题,同一物体不同高度下称的重量改变吗,... -
怀夏萨典:[答案] 对于您的问题,看怎样分析,首先质量不变,我们说的9.8是平均重力,但是实际上各地方重力不一样,所以,一般,不同高度重力一样,非得详细讨论,就不一样,感谢您的提问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小问题
怀夏萨典: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一秒钟时,它距离原点0.5声秒距离报1秒,这个事件我们在原点听见.1.5秒时,这个钟在0.5声秒处发出的声音才传到原点,所以听到远处的钟报1秒.远处钟2秒时,已经运动到1声秒处,此时发出的2秒的声音还得经过1秒才会返回原点,此时原点在3秒时听到2秒的报时.设钟移动速度是V1,声速为V0,本地钟报时为t1,远处钟报时为to,则有公式t1-1=to-1+(to-1)V1/Vo+0.5,对本题化简为t1=1.5to.欢迎向我提问!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关于物理的问题 -
怀夏萨典: 在空气中运动也好,在溶液中运动也好,物体都会受到粘滞阻力,这个力跟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 所以当物体下降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粘滞阻力跟重力平衡,此后匀速,不再加速 问题①中,物体受到万有引力,指向地心,因此物体会朝着地心直线运动

运河区17532691662: 一个物理题目啊!1 -
怀夏萨典: 第一个问题:这种现象为镜面反射,当平行光入射时,反射光也为平行光,如果人恰好处于反射光的范围里,就会看到明亮一片;若人处于范围以外,则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眼,就只能看到黑洞洞的. 第二个问题:方法一,使用平面镜.将两片平面镜成直角放置,使平行光线与其中一镜面成45度入射即可.方法二,使用直角三棱镜.使平行光垂直三棱镜的斜边入射即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