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宪问篇注释`翻译

作者&投稿:枕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 宪问篇注释`翻译~

宪问篇第十四 1401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宪:人名。 【译文】 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可以当官;社会黑暗时,当官就是耻辱。”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几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523 1402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恋家,就不配作士了。” 309 1403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注释】 危:正直。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治世中,言谈正直,行为正直;乱世中,行为正直,言谈谦逊。” 113 140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516 1405 【原文】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羿(义)。奡(奥)。稷(计) 【译文】 南宫括问:“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稷都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括出去后,孔子说:“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440 140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却没有仁慈的人。” 417 1407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214 1408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裨谌(币趁)。行人:外交官。东里:地名。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826 140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骈(篇的第二声) 【译文】 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1028 14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注释】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206 1411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总管都能当好,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1008 141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约:贫困。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128 1413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1033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防:地名。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离开自己的封地作条件,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虽说表面上不是要挟君主,但实质上是。” 1009 1415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1003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在争夺君位时被齐桓公所杀,管仲转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1030 141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衽(认)。微:没有。谅:遵守信用。渎(独)。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1034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僎(寻)。 【译文】 公叔文子推荐一个佣人做了大夫,与他平起平坐。孔子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1016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圉(雨)。鮀(驮)。 【译文】 孔子说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治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王孙贾统帅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841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怍(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310 1421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译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讨伐他。”哀公说:“向三位大夫报告吧。”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的话!”孔子只好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1334 14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犯之:犯颜直谏。 【译文】 子路问怎样对待上级,孔子说:“不要欺骗,可以犯颜直谏。” 107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注释】 上达:追求高尚。下达:追求庸俗。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义,小人心怀财利。” 403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209 1425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蘧(渠)。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访问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答:“他想减少错误,但没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个使者!好个使者!” 1029 1426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330 1427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做到很可耻。” 404 1428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429 1429 【原文】 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译文】 子贡诽谤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这个闲工夫。” 1112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314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逆:迎,预先猜测。 【译文】 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如果能预先觉察到欺诈和撒谎,就是贤人了。” 219 1432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想显示口才,只是因为痛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不得不如此。” 1204 1433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205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或:有人。 【译文】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115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929 1436 【原文】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蔑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他说:“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杀了他,将他陈尸街头。”孔子说:“理想能够得到推行,是时运决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时运怎样?” 932 1437 【原文】 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贤:优秀。 【译文】 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 120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205 1439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末:没有。 【译文】 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他说:“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又说:“硁硁之声真庸俗?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好比过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1214 1440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谅阴:为天子守丧。薨(轰)。 【译文】 子张问:“书上说:‘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议政。’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各司其职。” 1414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领导尊崇道德规范,群众就乐意听指挥。” 803 1442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译文】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恭敬谦逊。“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心安。“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一点,尧舜都难做到。” 441 1443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1018 1444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夷:叉腿而坐。俟:等待。 【译文】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宪问篇第十四
1401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宪:人名。 【译文】 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可以当官;社会黑暗时,当官就是耻辱。”问:“好胜、自夸、怨恨、贪婪,这几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得了,算不算仁我不知道。” 523
1402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恋家,就不配作士了。” 309
1403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注释】 危:正直。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治世中,言谈正直,行为正直;乱世中,行为正直,言谈谦逊。” 113
140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516
1405 【原文】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羿(义)。奡(奥)。稷(计) 【译文】 南宫括问:“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稷都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括出去后,孔子说:“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440
140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却没有仁慈的人。” 417
1407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214
1408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裨谌(币趁)。行人:外交官。东里:地名。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826
140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骈(篇的第二声) 【译文】 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1028
14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注释】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206
1411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总管都能当好,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1008
141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约:贫困。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128
1413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1033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防:地名。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离开自己的封地作条件,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虽说表面上不是要挟君主,但实质上是。” 1009
1415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1003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在争夺君位时被齐桓公所杀,管仲转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1030
141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衽(认)。微:没有。谅:遵守信用。渎(独)。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1034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僎(寻)。 【译文】 公叔文子推荐一个佣人做了大夫,与他平起平坐。孔子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1016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圉(雨)。鮀(驮)。 【译文】 孔子说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治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王孙贾统帅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841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怍(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310
1421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译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讨伐他。”哀公说:“向三位大夫报告吧。”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的话!”孔子只好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1334
14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犯之:犯颜直谏。 【译文】 子路问怎样对待上级,孔子说:“不要欺骗,可以犯颜直谏。” 107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注释】 上达:追求高尚。下达:追求庸俗。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义,小人心怀财利。” 403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209
1425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蘧(渠)。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访问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答:“他想减少错误,但没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个使者!好个使者!” 1029
1426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330
1427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做到很可耻。” 404
1428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429
1429 【原文】 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译文】 子贡诽谤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这个闲工夫。” 1112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314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逆:迎,预先猜测。 【译文】 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如果能预先觉察到欺诈和撒谎,就是贤人了。” 219
1432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想显示口才,只是因为痛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不得不如此。” 1204
1433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205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或:有人。 【译文】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115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929
1436 【原文】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蔑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他说:“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杀了他,将他陈尸街头。”孔子说:“理想能够得到推行,是时运决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时运怎样?” 932
1437 【原文】 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贤:优秀。 【译文】 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 120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205
1439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末:没有。 【译文】 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他说:“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又说:“硁硁之声真庸俗?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好比过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1214
1440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谅阴:为天子守丧。薨(轰)。 【译文】 子张问:“书上说:‘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议政。’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各司其职。” 1414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领导尊崇道德规范,群众就乐意听指挥。” 803
1442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译文】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恭敬谦逊。“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心安。“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一点,尧舜都难做到。” 441
1443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1018
1444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夷:叉腿而坐。俟:等待。 【译文】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1403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注释】 危:正直。逊:谦逊。 【译文】 孔子说:“治世中,言谈正直,行为正直;乱世中,行为正直,言谈谦逊。” 113
1404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516
1405 【原文】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羿(义)。奡(奥)。稷(计) 【译文】 南宫括问:“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稷都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括出去后,孔子说:“此人是君子啊,此人崇尚道德。” 440
1406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有不仁慈的人,而小人中却没有仁慈的人。” 417
1407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爱护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214
1408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裨谌(币趁)。行人:外交官。东里:地名。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826
140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骈(篇的第二声) 【译文】 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1028
1410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注释】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容易。” 206
1411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当赵氏、魏氏的总管都能当好,但不能当滕、薛等小国的大夫。” 1008
141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约:贫困。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128
1413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1033
1414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注释】 防:地名。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以离开自己的封地作条件,要求册立其后代做大夫,虽说表面上不是要挟君主,但实质上是。” 1009
1415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 1003
1416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在争夺君位时被齐桓公所杀,管仲转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1030
1417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衽(认)。微:没有。谅:遵守信用。渎(独)。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1034
1418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僎(寻)。 【译文】 公叔文子推荐一个佣人做了大夫,与他平起平坐。孔子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1016
1419 【原文】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圉(雨)。鮀(驮)。 【译文】 孔子说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败亡呢?”孔子说:“仲叔圉治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王孙贾统帅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841
1420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怍(作):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310
1421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译文】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讨伐他。”哀公说:“向三位大夫报告吧。”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的话!”孔子只好向三位大夫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 1334
14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注释】 犯之:犯颜直谏。 【译文】 子路问怎样对待上级,孔子说:“不要欺骗,可以犯颜直谏。” 107
1423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注释】 上达:追求高尚。下达:追求庸俗。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义,小人心怀财利。” 403
1424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 209
1425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蘧(渠)。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访问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蘧先生最近在做什么?”答:“他想减少错误,但没做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个使者!好个使者!” 1029
1426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330
1427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到而没做到很可耻。” 404
1428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429
1429 【原文】 子贡谤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译文】 子贡诽谤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这个闲工夫。” 1112
1430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314
1431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逆:迎,预先猜测。 【译文】 孔子说:“不要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要事先怀疑别人不讲信用,如果能预先觉察到欺诈和撒谎,就是贤人了。” 219
1432 【原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注释】 【译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四处奔波、到处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吗?”孔子说:“我不想显示口才,只是因为痛恨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才不得不如此。” 1204
1433 【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坚韧不拔的品德。” 205
1434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 或:有人。 【译文】 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么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115
1435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929
1436 【原文】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诬蔑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他说:“季孙氏被公伯寮的谄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杀了他,将他陈尸街头。”孔子说:“理想能够得到推行,是时运决定的;理想得不到推行,也是时运决定的。公伯寮能把时运怎样?” 932
1437 【原文】 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贤:优秀。 【译文】 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 120
1438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205
1439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末:没有。 【译文】 孔子在卫国击磬,一个背背篓的人从门前走过,他说:“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又说:“硁硁之声真庸俗?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好比过河,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1214
1440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谅阴:为天子守丧。薨(轰)。 【译文】 子张问:“书上说:‘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议政。’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内都听从宰相安排,各司其职。” 1414
1441 【原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领导尊崇道德规范,群众就乐意听指挥。” 803
1442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译文】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恭敬谦逊。“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心安。“这样就行了吗?“提高自己的修养,使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一点,尧舜都难做到。” 441
1443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1018
1444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夷:叉腿而坐。俟:等待。 【译文】 孔子外婆家的童子来传话,有人问:“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见他与长辈同坐同行。他不是个要求上进的人,而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求《论语·宪问》中一段文言文的解释...《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
上钓甲磺:[答案]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求 论语宪问(一)(二) 古文的所有翻译. -
上钓甲磺:[答案] 【原文】 14-1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2)谷:这里指做官...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宪问》请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句子主要的意思,它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 -
上钓甲磺:[答案] ♀幻♂ 您好! 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关于<<论语>>宪问篇十四中的"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的注释. -
上钓甲磺: 【原文】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注释】①怍(zuò):惭愧.【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读解】说者容易做者难.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皮吹出去了却收不到口口,不能兑现,往往被人看白了.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 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 不说大话.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求全句解释!谢谢!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上钓甲磺:[答案] 文 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注: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求 论语宪问(一)(二) 古文的所有翻译.
上钓甲磺: 【原文】 14-1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3)...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求翻译!!!急! -
上钓甲磺: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求《论语·宪问》中一段文言文的解释... -
上钓甲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求全句解释!谢谢! -
上钓甲磺: 文 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注: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太仆寺旗13635762921: 论语 宪问 翻译 具体如下:
上钓甲磺: 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所有诸侯服从自己,平民到今天还受到恩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