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25课课文《杜甫诗三首》

作者&投稿:善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二25课课文《杜甫诗三首》翻译~

望岳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即泰山。《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齐鲁:在今山东省境内。锺:聚集。曾:同“层”。眦:眼眶。

【简析】: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回答者:丽影555 - 高级经理 七级 12-1 12:34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从:跟随,跟从
37.犹得:还能够
38.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望岳1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2, 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全诗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见《温公续诗话》)
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见《别林斯基论文学》)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本诗格律属五言仄起式正格。中间两联是对仗,词性、结构,声调平仄两两相对,十分工整。韵脚“深”、“心”、“金”、“簪”,同属平声侵部。按现代普通话来念,听起来不够和谐,但从方言中保留的古音来读,就十分和谐。如客家话的“深”念 qim,“心”念 sim,“金”念 gim,“簪”念 zim,韵母都是“-im”,可见是古今音变的缘故。本诗起句“国破”的“国”属古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适合于表现激愤、愁凉的感情。因此,本诗一开篇就定下沉郁顿挫的基调,与“感时”、“恨别”的愁情合拍,进而产生一种深沉的敲击人心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也是饱经动乱、历尽坎坷的,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兴衰连成一体,所以对本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它表现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的家国之痛,而是概括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那就是爱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把个人的命运依附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变革之中。因而古今无数有识之士曾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而忧而愤,直至献出一切。我以为,这正是《春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具有“沉郁顿挫”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溃骸澳憔垢胰龌眩〔皇怯懈龊⒆涌蘼穑俊?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回答者: 冰河钻石 - 小有名气 五级 2006-12-30 23:06

望岳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岱宗:即泰山。《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齐鲁:在今山东省境内。锺:聚集。曾:同“层”。眦:眼眶。

【简析】: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浑欲”,简直要。“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回答者:丽影555 - 高级经理 七级 12-1 12:34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可以查故文翻译。最好是商务的

翻译: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八上《9、春望》课文
家书:平安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白头:白头发,老态。搔:抓,挠。浑:简直。欲:想,要,就要。簪:一种束发的首饰。【《春望》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 1、我们...

杜甫写的绝句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绝句》(一)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此时既有28个字却有六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停泊 《绝句》(二)唐 ...

杜甫小学课本中有哪些诗??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在高中语文课文《兵车行》(杜甫)中,有一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读e,wu的话是作形容词来用的!这里“恶”是名词!

杜甫恶搞图出自哪篇课文
杜甫恶搞图出自《登高》。课本中的杜甫,有着一张沧桑而又睿智的模样,但在孩子们的脑洞下,著名诗人、堂堂杜工部杜大人,竟然变成了各种有趣又搞笑的形象,网友们也因而乐此不疲,不断创造出种种新的恶搞杜甫形象。诸如杜甫在扛枪、骑自行车、玩滑板的,杜甫变身送水工、玩电脑、弹吉他的,还有杜甫...

用了以喜衬悲手法的初中语文课文
一.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二.《涉江采芙蓉》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

人教版几年级哪个学期学杜甫的《登高》?
高一第一学期。《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

帮忙把初二上册语文书要背的课文说一下
25课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①.岳:此指东岳泰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③.齐、鲁:古代齐鲁...

《蜀相》杜甫古诗鉴赏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蜀相》杜甫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参考! 《蜀相》杜甫唐诗鉴赏 ,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休宁县17035039644: 初二25课课文《杜甫诗三首》 -
仰垄复方:[答案] 望岳1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2, 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

休宁县17035039644: 八年级上语文 第25课 人教版 -
仰垄复方:[答案] 第二十五课是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石壕吏))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休宁县17035039644: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是哪三首 -
仰垄复方: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石壕吏》

休宁县17035039644: 初2第25课的全部翻译是什么!速度!要简洁的!正确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仰垄复方:[答案] 望岳 泰山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齐鲁的广阔大地也不能包容他的青翠.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它的山北山南被分割的有如黄昏和黎明.层层叠叠的云气,弥漫飘浮,激荡人心.睁大眼睛望着远处,归巢之鸟就进入视...

休宁县17035039644: 八年级上语文 第25课 人教版 -
仰垄复方: 第二十五课是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石壕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休宁县1703503964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25课原文需求.25课标题也OK -
仰垄复方:[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这里有电子课本,你要看点进去就行

休宁县17035039644: 语文八上22.25.26.27.30课的原文只要原文 人教版的 -
仰垄复方:[答案] 25课,杜甫诗三首(要求全背诵)《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通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休宁县1703503964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25课原文 -
仰垄复方: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石壕吏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dzkb/ 这里有电子课本,你要看点进去就行

休宁县17035039644: 25课 《杜甫诗三首》
仰垄复方: 1、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亮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 如闻泣幽咽. 老翁逾墙走,3、D 4、 C5、大概是说的不正确:A.若说正确BCD6、B7、李白 潼关吏、新安...

休宁县17035039644: 八年级上语文的所有古诗 -
仰垄复方: 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