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

作者&投稿:王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1、蛟龙号
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成功进行7000米级海试的最后一次下潜试验,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35米。“蛟龙”7000米级海试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潜试验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可以说这次海试获得圆满成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由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研制任务,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作为核心单位,联合国内百余家科研部门,在长达10年的试验过程中,攻克了深海技术领域面临的空白和关键技术瓶颈。
2、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成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3、神舟七号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将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送入太空。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4、嫦娥三号
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5、人类基因组计划
2000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其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图将于绘制出。
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出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给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技术

1、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
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全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
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3、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4、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5、钱三强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中国科技界出现了“加强软科学,发展交叉科学,提倡学科交叉”的认识热潮。当时身为中国科协副主席的钱三强,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
他在第一次全国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上,作了《迎接交叉科学新时代》的演讲。这次演讲被公认为交叉科学发展史上的“著名演讲”,受到广泛重视。
1986年9月,中国科协成立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联盟工作委员会,钱三强兼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会的任务开宗明义:加强软科学、交叉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宣传和培训活动,加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后的一段时间,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新闻出版等在内的知识界,出现了联合交叉大讨论的热潮。
这一热潮的发起者,就是钱三强领导的促进联盟委员会,特别是由他亲自策划并主持的系列“科学与文化论坛”。
一开始,钱三强就“论坛”的宗旨作了说明:“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定包括科技与教育、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在内的新文化观念,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
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把科技知识的传播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数以百万计的科协成员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钱三强的设想,迅即得到钱学森、于光远、郑必坚以及指挥家李德伦、作曲家吴祖强等人士的热情支持。
从1988年5月25日首次“科学与文化论坛”举办,到1989年“五四”前夕结束,共举行了5次,每次都是各界有识之士踊跃列会,争相论谈,气氛十分活跃,推动了科学与文化相互促进和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小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三强

在千年之交、世纪更迭之际,人类社会即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财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此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时限极其严格的一个术语。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仅从会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三大意识”。
1、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随后,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厂制度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处理凸显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以对外报告为专职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报告为主旨的管理成本会计。在最近几十年内,由于人们对物价变动、企业破产、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税务等因素高度关注,使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分化出通货膨胀会计、清算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等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系统完整的会计体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社会保险业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又产生了国际会计、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等。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贝尔考依教授针对现有会计存在的局限性和会计使用者对更多、更新信息的需要,写了《会计未来趋势》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①社会经济会计。它主?�谴雍旯劬�玫慕嵌壤捶从澈图屏科笠稻�没疃�陨缁岬挠跋欤�荚谡媸捣从衬程囟ㄆ笠刀陨缁岬墓毕祝�约八�陨缁嵩鹑蔚穆男星榭觥”谌肆ψ试椿峒啤4�郴峒撇嘀赜诙晕镏首试春筒莆褡试吹募萍郏�鍪恿硕云笠底畋�蟮娜肆ψ试吹募萍郏��嗣植拐庖徊蛔悖�肆ψ试椿峒票厝挥υ硕��”鄄�ㄗ时境杀净峒啤F笠嫡加玫淖式鹜ǔS辛礁隼丛矗�凑�褡时竞筒�ㄗ时尽O钟谢峒浦蝗啡险�褡时镜某杀荆��蝗啡喜�ㄗ时镜某杀荆�坪踉擞貌�ㄗ时臼俏扌杌ǚ汛�鄣模�馐且桓鲅现氐奈笄�”芟纸鹆髁恐苹峒啤U庵只峒撇唤黾锹加肽郴峒破诩涞南纸鹗罩в泄氐幕峒剖孪睿ㄏ纸鹬苹峒疲��布锹加上�鬯��鸬娜饲坊蚯啡说南纸鹆髁浚ㄖ赣κ照士畹氖栈睾陀Ω墩士畹某セ埂��ㄔ鸱⑸�苹峒疲�O纸鹆髁恐苹峒剖墙�纸鹬苹峒坪腿ㄔ鸱⑸�苹峒迫谖�惶宓幕峒坪怂阆低场=�⒄庵只峒浦频母�灸康模�谟谙蚱笠道�婀叵等颂峁┧�窃诰霾吖�讨兴�匦璧南纸鹆髁啃畔ⅰ”莶莆裨げ獾谋啾āF笠挡莆裨げ獾谋啾ㄖ饕�嵌云笠档牟莆褡纯龊陀��芰��性げ狻K孀诺缒缘钠占昂驮げ馊砑�目�ⅲ�岣吡嗽げ獾淖既沸浴⒔档土嗽げ獾某杀荆�蛊笠涤锌赡鼙啾ú莆裨げ庾柿稀”薇嘀圃鲋当ǜ妗2簧倩峒蒲ё�胰衔��衷诘摹熬焕�泵嫣���荒苷嬲�?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我们姑且不去评说贝尔考依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会计从来不会停滞不前,总在不断衍生和翻新。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2.创新意识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阶段。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给它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撮其要者,胪列三个事例:
其一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使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可以使一家处于发展颠峰的企业一夜间跌入谷底,彻底丧失再发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对。传统会计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这一模式对于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有形资产的流动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专利权、专营权、版权、技术秘方、商标权、品牌权、商誉、回避竞争协议、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无形资产的揭示则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不能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
其二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已由第一代(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迈进。在这一阶段,一种新设计的金融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如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顶”、“保底”、“加圈”、“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之类,还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和通货膨胀类衍生工具。这些新创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报酬;反之,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灭顶之灾的倒闭、破产。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其三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现有会计模式仅局限在帐户左方记借,帐户右方记贷;仍利用三个世纪以前发明的反向抵减技术来实现会计信息中的正、负数表达;仍运用纸张、笔墨加算盘等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显而易见,这种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产生、文字、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为技术基础的,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技术基础,容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3、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这当然离不开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会计国际惯例,引进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
1、通晓专业理论
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鉴于目前财会队伍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我拟将会计专业理论分成几个层次,并依据这些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的远近,提出程度有别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与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会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具体来说,主要有逻辑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取感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和经验方法。它是一个由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种类方法的有机体系,是更有本质的理论。它对于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术巧。只有这样,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同志来说,对这些方法也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因为这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工作。
第二熟悉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会计学的质的规定性的,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费用、资金、营运资金、会计报表、合并报表、存货、递延资产、制造成本等。二是会计工作质的规定性,如会计本质、会计属性、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地位、会计任务等等。这些是最为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构成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会计发展理论是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从不同时期会计环境与会计实践、会计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的关于会计进化规律性的理论。比较会计理论是对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到的系统知识,其内容涵盖比较会计的概念与形成基础,比较会计的内容与方法、结论与建议等等。会计基本理论与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其中会计基本理论是主体,发展会计理论和比较会计理论是支撑,三者辩证地统一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财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学习这些理论,力争熟悉这些理论。因为这些理论是从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会计的一般规律。财会人员熟悉了这些理论,能够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此其一。其二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密切。会计实务必须得会计理论的解释和说明,才能得以继续维持;而会计理论也只有在解释和说明会计实务中得以验证。譬如,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业务是财会人员经常要处理的会计实物,正确处理跨期费用是均衡各期费用,正确如实计算成本的需要。之所以需要处理摊提业务,我们可以用继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给予解释和说明。为了考核各期的经营成果需要分清各期的费用,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标准来划分各期费用,已付但应由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要列为待摊费用,预计将要付出的费用应由发生之前各期负担的,要预先计提。财会人员熟悉会计理论,用理论对这两类实务作出解释和说明,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业务处理就不再是随意的、盲目的了,而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了。

第三掌握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应用理论是研究会计工作量的规定性的理论,它主要研究会计工作的运行规则及完善问题,对会计实务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会计应用理论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一是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的完善问题:二是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的存废问题。会计应用理论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具体化,是联系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应用理论与会计实务联系最密切、关系最直接、应用性最强的理论,而且包含许多政策性规定,对此,财务人员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熟悉阶段上,而要达到准确掌握和运用的程度。
2、善长计算机操作
笔、纸、算盘是传统会计工作的“老三件”,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这“老三件”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进入历史博物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络的开通,预示会计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的一场革命。事实上,电子计算机现在已部分地取代了笔和算盘,估计在财会工作中完全实现计算机化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尽管不少财务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的普及培训,但成效不宜高估,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用计算机打字和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水平上,与财务工作计算机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财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并能针对本单位、本企业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制程序、存储信息,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这不是过高的要求,而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如同现在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能运用笔记帐、利用算盘算帐的基本技能一样,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能当财务人员,可以说,这是关系到财务人员的“饭碗”、“椅子”和“票子”的大事。
3、能用外语交流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财会人员与外国同行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他们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种外语。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语言不通,只有依靠翻译才能进行交流。带翻译除了增加交际成本和极不方便外,还会因为翻译人员的气质、语言风格、讲话技巧、文化修养、会计专业知识与当事人的差异而影响交流效果。语言也是猎取新知识的工具。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要掌握国外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新趋势,不懂一种外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外国语言的人,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很难成为卓有成效的财会人员。一些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已率先在这方面向自己的员工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日本大企业伊藤忠商社从1978年开始,要求其全体职工都要在4年之内通过一定级别的外语考试,并逐步达到能用外语会话交流、撰写文章。松下商社和丰田汽车公司分别从1993、1995年开始,公司不再设翻译,要求全体职工无一例外地具有独立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能力。我们的财会人员,是单位和企业中重要的职员,从现在起,就要发奋砥砺、刻苦学习,尽快掌握一种外语,以开放的姿态、开明的形象步入世界,迎接会计国际化的挑战 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随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以“信息”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即便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也使中国社会信息化的车轮飞速转动。本文就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略陈管见。

一、概念界定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信息技术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滞后,信息化进程的起步也因此延迟了许多。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大约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信息化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不过,由于所处的物质基础、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尤其是在早期,中国学者在表述信息化概念时,比较普遍地将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完整的描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我国学术界有关信息化的看法整理概述如下:
1、“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说。所谓“3C”即指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此说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现代化、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这三化的统一。这是因为,信息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的现代化,还要有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否则就无法实现信息化。这种看法只注意到技术设备,强调技术设备决定一切,是典型的技术派的看法。
2、趋同说。此说认为,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正在走向一种“趋同状态”。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与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增长是信息化的根本标志。信息技术的趋同在计算机、电信和网络工业中的发展,即开关和发送的数字化、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网络智能的分散化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电信和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进入信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这种观点也只注意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3、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性总称说。此说认为,行为合理性是指人类活动按公认的合理准则与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指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消亡是处在广泛地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设备管理下进行的,而不是在仍较多地保留着手工或其他机器设备状态下进行。就技术而言,现代通信技术又是处在计算机控制与管理下实现的。因此,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计算机化是指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先进性与广泛性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观点仍然没有脱离技术决定一切的藩篱。
4、多层次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它包括多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化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考察,它指只有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之为信息化环境。这种观点已经注意到技术之外的内容,但表述还欠完整。
5、应用和推广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这种观点的着重点是信息技术,强调的是其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6、时间和空间转换中的新阶段说。此说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信息化将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革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社会而言,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演进的过程。
在上述对信息化概念的表述中,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是第六种观点,因为它关注到了信息化过程中,在技术之外的那些非常重要的非物质因素。不过,我们感到,对信息化这个概念的表述还可以更简略、更直截了当一些,即:信息化就是在信息技术革命催动下,以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以信息生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那么,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动态过程。
由于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同,信息化起点不同,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内容也不尽相同,因而它们各自的信息化过程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就像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与信息产业发达的日本、美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不一样,信息化的起点也不一样。对我们中国这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国家,这个过程很可能比较漫长。因此,在低水平的工业化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信息化之路虽然可以参考、借鉴日本和美国的信息化经验,但不能依样画葫芦,来个“拷贝不走样”。我们认为,中国的信息化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该大力发展作为信息化物质基础和支柱的信息产业,并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起飞和更新换代。因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问题是决定信息化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所以,中国的信息产业要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指出的那样: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再次,在进行技术革命的同时,应该把信息化看作是一场改变思想观念、增强信息意识的社会革命。因为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既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以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对中国这个由落后的或者已在衰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先进的信息文明并存的国家来说,信息化也应该是改变和消除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狭隘落后的思想意识,提升信息意识的过程。

二、差距分析

中国信息化进程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下半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应该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已大见成效。在2001年香港《财富》全球论坛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披露了中国社会信息化的主要成果和近期发展目标: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已提高到20、1%,电话用户总数超过2、3亿户,互联网用户达2250万户。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固定、移动电话网规模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5亿用户。而在此前不久,也有媒体报道说,中国信息化水平已进入了亚洲前十名。
毫无疑问,在短短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
何谓数字鸿沟?简单地说,数字鸿沟就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数字鸿沟。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人员曾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他们根据构造的信息能力指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数体系,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是世界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信息能力指数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行列,得分都不满10分。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更低,得分仅为6、17分,仅为美国的8、6%;就是与韩国和巴西相比,也分别只有它们的15、3%和40、2%。在进行比较的28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利用方面排在亚洲前列外,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只能忝列末位。
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数据表明: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美国在传统工业经济方面的差距虽然缩小了,但是在信息经济方面的差距却反而越拉越大。1995年至2000年,中国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平均每万人有88台电脑;美国电脑保有量1、641亿台,平均每万人拥有近5000台电脑,普及率是中国的55倍。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量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已经达到1、37亿人;1995年底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区别
1、定义和范围:现代农业是指使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其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的发展过程,包括政策、经济、科技、组织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旨在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和现代化发展。2、技术与方法:现代农业注重运用现代...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以前的农业和现在的农业对比)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它具有较强竞争力,是国民经济中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的特征包括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以及拥有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体系。3. 现代农业的先进性 现代农业不仅采用现代科技和设备,还注重经营理念和...

全球化对工业化国家的好处和坏处
3、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 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工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方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竞争力,使工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现代化的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
现代化的工业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首先,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工业生产,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出各种商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工业生产中,人们不断...

怎么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 二、科学 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1、科技革命推动劳动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劳动方式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

举列谈谈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工业方面 (1)生物技术被用来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粮食产量。(2)生物技术可以改善食品质量。例如,以淀粉为原料,用固定化酶(或酶菌)代替蔗糖生产高果糖糖浆,是制糖工业的一场革命。(3)生物技术也被用于开发食品品种。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单细胞蛋白为解决蛋白质缺乏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目前...

西游记法宝与现代科技
西游记中的法宝与现代科技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以下是一些例子:1. 孙悟空的72变与现代的生产线:孙悟空的72变可以变化成各种形态,类似于现代生产线上的灵活生产模式,能够快速切换不同的生产流程和产品。2.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与现代的X光线: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有着透视和识别妖怪的能力,类似于现代...

白酒酒曲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机械化生产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酒曲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这种方法的生产过程与手工制作法相似,但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操作都由机械设备完成。首先,将原料谷物清洗、浸泡、蒸煮,然后通过机械设备将蒸好的谷物与酒曲菌种混合均匀。接着,将混合好的谷物送入发酵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的发酵过程...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哪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作用:1.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世界科学史上科学与技术互相促进的例子 -
天魏健胃: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请举出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的两个例子. -
天魏健胃: 两个例子: 一、核能源发电; 二、太阳能发电; 三、风力发电;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举3个例 -
天魏健胃: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机器提供了蒸汽动力,推动了机器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成为机器的丰要动力,并广泛用于生活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突破,极力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 -
天魏健胃: 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 纳米技术 虽然分子计算机目前只是处于理想阶段,但科学家已经考虑应用几种生物分子...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
天魏健胃: 1.空间产业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亿美元的空间活动经费,为21世纪的空间产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包括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等空间商业活动和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洁净的太空特有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生产...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关于科技发展利大的事例 -
天魏健胃:[答案] 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我们要怎样来看待这样的利和弊了...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科技造福人类的例子? -
天魏健胃: 微创外科是一门现代化技术,它的出现大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用微小的创伤解决病痛,是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典型事例. 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抑制癌症并不难 ●在最近召开的2000上海市科技论坛的《环境与癌症》学术大会...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科学利大的事例6个以上 -
天魏健胃: 1、科学的发展让医学更加发达,使许多人脱离病痛;使科学的发展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2、 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 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younaxei -
天魏健胃: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的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型.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物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苏家屯区15744408777: 科技发展利大的事例(简短)
天魏健胃: 在古代,人们盲目信仰崇拜鬼神,认为人的一生是天定的,生老病死是天来掌控的; 在现代,人们经由过程科技的发展,证明了盲目信仰崇拜思想是不成取的,要经由过程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古代,许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力所不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