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 俗

作者&投稿:第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古族结婚有什么风俗?~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蒙古族婚嫁习俗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婚礼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娉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举行结婚等较为繁复的程序。

蒙古族婚嫁风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蒙古民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媾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就注意给儿子物色对象,得知谁家的姑娘在年龄、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儿子相当,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婚要带哈达、美酒、糕点等礼品。民间还有许多求婚的歌谣。求婚歌的词曲各地不大一样,但内容大致是相同的,词句真挚动人,曲调优美抒情,有浓烈的民族风味。
  方数次登门求亲,若女方同意就请喇嘛选定良辰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定亲的礼品叫茶礼,也叫茶的术斯、干术斯。术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结婚那天才用的,茶的术斯向姑娘讨价钱用的,规格比前者要低,为了面子上好听,所以也叫全羊。实际上就是一块砖茶作为全羊的代用品,礼轻而情意重。定亲礼送到姑娘家,要设定亲宴。去者以媒人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单数前往,这是通例。订亲宴也叫喝姑娘酒。从此以后,女方见了喝过姑娘酒的人一律称为"亲家"。席间要商定嫁妆、彩礼和娶亲的具体事宜。

  订婚后,若男女未到结婚年龄,男家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家请安问候。

  聘礼通常是以绸缎、首饰、箱子、柜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马、羊等牧畜为主。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九"是蒙古民族认为最吉祥的数字。蒙俗取其"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在婚礼问题上,女方从来不向男方索取"彩礼",而且还常常陪送很多嫁妆,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这种习俗至今还保留着。
  结婚日期,由喇嘛选择,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结婚前几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杀羊准备,打扫或新搭蒙古包,备下美酒、烟、制作或购买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学、马靴,通知亲友。结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紧靠长者(父母)的蒙古包,亲友的蒙古包由此往东排在一旁,作厨房用的蒙古包则扎在东北角最靠边的位置上。

  结婚那天,男家喜气洋洋,热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兴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一般是红锻结冠,或带"布里亚特"式的圆锥红缨帽,身着长袍,腰扎金黄宽带,脚登长靴,负弓带箭,腰间揣着哈达,显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装。一切具备,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举起酒杯,唱起了娶亲歌。

  新郎进屋后,先拜佛爷、火神,后向新娘父母献哈达、美酒等礼品,再向女家亲友呈鼻烟壶,并一一请安问好。岳父母以矫客来临,安为上座,以丰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时,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宾主高兴地为新人的幸福举杯祝酒、高歌。礼毕,姑娘、小伙子们耍笑新郎就开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别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断煮熟的羊脖子,为的是考验新郎的力气和智慧。为增加难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红柳棍或筷子。科尔沁争夺"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诗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亲。起程时刻快到时,新娘罩上鲜红的面纱,穿上桃红色的蒙古袍,腰扎宽阔的绿绸带,足蹬长统马靴,显得分外健美。在送亲的祝酒声中,新娘乘马绕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姐妹们痛哭流涕,互相诉说慈爱、感恩、友谊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母亲常常边哭边唱,父亲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们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亲队一起,登程出发。新娘总是姗姗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会被人笑话。娶亲队和送亲队都想抢先到男方家,双方在路上都尽情驰骋,互相追逐戏逗。

  娶亲到家新郎新娘下马前,先绕蒙古包走三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忠贞不渝,象征着婚后生活的兴旺、幸福、纯洁。新郎新娘先拜佛爷、灶神。拜灶时,先在灶里燃起红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还要压着新娘的袍子边,以示男贵女贤;同时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处,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处,手携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离。再拜父母、拜亲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见互献洁白的哈达,互呈鼻烟壶,新郎也向新娘的亲友礼拜。
  礼成后,举行宴会,招待亲友。一般是摆整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上前敬酒。大家无拘无束地畅饮,一面跟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歌唱。

  欢乐往往延续两三天,之后,大家给厨师敬献哈达等礼品。宾客陆续告辞,主人决不让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饼、糖果。女家送亲的人起程时,男家要隆重设宴款待,表示饯行。临上马或上车前,男家还给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

  婚后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亲(回门),住一、二宿后,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几日。婚礼后一个月头上,有的讲究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对月"。"住对月"期间新娘亲手做许多新鞋,回来后一一送给公婆、长辈、近亲、以示媳妇的心灵手巧和孝顺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缝衣做饭外,还要挤牛奶,照顾老弱幼畜,拣柴拾粪;男子处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并取得其同意。《马可波罗游记》中写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它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男人对妻子的忠诚也很令人钦佩。------,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和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蒙古民族不重男轻女,幼儿无论是男是女,都一样喜爱一样看待。

  家庭财产,过去的贵族多半是长子继承,贫民通常是幼子继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礼欢乐而有趣,各地变化多姿,各呈异彩。古老传统的婚俗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着,那些名目繁多叩头跪拜,宗教色彩已渐消失,但是定亲、成亲以及一些欢乐有趣的婚礼仪式仍然保留着。

  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蒙古民族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杂婚过渡到个体婚制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婚制变化。但婚姻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而不能不带有不同社会制度影响的痕迹。

  在历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抢婚(掠夺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纪到十二世纪期间,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关于聘婚、许婚有许多记载。元代前后,聘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纪,掠夺婚并不少见。《蒙古秘史》中也速该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诃额伦夫人的结合,就是正在打猎的也速该遇见另一部落娶女归来,见其颜容无比,便抢来为妻。在战争中掠夺婚则更不胜数。1202年击灭塔塔儿后,成吉思汗下令:"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气所余者。"塔塔儿的成年女子多被掠来成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减少了,消失了,为聘婚所代替。但人们仍不忘其旧,把象征性的抢婚形式,作为一种结婚习俗接收过来。男女双方同意,并交换过聘礼以后,新郎在亲属及年轻朋友的陪同下,骑马来到新娘的毡包,这时新娘被她的女友们团团围着。照例新娘不是被领走,而是从她的女友手中被抢走,她喊着、挣扎着;那些强壮的小伙子们却灵巧地把他驾走,驰向新郎的毡包。这些实质已不是抢婚,只是一种婚俗形式。

  表亲婚
  蒙古民族实行族外婚制,禁止血亲结婚,但不限制姻亲结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巴特就打算从铁木真舅族诃额仑母家,斡勒忽讷兀惕百姓处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禅,聘了其女布儿帖才没有去成。到了现在这种表亲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赘婚",有的是"服役婚"。《旧唐书 室韦传》载:"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不过,正如《蒙古秘史》所载:"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可见人们当时并不十分赞同。

  转房婚
  加宾尼的《蒙古史》和《三国志东夷传》都有记载。这种"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权制氏族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结合(民间称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钱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为全家所赞佩,不忍相离。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遗子受继母气,而姐夫与小姨结合成妻姐妹婚。

  买卖婚
  元明清,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聘婚制也就成了买卖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礼给女家,女家无任何礼品答谢。对彩礼多少,女方总是讨价还价,争来争去,其婚约应说是买卖式的。这种婚姻是以男方相当数量的财物为代价取妻成亲的。这种财物实际是卖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数都是用牛、马、羊为聘礼的,也有的用金银首饰、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讲究陪送嫁妆。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们专门查数,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妆。

  抱斧婚
  这是奴隶制社会遗留下的一种婚制。它始于何时不详,没有文献记载,但直到清末还存在这种婚姻。它规定,府内女奴如违犯府规,就强行叫她抱斧成亲。成婚仪式是,她怀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着猪槽子、塔头墩子,意为愿她终身成为王宫的奴隶。实际上,这是封建王公对女奴的一种示威性惩处。据说哲里姆一带也有与碾子成亲、抱鸡成亲的,形式虽异,实质相同。

  除上述诸种婚制外,也存在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体相同的婚制(如童养婚、指腹婚----),不一一赘述。

献哈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蒙古民族的婚礼别具一格,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透过热闹有趣、异彩纷呈的一幕幕情节仪式,感知一个富于游戏精神的民族灵魂。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原始社会,两性的概念不是个体的概念而是集体的概念,原始群体由族内婚制过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产生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婚姻的两合组织构成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媾合逐渐形成某种规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和某种特定的习俗。婚礼不仅仅是向社会宣布男女的结合,而且表明男女双方维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别看重婚礼。蒙古民族的婚礼始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具风韵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传统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几十年的事,但在礼节上多少还保留有传统的痕迹。
丰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的演变,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小、繁简之程度以及具体方式等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发展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http://www.muper.com.cn/jiehunbaodian/wuhanjiehun/wuhanjiehunxisu/200808/22-26371_2.html


永昌县15839626231: 介绍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
蠹陈泰托: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族婚俗是什么样的? -
蠹陈泰托: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

永昌县15839626231: 内蒙古地区婚礼都有哪些习俗与传统? -
蠹陈泰托: 蒙古族婚礼习俗 娶 亲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姑娘咋结婚 -
蠹陈泰托: 蒙古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
蠹陈泰托: 蒙古族的婚礼蒙古族传统婚礼是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仅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史话、一部传说.大体有这样几个程序. 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波荡漾、青翠欲滴,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成群牛羊...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人是怎么举办婚礼的 -
蠹陈泰托: 蒙古人在举办婚礼时,仪程主要分三大部分: 其一,婚礼的头一天,要举行几个仪式,包括:①送“夏嘎托”、“佐斯”和献整羊肉;②摇包;③系腰带、挂碗袋. 其二,婚礼仪式包括:①改头饰;②驮嫁妆;③送亲;④拜天神;⑤拜岳父母和公婆;⑥ 喝新娘茶 其三,婚礼之后的仪式包括:①揭幕礼;②回门.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族礼仪中的婚姻食俗有哪些?
蠹陈泰托: 蒙古族婚筵充满戏剧色彩.婚庆筵席有两种,一是许婚筵,一是迎亲筵. 许婚筵,在... “沙恩”,俗称“嘎拉哈”.筵席一开始,这块象征吉祥的、新郎必须带回去长期保...

永昌县15839626231: 新疆阿克苏蒙古族婚姻习俗是怎样的? -
蠹陈泰托: 婚姻:蒙古族同姓不婚. 还须由喇嘛以生辰查看经典进行“合婚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婚姻多由父母方父母或其亲戚带上白酒等礼品去女方家中求婚.订婚时,男方带上自制的奶酒、一只熟羊和其他礼品,到女方家中,先敬哈达,再致订婚词,...

永昌县15839626231: 蒙古人结婚前一天干嘛 -
蠹陈泰托: 蒙古婚礼习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

永昌县15839626231: 民族礼仪中的蒙古族婚俗时间有哪些要求吗?
蠹陈泰托: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 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 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 举办婚礼的好日子一般定在冬天,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 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 一直到东方发白.接亲的队伍这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迸发. 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 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 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一一行磕头礼 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