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了解两晋南北朝的,知道温峤的简介吗?

作者&投稿:能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谁了解两晋南北朝的,知道王浚的简介吗?~

王浚 简介
206~286 西晋名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人。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后受车骑将军羊祜赏识,转为车骑从事中郎。西晋泰始八年(272),任广汉太守时,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迁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祜荐其留镇益州(治今成都),旋加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王浚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一支强大水军,在灭吴之战中起了重大作用。咸宁五年(279),上书请速攻吴。时镇南大将军杜预亦上表请即伐吴。遂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浚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今宜昌东南、枝城、松滋东北、鄂州)。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今南京)。又临机果断,领军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见晋灭吴之战)。因灭吴功勋卓著,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六年,转抚军大将军,加特进。卒年八十。from:http://post.baidu.com/f?kz=102702784
关于西晋王浚的问题王在田

这个问题非常好(让我这样不关心政治的人在这个版有用武之地了:),这俩不是同一个人。

被石勒大摇大摆找上门、拿下、斩首的糊涂虫的确是王浚。晋书列传第九 王沈列传附其庶子王浚传:

浚字彭祖。母赵氏妇,良家女也,贫贱,出入沈家,遂生浚,沈初不齿之。年十五,沈薨,无子,亲戚共立浚为嗣,拜驸马都尉。太康初,与诸王侯俱就国。三年来朝,除员外散骑侍郎。元康初,转员外常侍,迁越骑校尉、右军将军。出补河内太守,以郡公不得为二千石,转东中郎将,镇许昌。

及愍怀太子幽于许昌,浚承贾后旨,与黄门孙虑共害太子。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寻徙宁朔将军、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于时朝廷昏乱,盗贼蜂起,浚为自安之计,结好夷狄,以女妻鲜卑务勿尘,又以一女妻苏恕延。

可见王浚的老妈被贵族王沈诱奸,生下私生子王浚,遭到王沈歧视,多亏王沈死得早,王浚时来运转承嗣袭爵。八王之乱时王是个闲散京官,参与政治斗争而获得兵权出镇河朔,与当地崛起的鲜卑族结好,天下大乱后俨然成为一方诸侯。

下场跟三国时的韩馥差不多,自己引狼上门,把假意卑躬屈膝的石勒请到军中,立即被石勒逮捕并斩首于襄国。

【 在 ggrr (石头河没水啦) 的大作中提到: 】

先前征东吴的主力统帅叫王浚,后来匈奴入侵,在北方继续战斗的也有一个叫王浚的,后

来被石勒杀了,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啊?

至于征东吴的那个叫王浚,浚通浚,但为了区别一般写作浚。

晋书列传第十二 王浚列传:

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

又晋书列传第四 羊祜列传:

会益州刺史王浚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浚又小字阿童,因表留浚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

可见所述为一人,但其人本传用浚,故以“王浚”传世。

幸亏有你这个问题,我才知道浚通浚,以前一直读瑞,多谢你的问题纠正了我的别字。

  刘牢之(?~402), 中国东晋名将。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北府兵将领。出身将门,面紫赤色,有神力,骁勇善战。
  东晋太元二年(377年),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建立了一支军队,刘牢之以骁勇应募,初任参军。太元四年(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四年,随谢玄在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一带击败前秦军的进攻,升鹰扬将军、广陵相。
  383年,淝水之战时,他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初战告捷,对整个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他因功晋龙骧将军、彭城内史。384年,随谢玄乘势北伐,刘牢之一度追到邺,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曾致力于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浙东农民起义军。
  淝水之战后,东晋朝廷内争复烈。兖、青州刺史王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荆州刺史桓玄等为争夺朝权,都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讨王国宝,以刘牢之为军府司马。次年,司马元显收买刘牢之,击溃王恭后,刘牢之任征西将军,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和晋陵诸州军事。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随即投降桓玄。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桓玄称帝后,为翦除北府兵将领,削夺刘牢之兵权,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刘对他们先靠后反,反复无常,致使将佐逐渐离散。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投降桓玄已人心丧尽,众叛亲离下北逃至新洲,其子刘敬宣失期未至,刘牢之以为事泄,遂夜间自缢林中。刘敬宣投奔高雅之。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是温羡的弟弟温襜之子。太原祁县 (今山西祁县)人,东晋政治家。初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举秀才。司徒辟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刘琨请为平北参军,随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录军事,又随府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西晋末年,匈奴、羯人横行中原,温峤与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之相持。晋元帝即位,除散骑侍郎,历王导骠骑长史,迁太子中庶子。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王敦请为左司马,入补丹阳尹,加中垒将军持节都督安东北部诸军事。敦平,封建宁县公,进号前将军。晋成帝即位,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苏峻平,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卒赠侍中大将军,使持节,谥曰忠武。有集十卷。
  [编辑本段]生平
  温峤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生于并州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于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卒于武昌。温峤一生主要事迹,依时间先后,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一)从太康九年至建兴四年(288—316年),早年抗胡斗争。
  温峤起家官为都官从事。都官从事是司隶校尉的属官,“主察百官之犯法者”。史载当时“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温峤由是知名,而庾敳反而更加器重温峤,认为温峤“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后来的事实证明,庾敳的这个预见是正确的。不久温峤又举秀才,辟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
  此后温峤一系列升迁差不多都与平北大将军刘琨有关。刘琨赏识温峤除因其道德才能外,可能还与峤系刘琨姨侄这层特殊的姻戚关系有关。温峤从平北参军起随琨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建兴二年,峤为刘琨假守左司马,都督上前锋诸军事”,后又随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这一时期温峤最重要的活动是抗击北方胡族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永嘉丧乱,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族进逼中原,攻城屠邑,残害生灵,广大汉族人民纷纷自卫反抗。刘琨就是当时北方抗胡斗争的一面旗帜。温峤作为其掾属,在讨击刘、石的一系战斗中屡建战功,为琨倚重。“于时并土荒残,寇盗群起,石勒、刘聪跨带疆场,峤为之谋,琨所凭恃焉。”温峤成为北方抗胡前线的名将之一。
  (二)从建武元年至大兴四年(317—321年),奉使劝进,建拥立之功。
  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愍帝被俘,西晋覆亡。次年三月刘琨、段匹石单 遣左长史、右司马温峤及散骑常侍、清河太守荣邵等奉表及盟文劝晋王司马睿即帝位。临行前刘琨对温峤说:“昔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誉江南,子其行乎?”对温峤寄予厚望。同年六月,温峤等携表至建康,慷慨陈辞,深得司马睿器重,并且“王导、周顗、庾亮等皆爱峤才,争与之交”。温峤从此留在江南,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一年他才30岁。
  元帝即位,以温峤为散骑侍郎,后历王导骠骑长史,迁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职如侍中,乃太子身边亲近之官。因其主掌侍从太子左右,献纳得失,备切问近对,故有晋一代“皆以俊茂者为之,或以郡守参选。”温峤深得时为太子的明帝司马绍信任,“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并与司马绍以及当时侍讲东宫的庾亮结为布衣之交。温峤极尽规谏之职,献《侍臣箴》,劝导太子“不以贤自臧,不以贵为荣”,“屏彼佞谀,纳此亮直”。太子欲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温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又曾谏太子马射,告诫太子勿“纵一日之娱,忘万代之基。”司马绍继位后能有所作为或与温峤早年谏导有关,而温峤后来在明帝朝备受重用更当与这段仕历密切相关。
  (三)从永昌元年至太宁三年(322—325年),平定王敦之乱。
  东晋政权是在琅玡王氏等大族的扶持下建立的,以琅玡王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握有军政大权,直接威胁着封建皇权。为改变主弱臣强不利局面,元帝有意引刘隗、刁协等人为腹心,推行“以法御下”政策,限制大族势力,加强皇权,导致与琅玡王氏的关系日趋紧张。元、明两朝握有重兵的王敦先后两度举兵内乱,就是这种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
  永昌元年(322年)一月,王敦以诛刘隗、刁协,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反叛。在这次乱中,温峤一开始似乎并没有看清王敦篡晋的政治野心,他曾对周顗说:“大将军(王敦)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对王敦还抱有一定的幻想。所以当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太子欲亲自帅兵决战时,温峤极力谏止:“臣闻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如何万乘储副而以身轻天下!”但是当王敦攻入建康,欲诬以不孝之名废黜太子,动摇晋室根本时,温峤真正看清了王敦的险恶用心,挺身回护太子:“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以礼观之,可称为孝矣。”挫败了王敦废立取代的阴谋。
  不久,元帝在忧愤中死去,明帝即位。温峤拜为侍中,“机密大谋皆有参综,诏命文翰亦悉豫焉”。又转任中书令。中书令典掌机要,多承宠任,职权更重。温峤在中书令任上可能时间不长就上疏谦辞:“臣才短学浅,文疏不通。中书之职,酬对无方,斟酌轻重,岂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王敦对温峤颇受明帝亲倚甚为忌恨,故请其为己左司马,欲拉拢温峤。温峤在对王敦劣行谏止不果的情况下,“乃缪为勤敬,综其府事,时进密谋以附其欲”,既保护了自己,又取得王敦的信任。值丹阳尹缺,王敦表请温峤为丹阳尹以便在朝廷为己通风报信。温峤设法顺利还都后向明帝尽奏王敦逆谋。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果然再次举兵作乱。这一次王敦的矛头直指向温峤,并发誓要自拔温峤之舌。与永昌元年不同的是,王敦最后以兵败身亡而告终。
  在平叛过程中,温峤功不可没。首先温峤在乱前提醒朝廷预先防备,“又与庾亮共画讨敦之谋”,使讨伐有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温峤直接参预指挥讨伐战斗,受命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当王含乱军主力进逼秦淮南岸时,温峤果断决策,“烧朱雀桁以挫其锋”,为等待援军到来争取了时间;再次温峤军纪严明。当他率众击败乱军,命刘遐等追击王含、钱凤时,“刘遐军人颇纵虏掠,峤责之曰:‘天道助顺,故王含剿绝,岂可因乱为乱也!’”对于温峤在平定王敦之乱中作用,《资治通鉴》卷92明帝太宁二年胡注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敦遥制朝权,其所甚害者如郗鉴、温峤,终不得以肆其毒,以此知建康纲纪尚能自立也。”
  王敦乱平,温峤以功封建宁县开国公,邑一千八百户,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当时王敦僚属因预乱依制应禁固,温峤则疏请原其佐吏,这无疑有助于乱后政局的稳定。太宁三年闰八月,明帝病重,温峤以丹阳尹身份与司马羡、王导、郗鉴、庾亮、陆晔、卞壸七人共同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成帝。历史再一次把温峤推向东晋政治舞台的前沿。
  (四)从咸和元年至咸和四年(326—329年),平定苏峻之乱。
  成帝继位后外戚庾亮执掌朝政,他提倡法治,主张集权,再次激化了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当时庾亮最为疑惧的是据上流有威名的荆州刺史陶侃和握强兵藏匿亡命的历阳内史苏峻。咸和元年八月庾亮派他的“布衣之交”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作为朝廷外援西防陶侃。同时庾亮又不顾众臣强烈反对,强征苏峻回京借以削夺其兵权。苏峻不从,遂联合对庾亮不满的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咸和二年(327年)十月,一场新的动乱爆发了。如果说温峤在平定王敦之乱中与诸将平分秋色的话,那么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中温峤则是关键的核心人物。正如本传所说:“时陶侃虽为盟主,而处分规略一出于峤。”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十分公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预准备,首倡赴难。庾亮下诏征苏峻,温峤在“累书止亮”不听的情况下,“欲帅众下卫建康”,但庾亮却去信阻止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让温峤按兵不动。咸和三年春正月,温峤不顾禁令,移军寻阳,随时准备入救建康。二月,建康失守,庾亮逃奔寻阳。寻阳成为援军讨伐苏峻的大本营。
  2、高瞻远瞩,力推盟主。温峤、庾亮讨伐苏峻决心虽然坚决,但以江州之力恐难平乱。故温峤接受了其从弟温充建议,力推位重兵强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但陶侃却因当初明帝遗诏未受顾命而怀恨在心,故以“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为由推辞。温峤固请之,陶侃才勉强同意,后又中途变卦召还先行出发赴难的军队。温峤再与陶侃书,恳请陶侃“进当为大晋之忠臣”,“退当以慈父雪爱子之痛”,共救社稷之难。于是陶侃、温峤联军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温陶联盟使讨伐有了强大的军事保证。
  3、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咸和三年五月,陶侃军至寻阳。当时传言陶侃可能要杀庾亮以谢天下,这样势必会影响联军团结。庾亮自己也心怀恐惧。温峤出计让庾亮主动去陶侃处谢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陶侃遂与庾亮、温峤同赴建康救难,避免了联军因内部不和导致分裂的危险,为后来诸军同心协力平定叛乱创造了条件。
  4、辞严义正,挽劝陶侃。尽管联军人多势众,但因苏峻乱军骁勇善战,以致建康平叛战斗并不顺利。温峤累战不胜,军中乏食,向陶侃借粮。陶侃不肯借粮,并为保存实力竟然提出要撤军西归。平叛伟业有可能因此半途而废。温峤恳辞挽留,并严正指出:“今之事势,义无旋踵,譬如骑虎,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返,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又经诸将劝说,陶侃“乃分米五万石以饷峤军”。后峤将毛宝烧苏峻粮地,陶侃才决定留下继续与温峤并肩战斗。
  5、创建庙、台,激扬斗志。当联军与苏峻相持不决之际,温峤创建行庙,广设坛场,并“亲读祝文,声气激扬,流涕覆面,三军莫能仰视。”对于鼓舞士气,效死决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苏峻因醉酒坠马被杀,温峤又立行台,布告天下,至者云集,为最后胜利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咸和四年二月,联军攻克石头城,奋威长史滕含(《资治通鉴》卷94成帝咸和四年条记为建威长史滕含部将曹据)抱成帝奔温峤船。历时一年四个月的苏峻之乱终于被平息。
  咸和四年三月因平苏峻功,温峤拜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达到了他政治生命的顶峰。当时朝议欲留其辅政,但温峤“以导先帝所任,因辞还藩。”再次体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可贵精神。
  咸和四年(329年)夏四月,在江州治所武昌,温峤因拔齿中风而卒,年仅42岁。[1]
  [编辑本段]轶事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多则有关温峤的轶事,摘录四则如下(第一则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后三则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1.温公却扇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2.温太真输赌
  温太真位未高时,屡与扬州、淮中估客樗蒱(古代玩类似掷色子之类的游戏),与辄不竞。尝过,大输物,戏屈,无因得反。与庾亮善,于舫中大唤亮曰:“卿可赎我!”庾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
  3.温公喜慢语
  温公喜慢语,卞令礼法自居。至庾公许,大相剖击。温发口鄙秽,庾公徐曰:“太真终日无鄙言。”
  4.饮酒弥日
  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卫往温许,亦尔。[2]
  [编辑本段]评价
  纵观温峤一生,从早年抗胡斗争、奉使劝进,到平定王敦、苏峻之乱,可谓“功格宇宙,勋著八表”。
  《晋书》史臣赞颂温峤“辞亲蹈义,申胥何以尚焉!封狐万里,投躯而弗顾;猰窳千群,探穴而忘死。竟能宣力王室,扬名本朝,负荷受遗,继之全节。言念主辱,义声动于天地;只赴国屯,信誓明于日月。枕戈雨泣,若雪分天之仇;皇舆旋轸,卒复夷庚之躅。微夫人之诚恳,大盗几移国乎!”这是温峤一生辉煌业绩的真实写照。
  陶侃在温峤卒后亦上表称赞温峤:“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此乃陶侃肺腑之言。
  温峤二次救晋室于危乱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异行能”,深受民众爱戴,在他死后“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可见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1]
  [编辑本段]墓葬
  温峤墓位于南京北郊郭家山西南麓,是一座大型单室穹窿顶砖构墓葬。墓葬发现于2001年2月中旬,墓葬由斜坡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甬道内设一道木门,砖室全长7.49米。墓葬尽管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金、琥珀、铜、铁、石、瓷、陶等质地文物80余件。最为珍贵的是墓室前部发现的一块近方形砖质墓志。墓志隶书,竖行左读,凡10行104字。录文并标点如下:
  祖济南太守恭,字仲让,夫人太原郭氏。父河东太守襜,字少卿,夫人颖川陈氏,夫人清河崔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始安忠武公、并州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温峤,字泰真,年四二,夫人高平李氏,夫人琅玡王氏,夫人庐江何氏。息放之,字弘祖。息式之,字穆祖。息女胆。息女光。
  温峤墓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墓主身份明确、地位最高的东晋勋臣墓葬。[1]
  [编辑本段]世系
  先祖:温序(次房)
  ……
  高祖:温恕
  曾祖:温恢
  祖:温恭(仲让)
  父:温襜(少卿)
  自身:温峤(泰真)
  子:温放之(弘祖)、温式之(穆祖)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是温羡的弟弟温襜之子。太原祁县 (今山西祁县)人,东晋政治家。初为司隶都官从事,后举秀才。司徒辟东阁祭酒,补上党潞令。刘琨请为平北参军,随府迁大将军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录军事,又随府迁司空右司马,进左长史。西晋末年,匈奴、羯人横行中原,温峤与刘琨死守并州一隅,与之相持。晋元帝即位,除散骑侍郎,历王导骠骑长史,迁太子中庶子。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王敦请为左司马,入补丹阳尹,加中垒将军持节都督安东北部诸军事。敦平,封建宁县公,进号前将军。晋成帝即位,代应詹为江州刺史,持节都督平南将军,镇武昌。苏峻平,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卒赠侍中大将军,使持节,谥曰忠武。有集十卷。

陶侃在温峤卒后亦上表称赞温峤:“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此乃陶侃肺腑之言。

温峤二次救晋室于危乱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异行能”,深受民众爱戴,在他死后“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可见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通常被简称为“魏晋南北朝”,而不是“蜀晋...
南方的东晋,也被刘宋取代,后经历了齐,梁,陈的更替,称为南朝,加之北方的北朝这一时期称之为南北朝。所以,不能简称为“蜀晋南北朝”或“吴晋南北朝”,因为概念是不一样的。 魏晋南北朝的概念,时间段上晚于也短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后来魏被西晋司马氏代替,数年后,...

百家讲坛有没有讲五代十国或者南北朝的啊!!
百家讲坛没有讲五代十国的,那个时代太混乱,是大崩溃、大分裂、大融合、大统一的时代。有讲南北朝的。2015年4月8日,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风云南北朝之符坚》,共12集。《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每周一至周日11:42播出...

谁了解魏国统一三国到隋朝建立这段时间的历史?
回答:魏国大将军司马昭于263年派兵灭蜀国,他的儿子司马炎废去魏国皇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晋朝,于280年派兵灭了吴国,统一天下,史称西晋,后五胡乱华,灭了西晋,晋朝皇族南迁,在南京建立东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合成两晋南北朝,后又隋朝重新统一天下

有谁了解两晋南北朝的,知道杜预的简介吗?
杜预的简介,自己看吧。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6677.htm#1

三国魏晋南北朝人物国家关系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

晋朝是谁建立的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因晋朝皇室姓司马,所以又称司马晋。晋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晋(266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合称“两晋”,共154年。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为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为建康(...

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晋朝?
而南方的晋室,因为是士族联盟为了自保组建的政权,(司马家只是南北士族妥协的产物而已),所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由门阀垄断的政权,他们将九品中正制发挥到极致,以门望高低作为入仕的基准。垄断着政治的门阀们,不断扩大其经济效益,收纳更多的私户,兼并更多的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在历史中不受重视?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文化上,魏碑体、龙门石窟等都是那时候出现的。北魏有两个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物:北魏孝文帝和冯太后。楼主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北魏以后,北方分裂,北方同南方一样,又陷入战乱,统治集团腐化,北周末帝年幼,被杨坚篡夺了帝位。

谁能细数一下晋代门阀及各自起源?
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大家给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奇人异事(鬼怪的)
本人最近急需要魏晋南北朝的这一个时代的有些资料,想要了解这个时代。 奇人异事都可以,最好是鬼怪的。据说这一个时代是个鬼怪蛮多的时代,当然这是个传说。不过本人对此感兴... 本人最近急需要魏晋南北朝的这一个时代的有些资料,想要了解这个时代。 奇人异事都可以,最好是鬼怪的。据说这一个时代是个鬼怪蛮多的...

三原县15124299525: 东晋时期著名将领忠武大将军温峤生平简介有哪些呢?
乾刘优宁: 315年(建兴三年),刘琨任司空,升温峤为右司马

三原县15124299525: 想知道晋国的名人有哪些 -
乾刘优宁: 晋国的赵简子先生(赵鞅),是六卿里边最得意的一个.他爷爷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作为名门之后,赵简子恢复祖上的荣耀,出人头地,就弄了生铁480斤,把从前执政官范宣子先生的刑书铸刻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国的第一部成文...

三原县15124299525: 文言文<<温峤娶妻>>谁知道??? -
乾刘优宁: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

三原县15124299525: 魏晋中的温峤,他的资料中有“有集10卷”谁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这10卷文章 -
乾刘优宁: “有集10卷”是晋书中的说法.但就像诸多历史典籍一样,已经不可考了.现有的对温峤的研究主要依据的是 晋书 和 世说新语

三原县15124299525: 有谁知道四景回文诗的起源和发展史? -
乾刘优宁: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以久.现在可见到的回文诗,以苏伯玉妻《盘中诗》为最早..「旧说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实为谬误.温峤为东晋元帝(317-320)时人;苏蕙为苻秦时人(公元351年苻秦建国);苏伯玉妻为西晋初年人;故应以苏伯玉妻...

三原县15124299525: 才子佳人谜为媒的故事是怎样的?
乾刘优宁: 晋代有个叫温峤的才子,进京赶 考.一天,投宿在一户人家.这家只有母女二人,女儿长得如花似玉.老 妈妈也非常热情地安排他休息.温峤一进屋看见墙上有一副 字谜...

三原县15124299525: 知道”温”姓的人的来源和分布吗谢谢 要真实的 -
乾刘优宁: 温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她诞生于夏末商初的古温国,国人以国为氏,距今约3690年.温姓在我国当今姓氏中,排列第114位,有人口160余万,占汉族人口的0.14%. 温姓的起源 据《史记·夏本纪》载,夏代太康年间,太康不恤民事,疏于政...

三原县15124299525: 关于字谜的故事有哪些?
乾刘优宁: 1、苏东坡问路苏东坡去拜访一位朋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他犹豫了,不知该往左... 5、才子佳人谜为媒晋代有个叫温峤的才子,进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个前不靠村后不靠...

三原县15124299525: ——敏锐.成语 -
乾刘优宁: 目光敏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