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匪是什么人 具体一点的

作者&投稿:严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北捻子军是什么?谁能具体解释一下?~

捻军
(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夏代:妹喜

传说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妃子。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这在全国人口还没有北京市海淀区人那么多的夏朝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商代:妲己

著名的商纣王的妃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但传说多为不可信,尤其《封神演义》,更将其化为“九尾灵狐”,扯得神乎其神。据估计妲己应该和妹喜差不多,都是超级美女,进宫之后纵情声色,导致国王们不理朝政且严重肾虚,同时国家的各种矛盾在当时恰巧又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纣王据说本来还是很有本事的。据说他力大无穷,刚刚当王的时候很有进取心,东征西讨,打仗很厉害。可惜,一旦误入歧途,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周朝:褒姒

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那个从来不笑的美女。《东周列国志》把她的身世说得很神奇,但是实际上估计也就是“褒”部落的一个美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献给了周幽王。个人认为这个褒姒应该比妹喜妲己要强,历史上没有很强调她的“纵情声色”,而所谓“烽火戏诸侯”则完全因为周幽王这个老色鬼自己发*,看人家不笑就非要逗人家笑,最后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开超级大玩笑来逗人家乐。虽然证据不足,但我还是觉得这一定不是什么褒姒要灭亡周朝的“阴谋”,她不笑估计是性格本来如此和而又身处危险的境地所导致,而周朝的灭亡和这之前不久周厉王造成国家动荡元气尚未恢复加上幽王身边汉*作乱所至。谁之过?臭男人之过。所以,我们得到的教训是:不要总向MM发*,不然你会死得很难看。

春秋:西施

从某个角度说,西施是“英雄”,属于“地下党”那伙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从吴国的立场来看,西施就是处心积虑的“红颜祸水”了。夫差的灭亡和她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当然夫差在战略决策上在战争指挥上犯下了更加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夫差没有最后灭亡越国,西施的枕头风就有巨大作用了。还有,吴国人在当时在人种上更接近“华夏”人。越国在人种上属于马来人越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越南国史》(越南人自己写的)就奉勾践为自己国家的祖宗。所以呢,这个西施也是有“干涉中国内政”的嫌疑的……

西汉:吕雉

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吕后其实并没有像前四位一样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国家灭亡,但她在世的时候压制刘家,扶植吕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古人最重视“家族统治”而非常反感媳妇家“篡位”,所以吕后当然要算非常有代表性的“红颜祸水”。另外,吕后手段也太过歹毒,从她对待刘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来。据说吕后等刘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脚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聋双耳,割掉舌头,扔到厕所里做“人彘”。真是残忍,让人难以接受。

三国:貂蝉

性质同西施差不多。虽然董卓是借她的力除掉的,但是她当然也是一个处心积虑破坏人家家庭和睦、政局稳定的一股祸水。当然,如果《三国演义》里面凤仪亭那段历史真的存在的话,貂蝉主要还是被人利用:这祸仍然要算男人惹的。

晋朝:贾南风

这贾南风应该是所有列举出来的“红颜祸水”中长得最丑的一个了。史载,贾后个子很矬,脸色青黑,眉后有一疵,其丑无比。可是她阴辣险毒,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插一句嘴,说说她的丈夫——晋惠帝司马炽。这人是个著名的白痴。有一次他看到青蛙叫,就问:这些青蛙给公家叫,还是给私家叫?(估计他要发工资)还有一次,人家报告:某某地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他问:为什么?答:没粮食。白痴说道:真弱智啊,没粮食,他们不会去吃肉么?那就饿不死了。这样一位白痴,当然斗不过贾后了。贾后把他治的对她服服帖帖,白痴皇帝对她又害怕又喜欢(鬼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恐龙),以致很少去“临幸”别的女人。

贾后虽然很丑,但是奇妒无比。有一次她听说某妃子怀孕了,居然挺着长戟当飞镖把人家捅死了!同时,这个贾后也内行不修,宠爱“美男子”,搞得短暂的晋朝乌烟瘴气。这还不算,她对政敌也是心狠手辣,频繁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拉了这个灭了那个,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可见这个贾后是多么可恶。

但是,细一想,贾后能干出这些事情来,和男人们的“发*”有直接关系。首先,是杨骏“发*”把她弄上来的,以为这个女人好控制,结果不但没有控制人家,反而让人家把自己的命“控制”了。其次,她的丈夫也太过白痴,如此白痴的一个男人,怎能管好家务,更别说国家了!再者,贾后身边也围绕着很多“*货”,为之出谋划策,甚至出兵出力助纣为虐,这不是发*么?

唐代:杨玉环

杨玉环大家最熟悉了,就是杨贵妃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得。而由于她的美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唐玄宗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玉环的受宠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杨贵妃当然是“红颜祸水”了。

虽然一般都认为唐玄宗是被杨贵妃“害了”,但我看这个罪过还是唐玄宗本人要大得多。安史之乱首先应该归罪的就是天宝时候唐玄宗的宠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杨贵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宠幸她,但是假如换了一个美女,唐玄宗还会不会干出那种宠爱美女不理政事的情况呢?我看当然会!古代的皇帝,无论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个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儿子?只不过他们那时候各种矛盾还不尖锐,没有因为宠爱女色而直接亡国罢了。这么说来,像杨玉环、妹喜、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释了:这个错误80%以上要归罪于那些好色的男人!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不会被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也不会成为国家破败的导火索!所以,危害最恶劣的,是男人的好色!

明朝:客氏

这个人大家不太熟悉,我多说一些,详细介绍一下。客氏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她的搭档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客氏是河北农妇,18岁就被选进宫给小皇子做奶娘。这个客氏一定深谙儿童心理学,朱由校小时候被这个客氏哄得离不开,一离开就大哭大闹不止,不吃不喝。后来客氏凭借着小皇子——小皇帝对自己的感情,一步步掌握了后宫。同时,宫里新崛起了一个太监——魏忠贤。他和客氏一样,会笼络校皇子得心,也能使用手腕,想尽各种方法让小朱玩,最后根本离不开他了。

客氏同魏忠贤一拍即合,居然搞起了“对食”(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的夫妻关系,但是这时候客氏已经有一个“太监丈夫”了,所以客魏对食恐有“破鞋”之嫌)。俩人密切配合,一内一外,牢牢控制小皇帝,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明朝最后灭亡在李自成——满清手底下,和这俩人在天启朝的穷折腾由直接的关系(和明神宗明光宗有间接的关系),在这段日子里,客氏为害宫内,迫害死了很多妃子宫女太监,几乎导致所有怀孕的妃子流产,包括张皇后!而由于她的支持,魏忠贤为害朝廷,陷害忠良,糟踏国家,鱼肉百姓,具体不多说了,魏忠贤干的坏事情很多书都可以看到。可以说,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明朝的灭亡,没有客氏魏氏,就没有清朝的今天。

但是,仔细分析,客氏的为害作乱,和几个男人的恣意妄为也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就氏魏忠贤——当然他不算完整的男人。而明熹宗朱由校的放任,就难逃干系了。朱由校小的时候离不开奶妈和“魏爷爷”那倒有情可缘,可他后来长大了,没长成白痴,可却尽干十岁以下儿童干的事情。他不理朝政,一心爱玩,并且求新求刺激。他的木工活远近闻名的,可这还不算,他玩的时候还要玩危险的,比如有一次在北海划船,据说他不会游泳,可是不知道怎么搞得居然连划船的太监加上他三个人都掉到水里去了(肯定是小皇帝自己捣乱),最后侍卫仅仅救上来一个人——那就是小皇帝,其余俩太监居然淹死了!多危险啊。还有一次,皇帝居然近距离玩大炮,结果他也没弄好,大炮爆炸,他旁边的太监一只手都被炸飞了,这小皇帝居然没事,而小朱也放得开,哈哈一笑,这事就忘掉了。

你们想想,这样混蛋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么?这种心理素质和这种人生追求,换了客氏,恐怕明朝还要完蛋。这客氏的“红颜祸事”,呵呵,也应该算是男人自己招的。

清朝:慈禧

这个慈禧西太后我个人认为是所有“红颜祸水”中最为可恶,为害最为主动也最为严重的一个了。由于这个女人的自私和无知,中国起码落后了西方50年。具体问题以后有时间再分析。

但是西太后的为害家国,也离不开向她“发*”的男人的影子。

那拉氏怎么得宠的?这个那拉氏本来仅仅是个宫女,要不是她在花园子里唱起南方小调勾引咸丰皇帝,更重要的,要不是咸丰皇帝色心陡起,对这个“南方美女”倾心有加,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要知道,清朝的皇帝混蛋者甚少,远非明朝可比,如咸丰,他还是一心要治理好国家,并且有一定的能力的,身边也有大臣辅弼。但是由于他迷上了那个“兰儿”,并且不顾自己身体羸弱,“尽情享乐”,结果才当了十年皇帝,就肾虚而死精尽而亡,留给慈禧一个“垂帘听政”的机会——那拉氏的上台,离不开咸丰的好色。

纳拉氏怎么掌权的?当然是灭掉了肃顺等八大臣之后。但是慈禧可不是穆桂英,她灭掉那八个人还是依*她的小叔子——奕忻的助纣为虐。没有奕忻这种人发*一样的鼎力支持,怎能有“西太后”的作威作福?

那拉氏怎么破坏“百日维新”的?那也离不开荣禄和袁世凯两个“发*”者。这就不多说了。西太后之所以能从1860到1908为害中国近五十年,还和同治皇帝的不争气、光绪皇帝的懦弱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一帮人的力保有直接关系。这些人才能高则高矣,但是他们愚蠢地不分好歹一心支持“朝廷”——这是谁之朝廷?他们心里当然知道,这是那拉氏那个女人一个人的朝廷!可是他们就是这么*,他们可以杀掉千万个“长毛”、“捻匪”,可以平息“河湟马家军”和“哲的沙尔汗国”,甚至敢于在洋人面前拍案而起,可是却一心一意为这个大祸水卖命效力,怎一个*字了得?!

捻军起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从1851年(咸丰元年)到1863年(同治二年),其领袖是张乐行。后期从1863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到1866年(同治五年)以后又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是东捻军领袖,张宗禹是西捻军领袖。张乐行、赖文光和张宗禹,是捻军起义在两个时期和三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这里将捻军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败灭的全程,作一全面的概括的叙述。

张乐行和前期捻军
捻军的前身是捻党。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在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四省边区,就已出现了捻党的活动,这是一种反对地主、官府的贫苦农民的组织,他们集合起来,打劫当铺和盐店,攻掠官吏和地主,进行杀富济贫、抗官杀差和围城释囚的斗争。他们活动的特点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汇陈查办圩□折捻匪折》。《曾国藩全集》世界书局版,第二册,第781页。),即集中成捻,分散回家为民,是一种不定型的半武装组织。捻党的首领,初称“响者”(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同治刊本,卷三,第9页。),后称“捻首”,多是行侠尚义、打抱不平的人物。可以说,捻党是一种公开的反清结社,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农民运动的捻党,才发展成为武装起义的捻军。

张乐行即张洛行,淮北亳州雉河集(涡阳)张老家村人,1810年(嘉庆十五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他在年青的时候,在地方上贩卖私盐、聚众抗官,是清吏经常追捕的对象,遂成为著名的捻首。1851年淮北一带已是村村有捻,庄庄有捻,各州府县都有捻党活动,张乐行和龚得树等人,就曾结捻聚义,破仓分粮,他们军队曾经攻破河南永城,这就是捻军起义的正式揭幕。

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以后,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伐,这支部队路过淮北,于1853年(咸丰三年)6月7日占领雉河集,在北伐太平军的直接推动下,张乐行和永城冯金标、亳州朱洪立等十八个捻首,在雉河集山西会馆里□血为盟,树立黄旗,号召农民起义,他们自称“十八铺聚义”,推举张乐行为盟主,这是捻军起义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捻军起义以后,清政府派前漕运总督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和给事中袁甲三等赴皖攻捻。这时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正在进入高潮,地方性的农民起义遍地而起,清王朝虽到处催饷招兵,还是难以扑灭势如燎原的革命烽火。不久,周天爵吓死在宿州王市集,吕贤基被太平军击毙于桐城,只剩下一个袁甲三到处流窜,仅足自保。

1855年(咸丰五年)秋天,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在山西会馆里举行了有历史意义的“雉河集会议”。会议决定:各路捻军统一编制,以张乐行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苏添福领黑旗,侯士伟领红旗,是为捻军的五大旗。另外,河南夏邑黑旗捻首王贯三来会,是五大旗之外另一具有相当实力的友军。会议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据说捻军曾经建立国号为“大汉”,张乐行曾称“大汉永王”或“大汉明命王”此为孤证,亦不可信。从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大汉盟主”之说是可以信赖的。会议用大汉盟主张乐行的名义,发表布告,祭告天地,颁布行军条例,确定军事纪律。除了五大旗以外,由于人数众多,又扩充为各种镶边旗,八卦旗,水花旗等,各种旗色的捻军及其首领,都得到了适当的番号和职衔。这次会议,使捻军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半农民半武装状态,发展成为一支正规的农民起义军。

1857年(咸丰七年)太平天国经过“杨韦事变”以后,石达开把安徽战场上的太平军精兵战将带走,致使陈德才和张朝爵困守安庆,李秀成困守桐城,陈玉成虽然活跃,同样无力挽回劣势。从捻军方面说,河南巡抚英桂和袁甲三率清军从河南归德南攻,两次占领雉河集,张乐行不得不率部南征,在豫皖交界的三河尖栖止。就在这江南的太平天国和淮北的捻军,都感到力量孤单、难抗强敌的形势下,天王洪秀全决定转变政策,采取了联合捻军的正确的战略方针,他命令李秀成通过李昭寿和捻军的旧关系,与捻军进行谈判,达成了两军联合作战的协议。这年三月四日,太平军和捻军会师于霍邱城外,捻军蓄发,受印信,改换太平军旗帜,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和领导,捻军领袖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苏添福被封为立天侯,张龙(后来叛变)被封为钟天福,张宗禹被封为石天燕。两军结合以后,张乐行军与陈玉成军配合,曾在河南固始和安徽颍上等地作战,捻军后来被胜保和袁甲三清军围困在正阳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得已于这年十月弃关南走,到达太平天国区域前沿的六安驻扎。

这年旧历年关,捻军在六安发生内讧。以绰号“饿狼”的刘永敬和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二人为首的蓝旗将领,自恃实力强大,反对和太平天国联合,不服从张乐行的统一指挥,有的人擅自率部北归,捻军内部的团结受到威胁。而张乐行和龚得树则坚决主张和太平天国联合,反对分裂。于是,在盟主张乐行的默许下,龚得树以“反叛”罪名将刘永敬和刘天台处死,蓝旗将领不服,刘天福和刘天祥等率部北归。从此,捻军分裂为淮北和淮南两个部分,淮北捻军向山东和河南远征打粮,淮南捻军继续和太平天国联合作战,这就是捻军史上的“刘饿狼事变”。

1858年(咸丰八年)5月24日在胜保清军的进攻下,六安失守,张乐行率捻军由淠河北上,再沿正阳关水路东下,占领怀远、凤阳府县二城和临淮等地,建立基地,是为捻军在淮河中游的割据时期。在这里,捻军与太平军吴如孝部合作,继续与胜保、袁甲三的清军和苗沛霖团练作战。1860年(咸丰十年)2月21日,捻军李大喜和张宗禹部一举占领苏北重镇清江浦(淮阴),是为捻军史上的“打清江、破淮城”。战后,太平天国对张乐行由征北主将晋封沃王,其全衔是“殿前北方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沃王谧千岁”。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安庆失守,曾国藩的湘军反革命气焰大张,淮南各州县多被清军占领,安徽太平军与天京的联系通道被切断,张乐行部困守定远,陈玉成部退守庐州(合肥),他们无法南归,只好北上,向正在抗清的苗沛霖团练靠拢。这年年底,张乐行部假道苗练区,北归颍上,陈玉成部也拟假道寿州,北征中原。1862年(同治元年)2月,陈德才和赖文光奉陈玉成命令,率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从庐州北上,是为西北太平军的由来。此军到达淮北后,曾与张乐行捻军、苗沛霖团练联合,进行颖州(阜阳)战役。3月,胜保重来淮北,勾结苗沛霖叛变,陈玉成也在寿州被苗沛霖俘获,西北太平军北入河南而去,淮北地区的形势严重恶化,整个长江北岸,只有张乐行一支孤军,在雉河集地区依然坚持着,成为仅有的一块农民根据地。

1863年(同治二年)的年初,清王朝僧格林沁的内蒙古马队,在打败了鲁西北白莲教军,和河南归德的金楼寨军以后,开始从 河南南攻,企图扑灭捻军。3月,张乐行在强敌压境的严重局面下,未能率军远征,反而在极端愤怒的情绪支配下,采取了与敌人进行决战,硬打硬拼的错误方针,他以全部捻军二十万之众,与僧格林沁的军队大战于雉河集郊外,结果,捻军大败溃散,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被清军捕杀于亳州义门集附近的周长营,其他重要将领如苏添福、赵浩然和刘学渊等,被俘的被俘,战死的战死,捻军主力覆没了,捻军基地雉河集和尹家沟失守了。前期捻军战争的失败,使僧格林沁的军队兽性大发,大肆烧杀抢掠,仅以张乐行的故乡张老家村而论,从今存的张家族谱中可以看出,张乐行的上一辈老人、同辈兄弟和晚辈子侄,整整三代,很多人家被杀得断门绝户。由于起义的失败,淮北人民遭到了残酷的屠杀,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

前期捻军斗争结束了。

赖文光和东捻军
赖文光祖籍广东嘉应州,他是客家人,于1827年(道光七年)出生于广西桂平。他原来是太平天国的将领,曾经参加过金田起义,天京建都以后,先在朝中任文官职务,后来弃文就武,到安徽前线成为英王陈玉成的部将,他曾经参加西征战役,在湖北镇守黄州,与淮北捻军张乐行部,有过初步的接触。1861年安庆失守以后,赖文光随陈玉成退守庐州,这年冬天,他以军功晋封遵王。

1862年他作为西北太平军的主将之一,与扶王陈德才、祜王蓝成春等,率大军向西北远征,经淮北,向河南,入陕西,促成了西北回民起义在渭南的揭幕。又与川滇农民军蓝大顺部在汉中会师,使太平军人数突增至十余万,声势大振,成为太平天国在西北的劲旅。这期间,他与在豫西地区活动的任化邦和张宗禹捻军,成犄角之势,并曾经联合作战。

1864年(同治三年)7月,天京失守前夕,西北太平军和捻军的联合部队,正被僧格林沁和官文的清军,阻击于鄂东麻城地区,不能东下解天京之围。天京失守消息传来,这支联军大受影响,士气低落,全军面临着崩溃的险境。不久,扶王陈德才兵败自杀于霍山黑石渡,□王蓝成春被叛徒出卖殉难,启王梁成富率部退往甘肃阶州(武都),赖文光、张宗禹和任化邦等军也败走豫南。在这关键时刻,赖文光挺身而出,将几万留在江北的捻军,与少量保留下来的太平军,进行合并改编。赖文光与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共同立下了“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赖文光自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二册,第863页。)的誓言。捻军接替了太平天国的未竟事业,使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抗清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遵王赖文光领导下的后期捻军,易步为骑,组成庞大的骑兵队伍,以流动作战为主要的制敌战法,战斗力大大地增强,连战皆捷。1864年8、9两个月内,一败僧格林沁追军于湖北罗田滕家铺,杀清将徐连□等,二败僧军于河南罗山苏家河,败清将成保部;三败僧军于罗山永安砦,杀都统舒通额等;四败僧军于光山人和砦,杀清将巴扬阿等。连续几次大胜,使捻军军心开始稳定下来,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1865年(同治四年)5月18日,捻军用千里急行军设伏歼敌的战法,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一举消灭了清王朝在北方的劲旅——僧格林沁的马队一万一千余人。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重要将领和一些文职官员,全被击毙。这次大捷使清廷大骇,连忙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湘淮军北上攻捻。

曾国藩接任后,一反过去僧格林沁“狂奔穷追”的战法,采用“重点设防”、“布置河防”和“查圩”等新的战术方针,在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和江苏徐州四个地方,设置重兵,广储弹药和粮草,另在安徽庐州、山东兖州、河南归德等十三府州之地,只驻扎少量清军。这就是重点设防区和次重点设防区相互结合,企图“变尾追之兵为拦头之师,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另外,在运河,沙河和贾鲁河等河岸上,驻扎军队,构筑长墙工事,以阻击捻军,这是由“点”发展到“线”的防御,即所谓“布置河防”。所谓“查圩”,就是以地主团练在农村实行坚壁清野,进行清查和登记,实行连坐法,以切断捻军和人民的联系,肃清所谓后方。军事布署既定,曾国藩乃以徐州为大营,坐镇指挥,以逸待劳对付捻军。

但是,赖文光领导的捻军,是只走乡村不攻城市。清军在城里驻扎,捻军在农村流动,各行其是,而捻军斗争却日益发展起来。捻军以马队为主,行走极速,动辄数百里,在军事上相当主动,把曾国藩的沙河、贾鲁河、运河防线相继冲破。曾国藩的“重点设防”等战术遭到破产,加以湘淮军之间的矛盾,湘淮军与东军、豫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湘淮军官兵之间的厌战情绪日渐高涨,使曾国藩指挥不灵,屡次战败。“山东、河南民士习见僧王战者,皆怪国藩以督师大臣安居徐州,谤议盈路。

1866年(同治五年)的秋天,捻军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以后,为了在四川建立一个像太平天国那样的农民政权,遂在河南许州举行会议,决定将捻军分为两支:一支由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率领,留在中原地区继续坚持斗争,是为东捻军;一支由梁王张宗禹和幼沃王张禹爵率领,“前进甘陕,往连回众”,是为西捻军。东西两支捻军结为,犄角,互相应援,以掀起华中和西北地区抗清运动的高潮。

与此同时,曾国藩下台,清廷改派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分别攻打东捻军和西捻军。东捻军此际声势正壮,于这年11月在湖北安陆府(钟祥)臼口镇,活捉清提督郭松林,击毙总兵张树珊,又一举消灭了湖北巡抚曾国荃的新湘勇六千人。1867年(同治六年)2月19日,捻军在安陆府臼口镇尹隆河,将淮军刘铭传部围住,击毙其总兵唐殿魁等,获得大捷。不料湘系鲍超部清军,猛攻东捻军之背,使大胜变为大败,这一役虽然是“淮军未有之挫”,给李鸿章以极大打击,但东捻军本身亦损失惨重,折损两万余众。战前,赖文光对捻军将士们说:“今日斩刘(铭传)捉鲍(超),长驱西上,一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上荆紫关,合张总愚(宗禹)攻陕西,洪大王事不足为也。”(《湖北通志》,《捻军》第三册,第186页。)然而,由于此役之败,赖文光仓促北撤,放弃了入川建国的战略计划,把流动战术变成了流寇主义,这是十分可惜的。

6月,东捻军由湖北,经河南,越贸鲁河和黄河而入山东,直指烟台。清道员潘□勾结英法侵略者,联合防守烟台,清廷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连忙从天津派出洋枪队渡海来援。这时,李鸿章已在构筑胶莱河工事,准备把东捻军围歼在滨海区。赖文光闻讯,遂立即撤军而西,8日突破所谓胶莱河防线,进入鲁中地区。当东捻军拟突破运河防线,再入河南时,清军在运河西岸构筑的长墙工事已经完成,加以大雨连绵,黄河水位突然上升,清军追击部队增多,东捻军中计陷入圈套,被围困于北有黄河,南有六塘河,西有运河,东有胶莱河的四方形地区里,无力突围而出了。

11月间,东捻军一败于潍县松树山,再败于赣榆地区,鲁王任化邦阵亡。12月初,在寿光南北洋河和巨□河之间,两军进行决战,东捻军大败,主力伤亡殆尽,主要将领如首王范汝增、荆王牛宏升等相继战死。赖文光率领残部千余人,南走突破六塘河防线,沿途曾多次抢渡运河均未成功,只有继续南行。1868年(同治七年)1月5日,到达扬州东北湾头瓦窑铺,为淮军吴毓兰部击败,赖文光被俘,10日英勇就义于扬州。东捻军还有几百人从这里渡过运河,进入安徽,旋亦被扑灭,东捻军的抗清斗争,至此宣告结束。

张宗禹和西捻军

张宗禹是张乐行的远门族侄,别号“小阎王”,安徽亳州雉河集张大庄人。他是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据说“备战有暇,手不释卷”,这是一位“婉和寡言,俨若静女,处事果断,遇敌英发”的农民将领。

咸丰初年,张乐行在淮北结捻聚义时,张宗禹年纪尚轻,为黄旗中一般捻首。1857年开始独领一军,转战于淮河两岸,曾被太平天国当局封赠为“太平天国御林真忠报国石天燕”。1860年与李大喜合领三万人出征苏北敌后,获得清江浦大捷。1862年春天,张宗禹和任化邦奉张乐行之命,率领一军远征,到达豫西,和西北太平军配合作战。1863年初期捻军战事失败,陈玉成和张乐行先后殉难,于是张宗禹和任化邦的捻军,就成为后期捻军的基本力量。当僧格林沁的军队离开淮北,前往山东时,他率部趁机回到雉河集,把张乐行的余部收拢起来,又亲手处死了出卖张乐行的叛徒李勤邦等,为他的叔父老沃王报了仇。1864年天京沦陷以后,张宗禹和赖文光的两支大军正式合并于豫南。张宗禹在这期间,也以战功而被赐封为梁王。

1866年10月,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互为犄角,共抗强敌。张宗禹和幼沃王张禹爵,淮王邱远才等率西捻军入陕,计划联合西北回民起义军,掀起西北地区抗清运动的高潮,张宗禹就是这一支大军的最高领导人,这是西捻军在西北和华北独立作战的时期。

西捻军以六万之众,于1867年1月,在西安以东的灞桥十里坡,一举消灭了陕西巡抚刘蓉的湘军,杀提督萧德扬和杨德胜等,取得了入陕的第一次胜利。十里坡战役后,清廷连忙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入陕攻捻和攻回军事,但这时东捻军正在湖北作战,左宗棠被阻于汉口,无法西上,只好派部将刘松山率其楚军入陕,于这年旧历年关到达西安。2月,西捻军与刘松山部大战于西安郊外,西捻军失利,遂渡渭水而北,原拟与西北回民军联合抗清,但却未能很好地联合起来,甚至还发生过一些不必要的龃龉。

10月,西捻军进军陕北,在中部大败刘松山军,杀其将李祥和,并在宜川云□镇建立了一个临时基地,驻兵把守,屯积军资,然后以主力入陕北,连占绥德、安寨、延川诸县城,取得陕北战役的胜利。12月,张宗禹在绥德得到东捻军紧急求援信,知赖文光、任化邦等在山东运河东岸陷入敌人重围,为了实践“誓同生死,万苦不辞”的诺言,张宗禹决定率西捻军深入北京畿辅地区,冒极大的危险,以深入虎穴的姿态,把所有山东战场上围困的清军,吸引到自己的身旁,以解救东捻军的危局。

1867年12月,西捻军张禹爵率领突击队,乘夜由陕西宜川壶口,踏黄河冰桥而渡过,击败了山西巡抚赵长龄和河防守将陈□的守军,迅速占领山西吉州,经乡宁、临汾和垣曲等地,越太行山、王屋山从小路而入豫北济源,再由怀庆、新乡等地入冀南,复沿河北中部连夜北上。这支大军极其神速地经顺德、保定和易州,一直到达北京近郊的芦沟桥,继北伐太平军之后,清王朝又一次陷入了兵临城下的危境。京师危急,这就使一切反动派都忧心如焚,清廷以各路统兵大臣勤王不力,而将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严加申饬,湘军、淮军、东军、豫军、皖军等清军统帅,都慌了手脚,他们日夜北驰,进京勤王,其中只有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东军跑得最快,他几乎与西捻军同时,狂奔到北京郊南仓惶布防。

但是西捻军来迟了。当这支大军到达豫北之后,东捻军业已覆没于扬州,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已经殉难,但张宗禹无从得到确信,继续北进,这就使正确的战略变成了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西捻军到达芦沟桥时,以大雾迷漫,行军不便,临时决定延期对北京举行围攻,时间过了两三天,而各路清军业已云集京师内外,失掉战机,遂使西捻军处于敌人四面围困之中,只得突围南下。

西捻军是英勇善战的。1868年3月,经过冀中破围苦战以后,幼沃王张禹爵牺牲,这支大军又重归豫北,并于4月间从山东东昌李海务渡口抢渡运河而东,进入直隶山东交界地区,打算在这个地区筹粮、扩军、休息和整顿。在这里,西捻军曾几次沿运河北上进攻天津,但为清廷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洋枪队击退,遂在渤海之滨暂时休整军队。

当西捻军进入直东战场后,李鸿章立即用围歼东捻军的方法对付西捻军。清军在运河西岸构筑长墙工事,把黄河北岸船只一律南调,在天津以南的减河,同样构筑工事,并由淮军、东军和洋枪队等分别把守河防,又派出部队进入直东地区为游击之师,与西捻军周旋。7月,清军河防工事落成,适逢大雨连绵,黄河、运河水位上升,加以这里河流纵横,地势低洼,顿成泽国。对于西捻军的马队来说,地区的缩小和泥泞的土地是极其不利的。而且清军频繁的阻击,地主团练封锁村寨,使农民军无从得到农民的援助,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7月26日商河大战,31日济阳玉林镇大战,在这两次决战中,西捻军损失惨重,妇女、儿童和辎重,以及大批人员的被俘、被杀和散失,使它的主力覆没了。它曾经多次抢渡运河,始终未能如愿,只留下数千残军,在张宗禹的率领下,作最后的苦斗。1868年8月16日的山东茌平南镇之役,是捻军史上的最后一战,这一次西捻军全部被击溃,张宗禹部下的将领和他的家庭成员全部壮烈牺牲,只有张宗禹本人率十余骑突围而出,走至徒骇河边,他本人“穿秫凫水,不知所终.
西捻军的覆没和张宗禹的失踪,标志着从咸丰初年起义以来,转战北中国各省的捻军战争的结束,这次农民起义终于失败了。

捻军是1853年-1868年活跃在北方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清朝称之为捻匪(意为股匪)。

捻军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失败后,一部分人逃至北方,以游击战的形式活动,人称“捻军”也就是“捻匪”。


宣城市15090895229: 清朝时候的捻军是怎么回事?
虫俘明欣: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华北的重要反清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 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宣城市15090895229: 古时的捻匠是干什么的 -
虫俘明欣: 捻船是个技术活,捻匠好比船医生. 每逢早春渔闲时节,海滩上总会出现这样的身影:刺骨的寒风中,几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斧,有节奏地敲打着木船的船体,……他们就是大家所说的捻匠.如今,捻匠这个传承了千百年的行业正与我们渐行...

宣城市15090895229: 什么样的人可叫做土匪 -
虫俘明欣: 土匪(拼音:tǔ fěi)(英语:a bandit),以半路抢劫、打家劫舍等为生的地方武装团伙或其成员.扰乱社会治安.在人们的概念中,土匪乃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以抢劫、勒索为生,缺乏政治远见,是法律和秩序的破坏者,他们行为放荡不羁,为所欲为,不愿受任何约束,等等.可是事实上,人类社会任何一种组织要持久地存在并进行活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受一定的约束,不可能绝对的自由、绝对无约束.土匪组织,的确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中最为放荡、最散漫、最不愿受约束的一种.但是,这是指他们不受正常社会的法律、道德和其他公众规则的约束,一般说来,多数土匪队伍内部是有约束的,有的土匪队伍的纪律还相当严厉.

宣城市15090895229: 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土匪头子是谁?
虫俘明欣: 第一类是小股土匪.一般由一两个头领在地方上拉起杆子,聚集数十人,结拜成为匪帮,在比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进行抢劫活动.小股土匪内部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每股拥...

宣城市15090895229: 我行我素的人与蔫头匪类的人平常做事风格有什么不同,一种是与你接触,但主意大,根本不, -
虫俘明欣: 首先要明确,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人是做事的基础. 做人有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也就是最基本的,是要善良,正直,明辨...

宣城市15090895229: 木字旁加个匪读什么 -
虫俘明欣: 榧 【fei】 〈名〉 木名.香榧,也叫“野杉” [榧子,指用拇指和中指相捻作声,这是苏、皖一带戏弄别家话中有错的动作) 榧子 fěizi (1) [torreya seed]∶为红豆杉科植物香榧(Torreya grandis)的种子.

宣城市15090895229: “土匪”的来历,有人说是源于湘西土家原地方武装队伍? -
虫俘明欣: 土匪,《汉语词典》解释是:地方上的非法武装匪徒.古文上,匪字用得多,土匪一词很少见,到明、清时期的半白话文上,用土匪一词的渐渐多起来,并且多指南方.例如〈官场现形记〉就有平土匪乱的章节,说的是浙江南部的事.北方的匪...

宣城市15090895229: 请教一个字“木”字旁右边加个“匪” -
虫俘明欣: fěi 〈名〉 木名.香榧,也叫“野杉” [chinese torreya] .果实叫榧子.如:榧子儿你嗒嗒(给你个榧子吃吃.榧子,指用拇指和中指相捻作声,这是苏、皖一带戏弄别家话中有错的动作)

宣城市15090895229: 鲁迅《故乡》中母亲对闰土景况的介绍“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在全文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虫俘明欣:[答案] 吃人的社会把闰土改变了,应该是点明主旨吧

宣城市15090895229: 倭匪侵犯盐城的时间请问明嘉靖年间,来自东瀛的倭匪是在什么背景下` -
虫俘明欣: 嘉靖年间倭寇主要构成是日本的浪人和海盗.因为那时候日本正好处于战国时代,群雄割据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很多主君被灭的武士纷纷沦落为浪人,与海盗混迹在一起成为倭寇.但是再往后倭寇基本就是中国的海盗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