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作者&投稿:答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
上面记载: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里的“诗”,特指的是《诗经》。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之言,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无虚假之词,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论语》里有孔子对其儿子这样的教诲,一日孔子见儿子孔鲤在眼前走过,就喝住了他,问道,你学过《诗》没有? 孔鲤老老实实答道,没有啊。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鲤就老老实实地去背《诗经》去。可惜,《论语》里孔鲤没问一句,为何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了呢?在父子对话中,似乎感觉“不学诗,无以言”是明摆着的事。孔鲤不疑问,我却一直在心里打问号。有疑问,找度娘。度娘上还真有这个问题,看来疑问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再看看别人的回答: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如果看过《左传》就知道,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人家都是先背一段诗才开始说话的,学诗就是为了以后学以致用。看看这回答蛮有道理的,可是疑问还在,因为我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当时的人说话非得这样子?而且还是在特别正式的外交场合上,非得先背上一段《诗经》?就象有段时间,人们去打个酱油,还得先背上一段语录,多麻烦啊。所以这样的回答,其实没有回答。我的疑惑一直在,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才大悟。本来,很想装装自己很有学问的样子,找些材料码些文字来谈谈这个问题。可是孔子教导我们要述而不作,还是做个文抄公吧,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就明白了。以下两段文字出自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一个例子来自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进了民法的诞生。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来到部落首领的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由于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首领的任务就是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使控诉人双方都满意。这一切结束之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了。当然,你会意识到这也是耶稣和其它圣经物的方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正如沃尔特-翁格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在一个纯粹口语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相关,即创造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精辟俗语的能力相关。据说,所罗门知道3000条谚语。在一个印刷文字的社会里,有这样才能的人充其量被人看作怪人,甚至是自大的讨厌鬼。在一个纯粹口语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人的大脑就必须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忘记一些事该怎样说或怎样做,对于社会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是愚蠢的表现。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读解】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加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底层在哪里。”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上面记载: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这里的“诗”,特指的是《诗经》。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不学诗,何以言"是孔子教育他的什么人而说的
”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孔鲤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习《礼记》就不懂得怎么样立足于社会。”孔鲤就回去学《礼记》了。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识: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出自:《...

孔子教子的全文翻译+注释
孔子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就回去学礼了。

子曰什么无以言什么无以立?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译文:孔子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得过你父亲什么别人不知的传授吗?”孔鲤回答:“没有。他曾独自在庭院站着,我快步走过,他问我:‘学了诗没有?’我答:‘没有。’他说:‘不学诗,不会讲话。’我便...

孔子教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哪里是希望他作诗呢
“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习诗,就没办法讲话,这是孔子在《论语•季氏》里,教诲儿子孔鲤的话。孔子非常重视诗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删订《诗》,编定为305篇。孔子强调对诗的学习,哪里是孔子希望儿子成为诗人作诗呢!春秋时代,也没有专业诗人。孔子始终是从政治及道德...

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

不学诗,无以言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是: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弟子陈亢问孔子儿子伯鱼,孔子是否将传授一些独门的教诲,孔鲤说没有。然后孔鲤讲了...

不学诗,无以言是什么意思?
古人有言,一个人学了诗,学了礼,就可成为君子了。所谓诗言志,说的就是透过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志,这些都是在学习了诗之后,会有文思泉涌,文质彬彬。所以这样啦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孔子在告诉人们诗的修学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都是在学习之下的一种由内而外的体现。因而“不...

孔子是怎样评价诗经的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译文:《诗》三百,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没有学过诗经,连话都不会说。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

荷塘区19878402903: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仝雍卓菲:[答案] 《论语》里有孔子对其儿子这样的教诲,一日孔子见儿子孔鲤在眼前走过,就喝住了他,问道,你学过《诗》没有?孔鲤老老实实答道,没有啊.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就老老实实地去背《诗经》去.可惜,《论语》里孔鲤没...

荷塘区19878402903: 孔子的“不学诗,“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仝雍卓菲:[答案] 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这是一个版本,另一个是不学习知识,就不懂得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在古代,更多倾向于第一种,那个时代《诗经》就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书!

荷塘区19878402903: 为什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仝雍卓菲:[答案] 孔子屡言“诗书礼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诗”“礼”是周代社会贵族教育和社交礼仪中必须掌握的东西.也是孔子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论语》中言及“诗”者达十六、七次之多.而“礼”更是当时宗法社会的根本维系...

荷塘区19878402903: 为什么“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仝雍卓菲: 孔子屡言“诗书礼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诗”“礼”是周代社会贵族教育和社交礼仪中必须掌握的东西.也是孔子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论语》中言及“诗”者达十六、七次之多.而“礼”更是当时宗法社会的根本维系.“诗书礼乐”成为后来儒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理所当然了.诗以言志,礼以立身.因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点都不过分.

荷塘区1987840290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意思不学诗,无以言的意思 -
仝雍卓菲:[答案] 成事不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 遂事不谏: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 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不学诗,无以言:“诗”特指《诗经》.字面意思是,未学过《诗经》,就很难与人交流. ...

荷塘区19878402903: 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是什么意思“不学诗,无以言 -
仝雍卓菲: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注释】 (1)陈亢:...

荷塘区19878402903: “不读诗,无以言”有什么依据? -
仝雍卓菲: 其实就是说读《诗经》可以让你的语言表达更丰富,并不是不读诗就没法说话,这是孔子教育他儿子的话,哪个大人教育孩子还不说的有点夸张啊?呵呵

荷塘区19878402903: 论语(孔子说的) -
仝雍卓菲: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便没办法立足社会.诗教的作用不仅如前章所言,还呈现出语言自身的魅力——优美、典雅.当然,无论世移时易,为人之礼是始终不能忘记的. 这两句节录于孔子的儿子伯鱼与陈亢的对话.陈亢听了伯鱼这两句话,觉得“问一得三”,因为他从中“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