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粲的《七哀诗(其一)》译文

作者&投稿:敞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粲七哀诗的翻译~

《七哀诗》
作者:王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②。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③。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④。
【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初仕刘表但未受重用,后深得曹操重用,封为关内侯。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遂作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国家安定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都城。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gòu)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②中国:中原地区。委身:置身,寄身。荆蛮:指荆州。
③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
④喟(kūi)然:伤心、叹息的样子。
【译文】
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等人在这里制造祸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洒泪走去不忍回头看。
“我自己还不知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我不等她说完就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样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的情感,不由得独自伤心叹息起来。

七哀诗--王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⑧,喟然伤心肝⑨。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鉴赏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七 哀 诗 王 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品读】

用现代电影语言来说,王粲在这首诗中运用“全镜头”和“特写镜头”再现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悲惨世相。

“全镜头”之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狼虎豹般的军阀为了争权夺利,在长安城内相互厮杀,弄得房屋残破,生灵涂炭,不成样子。犹如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头所看到的那样。

“全镜头”之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为了避乱,离开中原,南下荆州投奔刘表。于是随着他那仓皇的脚步,“镜头”从城内推向了城外,推向了尸骨遍地的原野。满眼白骨,用一个“蔽”字概括,是何等令人触目惊心呀!

“特写镜头”无疑便是那位“饥妇人”了。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到万不得已,谁会将爱子抛弃?从那一步三回头的举止,可以想见她的肝肠寸断;她对自己身世的哭诉,无疑是对军阀混战的控诉。

仍然借用电影语言,最后六句可谓“画外音”,是诗人伤时悯乱的心声。他想起了《诗经·曹风·下泉》,这首诗的主旨据说是“思治”,即渴望天下太平。过去,他读不太懂;现在耳闻目睹的一切,使他顿然领悟了那位古诗人(《下泉》的作者,即“下泉人”)的善良愿望,并与之心心相通。

于是就在这“顿悟”的一瞬间,犹如电光石火,忧国忧民的优良文学传统得到了接续。王粲之前,我们曾经听到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王粲之后,更不乏杜甫、白居易那样的“穷年忧黎元”“但伤民病痛”的沉郁忧思。是的,忧民原是诗人职。古往今来,一切有良知的诗人,都与人民心心相通。


晋朝有名的诗人和诗词
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以上几句委婉地劝谕其兄归隐田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放弃军旅生活。)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都没用。

三曹和建安风骨
据史料介绍,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之人,此人是个全才,诗、赋、散文样样精通,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孔融善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小有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

带攀的诗句
5、《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6、《七哀诗三首·其一》 魏晋·王粲: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8、《庭中有奇树》 汉·佚名: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

悼念兄弟的诗句古诗词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3.《七哀诗 》魏晋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
历史评价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华佗并不...

古注常识
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

建安七子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有三首)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呢?
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章辞赋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其父曹操及其兄曹丕。四 建安时期的唯一大诗人蔡炎蔡文姬、是曹操花钱从胡人手里赎回来的,并鼓励她整理其父蔡邕的文稿、并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代表作是《悲情诗》五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王烽、最著名的作品是《登楼赋》和《七哀诗》,表达...

含有冰字的诗句
4.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黄升 《酹江月·夜凉》5.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轼《立春偶成》6.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张轼《胡笳十八拍》7.。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王粲《七哀诗 》8.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谢庄 《怀园引 ...

中山区19421956665: 求王粲的《七哀诗(其一)》...
矣炊参蟾: 七 哀 诗 王 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

中山区19421956665: 王粲七哀诗的翻译 -
矣炊参蟾: 《七哀诗》 作者:王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②.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中山区19421956665: 王粲的七哀诗的思想内容 -
矣炊参蟾: 七哀诗--王粲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⑥?” 驱马弃...

中山区19421956665: 驱马去之弃、不忍听此言,什么意思? -
矣炊参蟾: 七哀诗_其一 作者: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是东汉文学家王粲《七哀诗》中的句子, 意思是:驱赶坐骑离开她,不忍心听她说这些话. 这首诗中诗人离开了长安,一路上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尤其是饥妇弃子的悲惨景象,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悲痛又无能为力.

中山区19421956665: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什么意思 -
矣炊参蟾: 驱赶坐骑离开她,不忍心听她说这些话. 这是东汉文学家王粲《七哀诗》中的句子,诗人离开了长安,一路上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尤其是饥妇弃子的悲惨景象,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悲痛又无能为力.

中山区19421956665: 文言文 华佗治病 -
矣炊参蟾: 【原文】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

中山区19421956665: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
矣炊参蟾: 人们称他为“神医”.”病人按他的话,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名曰《青囊经》,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最突出的,白骨蔽平”.目睹这种情况,一眼看见,还能很好地重...

中山区19421956665: 鉴赏……名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 -
矣炊参蟾: 这首《七哀诗》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生.诗人以朴实无华的词语,讲述了在那个年代,因为中原战乱,诗人只有投奔偏远的荆蛮之地.而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那,身边的亲戚和朋友都受到了战乱的伤害,向他哭诉.出门看到的却是,地上到处都是死人的尸骨.路边有一个挨饿的妇人,把亲生儿子丢弃在草丛中,听着儿子的哭声留着泪离开了,口中说着,还不知死在那儿,怎么两相保全呢?此时的诗人也不忍再听,驱马离去.诗人登上霸陵的高处,回望长安,只能喟然声叹,暗自伤心了.

中山区19421956665: 七哀诗原文谁有?谢谢了 -
矣炊参蟾: 标题 七哀诗 作者 王粲 年代 魏晋 内容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注释 【注释】:

中山区19421956665: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
矣炊参蟾: 结构特点: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