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的由来?

作者&投稿:堵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姓的由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姓郑的人~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郑姓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郑姓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1]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查看全部3个回答
郑姓男孩名字大全 名字千万不能乱取 新爸妈必读!

郑姓男孩名字大全,楚辞诗经中的名字不一定适合宝宝,根据孩子的生辰,宝宝取名是合适的方法,郑姓男孩名字大全,好的名字可以辅助孩子的未来,为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一块垫脚石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郑姓女孩洋气的名字 有文化有涵养的诗经美名

郑姓女孩洋气的名字,诗经含有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用来给孩子起名会增添独特的书卷气息。郑姓女孩洋气的名字,一个优雅气质,出自诗经,拥有文化积淀的好名字,给孩子浓郁的文化气息。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2013年,中国郑姓户籍人口1240.6875万[1]。
中文名
郑姓
得姓始祖
郑桓公
郡望
荥阳郡、高密郡、南阳郡等
堂号
荥阳堂、通德堂、南阳堂等
名人
郑板桥、郑成功等
快速
导航
人口分布姓氏文化姓氏名望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2]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3]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4]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4]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5]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6]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7]
郑姓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8]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9]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郑姓迁徙图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迁徙。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 湾。[10]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11]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11]
郑姓分布图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11]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郑姓书籍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11]
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爱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上联典自东汉郑均,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鄢陵世泽;心史家声。(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五言通用联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全联典出清朝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六言通用联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朝郑燮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郑氏宗祠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灞桥风雪,诗思清新。(上联典出周朝郑丹。下联典出唐朝郑繁,为诗人。)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全联典出宋朝郑侠,曾以图谏神宗。)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犹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瑄鹰奕叶新纶。(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指唐朝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 编纂方式 藏地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郑显仁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
郑明照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
郑山冈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
郑兰芳等
民国七年(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
郑幼陶等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
唐书·宰相世系表
》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
姓纂
》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
宰相世系表
》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以原来国名为姓,这便是郑姓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固始又有部分郑氏进入福建,明清时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郑氏移居台湾,最早是因为郑成功,搬迁到海外,最早是从清代开始。在中国历史上,郑氏人才多多,战国末,有韩国水利家郑国,西汉时,有农民起义首领郑躬,东汉时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唐代有诗人郑谷,书画家郑虔,南宋有史学家郑樵,诗人郑思肖,元代有戏曲作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清时有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还有诗人郑珍,物理学家郑复光,近现代有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词人郑文焯,作家,文史学家郑振铎。当今,郑姓在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3位,在台湾为第12大姓


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一、在母系氏族社 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这是母系氏族社 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

中国姓氏来历是什么?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

中国姓氏是怎样起源的?
1、以祖先的族号为姓。如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也大致如上得来。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2、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城...

姓氏是怎么来的?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四是因事物或...

中国姓氏的由来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

中国姓氏的来历都有哪些啊?
1、薛姓,是中国一种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2、邢姓宗族得姓始祖“靖渊公”为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三千多年前受封为邢侯,建邢国,都城为今河北省邢台市,邢侯之后邢国人开始以邢为姓。3、辛姓,为传统汉族...

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1. 职业起源:在古代,人们的职业和身份与姓名紧密相关。一些姓氏可能来源于人们的职业,如"张工"、"吴医"等,这些姓氏指代了人们的职业和工作性质。2. 地理起源:一些姓氏可能来源于人们所居住的地域。这类姓氏可能是从地名、山川、湖泊等得名,如"江"、"陈"等。3. 氏族起源:在中国,古时候氏族...

姓的由来都有什么传说?
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官职为姓也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儿和儿子开始逃亡。逃亡过程中母子俩摘取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
一分钟了解姓的来源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氏的由来 -
闫伏欧耐: 百家姓里介绍说:郑姓出自“姬”姓.根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姬静将弟弟姬友封在郑,建立了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史称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被韩国灭了.亡国后的郑国子孙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并且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郑氏的来历.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氏姓氏起源? -
闫伏欧耐: 郑姓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时,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郑,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就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guo]和郐[gui]国之间.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春秋初年成为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子孙播迁陈国与宋国之间,以原国名“郑”为氏.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是怎么来的? -
闫伏欧耐: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氏的来源 -
闫伏欧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2.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
闫伏欧耐: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这个姓来历以及含义? -
闫伏欧耐: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以原来国名为姓,这便是郑姓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的来源 -
闫伏欧耐: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邹平县13012566963: 姓氏郑的起源(姓氏郑的起源200字)
闫伏欧耐: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几种不同的起源如下:1、源于姬姓,以国号...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的来源 急急急 -
闫伏欧耐: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

邹平县13012566963: 郑姓是怎么来的
闫伏欧耐: 郑姓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