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排名?

作者&投稿:恽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排名?~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如果评比的话,我认为排在前十的分别是:曹魏帐下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东吴的周瑜。
谋士,是国家的栋梁,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他们以惊人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整体战斗力,为战局胜利奠定坚实根基。
三国时期若评选出十大谋士的话,我认为分别是下面几位:
曹魏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
曹魏可谓人才济济,这要归功于当年曹操采取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使得众将归心。其中为曹操效力的有郭嘉被称为“鬼才”,可惜英年早逝;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之称,为曹操设计了统一北方宏伟蓝图,另外也是一名伯乐,为曹选贤举能。

荀攸,别号“谋主”,在活捉吕布、歼灭袁术、击败袁绍方面立下赫赫战功;“毒士”贾诩曾为袁绍部将,后追随曹操,赤壁之战曾力主安抚百姓,曹操不听,终致大败;“冢虎”司马懿是后起之秀,抵御诸葛亮六次北伐,最大的特点是隐忍;陈宫先是追随过枭雄曹操,后来又投奔到了吕布帐下,可惜的是吕布有勇,但是缺乏智谋,陈宫的计策无法充分地施展。

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
诸葛亮、庞统是蜀汉“卧龙和凤雏”,如果有一个辅佐即可以平复天下,可惜庞统早死,诸葛亮一人力挺刘备,终于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而徐庶在二位之前投奔刘备,一手策划火烧新野,后因老母被俘不得不在曹魏委曲求全。

东吴的周瑜
东吴最有名的要数周瑜,在赤壁一战大放异彩,计谋苦肉计、离间计等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有力地助推了东吴称霸一方。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彧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彧、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彧(-----------我喜欢)
荀彧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彧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彧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彧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彧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彧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彧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彧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彧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彧正确意见,按照荀彧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彧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彧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彧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彧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彧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彧的风格,可以说,荀彧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彧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彧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彧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彧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彧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有点难但还是可以回答的.
我认为第一是郭嘉,字奉孝,27岁出山弃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从曹操,此举已足见其强了,先后共在曹操麾下11年,时间虽短,但功勋显著,成功的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此后曹操鲜有卓著的军事成就。郭嘉绝对可以说是军事天才,神机妙算,当机立断。曹操曾三战吕布未果,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必胜,结果生擒吕布;曹操战袁绍时,有人担心孙策会趁机偷袭,郭嘉断言来不了,曹操打乌丸时,有人担心刘表偷袭,郭嘉再次断言来不了,结果均如郭嘉所料;曹操打败袁绍后,征讨其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所有人都主张再战时,郭嘉主张撤军,结果如郭嘉所料兄弟内讧,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可见郭嘉之才能。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曾仰天长叹:“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绝不使吾由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郭嘉身体不好,在曹操南征时,他明知南方多瘟疫,水土不服,在去之前他自己就说,要是到了南方,只怕不能活着回来,但仍然冒死前往,赤胆忠心可见一般。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郭嘉不曾和诸葛亮对峙过,诸葛亮出山那年,郭嘉病死在南征途中,一颗巨星陨落。)

第二是荀彧 对比郭嘉与荀彧
发现吧里很多人过于偏重郭嘉,以前曾经发过一篇评论郭嘉与荀彧的帖子,很少人留意,所以整理之后,再发一贴,望大家斧正.
其实如果熟读三国,就会发现,郭嘉不过是在曹操失去策士戏之才后,荀彧另推荐的一个谋划之士罢了,即使足智多谋,见识深远,也不过是一个战斗时的出谋划策者,在战略决策方面他根本说不上话,他和诸葛亮这样的决策者是无法比的,真正的曹营决策者是王佐之才荀彧,虽然他不常常在第一线出现,但曹操早期的大动向都是他策划的,如剿黄巾壮声威,挟天子令诸侯等等决定曹营动向的大策略.他一直镇守后方,为曹操前方作战定下一个良好的战略策源基础.可以说是曹操的擎天支柱.曹操的几场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就是他,破吕布,破袁绍的首功都是他的(三国演义中可看出,不过最好从三国志中来看),郭嘉的十胜之说就是源于他的四胜之说,从官渡之战开始他就预测到了袁军几乎所有人的弊病,指出了袁绍必败,且败的原因,而战斗最危及的时候又是他从战略角度指出了曹操坚守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曹军的胜利.后来的赤壁之战他也是唯一一个从战略角度提出南征弊病,阻止南征的人.即使最后的死,也是因为劝阻曹操称王----曹操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曹操的千古骂名.另外,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仅位居魏国高层的就占了3/4,如荀攸,郭嘉,戏之才,钟繇,王朗,陈群,程昱,司马懿......如果读过史记,你就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与汉初的张良有许多同工之处,同样让人看不出来,只是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这一点,不然三国第一名相绝对属于他(何博士备论,三国志,及裴松之的评注中都有相关叙述),司马懿等三国一流人物称他是前后百年来第一人才,甚至超过了人们称道的诸葛亮(原因后面可以看到).
接下来说郭嘉,他确实可称的上是足智多谋,但越看三国,我越觉得他和楚汉的陈平很像,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聪明的人,虽然他能除掉范增,能除掉韩信,但决称不上是第一谋士,因为一个仅仅出谋划策策士还够不上制定决策的谋士资格,更不要说和萧韩等人比了.至于郭嘉对孙策的评价,虽然很贴切,很中肯,但是也就和陈平对范增,项羽,韩信的评价一样,综臻人物,不过是一般策士即可以做到的,袁绍手下的谋士推测曹操性格也一样准.但他们(包括郭嘉)能像荀彧一样,把诺大一个袁绍军团,主要文臣武将的性格缺点一一罗列,并指出其弊端与其间矛盾么?对天下大局了如指掌和对个别人物的推测如神,这就是一个谋士与策士之间的差别,也即是张良与陈平,即荀彧与郭嘉之间的差别.放眼一看,孰轻孰重即明了.如果各位不了解,可以好好看看史记一类的秦汉小说,在其中很难看出张良在战斗时有什么表现,仿佛只是个后方搞内政的(和荀彧一样),反而是陈平,韩信等人都很活跃(和郭嘉,程昱一样),但细心点就会发现,每次需要制定天下决策,决定汉军动向的时候,往往只是张良偶尔的一句话,其实这时战斗胜居已经定下来了,虽然具体的战役看着好像是夏侯婴,周勃,陈平等人完成的.就如同三国中,当荀彧劝曹操剿黄巾时,曹操在兖州创立威信已经是定局了;当荀彧劝曹操挟天子时,曹操的中原霸业已经成了;荀彧劝曹操屯田时,曹操已经注定要成为中原实力最强的诸侯了;当荀彧劝曹操坚持北伐时,曹操统一北方就已经是必然的了.相比与楚汉,当张良劝刘邦跟随项梁时,刘邦早期的威信就已经确立了(同曹操伐黄巾);张良劝刘邦先入关中时,刘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定了(同挟天子令诸侯);张良四处游说诸侯反项羽时,刘邦的首领地位已经铸成(同屯田);张良劝刘邦伪退入蜀中,伺机反攻时,刘邦的最后胜利已经确定(项羽对刘邦失去戒心,同曹操坚持防守官渡).这些表面上很容易的事其实都是在最好的时机提出来的,所以才会看似容易,其实因为他(和张良)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握了然于胸,知道什么时机作什么,怎么做,哪里是战略中心等等问题,做好这一切,胜利已经是囊中之物了.这一切并不是郭嘉,程昱之流可以望其项背的,即使是诸葛亮,周瑜之流人物,也不一定能把天下大势把握的这么好.所以荀彧被后世及当时无比推崇,认为是三国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绝对是有道理的,而且三国志魏志中中荀彧仅次于曹氏家族列在魏国第一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四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将才;好色之徒,见利忘义,反复无信,难成大事。所以,他虽然也占过徐州、兖州,打败过曹操、袁术,但都是昙花一现,最后因屡屡不听陈宫的计谋而遭致彻底失败,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实,当吕布屡次不听陈宫的计谋、眼看败局已定时,陈宫也想到离开这里,但他怕别人笑话,说他不忠不义;另外又不忍心,还想尽力补天。这就是一种迂腐了。像吕布这样的家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负栋梁材”,陈宫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宁死不吃回头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临刑时,曹操和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
5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6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
7 程昱
8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9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9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10 诸葛亮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有点长,但简单来说就是:
1郭嘉,2荀彧,3贾诩,4陈宫,5贾诩(不同时期),6田丰,7程昱,8荀攸,9庞统,10诸葛亮(别嫌诸葛亮太后,司马懿还没上呢)

具体内容如下:

我认为第一是郭嘉,字奉孝,27岁出山弃当时势力最大的袁绍从曹操,此举已足见其强了,先后共在曹操麾下11年,时间虽短,但功勋显著,成功的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此后曹操鲜有卓著的军事成就。郭嘉绝对可以说是军事天才,神机妙算,当机立断。曹操曾三战吕布未果,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必胜,结果生擒吕布;曹操战袁绍时,有人担心孙策会趁机偷袭,郭嘉断言来不了,曹操打乌丸时,有人担心刘表偷袭,郭嘉再次断言来不了,结果均如郭嘉所料;曹操打败袁绍后,征讨其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所有人都主张再战时,郭嘉主张撤军,结果如郭嘉所料兄弟内讧,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可见郭嘉之才能。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曾仰天长叹:“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绝不使吾由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郭嘉身体不好,在曹操南征时,他明知南方多瘟疫,水土不服,在去之前他自己就说,要是到了南方,只怕不能活着回来,但仍然冒死前往,赤胆忠心可见一般。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郭嘉不曾和诸葛亮对峙过,诸葛亮出山那年,郭嘉病死在南征途中,一颗巨星陨落。)

第二是荀彧 对比郭嘉与荀彧
发现吧里很多人过于偏重郭嘉,以前曾经发过一篇评论郭嘉与荀彧的帖子,很少人留意,所以整理之后,再发一贴,望大家斧正.
其实如果熟读三国,就会发现,郭嘉不过是在曹操失去策士戏之才后,荀彧另推荐的一个谋划之士罢了,即使足智多谋,见识深远,也不过是一个战斗时的出谋划策者,在战略决策方面他根本说不上话,他和诸葛亮这样的决策者是无法比的,真正的曹营决策者是王佐之才荀彧,虽然他不常常在第一线出现,但曹操早期的大动向都是他策划的,如剿黄巾壮声威,挟天子令诸侯等等决定曹营动向的大策略.他一直镇守后方,为曹操前方作战定下一个良好的战略策源基础.可以说是曹操的擎天支柱.曹操的几场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就是他,破吕布,破袁绍的首功都是他的(三国演义中可看出,不过最好从三国志中来看),郭嘉的十胜之说就是源于他的四胜之说,从官渡之战开始他就预测到了袁军几乎所有人的弊病,指出了袁绍必败,且败的原因,而战斗最危及的时候又是他从战略角度指出了曹操坚守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曹军的胜利.后来的赤壁之战他也是唯一一个从战略角度提出南征弊病,阻止南征的人.即使最后的死,也是因为劝阻曹操称王----曹操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曹操的千古骂名.另外,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仅位居魏国高层的就占了3/4,如荀攸,郭嘉,戏之才,钟繇,王朗,陈群,程昱,司马懿......如果读过史记,你就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与汉初的张良有许多同工之处,同样让人看不出来,只是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这一点,不然三国第一名相绝对属于他(何博士备论,三国志,及裴松之的评注中都有相关叙述),司马懿等三国一流人物称他是前后百年来第一人才,甚至超过了人们称道的诸葛亮(原因后面可以看到).
接下来说郭嘉,他确实可称的上是足智多谋,但越看三国,我越觉得他和楚汉的陈平很像,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聪明的人,虽然他能除掉范增,能除掉韩信,但决称不上是第一谋士,因为一个仅仅出谋划策策士还够不上制定决策的谋士资格,更不要说和萧韩等人比了.至于郭嘉对孙策的评价,虽然很贴切,很中肯,但是也就和陈平对范增,项羽,韩信的评价一样,综臻人物,不过是一般策士即可以做到的,袁绍手下的谋士推测曹操性格也一样准.但他们(包括郭嘉)能像荀彧一样,把诺大一个袁绍军团,主要文臣武将的性格缺点一一罗列,并指出其弊端与其间矛盾么?对天下大局了如指掌和对个别人物的推测如神,这就是一个谋士与策士之间的差别,也即是张良与陈平,即荀彧与郭嘉之间的差别.放眼一看,孰轻孰重即明了.如果各位不了解,可以好好看看史记一类的秦汉小说,在其中很难看出张良在战斗时有什么表现,仿佛只是个后方搞内政的(和荀彧一样),反而是陈平,韩信等人都很活跃(和郭嘉,程昱一样),但细心点就会发现,每次需要制定天下决策,决定汉军动向的时候,往往只是张良偶尔的一句话,其实这时战斗胜居已经定下来了,虽然具体的战役看着好像是夏侯婴,周勃,陈平等人完成的.就如同三国中,当荀彧劝曹操剿黄巾时,曹操在兖州创立威信已经是定局了;当荀彧劝曹操挟天子时,曹操的中原霸业已经成了;荀彧劝曹操屯田时,曹操已经注定要成为中原实力最强的诸侯了;当荀彧劝曹操坚持北伐时,曹操统一北方就已经是必然的了.相比与楚汉,当张良劝刘邦跟随项梁时,刘邦早期的威信就已经确立了(同曹操伐黄巾);张良劝刘邦先入关中时,刘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定了(同挟天子令诸侯);张良四处游说诸侯反项羽时,刘邦的首领地位已经铸成(同屯田);张良劝刘邦伪退入蜀中,伺机反攻时,刘邦的最后胜利已经确定(项羽对刘邦失去戒心,同曹操坚持防守官渡).这些表面上很容易的事其实都是在最好的时机提出来的,所以才会看似容易,其实因为他(和张良)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握了然于胸,知道什么时机作什么,怎么做,哪里是战略中心等等问题,做好这一切,胜利已经是囊中之物了.这一切并不是郭嘉,程昱之流可以望其项背的,即使是诸葛亮,周瑜之流人物,也不一定能把天下大势把握的这么好.所以荀彧被后世及当时无比推崇,认为是三国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绝对是有道理的,而且三国志魏志中中荀彧仅次于曹氏家族列在魏国第一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四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将才;好色之徒,见利忘义,反复无信,难成大事。所以,他虽然也占过徐州、兖州,打败过曹操、袁术,但都是昙花一现,最后因屡屡不听陈宫的计谋而遭致彻底失败,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实,当吕布屡次不听陈宫的计谋、眼看败局已定时,陈宫也想到离开这里,但他怕别人笑话,说他不忠不义;另外又不忍心,还想尽力补天。这就是一种迂腐了。像吕布这样的家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负栋梁材”,陈宫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宁死不吃回头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临刑时,曹操和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
5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6田丰袁绍手下第一谋士,然不为袁重用
7 程昱
8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9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9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10 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答: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盘点三国时期能力最为出众的十位谋士,他们分别有什么功绩?
三国时期可谓人才辈出,在涌现出大量政治家、军事家的同时,以谋略而闻名于天下的谋士,同样不在少数,他们不仅善于出谋划策,而且对天下形势也往往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那么,在三国众多谋士之中,如果要选出能力最为出众的十位,都有哪些人会上榜呢?【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以出生年月为序】1、沮授(?—200年)。沮授少...

在三国诞生过哪些有名的谋士?又是何排名?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经历汉朝的大一统之后,出现了分裂局势的三国时期。在这场群雄逐鹿的赛场上,无数能人异士纷纷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能力本领。其中有以一当百的威武猛士,也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看三国时期最厉害的一批谋士有谁。三国十大谋士排名:郭嘉第三,...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十大排名
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十大排名:1.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中国最顶尖十大谋士
中国最顶尖十大谋士是:姜子牙、孙武、鬼谷子、范蠡、张良、诸葛亮、刘基、王阳明、周公旦、管仲。1、姜子牙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姜子牙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智慧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他被后世敬仰为“太公望”,是古代中国谋士的代表之一。2、孙武 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三国谋士排名
三国十大谋士排名 1.诸葛亮 孔明可谓一个神人,不单是在三国中,即便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孔明式的人物,真是太公望和张子房所不及。刚出道就两把火烧得曹军狼狈不堪,取西川后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鞠躬尽瘁,可谓“历史第一相”。2.司马懿 曹操在时,诸葛亮面对曹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谋士与十大将军,你知道哪些
十大谋士 谋士标准:国务,功绩,影响。一姜二管三范蠡,四尉五张六诸葛,七王八魏九刘基,第十当属毛润之。一姜:谋宗姜尚,周王尚父,百家宗师。二管:相圣管仲,齐公帝师,五霸军师。三范:商圣范蠡,越国元戎,齐国宰相。四尉:尉圣魏缭,秦国太尉,鬼谷亚圣。五张:谋圣张良,汉王军师,一...

三国时的十大谋士分别是谁?(并详细说明他们的生平如何?)
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曹在赤壁失败后,哭郭嘉,一是对他怀念,二是对其他谋士的批评,三是感叹郭死的太早,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郭嘉的作用了。6、贾诩:贾翊字文和。少有其才,为世人所称道。先从李榷等人,后投曹操,常出奇谋,对魏的建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杀,李榷等人要逃跑时,...

中国古代十大谋士排行傍是谁
他早在吕不韦舍下“任以为郎”时,就向秦王阐明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遂又向秦王献策“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

三国十大谋士分别是谁
田丰 袁绍手下首席谋士,袁氏拿下冀、青、幽、并四州,其也是功不可没。田丰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主动。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

中国最顶尖十大谋士
1. 姜子牙 姜子牙,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太公望”。他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智慧,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被后世尊为谋士的典范。2. 孙武 孙武,即孙子,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被尊称为“兵圣”。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世界军事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军事学者和战略家所...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谋士排名前十是? -
第翁君尔: 蜀国的著名谋士:诸葛亮、庞统、糜芳、法正、费袆、孙乾、马谡、姜维 吴国的著名谋士:张昭、周瑜、鲁肃、虞翻、诸葛瑾、陆逊 魏国的著名谋士: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刘晔、满庞、吕虔、司马懿、邓艾 至于前期小势力的著名谋士: ...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排名? -
第翁君尔: 第十名:张昭.第九名:陆逊.第八名:庞统.第七名:鲁肃.第六名:诸葛瑾.周瑜第五名:郭嘉.第四名:程昱.第三名:司马懿.第二名:诸葛亮.贾诩. 第一名:荀攸.荀彧!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10大谋士排名? -
第翁君尔: 1.郭嘉 曹操早年不可或缺的谋士.可惜英年早逝,牛就牛在死了都遗计定辽东.(孔明死了只是装神弄鬼) 2.陈宫 吕布要是言听计从,很可能就会有四国演义了. 3.贾诩 差点把曹操搞死,可惜跟错了人. 4.司马懿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玩弄政治绝对高! 5.田丰 袁绍谋士很多,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料死如神. 6.诸葛亮 不多说了,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7.陆逊 青年俊才.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三国志.中期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9.庞统 再不出现他就不应该了,尽管我个人十分不喜欢.但人好歹是凤雏阿! 10.其他很多 徐庶、许攸、李儒、张昭、审配、逢纪…………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十大谋士的排名
第翁君尔: 排名如下:1、孔明 2、鲁肃 3、荀彧 4、庞统 5、郭嘉 6、贾诩 7、田丰 8、周瑜 9、陆逊 10、司马懿 希望采纳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时期谋士的排名 -
第翁君尔: 1. 贾诩 41分. 2. 鲁肃、司马懿 36分. 3. 郭嘉、刘晔 35分. 4. 诸葛亮(前半生) 34分. 5. 荀攸 33分. 6. 荀彧 32分. 7. 沮授 31.5分. 8. 蒋济 29分. 9. 董昭 28分. 10.庞统、程昱 25. 5分. 11.张纮 24分. 12.田丰 23分. 13.法正 22.5分. ...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正史中十大谋士排行榜,要有根据的 -
第翁君尔: 在三国正史中谋士是没有排行的,也不可能去排.比如袁绍乃败将之人,他就真的没有厉害的谋士吗?肯定是有的,如郭图、田丰、菹授等有名谋士,那你怎么去排.曹操要菹授跟着他干,菹授不从,企图想跑,后来被箭射死.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谋士排行榜!帮忙排出三国十大谋士,谢谢! -
第翁君尔: 论政治:荀彧 诸葛亮 张昭 是三国的首脑 论妙计:荀攸 法正 郭嘉 是一时奇才 (荀攸为曹公出过13条妙计唯钟繇所知) (法正的奇思妙想让诸葛亮也是自叹不如.刘备甚为亲近重视他, 诸葛也给他护短) (郭嘉的妙计也极为另类 不同凡...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中智谋前十名 -
第翁君尔: 若论君主,非曹操莫属,他知人善任和审时度势的雄才大略无人能及. 十大谋士:郭嘉 贾诩 庞统 司马懿 周瑜 诸葛亮 荀彧 陆逊 鲁肃 徐庶 (邓艾,姜维,钟会之流只有阵前智慧,缺少战略智慧)

三台县18544291615: 真实三国中,谋士的排名?? -
第翁君尔: 1. 曹家: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辛毗、杨阜、桓范、司马懿. 2. 孙家:张昭、鲁肃、张纮、顾雍、诸葛瑾、步骘、阚泽. 3. 刘家: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刘巴、马良、李恢. 4. 袁绍:田丰、沮授、审配、...

三台县18544291615: 三国时期10大谋士你认为是哪10个?
第翁君尔: NO.1郭嘉:曹操能够器重的人没有几个,郭奉孝的确是一个鬼才级别的人物. NO.2荀彧:作为曹操全盛时期的主要谋士,其地位可见一斑. NO.3孔明: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不是因为其参谋能力不佳,实则因为其事必躬亲的做法,在很大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