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老子和孔子?

作者&投稿:隆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学问于老子的故事中孔子怎么评价老子的?~

孔子学生中有两个贵族子弟: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两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鲁国最有名也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三桓)中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
他们之所以拜于孔子门下,还要从他们的父亲孟僖子说起。鲁昭公七年,楚灵王造章华台落成,想请各国诸侯参加典礼。鲁昭公就去了,同时带了大夫孟僖子负责外交礼仪。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礼仪。途经郑国,郑简公在国都城门慰劳鲁昭公时,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礼。到了楚国后,楚灵王在城郊举行郊劳礼欢迎鲁昭公时,孟僖子又不知如何应对。在楚国,甚至遭到对方戏弄。

要知道,鲁国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鲁昭公、孟僖子这一趟外交之旅,简直就是转着圈子丢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还有羞耻心,回国以后,下决心研究礼仪,向懂礼的人学习。谁懂礼,他就向谁学习。临终之际,他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说: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我若获没,必属说(南宫敬叔)与何忌(孟懿子)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
于是,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这两个小兄弟十三岁。弟兄二人同生于昭公十二年,可能是双胞胎。
孟僖子两个儿子的到来,还给孔子带来了一次很好的问学机会。
一车两马
孔子曾经到宋国去学习殷商之礼,曾经到郑国向子产学习,入鲁国的太庙做助祭,也能做到“每事问”。他在鲁国学的主要是周礼,但是周礼的大本营,首善之地,毕竟是在周王朝的国都啊!此时的周王朝国都在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附近。而且在那里,还有一个高人,谁呢?老子。
孔子早就想到洛邑向老子求教,可是距离太远,没有人赞助,他自己不能步行前去。现在有贵族来做弟子了,机会也就来了。他就跟南宫敬叔说:“我想访问周,向老子请教,你能不能够跟国君说一说,让他支持一下?”南宫敬叔找到了鲁昭公,把孔子的意愿说了。鲁昭公当即决定给他一辆马车,两匹马,还给他派了一个人,除了一路上照顾孔子之外,兼做保镖,以确保出行安全。孔子另外还带了一个人,《史记》说带的就是南宫敬叔。现在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南宫敬叔当时才十三岁,不大可能,应该是另外一个学生。就这样,三个人出发到洛邑去了。
鲁昭公对孔子的确非常好,他在孔子人生的两个最关键的时刻,都帮了孔子。孔子二十岁生了儿子的时候,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鲤鱼。现在,又给他支持,让他去周问道于老子。
鲁昭公的这两次相助,都是在孔子特别需要的时候,而且都有象征意味:
“一条鲤鱼”,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了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并为他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搭起了上升的阶梯。
“一乘车、两匹马、一竖子”,象征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创办的私学的肯定、承认和支持。孔子所办,虽为私学,却获得了公家的首肯。
更重要的是,孔子得到老子这样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高人指点,对于他这么一个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鲁昭公实际上是一个很软弱的国君,他后来还被“三桓”赶出国,流亡在外七年,最后客死他邦。但死后被谥为昭。昭的意思就是明白人。我们看他帮助孔子,说明他在一些事情上还是很明白的。鲁昭公被“三桓”掣肘,实在是他人生的悲剧。而孔子对鲁昭公,一直心存感激。
把智慧藏起来
孔子到了周,见到了老子,向他学礼。
据说,孔子见老子,向他求教,大概是孔子先侃侃而谈,向老子展示了一下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见解。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君子如果时运好,得到明君的帮助,就可以出来做官,做一番事业;可是如果时运不济,没有明君,那就不妨随波逐流,一切听之于命运。”
这是老子对孔子讲的第一句话。
这话对三十四岁的孔子而言,不啻是醍醐灌顶,又如同当头棒喝。此前的孔子,以孤贫之身锐意进取,不折不挠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行。老子这样的话,一定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
老子提醒他: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孔子能够有今天,就是靠他那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就必须由老子这样的人,来给他讲生活这枚硬币的另一面。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及时而又非常有益的。从此以后,孔子思想里面,可见诸多老子的痕迹。我们读《论语》,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老子的影子。
《论语?泰伯》: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老子接着对孔子说: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藏和愚。什么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来不就像愚了吗?所以孔子后来对颜回讲过一句话,就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把智慧藏起来,把才华藏起来,把志向藏起来,把理想藏起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这是老子的道家智慧,孔子也有这种智慧。我们不能不说,这个跟老子有关。
不过,《老子》中“愚”字共出现三处三次,全是褒义词。《论语》里,“愚”字出现七处九次,基本上都是否定的贬义词,但是唯有一处两次,却是褒义词: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卫国大夫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就聪明;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就愚笨。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他那装傻的功夫,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聪明,就是愚笨;有一种愚笨,实际上是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聪明——愚不可及。显然,孔子对“愚”字的褒义用法,与老子有关。
最后,老子教导孔子: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傲慢之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戒除自己身上的骄气、傲气,戒除自己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欲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骄傲了不好,太傲慢了不好,太锋芒毕露了不好。
句句都是针对孔子当时的状态和心态。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到,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何等志向远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志坚定、自信自负……这都是年轻人的优点,没有这些,注定不会有所成就。但是,如果仅仅这样,而缺少适度的弹性、适度的退守、适度的淡泊,也不会成为大才。
一个人,二十来岁时如果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不会有出息。一个人,到了三十来岁,还只是意气风发而没有理性冷静的头脑,也不会有出息。
后来,孔子骨子里的从容淡定,何尝不是受老子的启发?老子提倡损之又损之道,孔子也一样赞成。
学做减法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看到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在那里。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
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yòu)坐之器。”
什么叫宥坐之器?就是国君座位右边放的一个器具。我们都知道有座右铭,其实古代除了座右铭之外还有宥坐器。座右铭是通过文字来对我们进行提醒、告诫,宥坐器是通过这种器物的形象来对我们进行告诫。
当孔子得知这是宥坐之器后,就说:“哦,既然是宥坐之器,那我知道,当它里面没有装水的时候,它是倾斜的;你把水装到一半,装到正中间的时候,它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试验一下,往里面装水。”
当水装到一半时,这个宥坐器果然端端正正地立了起来。
孔子说:“再往里面装。”
水满的时候,宥坐之器果然一下子又倾倒了。
于是,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一旦自满就一定要倾覆,一旦骄傲就一定要倒台。”
子路说:“老师啊,既然这样,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并保持完满而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聪明要用愚笨来守;功劳要用谦让来守;勇敢要用畏怯来守;富有要用谦卑来守。
孔子说:“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什么叫损?损,就是减损。孔子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实际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
一个人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这些东西有了未必就幸福。但是,有一些东西没有了,我们就会幸福。这东西就是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庸俗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里面达到一种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所以我们说人生要学会做减法,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这是道家告诉我们的,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同时,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孔子性格中的弹性,与世周旋,何尝没有老子的影响?孟子至刚,庄子至柔,唯孔子至刚而至柔。其刚,乃自身气质;其柔,老子有以教之。
优秀更危险
孔子要回鲁国了,临走之前向老子辞别,老子给孔子送行,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就给别人送财产,仁德的人就给别人送教导。我没钱,我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句话是: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一个人很聪明,能明察秋毫,很好。可是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来杀身之祸。为什么?他喜欢议论别人。为什么聪明人好议论人呢?因为他聪明,他明察秋毫,别人一点毛病,他就看见了,看见了就忍不住要说,说了就得罪人,这不就很危险吗?
第二句话是: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胸襟开阔,知识丰富,很好。可是老子又说“危其身”,它会经常让你处在危险之中。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啊。
可以说,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在这一个过程里面,就是在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深察、博辩广大的人。所以,老子对孔子临别赠言中的“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八个字,讲的就是孔子。
人生需要有这么几个过程:首先要让自己聪明起来,接着就是要善于把这个聪明藏起来。三十岁以前,孔子让自己达到了“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到这个时候,老子告诉他,做到这一点很了不起,但是要注意它背后隐藏的危险。
紧接着老子又对孔子讲了第三句话: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不要太坚持自己。做儿子,要学会听父亲的;做臣子,要学会听国君的。
老子对孔子的这些教导,孔子后来也教导给了他的弟子。孔子弟子子贡,就特别聪明,特别善辩,也有“聪明深察好议人”的毛病。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天天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你就那么好?我可没有时间盯住别人的弱点,我自己改正自己的弱点还来不及呢。”在孔子对子贡的教导里,我们是不是看到了老子的影子?所以,孔子要求我们修养自己,对别人私德上的缺点一般不做过分的批评。公德不好要批评,私德有缺要宽容。
老子是龙
比如孔子讲过这样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应该想着跟他学;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责他,而是要赶紧反省自己: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毛病?矛头对自己,不要对别人。
实际上,这还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不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是我们用来对照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孔子离开老子,回来的路上,学生问他:“老师,您这次见了老子,觉得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
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孔子在周,不仅见到了老子、苌弘,虚心受教,有一天他在周始祖后稷的庙中还见到一个金人,也让他大为感慨。他们看见庙堂右边的台阶前有铜铸的人像,嘴巴被封了三层。铜人的背上刻着:“这是古代言语谨慎的人。警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多招致失败;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就会招致更多的祸患。”
孔子从洛邑学成归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稍益进焉。”就是说孔子的私学办得更好了,来求学的人更多了。也说明孔子的学问又提高了,境界又提升了,名声更响亮了,私学的规模更大了。
可是,不久鲁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直接跟孔子特别感激的人鲁昭公有关。刚刚看过三缄其口金人的孔子,却并没有沉默。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我认为中国文化离不开孔子和老子,俗话说的的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孔子和老子的一些话当然也是给我们后辈儿带来了深不可缺的知识。。。但是现代中国又利用孔子来做了很多商业活动(那谁让人家名声大呢)。。


     孔子和老子之分野,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分野

孔子教育学生,首先是提供一套理念——仁义礼智信。做事要讲义,安心要讲仁,然后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要讲礼、讲规矩,同时还有智,能够明辨是非,当然还要讲诚信。有了这些,做人的标准就有了,做人的原则就有了。标准原则都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彷徨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大概意思是:

能清楚认识别人,那算有些世俗的才智,能清楚认识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

能战胜别人,可以算”,能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大!

这几句看上去有点像心灵鸡汤。只不过老子他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心  灵鸡汤”,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两句话,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人,体会越深。

老子智慧:自胜者强

这几句看上去有点像心灵鸡汤。只不过老子他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心灵鸡汤”,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两句话,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人,体会越深。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说,孔子和老子分别做了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但你不能说中学老师水平就比不上大学老师。教授的内容不同,不能说本人的程度就不够。只是选择的方向不一样而已。

            孔子和老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他们为我们以后的儿女立下了准则。中国人如果说道人,人道怎么也跳不出孔子。若谈道,谈天道,谈大道,怎么也无法绕过老子。




为什么黑格尔会极力称赞老子却贬低孔子
黑格尔对老子和孔子的评价从哲学学术角度上看,基本上是对的。黑格尔是哲学家,尤其是辩证法大家。他对老子和孔子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哲学的角度,基于哲学体系的完整性来评价的。一,先说老子 1,老子哲学是以道为基本概念的完整哲学体系,包括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政治,伦理,军事,心理,经济,等等)。特...

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在哪
而他们又是同时代的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至今仍被广为流传。2、山高水长——孔子与老子的共同之处: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先哲,老子和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意义深远的广泛影响,所谓山高水长,其名不朽。就传世的经典来看,二人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简列于下:3、其一,...

被孔子比喻成龙的老子,评价过孔子吗,是怎么评价的?
然而老子对周礼却不像孔子这么执着。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两种学说之间的区别。儒家要求人们规范,道家则主张顺应天性。老子说:制订这些周礼的人,骨头都已经成灰了。何必如此执着于周礼呢?老子还劝孔子去掉骄傲和欲望,不要因为这些东西拖累了自己。虽然孔子的学说不被老子认可,但他还是给老子高度的评价。孔子...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异,谈谈你的认识和评价.
孔子强调伦理道德,老子强调自然无为,从而反映出学派特色与思想内涵的不同。孔子和老子在义利观上有相近之处,包括把利进行划分,强调要爱惜民利,指出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但更多的还在于区别和差异上,主要表现在义对利的作用认识、利的等级适用、对待社会发展的态度和义利观的性质等诸方面 ...

如何评价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等人的思想?
华夏文化早期大师老冉扬弃殷商文化糟粕(同时也继承了殷商的精华),发展出与自然十分接近的道家学说;孔子和墨子则扬弃老子学说中的消极的部分,发展出注重政治实践(“学而优则仕”,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当官”)和社会实效的儒家和墨家学说。孔子学说中强调人的能动性的部分后来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荀子(“人...

孔子和老子有什么优点?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

老子和孔子哪个厉害?
从哲学上来说,老子比孔子厉害。老了通过对易经的解读,悟出了人与社会与宇宙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天道。其中哲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合一,是中国先秦哲学中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开启了后来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的百花齐放;孔子在哲学上拜老子为师,将易经与道的思想运用于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

老子和孔子,谁更有大智慧?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政治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孔子弟子遍天下,72贤士精通六艺。为儒家思想开枝散叶。两人都具大智慧,孔子登上了国际舞台,写入了诗词歌赋流行音乐,培养了感化了代代儒学传承者,孟子也是其中之一,而这是老子没有的。故认为他更加有大智慧。

孔子和老子?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在读书人中有很高的地位 老子是道家的典型代表 是道家文化的代言人 在宗教界有极高的声誉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各自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还难说,只能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中分析。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崇沿天地自然。是超脱世俗之高节之人。孔子,安贫乐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性正直,又主张...

南漳县19329436056: 怎么看老子与孔子
白安缬沙: 怎么这么长啊.老子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上,其次才是政治思想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而孔子的思想则完全是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矣.讨论哲学方面没有意义,因为孔子没有这方面的言语留下.说到其它方面,当然应推孔子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体现了“仁爱”,而老子思想“独善其身”,他做得再好,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于他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又有多少积极作用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不想民主昌盛的一个中国呢??

南漳县19329436056: 如何评价老子、孔子?
白安缬沙: 老子--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大师 孔子--古代最伟大的政治伦理哲学家

南漳县19329436056: 你觉得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白安缬沙: 我认为老子和孔子都是那个时代的圣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来积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有很多益处,但是也禁锢了一代代的人,需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对那些不适合人性发展的东西,需要认真甄别. (如果有疑问,欢迎您追问^_^若对您有用,请给个好评)

南漳县19329436056: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异,谈谈你的认识和评价. -
白安缬沙:[答案]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

南漳县19329436056: 评价老子和孔子
白安缬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

南漳县19329436056: 人们会怎样评价孔子和老子 -
白安缬沙: 孔拜师阅读理解佩服孔与问敬重自品行文孔与问高自必说孔问千迢迢拜师谦虚、求知若渴呀并孔拜师摆架算特跑城门迎候孔谦虚至极啊所光佩服孔与问敬重品行

南漳县19329436056: 学习了孔子拜师后,你对孔子,老子的评价如何? -
白安缬沙: 孔子本身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不骄傲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跟老子学习 讨论“礼”,这也就体现了学无止境,谦虚为甚! ,孔子拜师一课 我们学习到了:孔子谦逊\好学老子知识渊博

南漳县19329436056: 对老子 孔子 天命观的差异有什么评价 -
白安缬沙:[答案] 圣人们的天命观基本一样,只是表达的语言不同.老子:反者,道之动.即你现在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付出,将来会返回来,作用到你自己身上.孔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好事的积累会有喜庆,坏事的积累会有...

南漳县19329436056: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尊重他们的品行想一想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评价他们呢 -
白安缬沙: 在当时,老子的哲学理论被其它诸子运用,地位很高,可以说众子之师;而孔子设定的社会模式,被诸子佩服,尊为圣人,但同时认为这是理想,可思,不可行,现实条件下是浪费资源,没人想去实现它.

南漳县19329436056: 夸夸孔子和老子作文100字 -
白安缬沙: 孔子名丘,字仲尼,父叔梁纥,母颜征在.幼时丧父,知礼好学.常怀大公之志,虽屡碰壁而不徊.笃志于道,关心人间疾苦.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不见用于君子,屡受阻于小人.周游列国,如世之木铎,广授门徒,因材施教.终成一代圣人,万世师表.今日寰球,欲长久和谐,老者得安,少者得怀,朋友得信,不可无仲尼之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