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个祖国60年没年发生的事情

作者&投稿:卜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体现祖国60年变化的小故事~

祖国,我为你骄傲
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多么的骄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越来越多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着有口皆碑的中华文化,有着饮誉海外的“四大发明”,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壮丽的北京故宫,无与伦比的苏州园林,还有丰富的宝藏和秀丽的风光……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着祖国母亲饱经沧桑的脸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 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使祖国挣脱铁链,获得新生;又有多少爱国志士,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面对破碎的河山,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升起,耳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总会感到热血沸腾,有股发自内心的呼喊:祖国,我为你骄傲。
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
今天,我们应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宏伟抱负,应该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我要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为你骄傲!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我市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观虽有改善,但仍需推广。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城市马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交通知识的教育,每个人也严格按照交规出行。
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较其他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每天,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例如,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有的时候我过马路,经常会看见红灯时行人无视信号灯闯红灯,或者绿灯时汽车利用交叉路口时间差不顾过马路的行人加速冲过去等情况。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车水马龙,互不相让。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车辆依法行车,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同时“展现”在马路上,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福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几千万八闽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八闽大地日新月异。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山区,一排排新厂房拔地起,一个个大项目立标杆;出行方便了!公路突破瓶颈,形成“四小时交通经济圈”;用电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闸限电,农村也实现了户户通电;福建的整体实力提升了!GDP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长,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8位。……八闽,在跨越式地发展着。福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如今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南。
1.海西建设成绩斐然 海西战鼓,催人奋进。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后,全省人民积极投身海西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103%,农村路网工程建成5300公里;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城乡96.2万人享受低保,城镇新增就业61.9万人;“造福工程”新搬迁任务、农村“户户通电”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看高速公路,建成了福泉、泉厦、厦漳、漳龙、漳诏、罗长、福宁、福银(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截止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66公里。八闽时空距离由此缩短了。从闽浙分水关到闽粤分水关,以前行车要20余小时,如今仅需六七个小时;从龙岩至福州,以前要日出到日落,而今只需到晌午。从福州到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行车时间也大大缩短。2008年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浦南、泉三、永武、福州绕城和机场二期、福泉高速公路莆秀支线、泉厦高速公路扩建等。看铁路,赣龙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进出省大通道增至4条;2008年正在建设的铁路还有: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和厦深铁路,以及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看民航,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海西,福建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大手笔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设“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长约4800公里的海西高速公路网,使全省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3.9公里,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1.4公里,绝大部分县市30分钟上高速,其余县市依托干线公路1小时上高速。铁路展开建设新篇章,从2004年开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亿元,基本建成“一纵两横”铁路主干网,走出全国铁路网“末梢”位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1)科技队伍持续壮大
2007年全省在校研究生为2.56万人,研究生毕业生为0.57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50.95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11.41万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7年全省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98.31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28万人,其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6.95万人,;全省从事R&D人员4.76万人,其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R&D人员3.14万人
(2)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72.76亿元,相当于GDP的1.87%,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82.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32.90亿元,财政对科技的拨款已达21.27亿元
(3)科技产出硕果累累
2007年全省共受理专利申请1.13万件,居全国第12位;专利授权0.78万件,居全国第9位,。至2007年底,福建受理专利申请总量8.24万件,居全国第13位;专利授权总量5.16万件,居全国第9位。大批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如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多年来一直被全国各省及越南等国引进大面积种植。“B121型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成果彻底解决了80多年高温催化剂行业铬污染问题。“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已在中央电视台、30家省市级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及欧洲和东南亚的一些电视台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对推动全国广电行业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769.69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57.44亿元;至2007年年底,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已达219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83家。
4、民生状况极大改善
全省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伟大跨越。
(1)劳动就业成就显著
2007年末,福建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015.33万人,全省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比重提高到56.3%。其中,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673.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62.38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8%,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12.0%,
(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大关,达15505元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19元,位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天津之后,居全国第7位
(3)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提升
全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3.7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各类卫生机构增加到8712个,卫生机构床位9.23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74万人。
(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7.85亿元.年人均零售额8902元,从行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733.75亿元,年均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98.25亿元,全省居民的消费水平攀升到1599.9元,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和小康型消费的转变。总体上看,居民消费经历了三次大的消费结构升级。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普及为标志的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汽车、住房、通讯、教育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加速跑”阶段,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正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2007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940.72元,比1978年增长32.4倍;农民人均衣着支出达到235.61元,比1978年增长18.1倍;年平均增长10.5%。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支出349.43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28.4%下降到8.1%;而肉、油、蛋、家禽、奶、鲜菜、水果等副食品消费比重从1978年的59.1%上升到2007年的65.5%。农民人均消费油脂类食物5.64公斤,比1983年增长1.54倍;肉禽类食物25.92公斤,增长1.58倍;蛋类食品3.39公斤,增长2.11倍;水产品14.18公斤,增长2.46倍。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2007年末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6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67平方米。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私房比重也得到了提高,由1998年的70.2%上升到2007年的90.4%。部分富裕起来的家庭还拥有第二套住房,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115套住房。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居民家庭居住的环境较为拥挤,一个房间内兼有居住、厨房等多种功能,拥有单独卫生间的很少,而今城镇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中,住房配套条件大大改善。2007年末,福建城镇居民拥有浴室厕所的家庭达95.8%,拥有独用自来水的家庭达99.3%。农民年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4.5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36.2平方米;其中住房质量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的住房比重占85.0%%,比1981年的48.6%提高了36.4个百分点。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宽裕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截止2008年7月底,在全省轿车保有量61.00万辆中,个人轿车保有量为49.65万辆,占轿车的比重为81.4%。近年来,个人轿车占轿车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05年73.6%、2006年76.8%上升到2007年的80.0%,2008年7月底进一步上升到81.4%。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2007年底福建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186.44部,比1997年增长44.3倍;每百户电脑拥有量达68.58台,比1997年增长29.6倍,其中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达每百户51.31台。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56.3台、冰箱50.8台、彩电115台、抽油烟机15.1台、热水器50.4台、微波炉19.6台、空调器19.9台、电脑10.9台(其中59.8%接入互联网)、生活用汽车1.37辆。

(36)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的国有企业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

(37)第一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成后,于1986年12月17日通过验收。该室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核心是阐明生命现象的奥秘。

(38)第一个股份集团

经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批准,由国管嘉陵机械厂等5个企业组成的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于1987年11月16日在重庆成立。该公司是一个军民结合型的股权式企业,全部股份划分为国有股、公有企业股、企业集体股和职工个人股。公司设立产权管理委员会和经营管理委员会,在经营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39)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

1987年12月,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使用期限为50年的土地。

(40)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生了一个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的试管婴儿。这是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起名郑萌珠。此前,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已有试管婴儿出生。

41、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成立了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并在石家庄市首次发行第一批人民币。

42、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马海德。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对一位外国人的许诺兑现了: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被接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外国血统的公民。

43、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法院组织临时法庭进行公审,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立即执行,并没收全部财产。

44、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全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次发行粮票。1953年10月19日中央政务院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45、第一次全国基层选举。1953年12月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基层选举。

46、中国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7、第一次实行军衔制。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

48、第一次汉字改革--《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在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对汉字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49、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1959年4月5日,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世锦赛自1927年举行以来,我国首次赢得"世界冠军"的称号。

50、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51、第一枚导弹。1960年9月10日7时42分,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枚导弹苏制尔-2型弹道式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52、京城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第一个个体饭馆“悦宾餐馆”诞生。

53、全国第一次推行“邮政编码”制度。1981年7月,中国开始试行邮政编码制度,我国邮政事业向标准化、现代化又迈进了一步。

54、邓小平第一次提“一国两制”。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

55、第一个征婚启事。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社《市场报》首次刊登了征婚启事,并设立了征婚启事专栏,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56、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金牌,赢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冠军。

57、第一张股票——“小飞乐”股票。1984年10月的一天,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小飞乐)的股票在上海发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从此撩开了资本市场神秘的面纱。

58、中国计算机第一次联入国际互联网络。1987年10月,中国国家机械委员会计算机研究所的一台7760中型计算机系统首次成功联入国际计算机网络,开辟了中国计算机应用的一个新领域。

59、海峡两岸间第一次握手——“汪辜会谈”圆满成功。1993年4月29日,汪道涵和辜振甫郑重地在《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份文件上签字,两岸关系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60、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

你没有悬赏分哦

不能


怎么样从一件小事上 ,体现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多给我举些例子...
这些变化只是中国六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它们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人民的辛勤努力。让我们继续热爱我们的祖国,为她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能给我有关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的资料呀?(详细一些)
建国六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与新华社合作,编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大事记》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它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反映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1949年 胡锦涛讲话催人...

给我个祖国变化的小故事
2009年,是我们伟大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日子。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60年的建国改革惠及了每个人的生活。外婆是祖国的同龄人,她见证着祖国的成长。她经常对我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的幸福,以前“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

祖国60周年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敬队礼)祖国在我心中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

庆祝祖国60年华诞作文 在阳光下 急急急急!
我的 庆祝祖国60年华诞作文 在阳光下 急急急急! 主题:2009年10月1日,伟大的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0华诞。60年来,共和国经历着艰难曲折、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她度过的每个生日也注定不平凡,为了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请拿上你... 主题:2009年10月1日,伟大的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0华诞。60年来,共和...

...体现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多给我举些例子!!!例子要有详细的说明...
我们可以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看民生小康。1、住:刚建国时,城镇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北方大杂院,南方是亭子间,拥挤杂乱,所谓“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农村是北方土坯房,南方草棚多,破旧失修,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建国六十年来,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居住...

祖国辉煌60年 作文 给我一个草稿也行,明天就要交了!!!
一、 沁园春·祖国颂 九州翔游,北国冰城,南海碧滔。看昆仑出世,峰高岭峭;黄河澄清,林欢木笑。舰旗猎猎,铁骨铮铮,享太平盛世乐逍遥。是宏图,赖中华儿女,齐力打造。巨龙腾飞有日,立世界民族领风骚。铸华夏魂魄,自主创造;强国经济,稳固可靠。和谐社会,青春笑傲,正义公平行大道。纲领举,真...

扩写 六十年 祖国变化真大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

帮我写篇关于我对于伟大祖国辉煌的感受和自己需要努力的!~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

SOS;急求一篇英语演讲稿 内容为祖国60年与我,大约5分钟,希望大家帮助...
The global economy from the financial turmoil has yet to wake up in the throes of winter and usher in 2009, this is the new century,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first "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past 60 years indicates that 2009 will is a very unusual year, is a change ...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中国建立60周年的巨变的资料都有什么? -
语雷枇杷: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祖国60年中发生了哪些大事儿?
语雷枇杷: 70年代李小龙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功夫,80年代又是成龙让中国功夫威名远扬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反映祖国60年巨变的小故事字数300到400急
语雷枇杷: 在新中国诞生十周年之际,我幸运地问世了.从牙牙学语到进校读书,从走上讲台到成家立业,历经半个世纪,饱受了党的阳光雨露,追寻着历史足迹,目睹了祖国翻天覆...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祖国60年的变化资料 -
语雷枇杷: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1960年中国的大事 -
语雷枇杷: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0年元旦,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1000门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该机定名为SAA型 中国刘家峡水利枢纽顺利截流 2月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麻阳苗族自治县19748173896: 祖国60年变化 -
语雷枇杷: 祖国,我为你骄傲 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