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13、仁义霸主

作者&投稿:仰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话说,宋桓公生病。

太子慈父对桓公说:目夷贤能而又年长,仁厚爱人,希望您能立他为君。

于是宋桓公就来找目夷。

目夷说:太子说我仁厚,但是能够把推辞国君之位,还有人比得上太子吗?看起来,太子比我贤能,况且废黜太子,这是不合礼法,我不会当国君的。

于是太子慈父登上国君之位,是为宋襄公。

第二年,宋襄公参加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上,齐桓公的霸业给宋襄公留下深刻印象。套用刘邦的一句话就是

对于宋襄公而言,齐桓公就是偶像。而且宋襄公和齐桓公是有亲戚关系的。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左传》

如果还记得,当年的宣姜,我们知道,宣姜被齐襄公逼迫和“儿子”卫昭伯通奸,其中齐子是齐桓公的小妾,宋桓夫人是宋襄公的生母。所以多少有点关系。

对于这个亲戚,齐桓公也是十分爱护,非常信任。

我们讲过,齐桓公的太子,太子昭就是委托宋襄公,让他即位。

这可以说非常信任,托孤托到外国,真是前无来者。

宋襄公不负齐桓公的嘱托,顺利扫平太子昭在齐国的反对势力,让他为君,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也有雄心壮志,他也想跟齐桓公那样。于是他就谋划。

我们讲过,这个春秋霸主,有点是婊子还要立牌坊,自己私心要用一层层道义包裹起来。

齐桓公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刚好切准了当时政治格局。

于是宋襄公打出口号,两个字,“仁义”。

这个口号,你不能说不好,但是比较假大空,但是口号是一部分,这个如何实施是另一回事。

话说,齐桓公存邢救卫之后,卫国是安稳了一段时间。结果刑国联合狄国,真是没有永恒的敌人。攻打卫国,围住菟圃。

卫文公把国君之位推让给父兄子弟。

卫文公说:如果谁能治理国家,请允许我跟从他

朝廷上众臣一致反对。于是卫军摆开阵势应战,狄军退走。

第二年,公元前641年,卫国伐邢国,报仇。

结果这时,卫国大旱,祭祀山川,占卜,结果不吉利。

卫国大夫宁庄子说:从前周王室发生饥荒,战胜了商纣王,就丰收。看起来,现在刑国无道,我们应该讨伐他。

结果兴兵攻邢,就下雨了。

结果第二年,公元前640年,齐国会盟刑国,卫国开始慌了。

讲这个,当然不是说卫国,刑国,打架打的欢。而是说,自命自己为霸主的宋襄公,在这次战争几乎都没有出现,这个时候干嘛呢?争霸,没工夫理这两国。

公元前641年,齐桓公死后,中原大地,政治真空,急需一位霸主登场。于是宋襄公当仁不让,在曹国,召开会盟。

这次会盟,宋国、曹国、邾国,鄫国这些国家参加,既然是第一次,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当然会盟很不成功。

宋国拘捕滕宣公,可想这次会盟,滕宣公肯定干了什么不让宋襄公满意的事情。

而鄫国因为东夷之事,导致压根没来,搞得邾国把鄫国国君拘捕起来,押到宋国,听凭宋襄公处理。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宋襄公于是让邾国人杀了鄫子,去祭祀睢水的神灵,想要东夷诸国归附。

司马子鱼说:用活人献祭,真亏你想的出来。齐桓公保存三个国家,尚有人说他薄德。现在一次会盟,伤害两个国君,您还想凭借这种行为来使诸国归附吗?还想以此称霸?

并且同年,攻打会盟的东道主,曹国。

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宋国围住曹国,讨伐曹国不肯顺服。

司马子鱼说:当年周文王听到崇国昏聩,于是发兵攻打,结果没有攻取。于是周文王退兵,修政政事,再次发兵攻打,这回打下来了。《诗经》说

就是告诉我们,礼制要从小处出发,推广到整个国家,甚至天下。现在国君你德行还所欠缺,现在攻打,看来不妥。

宋襄公对于这两次劝告,都没有听取。他就坚信一点,齐桓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当年齐桓公第一次会盟,因为遂国不来,于是齐桓公灭了遂国。凭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所以,宋襄公有点愚蠢,齐桓公称霸不是通过杀人树威达成的,这是列国的时代,小国联立,你应该笼络他。

于是在宋襄公攻打曹国以后,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在齐国会盟,来怀念齐桓公的仁德。

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但是这次怀念桓公大会,楚国人特别显眼。

毕竟楚国是齐桓公霸业的最大威胁。

于是这时的政治势力,由于齐桓公死后,楚国的强大,成为中原国家归附的对象。

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锺。

齐桓公刚刚死,靠近楚国的郑国,开始归附楚国。基本成为楚国的中原的附属国。

楚国人很高兴,给了郑国铜。铜可是很稀有的东西,先进生产力的体现。

对于自己偶像的大会,结果宋襄公被排除在会盟对象中,对于宋襄公是一个打击。

我们讲过当年夷吾逃难,逃到了梁国,梁国很早就臣服于秦国。

梁国的君主开疆拓土,却不把百姓迁进去,命名为新里。结果被秦国占领了。

公元前641年,梁国灭亡。《左传》说它,自取灭亡。因为梁国国君大兴土木,屡次筑城,而没有人居住,百姓不能忍受。

梁国国君说:敌人要来了

于是国君在宫室外挖深沟,说:秦国要来袭击我国

百姓害怕而溃散,秦国就攻占了梁国。

我们看这段描写,很奇怪。

我们分析一下梁国败亡的原因。

其一、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是不是梁国灭亡的原因?我认为不是,要知道君主都爱大兴土木,齐桓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后面讲,筑城是为了君主谋私利,可见上下之情被切断。

其二、梁国国君说敌人来了,按道理来讲,应该君民更加团结。我们讲过恐惧能够凝聚一个组织,不是吗?

但是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就是一个组织必须,上下信任体系稳固,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恐惧非但不能凝聚集体,集体会因为这样作鸟兽散。

无论大组织,还是小组织,建构一个信任体系,是重中之重。一个组织为什么要制定规则,无论是谁都要遵守?因为只有这样,信任才能出现。

我们用一个极端例子,比如在战场上,如果大家都守规矩,那么战友之间,信任就能构架出来,战斗力才能提升。否则有一个逃兵,别人一看他逃了,信任体系立刻破裂,战斗力怎么出现,所以对待违背规则的人,是一门学问。

故孔明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记载)

想当年,荆轲刺秦,秦王宫外的士兵无一人相救,看起来是恶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只有这样的秦军,才能一统天下。始皇死了,还有另一个“始皇”。秦军败了,可就没有另一个秦军啊。

公元前640年。

随国以东汉东诸侯国,背叛楚国。不明白为什么?

楚国子文伐随,凯旋。

君子说:随国被攻伐,是因为他不自量力。量力而行,过错就会少。成败在于自己,还能在于别人吗?

君子说的这番话,看起来对于随国还不太合适,但是对于上文的梁国倒是合适的紧。

宋襄公于是痛定思痛,找寻失败的原因。结果找错了。

他没弄明白霸主的含义是什么?国力强大只是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充分条件,我们曾经( 【老秦人的故事】7、龙起东方 ,19)讲过,这里再提出来。

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说白了,通过自己的实力,代行天子之道,奉天讨不义。

当然这只是宋襄公对局势的判断失误。一个历史原因,在于,宋国的特殊身份。

宋国是公爵国,是五等爵最高的,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爵位呢?

正所谓早革命不如晚革命,革命不如反革命。宋国的开国之君,是

周武王伐纣克殷,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微子是商纣王的兄长,作为商朝遗民,周武王通过分化商朝遗民的势力,巩固政治。

但是对于宋国,天子并不放心,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在宋国周围,一堆姬姓诸侯国。

所以宋国称霸先天不足。宋襄公称霸必然要比周人还要讲礼仪,否则何以服天下?

于是宋襄公决定大会诸侯。

鲁国的大夫臧文仲说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让自己的愿望服从别人是可以的,但是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愿望是很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输入到他人那里,及其困难。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公元前639年宋国准备鹿上之盟,请求楚国人参加。目的很明确,完成南北和谈。

宋襄公觉得,我要是能把促成南北和平,那么我就是响当当的天下霸主。

公子目夷说:国君你三思而行啊,我们宋国不是大国,而楚国实力之强连齐桓公都难以控制,如果召开会盟,你这么控制话语权?话语权是由实力决定的,小国去争做霸主,这是祸患啊。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这次规格就很高了,一个是宋国,一个前霸主齐国,一个是楚国。齐孝公毕竟是宋襄公立的,不敢不来。会上,宋襄公自命霸主,并且要求楚国人尊他为霸主。

这年秋天,宋襄公召集楚、陈、蔡、郑、许、曹会于盂。

目夷说:祸端就是这里,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怎么能受得了呢?

楚国来了,他的小弟陈国、蔡国、郑国、许国都来了。

但是齐国、鲁国没有来。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楚国直接抓住宋襄公,并且率兵攻打宋国。宋襄公霸主没当成,变成了人质。

这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

楚国的想法,不如让宋国成为楚国的附庸,结果没有达成。

司马子鱼说:看起来,国君并没有吸取经验。

宋国第二年,率兵攻打郑国。

子鱼说:祸患就在这

秋天,楚国率兵攻宋。襄公于是应战,子鱼说:天弃绝商很久了,不可应战。

齐桓公都没有敢跟楚国打,宋襄公不揣冒昧。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展开战斗。

宋国摆好阵势,楚国军队还没完全渡过河来。

子鱼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敌人还没完全渡过河,赶紧攻打。

宋襄公的回答,出人意表。

宋襄公说:那可不行,我们是仁义之师。

楚国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

子鱼说:现在楚国人还没有摆好阵势,感觉攻打他。

宋襄公不肯。

楚国此时,阵势摆好了,于是两军交战。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说:那可怪不到我,正所谓君子不杀害受伤的敌人,不擒获老人。古时候用兵之道,不考险阻取胜。虽然我是商朝的后代,可是不能进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对于强劲的敌人,遇到险阻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是天助我也。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难道有错吗?无论如何,面前都是敌人,即使是老人,也要擒获啊。训练士兵,教给他们击敌的方法,难道不是为了击杀敌人的吗?如果可怜敌人,还不如投降。战场上时机是最重要的,敌人遇到险阻,就应该下令进攻。

这场仗,站在楚国人那边赢得莫名其妙。

伟人曾经评价宋襄公说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当然也有人评价,宋襄公是贵族精神。

苏轼更是洋洋洒洒写了《宋襄公论》,我们摘录几段。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欺世盗名。把宋襄公和王莽并立,伪君子也。

我们也不妨给宋襄公一个评价,把宋襄公说成贵族精神,未免名不符实。

这涉及到一个史观,就是成王败寇。成王败寇在现在看来,并不正确,但他确实反映了一些事实。

如果单单看泓水之战,这一幕,确实有点贵族精神,但是从宋襄公整个生涯看,你看的出贵族精神?

哪个贵族,不吸取教训的?哪一个贵族,完全不听忠言的?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一个时候,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犯错了,也死不认错。至少我有,为什么呢?自尊心强的表现。

宋襄公也是这种表现,他被楚国人拘禁,威胁自己国家,已经丢尽脸面了。所以他要去打郑国,给楚国看。

楚国人来了,它不仅要赢,还有堂堂正正的赢。

他不是不知道,打仗要抓时机。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自尊心一上来,我也是殷商后人,对于楚国南蛮,必须堂堂正正地教训他。

从前面宋襄公屡次不听臣下劝告可以知道。

确实,自尊心强是贵族精神的表象,往往贵族会表现出自命不凡。但是贵族精神的内涵是一种荣誉感。

你除了是个贵族,你还是君主啊。这是你的责任,作为君主,本来就不应该打这场仗,这场仗是赢是输,在战略上,就已经注定了输。

哪个贵族,会抛弃社会责任感呢?

所以宋襄公绝不是所谓贵族精神。

往往评价这个问题,有人就开始骂了。比如你反对贵族精神,你就是功利主义。一切利益至上。

首先我没有反对贵族精神,任何人都有这种精神的追求。不说远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就是一个贵族,他是史官,他身上有着浓厚的尊严。

但是它遭受宫刑,尊严丧失,难道他就去死,这才是贵族精神?没有,他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难道说责任就不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吗?

一个国君,连自己的国民的安乐都成问题的情况下,盲目攻打楚国,意图成为霸主,这是什么贵族精神?对不起,我不知道,这种贵族精神有什么用。

作为贵族,责任是第一位的。

这件事情本不应该在这说,但是可以作为宋襄公失败的注脚。

公元前644年,齐桓公最后时光。

这是宋国发生一次,陨石目击事件。

从天上坠落五块石头。

并且六只鸟飞过宋国国都上头的时候,退着飞过。

这两件事很平常,一次是天文现象,一次就是风太大了。

这时恰巧周王室的内史来了。

于是宋襄公就问他,是吉还是凶。

内史说:今年鲁国可能会有很多的丧事。明年齐国会有内乱。君王会得到诸侯的拥护,但是时间很短。

内史退下来对别人说:国君怎么能这么问。吉凶是由人决定了,又不是由天文现象决定。我只是不敢违背国君。

这个预言,果然非常正确。

齐国自不必讲,齐桓公逝世,公子争位。

而鲁国这一年刚好季友逝世。

话说,郑国因为楚国的帮助,打退了宋国。

公元前638年,郑文公为了感谢楚成王。

郑文公让自己夫人芈氏、姜氏犒劳楚国。芈姓是楚国的后代。

结果楚成王心情很激动,把宋国的俘虏和敌人的左耳给他们看,郑文公的夫人看了就昏过去了。

因为古代战争计数,一般通过割耳朵。往往一场大战下来,耳朵堆积如山。

接着,楚成王进入郑国接受享礼。

九次敬酒,庭院里陈列上百件礼品,很多食品。

一般对于上公,地位比三公还要高才用九献。因为九,阳数也。是数字最大的。

享礼完毕,郑文公让自己的夫人芈氏送楚成王回营,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供楚成王享乐。

郑国大夫叔詹说:楚王不得善终啊。礼节没有男女之分,他怎么能善终?

诸侯们听说此事,也觉得楚成王不能是霸主。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世上的最后一年。

齐孝公背信弃义,攻打宋国,围住缗地,讨伐宋国不去参加齐国的会盟。

这就是政治吧。宋襄公对不起任何人,没有对不起你公子昭吧,当年要不是宋襄公,公子昭何德何能能当上国君啊。

可见齐孝公较他爸齐桓公差远了,可见齐国自桓公以后,真是萧条啊。

而宋襄公这年因为大腿的伤口复发,命丧于此。

宋襄公一生,很难评价。

前期,推位让贤,你不能说他假仁假义。可能当时确实满怀仁义之心看待这个世界。

但是随着野心膨胀,意图做霸主。更是为了发扬殷商的王业。

最后竟然完全不听谏言。套用刘邦的一句话。

而宋襄公是有一子鱼而不用。

既没法安定国内的民众,更无法让天下诸侯归附。

单宋襄公为什么能成为五霸呢?

其一、堪平齐国内乱

其二、会盟诸侯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

楚国派成得臣伐陈,因为陈国当两面派,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被攻占下来。

子文希望成得臣为令尹。

大夫叔伯说:您要把国家怎么样?

子文说:我希望用他安定国家,有了功劳却不居高位,这样怎么能有安定国家的人呢?


【老秦人的故事】37、崔杼弑君
在古老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崔杼弑君,这是一段权力与道德冲突的激烈篇章。齐庄公的失算始于一场对鲁国的挑战,原本的盟友关系因个人纠葛而动摇。崔杼,这位昔日的忠诚将领,因对齐庄公夺走他心爱的棠姜夫人之事深感不忿,心中的怒火逐渐炽热。他并未被卦象的警告所束缚,反而...

公孙贾怎么死的
公孙贾是被商鞅阵斩。公孙贾,战国秦孝公时人。太子驷(秦惠文王)之师。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见《史记·商君列传》。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老秦人的性格特点便是快意恩仇,而公孙贾作为秦国多年...

【老秦人的故事】151、张仪欺楚
成功从囚禁中逃脱,让整个楚廷为之震怒,尤其是那位深感屈辱的大臣——屈原。张仪逃回秦国,如同从虎口步入狼窝,但此时的秦惠文王已不在人世,接替王位的秦王是否会接纳他的计谋,又会如何处理楚国的挑衅,一切都在未知中展开,故事的篇章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

【老秦人的故事】86、越国往事
这是第一种看法。第二种看法是认为,越国先祖根楚国先祖应该是一个人。据《世本》记载 越,芈姓也,与楚同祖 据《墨子》记载 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 ,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因此这个说法认为,越国的先祖是熊渠...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被灭以后,为何“老秦人”没有复国?
这个事儿看起来确实挺奇怪的,关东六国在秦朝末年纷纷复国,可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老秦人”却老老实实地一直服从于统治者,从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到汉高祖刘邦,都不例外。这又是为什么呢?一、秦国贵族六国复国的主体关键在于六国的贵族,如齐国的田氏后裔,楚国的项氏、景氏,赵王...

【老秦人的故事】84、掘墓鞭尸
《吕氏春秋》同样提及此事,尽管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伍子胥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复仇精神在《史记》中得到了鲜明的颂扬。伍子胥的性格被刻画为刚烈,他的“倒行而逆施”一词,鲜明地体现了他对复仇的执着。在那个时代,复仇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甚至影响了端午节的起源,使之成为纪念伍子胥的节日。这个...

【老秦人的故事】96、艾陵之战
使得《史记》称他为大丈夫,他的悲剧人生与历史上的岳飞、项羽、普罗米修斯等英雄人物产生了共鸣。音乐与历史的共鸣<\/ 以贝多芬的《命运》为伍子胥的悲剧奏响挽歌,这首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坚韧与无奈,象征着他对命运的无畏抗争。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深沉而激昂的篇章。

【老秦人的故事】60、贤明之治
古之遗爱"深入人心。他的临终遗言,强调了管理中的宽严结合,与孔子的和谐治理理念相契合。子产的生平与政策变革,揭示了历史的公正评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后世史家的深刻洞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公道并非表面的强权,而是深入人心的仁政与智慧。通过历史,我们可以领悟到"公道自在人心"的真谛。

秦朝灭亡时老秦人的正规军在干什么?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章邯已破伍逢,击陈柱国房君,杀之。”而之后章邯受挫于项梁,兵力折损严重,秦二世再次派出援军:“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后来派出的这些援军都是老秦人的正规军,这些兵力能帮助章邯反败为胜,由此可见这些援军兵力之雄厚和战斗力...

《大秦帝国》里的秦国人为什么自称 老秦人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经济实力大增,各国涌入人口非常多。因此在称呼时会有这个分别,秦国土著都自称老秦人,而迁移过来的他国人则 称新秦人。这个跟现在的大城市情况差不多,比如北京会有新北京人和老北京的分别

嘉祥县13064578971: 证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事例,150字 -
产虽安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大致有两种.1、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所以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2、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后,却不施仁义,(所以灭亡了).我个人同意第二种理解,在夺取天下时,不施仁义,尚可,但治理天下,却不施仁义不行,施行仁政,天下长治久安,这是儒家的观点.苛政猛于虎也.第二种解释的“而”表转折,却的意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例子当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将吴三桂在京的家人给杀了,后来吴三桂直接不抵抗清兵,让清兵直入北京

嘉祥县13064578971: 关于仁义的故事 -
产虽安贺: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

嘉祥县13064578971: 古代君主以仁和取胜的故事 -
产虽安贺: 那你就看一下宋襄公称霸的故事吧!关于宋襄公的故事,我真的不愿意评说,他是第一个提出“仁义无敌”,靠仁义称霸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后世儒生的肯定,在儒家的支持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说句实在的,他的霸业就是骗孩子的.不过在后世儒生的美化下,宋襄公靠仁义称霸的故事还是可以参考一下.

嘉祥县13064578971: 过秦记原文 -
产虽安贺: 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xiáohán)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

嘉祥县13064578971: 《新大秦帝国》中秦国人为什么叫自己为老秦人?
产虽安贺: 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这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前行.最终大出天下,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而在那充满霸气的咸阳皇宫里,一个比他任何先辈都要更加冷俊的铁碗君主,正在谋划着将怎样扫平一切胆敢阻挡他完成霸业的朽物.一场新的血雨腥风又将开始了…… 这部电视剧很好看啊.我觉得是应为秦国沿用了诸侯过的国名,而且自诸侯国起秦国人就有一种精神,后人沿用着,称自己是老秦不为过啊!

嘉祥县13064578971: 关于知己的故事 -
产虽安贺: 1、刎颈之交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

嘉祥县13064578971: 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
产虽安贺: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

嘉祥县13064578971: 以春秋五霸为题的800字作文 -
产虽安贺: 大家知道春秋五霸吗?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据说他们霸主的地位是开会开出来的.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他们的故事吧.先说霸首齐桓公,他贤用人才,任用管仲为相来治理国家,从而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

嘉祥县13064578971: 帮忙找一下关于理解(宽容)别人取得了信任的事例 -
产虽安贺: 宽容小故事 恕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嘉祥县13064578971: 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
产虽安贺: 春秋故事齐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诸侯 齐桓公之死及齐国乱与衰 管仲向齐桓公进霸术 重耳入齐与出齐 晋文公安定晋国 城濮大败楚军 晋文托孤秦晋分手 臣能君昏 权力下滑 宋襄公假“仁义”争当霸主 泓地一仗丧尽“仁义师” 庆父死后鲁难仍不已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