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关资料

作者&投稿:勾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扩展资料:
历史上用过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字史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
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名笔:
1、湖笔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太仓毛笔
太仓毛笔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洛阳市孟津县的太仓毛笔制作工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太仓毛笔最辉煌时,曾作为吏部的办公用笔,因太仓毛笔的制作者多为潘姓人,素有“南湖北潘”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房四宝

给你两份资料。

资料一: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下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现根据史学界多数专家的意见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
绝对时间不长,但新陈代谢的节律异常快捷,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近代中国由古代中国演变而来。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形塑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刚刚逝去不久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当下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近代史上寻找答案;反之,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又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特别应从古今、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等多维的视角来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才能大致梳理出历史嬗变的脉络。
因此,在编写时,我们始终紧扣独立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来建构教材体例框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让学生透过史事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了解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怎样进行抗争和探索的,这些抗争和探索又是何等艰难曲折,它留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从中真正体认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3.教材的体例安排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25课。其中4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各个单元。前5个单元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通史的体例;后2个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专题史。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了我们对110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解。
前5个单元,分两个部分:第一、二单元介绍前80年的历史,包括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沉沦的,即中国是怎样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力争从沉沦中奋起,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即中国人是怎样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从总体上说,前一条线描述的是近代中国衰落、下降的历史,而后一条线描述的是中国上升、进步的历史。
第三、四、五单元讲述后30年的历史,即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几条线: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二是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建立全国统一性政权及其统治在大陆覆亡的历史;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几条线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交织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不断演变,共同塑造了后30年的历史面貌。课本大体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编排史实,力求揭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以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紧扣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独立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的基本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现代化。独立与现代化,二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近代中国迭遭侵略,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但民族独立的获得,是需要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而要提高中国的国家实力,除了努力进行现代化外,别无他途。
1.注意揭示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危害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列强侵华发展的特点:规模越来越大、程度日渐加深。在列强对华侵略过程中,甲午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甲午以前,列强侵华以赤裸裸的军事侵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则军事侵略与政治侵略、经济侵略相结合,以攫取更多的经济与政治权益。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列强的侵略有一个从“有形瓜分”到“无形瓜分”的变化。所谓“有形瓜分”主要就是指割地、获得战争赔款等;而“无形瓜分”则主要是指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开设银行、给清政府政治借款、划分“租借地”与势力范围。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侵略手段更加隐蔽,危害性也更大。到19世纪末,中国已陷于被肢解、瓜分的危险境地。为了揭示时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与中国面临的危局,我们不仅用表格的形式作了介绍,而且在课后的“读图”中选用了一幅《时局图》,以形象直观地揭示当时的基本态势。
揭露列强侵略的残暴与危害。第四单元揭露了日本的法西斯罪行。第13课写“南京大屠杀”一目,既有大字叙述,又有小字介绍,还配有图片,有敌方材料(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本军人“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我〔铁证(一)国民党军医的揭露〕以及第三方的材料〔铁证(二)关于美人贝德士的信函内容)。这样的材料编排,较为客观、全面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非常具有说服力,对于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歪曲历史的图谋也是有力的驳斥。
2.注意展现民族抗争的曲折历程,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有侵略就有抗争。一切旨在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为都是抗争。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课本中有关抗争的内容,我们是包含感情来写的。比如,第2课在写边疆危机时,我们就介绍了左宗棠的“舆榇出征”;写甲午战争中的抗争时,写了邓世昌自沉海底的事迹。第四单元“抗日战争”,用大量事例、材料,突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抗争,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经验。对此,课本在介绍史实的同时,也对民族抗争的经验作了适当的总结。比如,第1课在叙述林则徐抗英斗争时,在肯定他有抗御外侮勇气的同时,还特别突出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说明反侵略斗争与接纳新知的开明相结合,是民族抗争的正确途径。
3.努力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突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脉络中切实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历史选择
社会变革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围绕反帝反封建和中国独立富强的历史主题,斗争不绝,变革不断,可谓波翻浪连,汹涌澎湃。这些变革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迭相递进的特征。一般而言,后一次变革是在对前一次变革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前一次变革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往往容纳了前一次变革过程中一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合理的内容,但又有超越。这些社会变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力图能生动展现出近代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揭示各个变革环节之间的前后联系与转折,阐明每一次变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叙述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力求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我们又尽可能要言不烦、画龙点晴地交代两次鸦片战争与“师夷制夷”思潮、“洋务运动”兴起的因果联系。甲午战败与变法改良、共和革命兴起的因果联系;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历史曲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果联系;抗日战争与战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因果联系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从历史事实中体会“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真理。
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是曲折而艰辛的。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中华民族也逐步领悟到学习世界人类进步的成果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合,中国为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必须与中国自身的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教材中既注意充分展示近代志士仁人艰难摸索救国之路的历史行程,对处于时代潮流之前的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念予以历史的肯定和褒扬,同时也从历史变革的角度展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过往那些过渡性环节的历史局限和教训,让学生从一再失败的历史悲怆里体验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社会改革的主张,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加强思想教育
课文内容力求理由事出,尽量引入新史料、新研究成果,发掘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史实或人物个案,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围绕国情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强调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正确认识社会变动、中西文化折冲、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多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由甲午战前购置先进舰船计划搁浅的史实,引出对清政权体制不足抵御外侮的深入分析,并运用当时人(吴玉章)的感受说明事变对一代青少年心理的震动;慈禧在被八国联军击败后接见各国公使时的媚态,说明清政权的对外态度并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作铺垫。
第14课的照片、小字和“阅读卡片”讲述的是聂荣臻与被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特别是给日军官兵的书信言辞朴实,大义凛然,真挚感人,既说明了情况,也斥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的野蛮残暴适成鲜明对比。这一材料是有关中日两国正确看待过去历史问题上进行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批判。
在课文中我们还适当加入了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名句名言和名谣名曲,比如,谭嗣同绝命诗、陈独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语录、抗战名曲《松花江上》、吉鸿昌殉国词、杨虎城“勿忘国耻”手迹、张学良决心抗战电文节要、“八百壮士歌”,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
四、专设两个单元介绍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和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国门被打开,新事物从四面八方源源而入,促进了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材中对这些内容虽也有介绍,但较为简略。实际上,这些变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信息的快速传递、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拓展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发式、服饰、称谓、礼节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所有这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很大,极好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处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特点。
因此,我们安排了两个单元,共计7课的容量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在编排上采取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形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描述这些变化的来由以及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近百年来的变化之速,并从新旧变化中体会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途径方法。这两个单元的一些内容,我们是用包含感情的笔触来写的。比如,第18课在介绍“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时,就有对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矢志不渝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事迹的介绍;第23课在介绍近代科技发展时,对詹、侯、李、华等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开路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业绩的描述,更是希望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诚,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

资料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第3课 收复新疆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 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第7课 戊戌变法
1.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第8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1课 北伐战争
1.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2.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1.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1.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3.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时间是1931年9月20日前后

9月20日,正在与蒋介石进行反围剿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在得知事变消息后,
立即对外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而日本共产党也在当天发表了与此呼应的声明。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执行委员会则在《民国日报》头版刊登了一个抗日公益广告,号召“同胞们,日本已占据沈阳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一些国民党将领致电蒋、张,表示愿率部抗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也产生强烈不满。方振武将军奋起抗日,立志“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量国民党爱国将领向蒋介石请战,要求率部奔赴东北前线,收复国土,9月20日,方振武将军给蒋介石的电报中首次说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要求允许他开进东北前线。

因为这句话透出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深受当时国人的喜爱,上至将军,下至平民,说起对日对战,往往离不开高呼一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渐渐地几乎成为当时中国人抗日的口号。如前线的二十九路军官兵,每日睡前都要高呼一遍。这句口号当时不知沸腾了多少国人的热血。

历史是研究过去事件和行为的学科,包括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等。在学习历史时,常常需要查找相关的来了解和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来源:1. 历史书籍:历史学家、学者和作家撰写的历史书籍是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这些书籍包括教科书、专业著作、传记和历史纪实等。一些经典的历史书籍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罗马帝国衰亡史》等。2. 历史档案:历史档案包括档案、机构档案和个人档案等。档案通常包含文件、官方文件和部门的工作记录等。机构档案则包含特定组织或机构的历史。个人档案则记录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提供有关特定人物和时期的珍贵信息。3. 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包括公开发表的历史文件、信件、日记、研究报告、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等。这些文献提供了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事实,并有助于研究历史事件和主题。4. 地方志:地方志是一种反映特定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书籍。地方志通常由地方编纂,包含了该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民和风俗等详细。5. 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是历史学者和学术机构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可以提供最新的历史研究进展、理论探索和分析。6. 博物馆和图书馆藏品:博物馆和图书馆通常收藏有关历史的物品、文物、艺术品、图片和其他。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可以直接了解和观察历史文物和材料。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历史来源,通过这些,人们可以深入研究特定的历史领域和事件,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文天祥


有关香港的历史资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

求有关中古时期的东南亚历史详细资料
中古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14世纪之间的一段时期,是东南亚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涉及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下面是有关东南亚中古时期的详细:1. 印度尼西亚公元7世纪开始,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尼西亚传播。8世纪时,爪哇岛上的孟加罗王国成为东南亚的重要政治、...

澳门的有关历史资料
澳门由秦朝起成为中国领土,从明朝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朝政府签订了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至1928年期满失效)后,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澳门有关的 历史 资料”,供大家参阅。

关于古埃及历史资料
幸好当时有些其他着作引用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们才能知道古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大致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是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确实年代,仍然不清楚,对於古埃及史的断代,也有不同的 意见 。下面由我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古埃及历史背景 尼罗河河谷称为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称为下埃及...

关于历史资料
关于历史资料 5 关于人物历史的资料... 关于人物历史的资料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有关中国历史"裹脚"的历史资料
”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 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

谁有关于敦煌的历史资料
4、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 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5、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

关于秦始皇的所有历史资料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

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中国近代史,近代不平等条约! 赞同2| 评论 2011-12-3 09:32 机构法 | 一级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由于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

乌达区19588386992: 关于赵州桥的历史资料 -
暴军阿魏:[答案]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乌达区19588386992: 关于历史的资料 -
暴军阿魏: 历史资料其实很多,首推第一手资料,也就是原版历史.其他的则都是经过加工或者别人处理了,添加了自己观点的资料. 如果要找寻历史资料的话,其实很简单,每个城市走有自己的城市图书馆,可以进行借阅,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室,也可进行借阅.如果不想走出家门,那么也可到对应的图书馆中的电子馆中,查找相应的电子图书.或者是视屏. 最后给你推荐一下三本书,《史记》《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儿》.

乌达区19588386992: 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的资料,大约在50字左右 -
暴军阿魏: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中,小到“核舟记”之精微,细到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到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到杭州扬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几千年来古人留下...

乌达区19588386992: 有关于祖国历史的资料(大约11行) -
暴军阿魏: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百万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 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 浪淘何物?功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 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 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 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乌达区19588386992: 帮忙找找有关历史人物的资料因为写作文需要素材,想要一些历史人物的
暴军阿魏: 【生平概述】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

乌达区19588386992: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资料,先到先采纳 -
暴军阿魏:[答案]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

乌达区19588386992: 有关旧中国的历史资料 -
暴军阿魏:旧中国的人民生活: 让我们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描写罢:“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

乌达区19588386992: 历史资料包括什么? -
暴军阿魏: 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历史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乌达区19588386992: 汉字历史的资料 -
暴军阿魏: 历史发展: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

乌达区19588386992: 寻求关于初中历史的资料!!!!!! -
暴军阿魏: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