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历史上的哪个朝代证明了这点?

作者&投稿:游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是古巴的一句俗语,就像中国的成由勤俭败由奢之类的,大多数人知道这个句子,但不太清楚出处。(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经济模式不同,治国理念不同
回头去看过去的历史,总能看到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有时候它给人一种历史重演的错觉,但更多展现的实则是一种历史演绎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既包含了人性,又包含了一种事物演变的趋势。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的朝代,在这两个朝代身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地方,仔细梳理确实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当然,这些相似是指两个朝代在政治影响力,政策方面以及发展轨迹的类比,而非指两个朝代毫无差异的比较。
那么秦朝和隋朝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今天我给大家聊一聊这件事。
一、秦朝和隋朝的相同之处
从大分裂到大一统
秦朝统一之前,中国从春秋以来由于周王室的衰弱从而进入一段长达549多年的大分裂和大动乱时期,春秋争霸,战国逐鹿。在这段长达549年的漫长时间里,它既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国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但另一方面,常年的战争也给民众带来深重的困难。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结束了春秋战争这段大分裂的历史。同样,隋朝统一全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又存在着第二段长达300余年的大分裂时期“十六国和南北朝”。杨坚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了北周政权,结束了这段大分裂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隋秦两朝无疑是极其相似的。
· 都有奠定性的政策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的方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度量衡,开启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的这一举措直接奠定了后世的政治制度,从此大一统仅仅只是意味着疆域上的统一,还标志着政治制度上的统一和权力的集中。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中央集权从此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政治制度上秦朝完善了三公九卿制,其中秦朝通过改善周法,将真正掌权的三公设立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一职从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标志着自秦始皇以来的君权和相权之争落下帷幕。
而隋朝时期则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成为权力中枢所在,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分管不同政务的部分直到清朝时依然在沿用。三省则在明清时期遭到了弱化,这是由于朝廷集权的需要导致的缘故。不管是三公九卿制还是三省六部制,这两个制度在都在秦后和隋后对各个朝代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就这些政策上而言,秦朝和隋朝的官制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奠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通过大一统的方式,将郡县之间的官员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所有,废除分封制的好处就是以前分散的权力构架演变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模板,从皇帝到朝廷的命令通过层层传达的方式最后遍及全国。尽管秦朝将任免官员的权力集中在了朝廷和皇帝的手中,但是针对如何选官却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
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如何选官从秦朝到隋之前经历很多思考和改善,最终在隋朝这里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完美的弥补了自秦朝以来统一的官员任免存在的一些漏洞,如容易被世家大族垄断官职,最后形成门阀统治。这也是东汉以来的趋势,门阀士族成为了受益者,由于不完善的选官制度,导致他们以士族的形式垄断了权力。
科举制打破了寒门士子很难跻身政治的现象,经过唐朝时的完善和成熟,从宋代开始科举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选官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因此涌现了许多寒门学子通过科举制度跻身政坛,成为一代名臣的人,如范仲淹、曾国藩都是这样的例子。
秦修长城,隋开运河
秦朝统一以后,为了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秦始皇在原先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又大修长城,西起甘肃省岷县,东抵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口,初步奠定了万里长城的雏形。《史记》形容说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长城的出现很有效的防范了匈奴频繁南下侵扰汉地的威胁,另外秦始皇又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驻防北方,因此终秦一朝,使得北方都没有面临太大的军事威胁。
贾谊的《过秦论》中赞扬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由此可见长城的存在以及驻防的军队给匈奴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不敢轻易的侵扰边境。而长城此后也成为历朝历代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工程,在明朝再次得到大规模的重修,最终在清朝时才失去其作用。
隋朝同样也有大工程,那就是隋朝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起点,南达会稽,北至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途径7个省市,和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相通,这条大运河的贯通对古代的漕运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运输效率不高和困难的情况下,大运河的贯通毫无疑问的促进了隋唐以后的经济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隋朝大运河是在原来许多朝代开凿的河渠的基础上进行贯通,将它连通为一条通畅的大运河,但即便如此为了贯通这条运河也动用了百万人次的劳动力。
政斗和暴政
隋朝和秦朝灭亡的时候也是极为相似的,秦二世是通过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将扶苏赐死,最终阴谋夺位成功。而这位二世皇帝即位后重用赵高,自己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暴政不断,最终引发秦末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而隋朝也大体相似,杨广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把自己的哥哥杨勇弄下台,骗取了杨坚和独孤皇后的信任,最终将他册立为太子,最后成功夺位掌权。即位后的杨广虽然比秦二世更有政治才能,如取得攻占吐谷浑,大败契丹,征讨琉球,三征高句丽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尽管杨广为隋朝的开疆扩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中后期却逐渐显露出好大喜功的弊病。
连年的战争、大修宫殿都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动荡,民众无法安居生活,统治的昏庸最终酿造了农民起义和官僚叛变,虽然杨广比之于秦二世还算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及至后期却也毫无差异。两个大一统王朝就这样消失在两个后世君主手中,因此造成两者都是二世而亡。
灭亡之后都迎来两个最伟大的朝代
秦朝和隋朝灭亡之后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接替他们的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迷人,最强大的王朝。秦朝灭亡以后,汉朝诞生,从此以后“汉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自称,如汉服、汉语、汉字,由此可见汉朝对中国的影响。而隋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同样迎来第二个最迷人的朝代,那就是唐朝,繁荣诗歌文化,包容多元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环境。
唐朝时期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来往十分密切,而“唐人”也是那个时候中国人的自称,所谓“唐人街”其实就是指汉人居住的地方。比之于汉人而言,唐人更具包容性,汉人是汉族的一种自称,而唐人则更具包容性了,其他民族也可以自称唐人,这自然也是十分贴合当时唐朝那种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的。
综上所述,这就是隋朝和秦朝大体相似的一些地方;
二、秦朝和隋朝的不同之处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同
李斯对秦始皇说: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由于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文人和贵族对秦始皇颇为不满,私底下多有议论。李斯认为这对国家不利,因此促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且定下严厉的规定说: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由此可见,秦朝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采取了政治高压,不太注重和知识分子合作。秦以后这种情况只在魏晋时期出现过,当时的知识分子因为对曹操和司马家族不满,因此也遭遇了政治高压,于是诞生了魏晋名士这群人。隋朝时期儒学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包括像科举制度考试的科目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为了打击门阀士族和关陇集团,隋朝对知识分子的笼络和运用都偏向于下层寒士。
经济模式的不同
秦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非常严厉,这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定下了“农战”的基本国策,将农民、土地和战争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人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到了隋朝时这种模式正慢慢走向瓦解,到了初唐时募兵制出现,于是出现了职业化的军人。秦朝对商人采取打压的姿态,对他们收取高额的税金,不过在隋朝商业政策有所宽松,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繁荣。尽管主体上还是以农业为主,但是对于商业的态度转变无疑显现出隋朝比秦朝在经济模式上更加多元。
治国理念的不同
秦朝对文化采取非常高压的政策,秦始皇烧掉了大量秦国以外的六国书籍,即所谓非秦记皆烧之,而留下来的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另外秦朝没有明显的国家文化理念,比较奉行的就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在秦朝并不受重用。秦朝信奉的国家价值观是“以法治国”,而并不重视文化教育的塑造,法家思想是一种硬性的法律制度,无法取代文化教育。
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这样做的理由是明法度,定律令,由此可见秦朝时期的治国理念是偏向于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只需要告诉民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而像文学诗书这些思想产物则是被明令禁止的,说明秦朝对于民众思想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
而隋朝的治国理念则是大力推行儒学,当时的儒学也被提高到了国学的地位,隋文帝说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可见隋朝的治国理念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因此儒学在隋朝十分兴盛,形成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格局。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隋朝和秦朝大体上的不同,当然论及细节之处,它们两者之间肯定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秦朝的社会构成比较单一,如在艺术领域的音乐、绘画、文学以及科学技术都没有发展,文化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建设上也乏善可陈,但它毕竟又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还是为后世王朝做出了奠定性的贡献。
尽管隋朝和秦朝都是两个短命王朝,但总体来看显然隋朝取得总体成绩是要优于秦朝的。而两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无非也是大体相同的,王朝初建,正是需要巩固统治,与民生息的时候,但是秦二世和杨广的昏庸统治导致社会的动荡,最终造就了这两个王朝的短命。

因奢侈而灭国的朝代有很多,比如说夏朝、晋朝、清朝等,当君王开始骄奢淫逸的生活,朝代就离灭亡不远了。这些朝代相当于是给人们敲警钟,提醒人们不要过度的浪费。毕竟“层楼”会误了少年,过度“自由”会乱了人生。我们可以吃的好一点,可是没必要浪费,更没必要长期过奢侈的生活。

1、夏朝君主桀

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桀,他是个十分残暴的君主,生活过的十分奢华。据说他找人给自己造了一个巨大的酒池,可以供三四千人一起喝酒。而有些下场比较惨的人,直接醉死在酒池里。这种荒诞的做法,很快就引来了人们的不满,于是商汤率兵讨伐夏朝,最后夏朝灭亡了。夏朝是早期的朝代,有关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可是能让人们记住的,貌似只有桀。我们平常说的“遗臭万年”,就是指的这类人。

2、晋朝的司马炎

三国结束之后变成了晋朝,可是没过多久司马家就开始了奢侈的生活。到了司马炎这一代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的浪费。据说司马炎不光自己奢侈,还带着朝廷上下一起吃喝玩乐,君主和大臣们明目张胆的浪费。据说在当时有人一顿饭吃掉黄金万两,这样的生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结果没过多久,就有人开始起义,晋朝这个时候没有什么能力阻挡,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3、清朝的慈禧

说到清朝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想起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做慈禧。慈禧是一个极度浪费的人,她为了自己的私欲,让人建造了很多园林。她吃饭的时候也是相当浪费,民间经常说慈禧一顿饭能吃108道菜,就是说的她的浪费。当时她的权利很大,皇帝都比不过她。清朝的衰落有很多原因,慈禧的铺张浪费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奢侈确实是民族衰落的起点,历史上的清朝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慈禧太后那个时候非常的奢靡,导致清政府的败落

其实清朝时期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他们当时非常的富有,所以选择了闭关锁国,导致最后的失败。

隋朝证明了这点。隋炀帝奢侈无度,不停地享乐,还要花费大量物力财力建大运河,搜刮民脂,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西晋奢糜成风,然后迅速灭亡


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名人名言
1、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韩非子显学》3、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卢梭 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表示节俭的名言警句
往后日月空荡荡。14、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1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16、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17、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18、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19、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20、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关于节俭的名人名言
三、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四、节约就是大收成。——谚语 五、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谚语 六、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七、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八、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刻的节约。——马克思 九、财有...

劝人别乱花钱的句子
24. 奢侈就像酒,既能让人兴奋,也能让人衰弱。——卡尔 25.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26. 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27. 一碗粥一碗饭都应思量着来之不易,半丝半缕都应常常想起制作它们的艰辛。——(民谚)28.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谚)29. 一碗...

关于节俭的名言(论语)及意思
28、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29、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30、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31、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32、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33、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关于勤俭节约不奢侈的名人名言。
44.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45.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46.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47.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48.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49.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50.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要节俭不浪费的句子说说 【荐】
1.奢侈只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得安乐而已。——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 3.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5.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年。 6.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 7....

关于节俭的名言
1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2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3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4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5 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

劝人节约的名言警句
70、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 71、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72、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7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74、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75、俭朴是我们美德的可靠卫士。 76、俭则寡欲,侈则多欲。有关劝人节俭的名言警句 勤俭节约的名言名句 1.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2.侈而惰者...

厉行节约名人名言
1、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翻译:奢侈而懒惰的人就贫穷, 勤劳而节俭的人就富裕。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长也。翻译:不惦念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会出现的危难,警惕奢侈践行简朴;这样砍掉树木的根...

盂县15075235693: 关于勤俭节约的句子有哪些? -
释温熊胆: 勤俭节约的名言 2014-04-15编辑:励志天下1.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传·否》2.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3. 囚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节用上》4. 节用于内,...

盂县15075235693: 关于节俭的名人名言 -
释温熊胆: 1、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76666,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2、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3、奢侈的...

盂县15075235693: 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和名人名言急急急 -
释温熊胆: 又使人衰弱、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卢梭 19、节俭是致富的秘诀1、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奢侈好像酒,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2、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3、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卡尔) 25、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既使人兴奋.(爱默生) 22.(丹麦) 23、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4.(英国) 20、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21、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古巴) 26、节俭是天然的财富

盂县15075235693: 有什么节粮小故事和歌谣 -
释温熊胆: 父亲 用犁把血汗和种子 埋进泥土 儿子 嘴里念着锄禾日当午 把手里的半个馒头 丢进垃圾桶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

盂县15075235693: 关于节俭的名言 -
释温熊胆: 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

盂县15075235693: 有关朴素、节俭的名言、事例. -
释温熊胆: 历览前代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无罪以为贵,清净贞正以自娱.——颜斶.

盂县15075235693: 有关节粮的名言有哪些?
释温熊胆: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

盂县15075235693: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祸端,节俭是 - --------,奢侈是---------,节俭是长流不断的清泉 -
释温熊胆: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祸端,节俭是 家庭兴旺的源泉 ,奢侈是 寸草不生的荒漠 ,节俭是长流不断的清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