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的心理过程?

作者&投稿:屈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意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心理过程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
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认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和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行为控制、调节情感,提高认知。
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方面,即:常说的知、情、意。知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情是人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是指:推动人的奋斗目标并且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知、情、意不是孤立的、互相关连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管理的中心的问题就是要爱人,爱人就是要爱心。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觉、知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离开了感知,人也就失去了客观世界的心理联系,就难与周围世界相适应。

一、感觉

1.感觉的特性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受试者单独关在一间昏暗的隔音室里,躺在一张小床上,受试者还要戴上手套、臂套和半透明的墨镜。受试者除听到空调单调的嗡嗡声之外,各种感觉基本上被剥夺了。

结果发现,受试者在此期间,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人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有的人产生了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他们失去了时空观念,各种能力受到了损害。这一实验有力地说明,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没有感觉,人的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我们用眼睛看到物体的颜色、用耳朵听到声音等。按照感受器官的不同,心理学将人的感觉分为5大类,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感觉的主要特性有绝对阈限、差异阈限、感觉的适应等。

阈限是界限的意思。实践证明,任何刺激要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在这个量以上的刺激就能引起感觉,在此之下,便不能产生感觉。阈限可分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前者是指能引起我们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例如,在室内多远放一块手表,我们能听到它的滴嗒声;夜晚我们能看到多远的烛光。后者是指能让我们感觉出2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如某人提2千克物品,然后加0.5千克,如果他感觉不到两者的差异,可再加0.5千克,这时,如果他正好感觉到了3千克比2千克重,那么1千克便是他的差异阈限。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感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器官灵敏度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当某种刺激较久时,能够引起感觉灵敏度降低,这时人的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加大,必须要加大刺激强度,才能产生感觉。古语中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说明。同样道理,如果较长时间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觉灵敏度随即提高,人的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减小,只要有较弱的刺激,就能产生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普遍存在,它对人们的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如身居闹市,对车辆、行人等发出的噪音,我们适应之后,依然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这是感觉适应的积极作用。再如,冬天长期用煤炉取暖的居民,对煤气的嗅觉灵敏度降低,有时发生中毒事件,这是感觉适应的消极作用。

感觉变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叫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同时或较短间隔时,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的长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里会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里会显得亮些。这是两种刺激同时作用视觉器官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再如,人刚吃过苦药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是甜的,这是由于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我们味觉器官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视觉与听觉

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视觉与听觉是最重要的两种,它们分别是由光和声音刺激引起的,人们80%的信息来自这两种感觉。

光的刺激分为两种:①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②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我们在生活中被刺激的光大多是反射光,因而在没有光线或光线不足时,我们便看不见物体。颜色的感觉是光波的长短引起的,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都反射出来,看起来此种物体就是白色的;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波都吸收,因而看起来是黑色的;有的物体反射红色以外的所有光,因而看起来就是红色的。

暗适应和明适应是视觉的两种主要特性。如从阳光下走进电影院时,开始你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后,你才能慢慢看清一排排座位和其他观众,这就是暗适应。亮适应与之相反,在阳光下的雪地里,人会不自觉地眯起眼睛,过一会才能适应。暗适应与明适应是依靠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感光敏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听觉是由声音的刺激引起的,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或固体来传送,但比光的传播要慢。引起听觉刺激的声音在物理上称为声波。它有3种属性,即频率、振幅、复杂度,心理学研究声音时,一般表述为音调、音强和音色。

在介绍视觉和听觉时,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盲人与聋人,也许我们发现过这种现象,即盲人的耳朵特别灵,聋人的视力特别好。心理学上称之为感觉补偿,指某人失去某种感觉能力后,他的其他感觉能力会因此得到提高。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人认为是后天注意力集中训练造成的,盲人失去了视觉功能,便不自觉地注意听力训练以适应生活;也有人认为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聋人听不见声音,因而平时较多使用视觉,提高了视觉感受能力。

二、知觉

1.知觉的特性

知觉是客观事物的整体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感觉获得的反映的综合,有人把它与感觉的关系形象地说成司令部与侦察兵的关系,感觉“侦察”的信息,传到“知觉”这个司令部。对信息作出分析、综合、判断,得到事物整体印象的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的主要特性有:

(1)知觉的选择性。感觉器官在反映事物时,并不是对所接触的刺激全部作出反映。事实上,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样,人也不可能同时对众多的刺激同时进行感知。一些刺激被我们的意识所把握,一些刺激可能被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更为清楚,对知觉的背景反映则显得模糊,不容易记住。什么样的事物容易被人选择为知觉对象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①由于客观事物的特性;②人们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在同一场合,人们可以有共同的知觉对象,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觉对象。例如,老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的挂图,这时,挂图便成为学生共同的知觉对象,黑板上的板书便成为背景。再如,学校开运动会时,坐在看台上的同学由于个人的爱好、兴趣不同,会选择不同的知觉对象,有的人可能注意掷铅球,有的人可能注意跳远。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感知事物时,并不是孤立地知觉事物的不同属性,而是根据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例如,我们看一个人时,并不是只看眼睛或鼻子,还得看他的身材、言谈举止,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

多种刺激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但这一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之和。对一个事物的整体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强的部分。有时,知觉刺激的本身可能是不完整的,但人们由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仍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如角度的变化、距离的变化,知觉不受变化的影响,仍将事物看成是原来的样子,这是知识的恒常性。如我们在近处看一个人与离得较远处看同一个人时,虽然他留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不同,但我们还是把这个人感知为同一个人。

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多种多样,这里简单介绍其4种表现:

①亮度恒常性。它是指由于物体本身所处的光线环境变化时,我们保持对其亮度知觉的不变。如一支粉笔在教室里其白色显得暗些,在阳光下显得白些,我们仍把它看成是相同的白色。

②大小恒常性。即前面所举看一个人的例子,我们把他看成固定的大小,不因距离远近不同。

③形状恒常性。如一个竖立的圆柱体,从侧面看是一个长方形,从上面看是一个圆形,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圆柱体。

④颜色恒常性。透过有色眼镜看一个物体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但我们知觉仍保持它本来的颜色。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的不同对象特点,心理学上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指人脑对事物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帮助人们对远近、高低、方向作出一定的判断。一般把空间知觉分为视空间知觉和听空间知觉。前者是指以视觉基础而形成的深度知觉或远近知觉;后者是指当视空间知觉受到限制时,人依靠听觉判断自身与外界物体的距离等关系。

(2)时间知觉。指人脑对时间长短、快慢的反映。人类没有专门器官感知时间,总是要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物体来反映时间,如天体的运行规律、日历、时钟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与计时工具测出的时间常常不相符合。同样一段时间,有的人会觉得短,有的人会觉得长。同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时间的感知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情绪愉快时,会觉得时间快,“光阴似箭”;心情不愉快、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觉得时间慢,“度日如年”。除个人情绪外,人的知识经验也会影响对时间的知觉,如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45分钟内,一般能精确估计时间,掌握授课内容和节奏。

(3)运动知觉。指人脑对物体是否移动、移动快慢、移动方向的反映。运动知觉在足球赛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果缺乏运动知觉,球员对同伴的传球不能作出速度和方向上的判断,就不能合理穿插,不能默契配合。运动知觉的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有时由于物体移动速度没有达到一定的量,我们感受不到,如一只手表的分针、时针是否在移动,一下子我们难以判断;有时,物体本身没有移动,只是我们自身在移动,却感到物体在运动。

3.错觉

有一种特殊的知觉,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正确的,是歪曲的反映,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错觉。例如: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用手拎起时总觉得铁块重、棉花轻;坐在开动的火车上,看到窗外的树木在移动。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觉呢?主要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如晚上看月亮和行云,人会觉得月亮在云中行走,这是客观环境变化引起的错觉。对时间快慢的错觉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原因引起的。

错觉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干扰了人对知觉对象的正确认识,是消极的,但是,如果利用恰当,错觉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在军事上,迷彩服等伪装措施,就是利用了错觉原理,给敌方以错觉,达到求胜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从建筑、摄影、戏剧、魔术、杂技之中,找到错觉现象。

三、情感

1.情感的特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

这里所说的客观事物既包括个体外界的人、事、物,也包括个体本身的心理活动。例如,某位同学做了一件错事,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而感到难过、内疚,这种难过、内疚是由外界引起的;再如,一个人想起某件事觉得伤心而痛哭,这种伤心是由于回忆这一心理活动引起的。所以,情感是外在或内在的刺激引起的体验。

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映的不是事物的本身,只有情感的主体才能体验到。例如:同样在火车站候车室等车,广播里说某次列车晚点,一般来说这一信息不会引起不乘这趟车乘客的情感体验,但却会让乘这趟车并急于去某地的乘客十分焦虑。再如,电视节目中播放的股市行情不会引起不玩股票人的体验,但对炒股者却有很大的情绪影响。

情感有两种表现:①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②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意愿、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厌恶、烦闷等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不同的情感对人的身心有不同的影响。肯定性情感使人高兴、乐观,能提高人的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否定性情感使人厌烦、悲观,给人以较重的精神负担,长期的紧张和恐惧会导致多种疾病。

2.情感的分类

情感的种类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情感状态和社会性情感。

情感状态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心境、应激状态。

(1)激情。这是一种爆发迅速、猛烈的情感状态。如某件事物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强烈的爱憎,这种狂喜、愤怒就是一种激情。可见,激情是由外界强烈的刺激所引发的,在此状态下,人总表现出剧烈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表情,如呼吸急剧加快、全身发抖、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等。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状况:①积极的激情是人们投身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会促使人知难而进,勇往直前;②消极的激情常常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冲动。

(2)心境。这是一种比较平静和保持相对持久的情感状态。心境的主要特点是它不一定反映在某一件事物上。人一段时期有一段时期的心境,心境一旦产生,它好像就是人这段时期看事物的眼光、角度,它使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涂抹到他所面对的事物上。正如“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心境可能是愉快平和的,也可以表现为抑郁、烦躁,如我们常说的“好像看什么事都不顺眼”。由于心境是较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对学习、工作的影响较大,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不良心境使人意志消沉、浑浑噩噩,终日无所用心、无所事事。

(3)应激。当人遇到危急情境或意想不到的事突然发生时,人产生的情感状态即是应激,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能。其表现是:有的人“急中生智”,能力超常发挥;有的人“倍觉茫然”,仿佛陷入思维的真空地带,不知所从。人难免遇到突发事件,只要我们平时多做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情感的应激状态下,就一定能消除恐惧,克服困难,应付自如。

根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它是指人对自己的言行与社会道德标准符合与否的情感体验,是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反映。当人的观念以及由此指导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时,人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反之,则产生悔恨、自责等情感上的体验。

(2)理智感。它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现实、掌握知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人在智力活动中有新的发现,会产生满足的情感体验,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则产生疑虑的体验。

(3)美感。它是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和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一幅绘画能给人艺术上或精神上的美感,使人产生满足的体验。一部低级庸俗的作品,不能满足人的艺术需要,让人感到丑陋,而产生愤怒的情感体验。

3.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仅语言表达方面就难以计数,但这是一种间接的表达,心理学上一般把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作为情感表达的直接方式。

(1)面部表情。表情实际上是一种沟通,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情感体验者用此表示自己的心理体验;②他人由此能正确判断体验者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以肌肉活动为主,如眉飞色舞、满面春风、愁眉苦脸、喜形于色等。在面部表情中,眼睛的活动有特殊的作用,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如:眉目传情,是说相爱者深情注视传达爱的情感;怒目而视,是说仇者之间传达着愤怒的情感。外国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高兴和惊讶主要由眼和脸下半部表示;讨厌由脸下半部表示;生气由脸的下半部、眼眉及额头表示。最易见的情绪更是通过面部表现出来的,如悲伤时哭泣、流泪,恐惧时瞪大眼睛。

(2)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可以叫身势语言,是指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而达到沟通的目的,用肢体表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握手表示友好,鼓掌表示欢迎或兴奋,搓手表示焦虑。许多成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拍案而起、击节赞叹、垂头丧气等。肢体表达同样让他人能够识别体验者的心理感受。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同也常常反映一定的亲疏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亲密的人相处可以接近到1英尺(1英尺=0.3048米)之内;朋友之间非正式接触时保持1.5~4英尺的距离。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肢体上同样的动作并不一定表示同一种情感体验。另外,由于不同个体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影响,相同的情感在表达方式和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4.青少年的情感特点

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经验的积累,情感得到发展,出现了以下特点:

(1)情感稳定性增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性增强,情感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不再像儿童时代受情境因素影响较多。如儿童会因为在课堂上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而当场哭起来,而青少年一般不再会因为一点儿小事便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破裂,也不会因为学习上暂时的挫折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活泼热情是青少年相对稳定的情感特点,他们富有朝气,以较大的激情活跃在班级集体中。集体活动是他们表达热情的最好场所,他们往往身心投入,容易形成良好的心境。

(2)情感内容日益深刻。青少年的情感体验中已开始注入社会的内容,例如,课本上介绍英雄不屈不挠的品质,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奉献精神,介绍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知识,都会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真理的情感体验。

随着集体活动的深入开展,青少年有能力、有机会参与一定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到互助、友爱、荣誉感、责任感等情感。有时,他们会用社会对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3)情感自我调控能力增强。与儿童时期相比,青少年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力得到了加强。但与成年人相比,其自控能力还是较多地表现出冲动的一面。从生理上讲,是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受内分泌素的影响,其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从心理上讲,青少年情感的易受刺激性和反应性明显提高,因而时常不容易控制。

四、意志

“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是我们常常用来评判一个人素质的词语。意志是指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作风。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行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目的确定以后,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选择达到目的的方法,克服实际中出现的困难,通过行动作用于客观事物,最后达到目的。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人的意志有3个特征:①目的性,②动作性,③克服困难。

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也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程。它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受情感的影响,同时又对认识和情感过程发生调节和控制作用。

分析意志的全过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意志的特征,从而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2.意志的动机

一个人的行动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出自一定的动机,指向一定的目的。我们说意志确定目标的过程也是解决动机冲突的过程。因为人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几个动机起作用,当这几个动机不能同时得到满足时,动机冲突便产生了。这种冲突有时表现为公与私、个体与群体间的利益矛盾,有时表现为个人兴趣方面的矛盾。人在确定行动目标、采取行动时要解决这些冲突。由于人的行动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会因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舍弃自己的利益。他们能充分认识社会和自身的能力,脚踏实地,选择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

意志目标出现以后,便进入了意志行动的决策过程,其主要内容是选择行动的方式与方法,拟定行动的计划。如果达到目的的方式途径有两种或更多种,还必须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知识经验、能力与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会充分考虑各种行动方案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因而会选择既能达到目标又不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方式。知识经验丰富的人,会正确估计行动过程中出现困难的难易,从而选择科学的最佳方案。

3.意志的执行

接下来便是执行决定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克服各种困难,采取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修改完善行动方案,达到目标。

意志过程始终是一个自觉的行动过程。毅力是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毅力顽强的人能较持续地保证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能够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毅力在意志品质中表现在自制性和坚持性两方面。毅力强的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较少受不利于实现目标的因素的干扰,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便达到目的;毅力强的人还能够充满信心,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将决策执行贯彻到底。






心理过程是什么?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什么是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

什么是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 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

什么叫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以知觉过程为例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先要用眼睛来接受来自物体的光刺激,然后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把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从而察觉到物体;接着要将看到...

简述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相关系。
【答案】: 人的心理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或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

心理过程是指什么?
1、意志过程是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即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改造世界。2、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自觉行动,包括自觉地确定...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三者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统一心理过程中的不同...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三...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过程:这是人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展现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2. 情感过程:这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体验,如喜怒哀乐等。3. 意志过程:这是人们为了实现目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

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心理过程 - 搜狗百科
农栋复方: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以知觉过程为例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先要用眼睛来接受来自物体的光刺激,然后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把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从而察觉到物体;接着要将...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人脑中产生的具有从发生、发展到完成的完整历程的心理活动.... -
农栋复方:[答案]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人脑中产生的具有从发生、发展到完成的完整历程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由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什么是心理过程?
农栋复方: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意):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
农栋复方:[答案]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知):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 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情):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里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什么是心理过程
农栋复方: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活动结构和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普遍性.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心理过程具体指的是什么?
农栋复方: 答案:认知、情感和意志 快乐积累: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心理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农栋复方: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简述人的心理过程(认识,情感等) -
农栋复方: 感情都是建立在人的认识之上的,只有你认识了,赞同了那么你才有可能会认知他.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金城江区15632797433: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
农栋复方: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