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光荣事迹

作者&投稿:野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四光的个人事迹(短一点的)~

李四光的个人事迹: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在湖北出生,字仲拱,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扩展资料:
1949年秋,在海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满怀着惟图国强、不谋己荣的爱国情怀,携夫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对于这样的选择,身边的好多朋友感到不解,面对质疑,李四光坚定地回答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现在,我的祖国和人民还在贫困中挣扎,我应当回去,用我所学到的本领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李四光归国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
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预见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兴起,我国地质科学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相关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1951年8月,由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组成的东北地质学院正式成立。
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李四光兼任校长,在学校筹备期间,李四光数次往返于北京和长春,亲自参与筹建工作。从此,地学在吉林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你好,李四光是我们现代地质力学的奠基者,他的一生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才华都奉献给了国家,他是一名优秀以及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会永远记着他的名字,为他光荣的事迹点赞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科学态度,对工作严谨的作风,还有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李四光作为我国现代地质研究的开拓者,在一片空白的地质力学上书写了自己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在做地质研究,是一个教育家和音乐家,可谓是才艺双全。他做出的奉献主要有,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利用,以及为地球科学,地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指导。

李四光的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和石油储存以及地分层的研究做出有意义的奉献,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对地震的预测和地震预防,一直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的道路。在人们没有掌握地震的科学信息之前,人们对待地震是恐惧的,那么李四光的主要奉献还表现在对地震的预报上,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他提出过很多预测发生地震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证明都是正确的。

李四光除了自己在科学方面的奉献,他还对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他觉得国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重视。所以在他的工作研究之外他还投身于教育事业,出席过多所大学的演讲,为学生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

受到他的教育影响很多才子后来也都有不错的成绩,为后来开展地质研究工作不断地输送人才,所以李四光为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很多奉献。

  李四光 推翻洋人的断言

  石迹耿千秋 毕生作写照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
  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

  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

  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

  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

  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

  ■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
  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
  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
  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
  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
  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
  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
  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
  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
  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
  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
  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
  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
  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
  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背景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
  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
  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
  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
  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
  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
  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
  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
  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
  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
  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
  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
  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故事

  ■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
  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
  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
  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
  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
  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
  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
  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
  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
  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
  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
  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
  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
  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
  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
  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

  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材。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自英国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五十年代中期,还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共发表科学论文和专著170余篇(部),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鉴定方法与分类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他始终不渝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解决建设中急需的能源问题,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50年代初就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他还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地壳活动带中寻找建设“安全岛”,以及各种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等。直到他临终,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人材。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自英国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五十年代中期,还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共发表科学论文和专著170余篇(部),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鉴定方法与分类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他始终不渝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了解决建设中急需的能源问题,他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和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50年代初就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邢台发生地震后,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的关键时刻,提出进行地应力测量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测和预报地震指明了方向;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1889?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抗美援朝70周年,有哪些感人事迹?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一个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20年时抗美援朝70周年,那些革命先烈值得我们永远区怀念并去学习他们拿勇于拼搏,勇于奋斗的精神。那么,到底有哪些令人感人的事迹呢?一、火烧云...

有关黄继光的英雄事迹(30字以内)
事迹 1952年10月19日,根据战地目击者的描述,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由于机枪巢火力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机枪巢。当进攻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机枪巢内的2支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进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

抗日英雄人物事迹
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

邱少云的事迹和资料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

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人的事迹
佩吗?钱学森回国后,学以致用,发明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国际技术交流会上,他被光荣地评为了“小罗克伟尔奖章”,就在这世界获奖者的名单上,第一 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他的智慧为中国人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 读了这篇短文,我感受到:钱学森这一伟大举动,惊动了所有人,而且,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要向钱学...

黄继光的故事
黄继光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跟随部队来到上甘岭。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的部队接到命令,对上甘岭高地进行反击战争。炮火持续不断,在黄继光部队攻下5号阵地之后,双方人员伤亡损失惨重。特别是黄继光部队,战士和炮弹捉襟见肘。不妙的是,在进行下一个阵地攻击时,敌人隐藏已久的火力...

英雄人物光荣事迹
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锦州西北门改称“士英门”,将惠安街改称“士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大的战士。罗盛教,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 少年。 忽然一个...

李四光有哪些事迹
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黄继光先烈事迹!!{一定要详细}!!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 永恒献给黄继光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得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你响亮...

黄继光的英雄故事
黄继光的英雄故事:1952年10月19日,滚雷般的炮声笼罩了上甘岭,烧焦的土地上布满了发烫的弹头和弹壳,浓浓的硝烟呛得人肺疼眼酸。从晚上10点开始,零号阵地上敌中心火力点用重机枪、轻机枪交织成一片火网,封锁着六连的前进道路。六连决定炸掉这个拦路虎,可连续组织的三批爆破组人员均牺牲了。这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