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 求 叔孙通传 翻译急急急 求 叔孙通传 翻译急急急 求 叔孙通传 翻译

作者&投稿:平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急急急 求 叔孙通传 翻译急急急 求 叔孙通传 翻译~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先请读者诸君把全篇中的词语弄明白了。大概使用《辞源》《辞海》一类的辞书就可以弄明白。然后通体细看,每一句辨明它的意义,每一节认清它的事迹。末子注意到这一回所谈的一个方面——人物的对话。
  这一篇记的是叔孙通,他的对话最多,共计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进言四次,讥笑鲁两生一次。他的弟子们发言两次,一次是怨他,一次是赞他。此外鲁两生拒绝叔孙通一次。高帝与叔孙通对话,并自己表示得意,共计四次。
  叔孙通讥笑鲁两生,说他们是“鄙儒”,“不知时变”,他自认该是“通儒”,“知时变”的了;后来弟子感激他,又说他“知当世之要务”。所谓“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懂得迎合潮流,能够看风使舵,不死守着什么宗旨信仰。叔孙通的一些对话,都把他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他就是那样一个“通儒”,与拘守古制、效法先王的儒者并不一样。
  试看他回答弟子的话:“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用最实际的说法,把弟子们按住,一方面也就见出他能够“知当世之要务”。可又宽慰他们说,“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不忘”什么?当然是不忘引进他们,有朝一日大家弄个官做。这种话只有在师弟之间私谈的时候才好说,当着旁人决不便说。如果是以道行相砥砺的师弟,即使私谈也不会说这种话,特别是师的方面。听听那声气,不正与政治上一个小派系的头子回复谋干差使的人说“知道了,看机会吧,总有你的分”一模一样吗?说这种话的时候,叔孙通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了。
  再看他向高帝进言。他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正当高帝“益厌之”的时候,他表示有办法——“守成”的办法,“起朝仪”来安定朝廷的秩序。这又是个“知时变”,又是个“知当世之要务”。他这个话与回答弟子的话是一贯的。“难与进取”无异说“宁能斗乎”;而“守成”就是他教弟子们等待的。从这前后一贯的对话,可见叔孙通心目中,儒者的任务无非帮助成功的皇帝想些办法,维持尊严,并没有儒者的宗师孔子那种“行道”的想头。他又说“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把“鲁诸生”提在前头,因为鲁是知礼之邦;同时带出弟子们,见得他的确“不忘”,一直把弟子们的愿望放在心上,可是一点不落痕迹。高帝恐怕礼仪麻烦,他就回说“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这句话里的“古礼”与“秦仪”都只是陪衬,主要的是“杂就之”,把马虎牵就的心情透彻地表出。儒者对于礼仪是看得非常郑重的,叔孙通却这样马虎牵就,他是何等样的儒者也就可想而知了。上面两句是他不妨“杂就之”的论据。前一句大概是儒者相传的话,意思也见于《礼记·坊记》。后一句简缩了《论语》中孔子的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有了论据,见得“杂就之”就是“因”,就是“损益”,不违背儒者的传统。并且,三句不离本行,儒者的语句脱口而出,正见儒生的本色。叔孙通虽然不是正宗的儒者,在口头充充儒者的派头当然是擅长的。
  最后看他把弟子们荐给高帝,也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老实不客气说,“我手下有许多弟子,他们有功劳,他们要官做。”要知道那时候“守成”的办法已经见效,高帝得意得不可开交;叔孙通自己拜为太常,得了五百斤的赐金;他与高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亲近的地步了。既然如此,落得开门见山,老实不客气说出来。在这样的场合里,高帝还会吝惜几个“郎”的位置不给吗?这又见得叔孙通能够抓住时机,又是个“知时变”。
  现在看弟子们的话。在抱怨的一次里,他们说“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把他们希冀利禄的心情完全托出。他们师弟一伙儿原本是任何诸侯都可以投的,现在居然投在较有成功希望的一方面,这京是所谓“幸”。在这儿弄个一官半职,饭碗可以长久,而且有升擢的指望,这又是将来的“幸”。一班弟子所为何来,在一个“幸”字上表达得透彻明显极了。在赞扬的一次里,他们说“叔叔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可见他们由于平时的习染(如听叔孙通批评鲁两生“不知时变”)以及实际的经验(如乘机起朝仪果然成功,只要说一句话果然大家当了“郎”),相信他们的老师确然能“知当世之要务”,是个顶了不起的人;用他们儒者习惯的说法,顶了不起的人就称他为“圣人”。可是,照正宗的儒者的见解,“圣人”的含义要广大高深得多,决不仅是“知当世之要务”。他们那样说,显见他们并非正宗的儒者。他们得了一官半职,就极口称扬老师,连“圣人”也说了出来,这正传出了他们热中的满足的感激的心情。叔孙通的弟子是何等样的人物,就在前后两次发言中见出。写弟子无非作叔孙通的陪衬,弟子如此,老师可想而知了。
  鲁两生正与叔孙通对照,写他们的话,作用在作叔孙通的反衬。鲁两生瞧不起叔孙通,说他“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们特别看重礼乐,讲“积德”,讲“合古”。这些观念代表了正宗的儒者。
  在正宗的儒者年来,叔孙通的产身处世没有一丝儿对的。他们不仅拘谨的守着儒者的传统,也关注到当前的现实。他们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这显然说叔孙通不在安定社会一方面用工夫,却想迎合高帝。粉饰太平。
  安定社会,积德累仁,正是儒者精要的主张,也是期望于统治者的切要措施。他们虽然被叔孙通骂为“鄙儒”,究竟谁是“鄙儒”,细读全篇自然有数。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翻译。《史记 叔孙通传》
[ 标签:翻译,史记 叔孙通传 ] 问题补充 2009-08-05 09:48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_^)/Μ□� 回答:2 人气:2 解决时间:2009-08-08 17:47 检举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先生说了些什么讨好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逃离都城,到了薛县,当时薛县已经投降楚军。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叔孙通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汉王见了非常讨厌;他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是高兴。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有什么道理?”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撕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称为稷嗣君。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去的还来不及埋葬,伤残的还欲动不能,又要制定礼乐法规。从礼乐兴办的根由看,只有积累功德百年以后,才能时兴起来。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进行演练。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这时正巧是十月,能进行岁首朝会的实际排练。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顺便进言说:“各位弟子儒生跟随我时间很久了,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高帝让他们都做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汉高帝九年(前198),高帝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高帝说:“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汉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就对叔孙先生说:“先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臣子们都不熟悉。”于是叔孙通又调任太常官职,他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汉孝惠帝要到东边的长乐宫去朝拜吕太后,还常有小的谒见,每次出行都要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很是烦扰别人,于是就修了一座天桥,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面。叔孙通向孝惠帝报告请示工作,趁机请求秘密地谈话说:“陛下怎么能擅自把天桥修建在每月从高寝送衣冠出游到高庙的通道上面呢?高庙是汉朝始祖的所在,怎么能让后代子孙登到宗庙通道的上面行走呢?”孝惠帝听了大为惊恐,说:“赶快毁掉它。”叔孙先生说:“做君主的不能有错误的举动。现在已经建成了,百姓全知道这件事,如果又要毁掉这座天桥,那就是显露出您有错误的举动。希望陛下在渭水北面另立一座原样的的祠庙,把高帝衣冠在每月出游时送到那里,更要增多、增广宗庙,这是大孝的根本措施。”皇帝就下诏令让有关官吏另立一座祠庙。这座另立的祠庙建造起来,就是由于天桥的缘故。
孝惠帝曾在春天到离宫出游,叔孙先生说:“古的时候有春天给宗庙进献樱桃果的仪礼,现在正当樱桃成熟的季节,可以进献,希望陛下出游时,顺便采些樱桃来献给宗庙。”皇帝答应办这件事。以后进献各种果品的仪礼就是由此兴盛起来的。太史公说:有道是“价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夏、商、周三代的当时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才能智慧怎么能会少数人专有呀!叔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最正直的好似弯曲,事理本来就是曲折向前的”,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事情吧?

自己查字典 印象深


南靖县15590306648: 急急急急求叔孙通传翻译急急急求叔孙通传翻译急急急求叔孙通传翻译
竺艺胃复: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翻译.《史记 叔孙通传》 [ 标签:翻译,史记 叔孙通传 ] 问题补充 2009-08-05 09:48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

南靖县15590306648: 史记 叔孙通传翻译 -
竺艺胃复: 这一篇记的是叔孙通,他的对话最多,共计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进言四次,讥笑鲁两生一次.他的弟子们发言两次,一次是怨他,一次是赞他.此外鲁两生拒绝叔孙通一次.高帝与叔孙通对话,并自己表示得意,共计四次.3 叔孙通讥笑鲁两...

南靖县15590306648: 急求 资治通鉴中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开头是“叔孙通,薛人也”的译文 -
竺艺胃复: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

南靖县15590306648: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史记·叔孙通列传 的翻译 -
竺艺胃复: 汉高帝将秦朝传下来的繁苛礼仪全都废除,将一些简易的立为律法. 不知对不对

南靖县15590306648: “高考中”叔孙通列传的译文 -
竺艺胃复: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

南靖县15590306648: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 史记·叔孙通列传 的翻译 -
竺艺胃复: 诸侯王和他下面的人都很恐惧和安静(指恐怖的宁静,比方战斗前的战场)

南靖县15590306648: 叔孙通知上益之也 .—— 史记·叔孙通列传 的翻译 -
竺艺胃复: 你说的少了一个字吧. 应该是“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翻译是叔孙通知道皇上日益讨厌这种事.

南靖县15590306648: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翻译汉五年那段 -
竺艺胃复: 我来答一下,如果不好请见谅. 刘敬是齐地之人.汉高帝五年,要去陇西戍守,经过洛阳,高帝正在洛阳.娄敬脱去绑在车车辕上备人牵挽的横木,穿上了他的羊皮衣.见到了也是齐人的虞将军并说:“我想见皇上说有利的事情.”虞将军想给他换上鲜艳的衣服,娄敬说:“我穿着好衣服,就穿着好衣服见皇上,穿着破旧的衣服,就穿着破旧的衣服见皇上.”于是虞将军使人对皇上说.皇上召见娄敬,并赐宴刘敬. (一直没翻译过,如果你是高中生做题,这样的翻译可能不好,如果只是为了读书,那么我觉得可以了)

南靖县15590306648: 史记 叔孙通传的翻译中的上寿~那个“上寿”怎么翻译啊?~ -
竺艺胃复:[答案] 向人敬酒,祝颂长寿.

南靖县15590306648: 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最好跟我说一下需要掌握的实虚词~(1)叔孙通者
竺艺胃复: 1、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