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故事

作者&投稿:嬴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鸦片战争的小故事~

1、陈连升(1775—1841)
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近代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1839年1月,陈连升随同湖广总督南下广州禁烟,时常出海缉拿烟贩,并与英军交火,击沉敌船一艘。
1840年8月,陈连升率5艘战船、3000水兵与英军交战,再次获胜。1841年1月,英军进犯虎门,由于琦善拒绝派出援兵,陈连升阵亡,其子陈长鹏身受重伤而投海捐躯。
英军恨陈连升坚守不屈,脔割其尸,并将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其马悲愤不已,遥望大陆绝世而死,时人称之为“节马”。
2、关天培(1781—1841)
字仲因,江苏淮安人,出身武职世家,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提督广东期间,全力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时常派遣军舰出海缉私,缴获鸦片。
1841年,英军出动战舰10艘、汽船3艘,并配有登陆部队,进犯虎门炮台,遭到关天培反击。虎门炮台即将陷落之时,英军司令向其发出最后通牒,令他放弃虎门,遭到拒绝。
英军攻入炮台时,身受10余处伤的关天培依然坐镇指挥部队还击,后被枪弹击中,以身殉职。



3、葛云飞(1789—1841)
字鹏起,浙江萧山县人,武举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官至定海总兵。1840年底,英国远东军队进犯定海、宁波、镇海。
葛云飞辞别母亲,奔赴前线,主张“先守后战”。1841年9月,英国撕毁条约,再次进犯定海,遭到葛云飞奋力还击,被击毁军舰两艘。
弹尽粮绝之际,葛云飞手握战刀,率亲兵200人与敌人肉搏;终因多处中弹,依崖身亡,壮烈殉国。
4、郑国鸿(1777—1841)
字雪堂,湖南凤凰县人,世袭军功出身,官至浙江处州镇总兵 。1841年9月,英军出动2万兵力、29艘军舰进攻定海,并分出部分兵力进攻郑国鸿驻守的竹山炮台,但被击退。
10月,英军兵分三路再次进攻,由于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且腹背受敌,英军得以登陆。
在关键时刻,郑国鸿将将印交给部下,单枪匹马冲入英军阵营,血染沙场,随从120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
5、王锡朋(1786—1841)
字樵慵,天津市人,早年追随杨遇春出兵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官至安徽寿春镇总兵。1840年4月,英军进犯吴淞要塞,攻陷舟山,兵锋直指定海,但遭到王锡朋反击,大败而归。
1841年3月,英军再次进犯定海,连陷炮台十几座,清军伤亡惨重。面对强敌来攻,王锡朋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随后不久,英军大部队登陆并向其发起猛攻,王锡朋力战而死。
道光帝亲自为之写祭文,并赐御碑,谥号“刚节”。

鸦片战争包括两次: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国近代史共两次鸦片战争。 影响: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巨大破坏。中国的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 4、开创了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先例。《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列强加强对中国边疆和内地的渗透,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 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同时,沙皇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强行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的珍贵文物、宫廷建筑遭到重大破坏和劫掠:比如圆明园被破坏。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中国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基本信息
日期: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 地点:广州 珠江口。鸦片战争(11张)结果:英国胜利 。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导火线:虎门销烟。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7钱2分和3分之间)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鸦片战争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影响: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1839年9月4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 关天培
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另有辅助舰只)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投水自尽,总兵张朝发已于昨日战死。是役,清军参战仅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道光帝本无战心,又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1840年9月15日,英军感到在北京地区作战并无把握,季风也将结束,同意返航。要求到广东继续谈判。 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 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逆夷要求过身……非情理可谕,即当大军挞伐……逆夷再或投字帖,亦不准收受”,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并击败清军水师。比起先前的表现,守军作战也很勇敢,共计战死282人,受伤462人,沉没战船11艘,直至炮台被打塌后才开始后退。英军仅受伤38人。 广东虎门威远炮台
1841年1月8日,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此后一直在谈判。 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占香港,并要求割让(香港仍有清军)。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1841年2月24日,本来就毫无希望的谈判已经破裂,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击败全部8500名守军,关天培壮烈牺牲。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中国守军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 1841年4月14日,奕山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 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道光帝也反复下令“分路兜剿,务使该夷片帆不留”,如果英军“闻风远遁”,惟将军是问。21日,奕山下令对英军舰船火攻,英军略受损失。24日,英军进攻广州,至25日,已经攻占广州城外主要制高点和炮台。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27日,清方向围城的英军要求谈判,于是又暂时停战。并且交纳赔款。从6月1日起,英军全部撤回香港。在此期间,奕山的奏折对失败只字未提,反而是打了大胜仗,并说英军举白旗乞和。道光得知大喜,允许其求和,同时命令沿海撤防(节省军费)。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方派主战的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这个倒霉的家伙在当时就被不明真相的人当成了大汉奸,直到现在。) 1841年5月31日,英国外相认为义律对中国过于保守,改派璞鼎查接替中国事务。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任。从伦敦到澳门,只用了67天,其中还有十天在孟买处理公务,所以路上只用了57天。 1841年8月22日,英军主力北上厦门,奕山隐瞒不报(他吹牛说英军已退)。幸亏奕山的牛皮早被厦门的颜伯焘识破,故颜伯焘一直抗旨不撤防。并且在厦门投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防线——厦门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当强大,有火炮四百余门,守军5680人(仅次于虎门,但远远比虎门炮台坚固)。 1841年8月26日,英军围攻厦门。英军战术无非是正面佯攻,侧面迂回,轻松绕开石壁。如此简单的战术,英军已用过多次,但是由于瞒报严重,颜伯焘和道光帝并不知情。守军一的开始抵抗也较为激烈,但是腹背受敌,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到了黄昏,清军外围阵地已全部失守。英军也停止进攻。 1841年8月27日,英军攻打厦门城。守军已于夜里逃散,厦门失守。此役,清军阵亡总兵一名,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减员324名。英军战死一人,受伤16人。战后英军对石壁炮台的防御力评价相当高。战后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来华的英军中还有陆军。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军(海陆军共计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时浙江由头号主战派裕谦主持,浙东防务与战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强,降职的林则徐曾一度在镇海协助组织防务,经历了几次战斗的林则徐认识到定海必然守不住,应该主动放弃。这个建议当然不可能被采纳。 1841年9月25日,英军本来打算攻击镇海的主力海陆军四千余人受到风力影响,集结于镇、定之间的海面。随后的几天,定海清军与英军屡有交火,均损失轻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镇海发起攻击,几小时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此时战斗虽未结束,正在镇海东城墙指挥的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 1841年10月13日,英军逼近宁波,负责此处的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宁波失守。 1841年10月30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步军统领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雍正帝四世孙前黑龙江将军前盛京将军”奕经受封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援军入援浙江。 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十可虑”折,虽未明说,但暗示战争已毫无希望,且充满危险。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集结兵力准备沿长江向内地进攻。 1842年5月18日,英军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军抵抗激烈,战败自杀者甚众。英军阵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伤55人。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军全部出动攻击吴淞。吴淞是江苏海防重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但战斗至中午12点,清军全部逃散。清军阵亡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25人。同日,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英军总兵力达到20000人。与清军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都算是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 1842年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 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十二艘,轮船十艘,运输船51艘,士兵7000人组成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 1842年7月13日,清军开始增援镇江。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此时镇江城内驻军仅有1600人,城外2700人,火炮很少。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城外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很快便溃散。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可是城内驻军有1185人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安家此地已经200多年,所以仍然节节阻击。同时英海军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最后,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多于上述四战役所毙伤敌军的总和。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9月1日,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向璞鼎查发出照会,对南京条约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这十二项自讨苦吃的内容为中国今后的苦难留下了隐患;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刘韵珂都给南京的官员写信,内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类似的交涉,而这些信件还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签约的谕旨到达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 1842年10月,奕山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且提议停止建造旧时战船,经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貌似很多 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国参议院以一票优势宣布对清政府宣战。清帝 道光没有魄力对英全面开战 说到故事 个人认为道光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要付出很大的责任 当时也就是19世纪中期 中国与西方军事实力差距并没有与以后历次战争差距大 清政府假若有决心备战 打赢也并不是空话 后来谈判倒是有个小故事 当时英国给清政府的国书上因为翻译错误 道光帝以为英国是为了报复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而反动的战争 但是英国方面其实没有此项要求 但是道光把林则徐给罢免了 改派沂山前往广州督战 但沂山耗时40余天到达广州在当时国际上也是个笑话 故事很多 有兴趣去百度下吧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发出狂妄的战争叫嚣,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爆发。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
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2.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让我们来看看鸦片战争中作战双方力量对比的形势。
英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显然居于优势地位,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英国侵略军在另一方面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鸦片战争开始时,英国的“远征军”一共是配有大炮的十六艘兵船(帆船),四艘轮船,以及若干艘运输船’,其全部海陆军人数为五千多。战争后期,增加了兵力。共有兵船二十五艘,轮船十四艘,共载炮七百多.门,除炮兵外,有步兵一万余人;由于抽出部分兵力分驻香港、厦门、定海和镇海,向南京进军的兵力不过七千多人。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航行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至少要一整月。用少数的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这本来是一种海盗劫掠式的冒险行动。他们虽然可以在漫长的中国的海岸线上任意选择一点进攻,却不敢较久地占领,不敢分散兵力,不敢过于深入,实际上只能靠突袭取胜,进行讹诈。所以侵略军到了大沽口,并不登陆深入,重新回到广东;.侵略军占领了厦门、宁波、乍浦等地后,不久又放弃;最后它进入长江,并不占领什么地方,在南京城下讹诈目的达到后,即退出长江,这些都是因为他一们兵力有限,不敢把战线拉得过长,不敢让战争拖延过久的原故。
中国方面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入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对敌方本来是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将军督抚们是怎样解释他们的战败的原因的呢?试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继福建厦门之后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这三个地方都已尽力做了防御的准备“而该夷乃直如破竹”,其原因他认为是:“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又该送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死为期,万夫一心,有进无退,而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为之致死,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胜之实情也”。认定自己无力作战的琦善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用“船炮不坚,兵心不固”八个字来说明广东的情形,他又说:“此时若竟与交锋,无论部炮既不相敌,兵心亦多畏葸,……并有内地奸徒,串嘱打仗。故该夷之虚实,我则无由而知,而此间之动静,无时不窥探通报”关于琦善所说的最后一点,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在浙江的奕经也向皇帝报告说:‘“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导引,反较我兵熟悉。。……官兵虚实,逆夷无不尽知。以故两次接仗,转致失利”。
可见这些将军们并不认为“船坚炮利”是敌人取胜的唯一原因。他们虽然竭力夸张武器的作用,但还学出了些使他们失败的其他因素:自己方面“兵心不固”,而实行冒险侵略行动的敌人倒是兵心很固;外来的侵入者能尽知我方的虚实,而在本国国土上作战的军队反而象个瞎子似地连“山势陆路”都不如敌人那么熟悉……。这些奇怪现象并不是被敌人吓破了胆的将军们的乱说,不过他们没有把事情说完全,更不能说明这些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兵心不固”的现象的确是严重的。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诏书总结战争的情形说,“将井兵了,动谓船坚炮利,凶焰难当。因而见贼仓皇,望风先清”。但这还是把兵心不固归因于武器。其实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军队本来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只能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逞凶暴。到了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更是腐败到了极点。徐继畲(在战争时,曾任厦门附近的地方官)这样描写官兵的情况说:“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黄钧宰(《金壶七墨》一书的作者)描写由各省调到广东的军队情形说:“奉调之初,沿途劫夺,……抵粤以后,喧呶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琦善向皇帝的报告中提到广东水师中发生的事情。“众兵曾向提臣(指水师提督)讹索银钱,否则即欲纷纷四散。……该提臣势出无可如何,……每名散给洋银二元,甫得留防”。很多地方海防早已形同虚设,例如在定海第一次失陷时,当地县衙门里当幕僚的王庆庄说:“定镇额兵逾万;后减至二千余,承平日久,隶尺籍者,半系栉工修脚贱佣,以番银三四十元,买充行伍,操防巡辑,视为具文”。封建统治者用这样的军队来同拥有优势武器的侵略军作战,当然谈不到旺盛的士气。而掌握战争领导权的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一贯地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谈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
封建统治者既然没有决心反对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继续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山势陆路”,这也是不奇怪的。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占极少数。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在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却极度夸张汉奸的数量和作用。奕经在浙江向皇帝报告说:“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奕山在广东也说:“密查粤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内。各商因夷以致富,细民籍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语,其中狡者布为奸细。”于是他得出结论说:“防民于防寇,此所谓患不在外而在内者此也。”把几乎所有的民众都说成是汉奸,显然是瞎说,但这种说法恰好说明,封建统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敌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国侵略者作战的时候,仍然认为“防民胜于防寇”!
外国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动,的确经过各种途径收买了一些汉奸,到了战时,这些汉奸成了他们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统治者其实并不真是仇视汉奸,特别是一到了所谓“议抚”时,汉奸成了他们所利用的宝贝。例如有一个鲍鹏,本是在广州为英国著名的鸦片贩子颠地跑腿的走狗。两广总督琦善到广州接替林则徐时,把鲍鹏收罗了来,使他成了一个八品衔的官员。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人的交涉,开鲍鹏都参与在内。英国人关于鲍鹏的记载说:“这人原在颠地先生在广州所开的公司里当买办”,又说:“我方和琦善之间的前前后后的一切接洽中,联络媒介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买办鲍鹏,他是一个机敏聪明的人,约有四十五岁,混合话说得很流利。”林则徐说:“广东夷务大不可问,静老(琦善字静庵——引者)以为秘计,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隶守隶白含章及汉奸鲍鹏往来寄信,虽甚秘密,其实人人皆知。”
何止这个八品衔的鲍鹏是个汉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里布等一心一意宣传敌人的力量强大,曲意求和的大员们,何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奸?这种戴花翎的汉奸,使中国丧失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在战争中实行失败主义,投降主义;他们的危害是那一些为敌军指引路径、刺探消息的小汉奸所无法比拟的。
封建统治阶级同农民起义军作战时总是决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镇压白莲教起义,即使战争中失利,即使战争拖延不决,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决定了它这样做。但在鸦片战争这样的对付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它却那样地易于动摇,那样地经受不起挫折,这当然也是为它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就有十大“可虑”。其中第一到第七项说的是敌方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自己方面军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无法战争等等。到了第八项,他说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命根子,征收漕粮的问题,他说,因为有战争,漕粮收不齐,“今大兵复又失利,催征更属为难”。然后第九项,他说到内地“匪徒聚众抢掠”的问题,他说,虽然已经多方“弹压”,但是“现在米麦蔬菜,价日增昂,小民度日艰难,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复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退之徒乘机而起”。最后第十项,是说,“沿海七省,警备已将两载……计七省一月之防费,为数甚巨,防无已时,即费难数计,糜调劳师,伊于胡底?”刘韵珂的“十可虑”论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对外的战争能一下取得胜利,当然很好,可以更加强在内部的统治。但是失败,那怕是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使已经存在着的内部危机大大加强起来。长时期的战争是他们所不敢设想的。
清道光年间,鸦片被英商大量贩运到中国,毒害无数中国人。道光皇帝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不久,英议会以清政府烧毁其财产为由,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尽管清朝官兵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最终仍败于英军的坚船利炮之下。 该片真实详尽地记述了清道光年间林则徐禁烟的历史故事,再现了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耻辱历史和我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影片获1997年度中国“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7年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民道路的民族伟人的神思风采和内心情怀。
导演的话:我拍《鸦片战争》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故事,长大后研究历史也几乎成了我的第二爱好。做了导演,也常希望自己的影片能通过一些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来表现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 发生在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百五十年前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它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蒙受了一个半世纪的耻辱……在洗刷这个耻辱的日子终于来到的今天,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高屋建瓴地俯视那段历史,即真实、客观、公正地再现那段历史,又以现代意识和现代人的眼光来表现一百五十年前的道光皇帝、林则徐、琦善、邓廷桢、关天培和中国第一代“大班”何敬容以及英国女皇、首相、将军、鸦片贩子、英国商人等各类人物,让今天的中国人记住那段耻辱,反思那段沉痛的经历,牢记那段可悲的历史,这就是拍摄《鸦片战争》的价值所在。 …… 《鸦片战争》是一部高投入、大制作影片。中国电影能不能与国际接轨,《鸦片战争》想为此开辟一条新路。我今年七十四岁了,但《鸦片战争》不会是我的最后一部影片。只要我的生命还在,我就会永远在电影这块沃土上耕耘。

鸦片战争》故事:

清道光年间,鸦片被英商大量贩运到中国,毒害无数中国人。道光皇帝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不久,英议会以清政府烧毁其财产为由,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尽管清朝官兵进行了殊死抵抗,但最终仍败于英军的坚船利炮之下。 该片真实详尽地记述了清道光年间林则徐禁烟的历史故事,再现了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耻辱历史和我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影片获1997年度中国“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97年中共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民道路的民族伟人的神思风采和内心情怀。
导演的话:我拍《鸦片战争》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故事,长大后研究历史也几乎成了我的第二爱好。做了导演,也常希望自己的影片能通过一些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来表现人物命运和社会变迁。 发生在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百五十年前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它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蒙受了一个半世纪的耻辱……在洗刷这个耻辱的日子终于来到的今天,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高屋建瓴地俯视那段历史,即真实、客观、公正地再现那段历史,又以现代意识和现代人的眼光来表现一百五十年前的道光皇帝、林则徐、琦善、邓廷桢、关天培和中国第一代“大班”何敬容以及英国女皇、首相、将军、鸦片贩子、英国商人等各类人物,让今天的中国人记住那段耻辱,反思那段沉痛的经历,牢记那段可悲的历史,这就是拍摄《鸦片战争》的价值所在。 …… 《鸦片战争》是一部高投入、大制作影片。中国电影能不能与国际接轨,《鸦片战争》想为此开辟一条新路。我今年七十四岁了,但《鸦片战争》不会是我的最后一部影片。只要我的生命还在,我就会永远在电影这块沃土上耕耘。

故事? 貌似很多 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国参议院以一票优势宣布对清政府宣战。清帝 道光没有魄力对英全面开战 说到故事 个人认为道光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要付出很大的责任 当时也就是19世纪中期 中国与西方军事实力差距并没有与以后历次战争差距大 清政府假若有决心备战 打赢也并不是空话 后来谈判倒是有个小故事 当时英国给清政府的国书上因为翻译错误 道光帝以为英国是为了报复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而反动的战争 但是英国方面其实没有此项要求 但是道光把林则徐给罢免了 改派沂山前往广州督战 但沂山耗时40余天到达广州在当时国际上也是个笑话 故事很多 有兴趣去百度下吧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让我们来看看鸦片战争中作战双方力量对比的形势。
英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显然居于优势地位,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英国侵略军在另一方面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鸦片战争开始时,英国的“远征军”一共是配有大炮的十六艘兵船(帆船),四艘轮船,以及若干艘运输船’,其全部海陆军人数为五千多。战争后期,增加了兵力。共有兵船二十五艘,轮船十四艘,共载炮七百多.门,除炮兵外,有步兵一万余人;由于抽出部分兵力分驻香港、厦门、定海和镇海,向南京进军的兵力不过七千多人。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航行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至少要一整月。用少数的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这本来是一种海盗劫掠式的冒险行动。他们虽然可以在漫长的中国的海岸线上任意选择一点进攻,却不敢较久地占领,不敢分散兵力,不敢过于深入,实际上只能靠突袭取胜,进行讹诈。所以侵略军到了大沽口,并不登陆深入,重新回到广东;.侵略军占领了厦门、宁波、乍浦等地后,不久又放弃;最后它进入长江,并不占领什么地方,在南京城下讹诈目的达到后,即退出长江,这些都是因为他一们兵力有限,不敢把战线拉得过长,不敢让战争拖延过久的原故。
中国方面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不但不能利用远来的敌人所处的不利条件,使之陷入愈来愈大的困难,反而使对敌方本来是不利的条件变成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将军督抚们是怎样解释他们的战败的原因的呢?试举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继福建厦门之后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这三个地方都已尽力做了防御的准备“而该夷乃直如破竹”,其原因他认为是:“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又该送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死为期,万夫一心,有进无退,而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为之致死,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胜之实情也”。认定自己无力作战的琦善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用“船炮不坚,兵心不固”八个字来说明广东的情形,他又说:“此时若竟与交锋,无论部炮既不相敌,兵心亦多畏葸,……并有内地奸徒,串嘱打仗。故该夷之虚实,我则无由而知,而此间之动静,无时不窥探通报”关于琦善所说的最后一点,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在浙江的奕经也向皇帝报告说:‘“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导引,反较我兵熟悉。。……官兵虚实,逆夷无不尽知。以故两次接仗,转致失利”。
可见这些将军们并不认为“船坚炮利”是敌人取胜的唯一原因。他们虽然竭力夸张武器的作用,但还学出了些使他们失败的其他因素:自己方面“兵心不固”,而实行冒险侵略行动的敌人倒是兵心很固;外来的侵入者能尽知我方的虚实,而在本国国土上作战的军队反而象个瞎子似地连“山势陆路”都不如敌人那么熟悉……。这些奇怪现象并不是被敌人吓破了胆的将军们的乱说,不过他们没有把事情说完全,更不能说明这些怪现象产生的原因。
“兵心不固”的现象的确是严重的。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诏书总结战争的情形说,“将井兵了,动谓船坚炮利,凶焰难当。因而见贼仓皇,望风先清”。但这还是把兵心不固归因于武器。其实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军队本来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只能在手无寸铁的人民面前逞凶暴。到了鸦片战争时,清朝军队更是腐败到了极点。徐继畲(在战争时,曾任厦门附近的地方官)这样描写官兵的情况说:“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黄钧宰(《金壶七墨》一书的作者)描写由各省调到广东的军队情形说:“奉调之初,沿途劫夺,……抵粤以后,喧呶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琦善向皇帝的报告中提到广东水师中发生的事情。“众兵曾向提臣(指水师提督)讹索银钱,否则即欲纷纷四散。……该提臣势出无可如何,……每名散给洋银二元,甫得留防”。很多地方海防早已形同虚设,例如在定海第一次失陷时,当地县衙门里当幕僚的王庆庄说:“定镇额兵逾万;后减至二千余,承平日久,隶尺籍者,半系栉工修脚贱佣,以番银三四十元,买充行伍,操防巡辑,视为具文”。封建统治者用这样的军队来同拥有优势武器的侵略军作战,当然谈不到旺盛的士气。而掌握战争领导权的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一贯地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谈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
封建统治者既然没有决心反对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继续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山势陆路”,这也是不奇怪的。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占极少数。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在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却极度夸张汉奸的数量和作用。奕经在浙江向皇帝报告说:“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奕山在广东也说:“密查粤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内。各商因夷以致富,细民籍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语,其中狡者布为奸细。”于是他得出结论说:“防民于防寇,此所谓患不在外而在内者此也。”把几乎所有的民众都说成是汉奸,显然是瞎说,但这种说法恰好说明,封建统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敌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国侵略者作战的时候,仍然认为“防民胜于防寇”!
外国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动,的确经过各种途径收买了一些汉奸,到了战时,这些汉奸成了他们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统治者其实并不真是仇视汉奸,特别是一到了所谓“议抚”时,汉奸成了他们所利用的宝贝。例如有一个鲍鹏,本是在广州为英国著名的鸦片贩子颠地跑腿的走狗。两广总督琦善到广州接替林则徐时,把鲍鹏收罗了来,使他成了一个八品衔的官员。琦善在广州与英国人的交涉,开鲍鹏都参与在内。英国人关于鲍鹏的记载说:“这人原在颠地先生在广州所开的公司里当买办”,又说:“我方和琦善之间的前前后后的一切接洽中,联络媒介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买办鲍鹏,他是一个机敏聪明的人,约有四十五岁,混合话说得很流利。”林则徐说:“广东夷务大不可问,静老(琦善字静庵——引者)以为秘计,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隶守隶白含章及汉奸鲍鹏往来寄信,虽甚秘密,其实人人皆知。”
何止这个八品衔的鲍鹏是个汉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里布等一心一意宣传敌人的力量强大,曲意求和的大员们,何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奸?这种戴花翎的汉奸,使中国丧失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在战争中实行失败主义,投降主义;他们的危害是那一些为敌军指引路径、刺探消息的小汉奸所无法比拟的。
封建统治阶级同农民起义军作战时总是决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镇压白莲教起义,即使战争中失利,即使战争拖延不决,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决定了它这样做。但在鸦片战争这样的对付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它却那样地易于动摇,那样地经受不起挫折,这当然也是为它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就有十大“可虑”。其中第一到第七项说的是敌方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自己方面军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无法战争等等。到了第八项,他说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命根子,征收漕粮的问题,他说,因为有战争,漕粮收不齐,“今大兵复又失利,催征更属为难”。然后第九项,他说到内地“匪徒聚众抢掠”的问题,他说,虽然已经多方“弹压”,但是“现在米麦蔬菜,价日增昂,小民度日艰难,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复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退之徒乘机而起”。最后第十项,是说,“沿海七省,警备已将两载……计七省一月之防费,为数甚巨,防无已时,即费难数计,糜调劳师,伊于胡底?”刘韵珂的“十可虑”论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对外的战争能一下取得胜利,当然很好,可以更加强在内部的统治。但是失败,那怕是一点小小的挫折,都会使已经存在着的内部危机大大加强起来。长时期的战争是他们所不敢设想的。


关于鸦片战争的故事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George Elliot)、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中有哪些故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端。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些广为人知的故事包括关天培虎门殉国、陈连升奋战三江口、三元里抗英斗争等。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虎门要塞与英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当时,英军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不断...

求鸦片战争的一些小故事
1. 茶苑会议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驻华商务代表团在中国杭州的一家茶馆中秘密召开了茶苑会议。会议上,代表团决定向清朝官方施压,迫使其允许英国进口鸦片。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之一。2. 黄大年的殉国黄大年是清朝两广总督,曾试图镇压鸦片走私贸易。然而,在战争爆发之后,他仍然坚持反抗英军入侵。...

鸦片战争的小故事
1、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近代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1839年1月,陈连升随同湖广总督南下广州禁烟,时常出海缉拿烟贩,并与英军交火,击沉敌船一艘。1840年8月,陈连升率5艘战船、3000水兵与英军交战,再次获胜。1841年1月,英军进犯虎门,由于琦善拒绝派出援兵,陈连升阵亡,...

列举出三个在鸦片战争中与侵略者抗争的历史故事或英雄人物?
邓延桢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海军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积极组织海军抵抗英法联军的侵略。尽管力量悬殊,邓延桢和他的部队仍然表现出了无畏的斗志,为保卫国家尽到了自己的力量。这些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是鸦片战争时期与侵略者抗争的代表,他们的事迹教育和激励着后人,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鸦片战争中的故事简短20字
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人们所熟知。1839年3月,林则徐受朝庭之命,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他严肃地表示:“鸦片一日不绝,我一日不回朝。”依靠民众支持,他展开禁烟行动,采取没收鸦片、逮捕烟贩、严密控制海关等措施。经过努力,禁烟运动取得成功,收缴鸦片两万箱。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亲自监督销毁鸦片,海滩...

鸦片战争的历史小故事500字
鸦片战争的历史小故事500字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同样改写了香港的命运。清朝嘉庆年间后期,国力日渐衰退,清朝政府仍然自视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对外界的变化视而不

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1、抗英名将陈连升 1841年1月15日,我国广东海域暴发了―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卫国战争。英国侵略军司令麦伯,率领大小舰船20多艘、宫兵3O00多人,.袭击号称虎门“第―隘”的沙角炮台。2、关天培血溅虎门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国人的志气、大灭敌人的威风。但懦弱的清政府慑于英国人的淫威...

关于中国受到耻辱的故事(40字)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

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故事
鸦片战争(Opium War),即第一次鸦片战争(The First Anglo-Chinese war)。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

天柱县15520531072: 鸦片战争的英雄人物,事迹事迹短一点 -
昌莺兰达:[答案] 鸦片战争一般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用特指第一次.关天培——1841年1月,英军进攻虎门镇远、威远炮台.关天培驻守此地,兵少无援.最终,面对包围上来的英军,关天培嘱咐下属孙长庆将提督大印带出炮台后,自己凭借着“人在阵地...

天柱县15520531072: 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故事 -
昌莺兰达: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最早展开学术性讨论的课题之一.它从1954年胡绳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一期)一文后,就有孙守任,范文谰,金冲及,戴逸,李新,荣孟源等同志陆续发表论文,提出了三...

天柱县15520531072: 关于鸦片战争的故事? -
昌莺兰达: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抗英名将陈连升1841年1月15日,我国广东海域暴发了―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卫国战争.英国侵略军司令麦伯,率领大小舰船20多艘、宫兵3O00多人,.袭击号称虎门“第―隘”的沙角炮台.沙角炮台清军将领三江协副将陈连升为恩施鹤峰县人,他指挥将600余人英勇抗击,终因力量悬殊,在毙敌近千名后,弹尽箭绝,与英军展开殊死的肉搏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天柱县15520531072: 鸦片战争的故事简介50字 -
昌莺兰达: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天柱县15520531072: 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
昌莺兰达: 1、抗英名将陈连升1841年1月15日,我国广东海域暴发了―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卫国战争.英国侵略军司令麦伯,率领大小舰船20多艘、宫兵3O00多人,.袭击号称虎门“第―隘”的沙角炮台.2、关天培血溅虎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国人的志气、大灭敌人的威风.但懦弱的清政府慑于英国人的淫威,撤了林则徐的职,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接替林则徐的职务.琦善到了广州后,极力讨好英人,反而是侵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不久,英军进攻虎门,镇守虎门的清军水师将领关天培率众御敌,壮烈牺牲.

天柱县15520531072: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小故事5个 -
昌莺兰达:[答案] 一、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及其收复台湾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

天柱县15520531072: 鸦片战争的故事20字 -
昌莺兰达: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 1839年3月.林则徐赴朝庭之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郑重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他依靠民众的力量,雷厉风行地开展禁烟运动.没收鸦片、抓捕烟贩、严防海关的一系列有力措施.最终禁烟取得成功,我受英国商人的压片约20000箱.6月3日.则徐在虎门亲自指挥销毁没收的鸦片.虎门海滩人山人海.视频和百姓们用刀劈开箱子,江亚平取出切成碎块,共和生石灰投入池中溶解在成群主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天柱县15520531072: 鸦片战争时期的名人故事 -
昌莺兰达: 1、虎门硝烟,1839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英国对中国所走私的鸦片危害之大,于是道光下今林则徐,林到关东虎门销烟!这激起英国的不满,于是用武力进攻中国,清战败林被撤职查办,发配新疆!2、三元里人民抗英,英军在林则徐销烟后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延光东而下到达三元里,侵略者一路烧杀抢虐无恶不做这激起三元里人民的反抗村民们用农具抵抗洋枪伤亡残重但英军被击退,这是中国人民第1次武装反抗外来侵略!3、虎门销烟后英军进攻广州受阻后转攻靖江琦善率兵死守!用刀矛抵御敌人的洋枪洋炮死伤惨重,琦善手中大刀满是血滑不可握仍大呼杀贼!

天柱县15520531072: 谁有鸦片战争小故事 -
昌莺兰达: 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香港的命运.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