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乐毅”的简介??

作者&投稿:再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管仲乐毅有什么事迹?~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齐国担任相国,他的主要事迹有:
一、衡山之谋
作为齐相,管仲一直在谋划征服以出产武器而出名的衡山国。但是管仲一向擅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在出兵前派人在衡山国大肆以高价抢购兵器,使得衡山国的国民纷纷放弃农耕,转而从事制造兵器。
之后,管仲又刻意哄抬粮价,使得衡山国和周边几国纷纷卖出粮食赚钱,但就在衡山国的粮食卖得差不多之时,管仲突然停止收购,并在粮食成熟前的夏季对衡山用兵,这时无兵器也无粮的衡山国只能束手投降。这一经典案例堪称是古代货币战争的典范战役。

二、老马识途
齐国发兵攻打孤竹国,孤竹国降将设计将齐国大军诱进荒漠,然后逃之夭夭。此刻天色已晚,四周一片风沙遮眼外加寒气逼人。齐国军队迷了路,不知所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管仲设计以老马识途的办法,带领大军走出困境。

三、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在之后经商的时候,管仲一直将赚来的钱多分给自己,鲍叔牙却不以为意,体谅管仲家里的贫困。之后二人各为其主辅佐各自的主公时,鲍叔牙还出面救了管仲,并且向齐王大力推荐管仲,使其成了齐相。这份深厚的友谊在后世成为称颂一时的佳话。


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他曾辅佐当时实力稍逊的燕国,官拜上将军,统率赵、楚、韩、魏、燕等五国联军伐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险些将当时强大的齐国彻底灭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也使得乐毅的名气提升到了同管仲齐名的地步,两人都是有着匡扶人国、经天纬地功绩的大才。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是春秋周平王宜臼元年至周元王仁元年(前770年—前476年)时期的大政治家。 管仲从小就通“诗”“书”,懂礼仪,会架车射箭等武艺。青年时期,家庭贫困,他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成为好朋友,后来,管仲做了齐襄公的大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齐襄公小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襄公被杀,次年,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顺利的登上了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的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的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管仲为公子纠夺取君位杀过齐桓公)吗?鲍叔牙沉静的说:管仲有五点比他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并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敌为友,赦免其罪,委以重任。于是,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择吉日以非常隆重的礼仪亲自迎接管仲。有一天,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齐桓公接着问:“怎么样才能得民心呢?”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哪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就自然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了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十分高兴,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强,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吗?”管仲严肃的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的目的。”由于管仲系统的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位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为相之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边境民族内侵,列国相互征战不休,根据这一形势,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建立霸主体制。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由于王室衰微,造成列国相互征战,列国征战,中原无主,所以边境戎狄内侵。为了防止戎狄,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它代表了各过诸侯的共同愿望。为此,管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是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五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为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是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子三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季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得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三是实施“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好坏的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齐桓公也自然加快了称霸的脚步。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这就是“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壮举。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认为国家治理得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守法不分贵贱,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重视发展经济,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

  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首先礼待郭隗,借此招揽天下英才。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

  当是齐国非常强大,齐闵王率齐军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的势力于观津,接着与三晋攻秦,助赵国灭中山,打败宋国。扩地千余里,诸侯各国在强大的齐国面前都表示臣服,齐闵王因此而骄矜自满。由于齐闵王的骄横自恣,加上对内欺民而失其信,对外结怨于诸侯,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形势恶化。

  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欲兴兵伐齐,遂问计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系霸主之余业,地广人多,根基较深,且熟习兵法,善于攻战。对于这样一个大国,虽有内患,仅由我们一国单独去攻打它,恐怕很难取胜。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齐国,必须联合楚、魏、赵、韩诸国,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方可制胜。”这就是所谓“举天下而攻之”的伐齐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便派乐毅去赵同惠王盟约攻齐,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予以援助。又派剧辛为使又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闵王骄暴,听说联兵伐齐,均表赞同。

  乐毅返燕后,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闵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在今山东省济南西北)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闵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参见济西之战)。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闵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人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宴飨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号昌国君。

  乐毅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3城仍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其余全部并人燕的版图,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闵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点评: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乐毅在军事理论上有什么建树,但他指挥燕赵联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不凡业绩,证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家。他在《报燕惠王书》中提出的国君用人的思想,对封建帝王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要求,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管仲生平简介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

  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前649年,扬拒泉皋之戎入侵王室地区。此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境内),次年灭卫(今河南淇县)。其后二年,以齐为首的诸侯国恢复卫国,另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前655年,齐军与诸侯军伐楚,迫使楚国向王室贡送蚕丝(一说为包茅)。在葵丘之会的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目的皆在于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前651年,由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

  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战国名将--乐毅

  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间,曾以“管、乐”自许,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这里所说的“管、乐”,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而“乐”,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一) 乐毅,具体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战国中期,是赵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富有武学渊源的贵族家庭,其先祖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名将乐羊。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乐羊曾统帅魏国大军攻灭中山国,因军功卓著而被封于灵寿。其后,灵寿被纳入赵国的版图,乐毅家族便成了赵国的臣民。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乐毅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他品行端正,聪颖好学,嗜好兵法,这就为其日后走上戎马倥偬的征战道路,笃行其建功立业的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居主动,并最终夺取胜利,都纷纷招揽人才,进行改革;同时也积极开展争取与国的外交攻势。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上阶层的地位迅速提高,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有才华的士人怀着建功立业的夙愿,纷纷投靠明主,以求在历史舞台上一展身手。乐毅走的也是这条道路。他开始时因其才能出众和善于用兵而被拔擢为赵国官吏。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乱,政局动荡,乐毅失望之余作出决定,辞离赵国。前赴魏邦,并在那里担任大夫的官职。不久,乐毅的人生道路又遇上一次重大的转机,这就是他在出使燕国的过程中,知遇于一代明主燕昭王,于是乐毅放弃了魏国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毅然留在燕国,担任“亚卿”要职,主持军国大事,佐助燕昭王演出了一场克齐兴燕的历史活剧。

  乐毅先后仕赵、仕魏和仕燕,这段丰富的政治生活经历,对于他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最终叱咤风云、匡建功勋具有重大的影响。这种机遇的出现固然与当时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出国游历,无需持有护照,不必办理签证;但他出仕燕国,同多年来齐燕矛盾激化的形势更息息相关。换句话说,燕国求贤、图强,是乐毅成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历史契机。 燕王哈三年(前318年),燕国发生了因燕王啥“禅让”事件而引起的内乱;齐国乘机出兵燕国,很快攻下了燕都蓟城,控制了整个燕国。然而齐军在当地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终于激起燕国民众的强烈反抗,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向齐国施加压力,齐军无可奈何,不得不撤离燕国。但此事毕竟埋下了两国间仇恨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矛盾势必激化。 燕昭王即位后,表面上维持同齐国的关系,暗中却积极备战,发愤图强,准备伺机攻打齐国,报仇雪恨。为改变燕国积弱的局面创造克齐的机会,他特地建造一座“黄金台”网罗天下文武奇才。燕昭王对乐毅的才名素有所闻,所以当他出使燕国时,燕昭王对他优礼备至。燕昭王的器重,使乐毅很受感动,而燕国欣欣向荣的气象,又使乐毅倍受鼓舞。他认定燕国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建功立业场所,于是主动请求留燕效力。从此,乐毅一面训练燕军,一面辅佐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经过20余年的努力,燕国民众殷富,国库充盈,士卒乐战,为进攻齐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乐毅本人也在这一过程中际会风云,成为一颗脱颖而出的璀灿将星。

  (二) 乐毅一生中最主要的军事实践活动,就是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代齐之役。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当时,齐国大事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但却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齐国的败象已显露端倪。乐毅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了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与国,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乐毅见伐齐时机基本成熟,就在获得燕昭王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发起攻齐之役。公元前284年,乐毅与赵、秦、魏、韩等国约期会师。他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统帅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地挺进。乐毅深知夺取初战胜利对于主宰战争全局的意义,立足于先发制人,予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及时发起济西之战,在济水之西一举击破齐将触子率领的齐军主力。济西之战胜利后,乐毅鉴于当时齐军主力已被消灭,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实际情况,果断遣返秦、韩两国的军队,并让魏军去攻取宋国的故地,让赵军去攻占河间,免得诸国继续分享伐齐的胜利果实。尔后,他针对齐国兵力空虚,主力被歼后的恐惧心理,指挥燕军主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再次体现了审时度势、应变如神的军事才能。

  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谋士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 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取琅*;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O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三)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王的暴政,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宠络齐国当地有影啊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十的拥护支持,并亲自到临淄城郊的齐桓公、管仲庙去祭把,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

  当然,任何名将的军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种种条件所限制的,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难。他在齐地戎马倥偬,前后征战五年。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宫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不得已放弃强攻坚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为主,以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9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则予以赈济,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应该说乐毅这一方针,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这位新国君,在当年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见乐毅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便对乐毅产生深深的怀疑。齐将田单掌握这些情况后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低毁乐毅,行使反间之计。昏庸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走赵国。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 乐毅的晚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在那里他受到赵惠王的优厚礼遇,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后来燕惠王也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有所后悔,致书乐毅邀请他返回燕国,但为乐毅所婉言谢绝。无情的岁月流逝,将一代名将的双鬓染白如霜,乐毅终于垂垂老矣,怀着事业未竟的隐痛和惆怅,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尽头。

管 仲

--------------------------------------------------------------------------------

管 仲 是 春 秋 时 期 著 名 的 政 治 家 , 在 经 济 、 政 治 、军 事

等 许 多 领 域 都 有 卓 著 的 建 树 。 齐 桓 公 即 位 后 ,经 鲍 叔 牙

推 荐 , 用 管 仲 为 相 , 被 尊 称 为 “ 仲 父 ” 。管 仲 从 政 4 0

多 年 ,在 齐 国 实 行 政 治 经 济 改 革 , 从 而 使 齐 国 国 力 大 振

,使 齐 桓 公 成 为 春 秋 第 一 霸 主 。管仲 的 生 平 事 迹 和 思 想 言

论 主 要 记 载 于《 左 传 》 、 《 国 语 . 齐 语 》 、 《 史 记 . 管 晏

列 传 》 。 《 汉 书 . 艺 文志 》道 家 著 录 有 《 管 子 》 8 6 篇 。

《 管 子 》 一 书 ,体 现 出 他 一 面 强 调 “ 法 治 ” , 一 面 肯 定

道 德 教 化 ,重 礼 与 法 和 发 展 经 济 。 由 于 管 仲 的 政 治 主 张

很 切 合齐 国 实 际 , 因 而 大 都 能 付 诸 实 践 , 对 于 成 就 桓 公

的霸 业 起 了 决 定 作 用 。 管 仲 也 被 后 人 誉 为 名 相 。

百度百科里有~地址如下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81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9.htm
还有其他的~
http://www.byonline.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135
http://post.baidu.com/f?kz=88935511

管仲是政治家,助齐桓公称霸的贤相.而乐毅是名将,几乎灭了七国.

三国的孔明自比管乐!


南召县13848321875: 管仲乐毅(关于管仲乐毅的基本详情介绍)
冉柴孚来: 1、管乐:指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与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的并称.2、出自晋朝袁宏的散文《三国名臣序赞》.

南召县13848321875: 唐代名人管乐是个怎样的人?
冉柴孚来: “管乐”,即管仲和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功勋最卓著的文臣和武将.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就常常把自己比作 “管乐”.故后世也用...

南召县13848321875: 管仲乐毅何许人也 -
冉柴孚来: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是春秋周平王宜臼元年至周元王仁元年(前770年—前476年)时期的大政治家. 管仲从小就通“诗”“书”,懂礼仪,会架车射箭等武艺.青年...

南召县13848321875: 关于管仲乐毅 -
冉柴孚来: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 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 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南召县13848321875: 乐毅的简介有哪些呢?
冉柴孚来: 24、乐毅战国时期赵国人,燕国名将,出仕于燕国对齐国展开大举进攻,一举占领了齐的七十几个城池,围困齐国最后两个城之一的即墨城,在这儿有后面要提到的田单,田单使用离间计离间了燕王和乐毅,后来田单一举收复之前沦陷的城池

南召县13848321875: "管仲.乐毅之流"中他俩人很有名呀,谁能告诉我他们的生平呀? -
冉柴孚来: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乐毅辅佐燕昭王,发展国力,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占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南召县13848321875: 管仲和乐毅是什么关系?管仲和乐毅是什么关系?
冉柴孚来: 管仲在历史上极富争议和传奇性色彩,他自幼通古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但幼年家境贫寒

南召县13848321875: 管仲、乐毅是什么家的? -
冉柴孚来: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太史公司马迁对乐毅的评价为: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所以,我个人认为乐毅应从道家老子,而管仲精通各家.

南召县13848321875: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
冉柴孚来: 管仲简介: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管仲简介:管仲(前719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南召县13848321875: 苏秦,张仪,管仲,乐毅的功劳都什么? -
冉柴孚来: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与张仪同学于鬼谷子.苏秦和张仪所学为鬼谷先生之纵横捭阖术.师兄弟下山后,各奔前程.苏秦下山后,出游数岁.苏秦在耗尽费用后,狼狈回家.遭到家人奚落.到了"一身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