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散文集读后感 【高分】700字以上

作者&投稿:陀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清玄散文精选读后感700字~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高尔基的《童年》。《童年》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童年》一书深刻细致地描写了高尔基的童年。故事在一个小市民家庭里展开。阿廖沙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他被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中。那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恃强凌弱是人们的嗜好。阿廖沙的两个舅母,也先后被两个舅舅摧残致死。他的继父也经常毒打他的母亲。就连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这种残暴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使他也变得同大人们大相径庭。最终,阿廖沙步入社会,本想呼吸新鲜空气的他,却发现,社会上的空气同家里的一样浑浊不堪,十分黑暗。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没有烦恼的,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很多的孩子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在他们看来,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地把某个无辜的人无故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天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糖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们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轻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实在是天真了。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苏雪林的散文创作,我认为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类:亲情散文,写景散文,议理散文。毋庸讳言,苏雪林在散文中表现的某些思想,如对共产党的污蔑,对鲁迅的攻击等,是我们所不能同 意的,但她对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对一些问题 的精当看法、以及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又使我们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教益。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看问题切不可简单化。 一位台湾读者说她的《绿天》“充满了人情的温暖以及人性的芬芳”。苏雪林早期散文所抒写的情感,主要是男女之情和母女之爱。这种感情属于至亲亲情,非同一般。作者在《绿天》的扉页上写着:“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她在《棘心》的扉页写道:“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铭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读《绿天》、《棘心》你会发现,作者的性爱与母爱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她在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时,也表现了一颗背负旧传统去追求个性解放的灵魂。苏雪林的婚事是家庭包办的,婚前双方谈不上有什么爱情,虽有书信来往,但由于彼此志趣、性格的差异,使她的思想十分矛盾和痛苦。苏雪林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忍心伤害母亲,终以牺牲自己的追求服从了母亲的意愿。《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将昆虫加以人格化,正象征了她自己的恋爱故事。

剩下的内容你就自己想想吧。。。。

第一篇
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植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第二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守望一方净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苏雪林的散文创作,我认为大致可分为这样三类:亲情散文,写景散文,议理散文。毋庸讳言,苏雪林在散文中表现的某些思想,如对共产党的污蔑,对鲁迅的攻击等,是我们所不能同 意的,但她对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对一些问题 的精当看法、以及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又使我们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和教益。事物往往是复杂的,看问题切不可简单化。 一位台湾读者说她的《绿天》“充满了人情的温暖以及人性的芬芳”。苏雪林早期散文所抒写的情感,主要是男女之情和母女之爱。这种感情属于至亲亲情,非同一般。作者在《绿天》的扉页上写着:“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她在《棘心》的扉页写道:“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铭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读《绿天》、《棘心》你会发现,作者的性爱与母爱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她在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时,也表现了一颗背负旧传统去追求个性解放的灵魂。苏雪林的婚事是家庭包办的,婚前双方谈不上有什么爱情,虽有书信来往,但由于彼此志趣、性格的差异,使她的思想十分矛盾和痛苦。苏雪林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忍心伤害母亲,终以牺牲自己的追求服从了母亲的意愿.


白塔区18511478156: 苏雪林《春》读后感 -
倪佳石斛: 全文,浑然一体,所至有所想,触景生情,思绪所至,都能用笔墨反映出来,结合自己的想法,真实的反映与纸上,不失为一篇清新之作,至于这样的散文,不知道可不可以这么算,也可算为随笔,反正主题是赞美春天的,然后联想到青年就似...

白塔区18511478156: 读了苏雪林的<<溪水>>有什么阅读感悟 -
倪佳石斛: 此文的溪水写来变化多姿,妙趣横生,譬喻新颖,情流笔端.作者笔下的溪流活脱脱竟成了一个机巧伶俐、忸妮作态的少女,欣叹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那入微的观察和奇异的想象.在“溪水”这一艺术形象里,除了自然之美以外,显然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来的启迪、联想、思想感情在“少女”这一形象中得到了升华,再加上句式上的变幻多姿,使文章基调、音韵、节凑、旋律拿捏得恰到好处,语言上的音乐性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学生在与这样的文本进行对话阅读(包括品味、背诵、涵咏等)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情感和意趣上的体验和内化,逐渐完成渐悟甚至顿悟蕴涵其中的多种审美心理因素和完整审美心理的过程.

白塔区18511478156: 跪求读后感或观后感
倪佳石斛:一个朝天的悲怆水袖(《霸王别姬》观后感)当宝剑拔出剑鞘时,寒光一闪,剑气冷冽.叮当一声,宝剑铿然落地,从霸王的一脸惊恐中,仿佛看见了一个柔美的女子慢慢委地,发似流泉,衣如蝴蝶.虞姬的一世芬芳就像从脖颈涌动而出的暗...

白塔区18511478156: 秃的梧桐 苏雪林 阅读感受求求各位哥哥姐姐,字数不少于200字明天就要交了……求求各位哥哥姐姐,555~ -
倪佳石斛:[答案] 感受: 生命是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而顽强地奋斗,不要惧怕遇到的挫折,遇到的阻力,哪怕暂时不能战胜它们,也要努力地播种下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影响下一代. 以此展开,自己再扩充一下吧.

白塔区18511478156: 苏雪林的 青春 读后感
倪佳石斛: 你是滨海学院的吧

白塔区18511478156: 求苏雪林《溪水》的表达小作文 至少150字. -
倪佳石斛: 一片小小的红叶,听了西风的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地溜走了,他便一 跤跌在溪水里.A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旋涡里, 使他滴溜溜地打转儿,向前不得, 向后不能...

白塔区18511478156: 文章 《溪水》的批注 -
倪佳石斛: 溪水 苏雪林 ⑴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窝,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⑵早晨时她不能更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深夜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

白塔区18511478156: "秃的梧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倪佳石斛: 秃的梧桐》节选自苏雪林的散文集《绿天》,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文章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即使在遭到“风和雷雨的劈折”、“蚂蚁的啃蚀”后,在春天到来时,树上仍透出许多绿叶,但是这新的生命又遭到风的侵袭,遭...

白塔区18511478156: 苏雪林的《春》中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小草哪些特点? -
倪佳石斛: 小草的特点: 1、小草软绵绵,又嫩又绿,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对春天的盼望实现后的激动心情,对眼前生机勃勃景象的到来的欢喜之情. 2、春草图分别从点到面,从近到远,从质地到颜色到长势再到感受...

白塔区18511478156: 《秃的梧桐》这篇散文是谁写的啊? -
倪佳石斛: 台湾百岁女作家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到这株梧桐,总是这样惋惜的说. . . . . . . . . .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短小,然而有限的文字中却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意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开篇语出惊人,以路人惋惜的感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求心;跳出通常描写植物都是枝繁叶茂的圈子,而是描写一棵“秃”的梧桐. 这是我的见解朋友,本人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全部亲自打印,绝无复制操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