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作者&投稿:呼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是什么时候写的???~

《论语》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个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那么,《论语》的作者是一些什么人呢?其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今天可以窥测得到的有两章。一章在子罕篇第九: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人名,相传他姓琴,字子开,又字子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王肃的伪《孔子家语》,因此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对它怀疑,认为琴牢和琴张是不同的两个人)。不论这一传说是否可靠,但这里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是不相吻合的。因此,便可以作这样的推论,这一章是琴牢的本人的记载,编辑《论语》的人,“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中语)。另一章就是宪问篇第十四的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是原宪,字子思,也就是雍也篇第六的“原思为之宰”的原思。这里也去姓称名,不称字,显然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合,因此也可以推论,这是原宪自己的笔墨。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不能不说是曾参的门弟子的记载。又如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有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面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只是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都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考信录》据此来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着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论语》一书,既然成于很多人之手,而且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去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那么,这最后编定者是谁呢?自唐人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都疑心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我看很有道理。第一,《论语》不但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还有学而篇两章,泰伯篇五章,颜渊篇一章,宪问篇和孔子的话合并的一章,子张篇四章,总共十三章。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孟敬子是鲁大夫孟武伯的儿子仲孙捷的谥号①。假定曾参死在鲁元公元年(周考王五年,纪元前四三六年。这是依《阙里文献考》“曾子年七十而卒”一语而推定的),则孟敬子之死更在其后,那么,这一事的记述者一定是在孟敬子死后才着笔的。孟敬子的年岁我们已难考定,但《檀弓》记载着当鲁悼公死时,孟敬子对答季昭子的一番话,可见当曾子年近七十之时,孟敬子已是鲁国执政大臣之一了。则这一段记载之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论语》所叙的人物和事迹,再没有比这更晚的,那么,《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因此,我们说《论语》的着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②。 [注释]①谥法在什么时候才兴起的,古今说法不同。历代学者相信《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说起于周初。自王国维发表了〈遹敦跋〉(《观堂集林》卷十八)以后,这一说法才告动摇。王氏的结论说:“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又说:“则谥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诸王以后乎?”这一说法较可信赖。郭沫若先生则说“当在春秋中叶以后”(《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又《两周金文辞大系?初序》),这结论则尚待研究。至于疑心“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谥法之起源〉),甚至说“起于战国中叶以后”(《文学遗产》一一七期〈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那未免更使人怀疑了。郭先生的后一种结论,不但在其文中缺乏坚强的论证,而且太与古代的文献材料相矛盾。即从《论语》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从《左传》看(如文公元年、宣公十一年、襄公十三年死后议谥的记载),这些史料,都不能以“托古作伪”四字轻轻了之。因而我对旧说仍作适当保留。唐人陆淳说:“《史记》、《世本》,厉王以前,诸人有谥者少,其后乃皆有谥。”似亦可属余说之佐证。 ②日本学者山下寅次有《论语编纂年代考》(附于其所著《史记编述年代考》内)。谓《论语》编纂年代为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思卒年)之间。虽然其论证与我不同。但结论却基本一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恼怒),不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练习了呢?”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遵从师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从中领悟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没有邪恶。’”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开始知道;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得;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不会超过界线。”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1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6、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20、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并且勤勉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所以称他为‘文’。”
  2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2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多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3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4、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当做自己的任务,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37、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 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38、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3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40、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频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莱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孔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惆,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于说:“鉆研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做宫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没有疑问的,自己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过错;多看,对不理解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自己做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说话少过错,做事少后悔,当官吃俸禄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解」
  一般人率性而为问题不大,要想当官则必须谨言慎行,约束自己。
  常言道,说话多得罪人,做事多错误多。所以,会当官的人多半练就了一套谨言慎行的本事:但听人说了大半天,表态却是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却道天凉好个秋!“少表态,少做事,一张报纸一杯茶,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就不对了。怪乎有人说,做官是一门学问,里面大有讲究。圣人可真是无所不教啊!


  不晓得是不是、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释读】
  解释对文本有再创造,这一章是很好的例子。

  历史上,讲华夷之辨,大家经常引这段话,使它大出其名。但这段话该怎么讲,历来有争论。

  前人的解释,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一)诸夏不如夷狄。

  它是说,你看,就连人家夷狄都有君,不像咱们诸夏反而无君(目无君长),这也太不像话了吧。推其意,主要是嫌诸夏不争气。

  (二)夷狄不如诸夏。

  它又分两种:

  (1)就算夷狄有君,也比不上诸夏无君,因为他们太野蛮,不懂什么叫礼仪,有君无礼,还不如有礼无君。这是看不起。

  (2)如果夷狄有君,竟敢对诸夏发号施令,那还不如咱们无君。这是赌气。

  这三种解释,我看,第二类的第一种可能最符合原文。但历史上,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需要,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解释。

  钱穆说,晋室南渡,北方五胡乱华,汉族门第鼎盛,蔑视王室,多主前说;宋承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乱局,非倡尊王不能自保,而夷患亦可虞,多主后说。

  我们看史书,古人对这句话,经常是各取所需,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比如《魏书·司马睿传》引之,就是拿它批评中国的君弱臣强,但它的《宕昌羌传》引之,又骂"宕昌王虽为边方之主,乃不如中国一吏"。这些解释,不管说谁不如谁,都是诸夏本位,对外国或外族看不起,即使大骂中国,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反的立场有没有?也有。这就是非汉族的读者。

  如宋人笔记里说,金人南下,打到曲阜,他们在孔庙里,指着孔子像骂,原来你就是那个骂我们是"夷狄之有君"的家伙呀。还有满族人,他们的立场和汉族也不一样。比如雍正皇帝说,明之天下是亡于流寇之手,乃中国人自取灭亡,怪不得谁。满人以外国之君入承大统,中国人何必还讲华夷之分。春秋时虽百里之国,当大夫的都不能随便辱骂国君,更何况我朝奉天承运,造此大一统太平盛世。他说,"圣人之在诸夏,犹谓夷狄之有君",你们怎么可以有这种无父无君之论呢。人家韩愈都说了,"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因为身份相似,他们特别认同于元,说"有元之混一区宇,有国百年,幅员极广",但中国人却很不公平,后世称述者寥寥(《大义觉迷录》)。

  宋元明清,中国挨打,教训很深刻,有些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华夏优越论持批判态度。如明谢肇淛就说,"夷狄之不及中国者,惟礼乐文物稍朴陋耳。至于赋役之简,形法之宽,虚文之省,礼意之真,俗淳而不诈,官要而不繁,民质而不偷,事少而易办,仕宦者无朋党烦嚣之风,无讦害挤陷之巧,农商者无追呼科派之扰,无征榷诈骗之困。盖当中国之盛时,其繁文多而实意少,已自不及其宁静,而况衰乱战争之日,暴君虐政之朝乎?故老聃之入流沙,管宁之居辽东,皆其时势使然。夫子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者,其浮海居夷,非浪言也"(《五杂俎》卷四)。

  华夷之辨,太敏感,连古书版本都受影响。如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这段话下,皇疏原文本来是:"此章重中国,贱蛮夷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中国无君也。故孙绰云:诸夏有时无君,道不都丧,夷狄强者为师,理同禽兽也。释惠琳曰: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也。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四库全书》本把这段话改成另一个样子:"此章为下(潜)〔僭〕上者发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四库》本为什么要把皇疏改成这个样子,原因很简单,原本有"重中国,贱夷狄"、"理同禽兽"等语,都是触犯当时忌讳,清初禁书之令甚严,不能不加改窜。程树德没有看到原本,不知道里面还有这等怪事。

  这一章的"夷狄之有君"指谁,学者也有猜测,有人认为,可能是与孔子同时的楚庄王或吴王夫差。比如杨树达就有此说。他说,"《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杨氏是据《公羊传》,上引《大义觉迷录》也提到,谓出韩愈),"盖孔子于夷夏之界,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准,而以行为为准,其生在二千数百年以前,恍若豫知数千年后有希特勒、东条英机等败类将持其民族优越论以祸天下而豫为之防者,此等见解何等卓越!此等智慧何等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反对大民族主义'之语,乃真能体现孔子此种伟大之精神者也。而释《论语》者,乃或谓夷狄虽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君,以褊狭之见,读孔子之书,谬矣"。杨氏爱孔子而美化之,以至于此,又是一种标本。

  孔子有华夏优越感,何足怪哉!(夷狄有君,不如诸夏无君)

  资料来源: 丧家狗:我读《论语》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1291&id=89460




“语”的读音是什么?
“语”有两个读音,分别念:[ yǔ ],[ yù ]。释义 语[ yǔ ]:1.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重心长。2.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4.说:细语。低语。语[ yù ]:告诉:不以语人。

语 的拼音是第几声?
“语”是一个多音字,拼音为第三声和第四声:一、拼音:[ yǔ ]释义:1、话:语言。语音。汉语。外语。成语。千言万语。2、说:细语。低语。不言不语。默默不语。3、谚语;成语:语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手语。旗语。灯语。5、姓。二、拼音:[ yù...

语文的语的拼音
五笔:YGKG 仓颉码:IVMMR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BED 四角号码:1761 笔顺编号:451251251 汉字分解:讠+吾,讠+五+口 笔顺读写:捺折横竖折横竖折横 词性:名词、动词 释义:[yǔ]:1.话。 2.指“谚语”或“古语”。 3.代替语言的动作。 4.说。 [yù]:告诉。详细释义:1. 语 [yù...

关于语字的成语有哪些
语重心长、冷言冷语、快言快语、鸟语花香、甜言蜜语、胡言乱语、窃窃私语、闲言碎语、语焉不详、自言自语、牙牙学语、流言蜚语、千言万语、恶语相加、三言两语、一语中的、一语双关、喃喃自语、好言好语、只言片语、花言巧语、闲言闲语、淫辞秽语、快人快语、语无伦次、汉语成语、妄言妄语、能言...

"语'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吗
语 (语)y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说:细语。低语。Punjabi 语 (语)yù 告诉:不以语人。Punjabi 笔画数:9;部首:讠;笔顺编号:451251251 ...

语的拼音
语的拼音是:yǔ。基本解释是告诉(《论语.阳货》)告诉。详细解释是动词(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同本义语,论也。——《说文》。组词:妙语连珠: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解语花:会说话的花。比喻美女。一语道破: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三言两...

语怎么组词
语组词:语文、冷言冷语、语言、口语、成语、语重心长、鸟语花香。语言造句如下:1、没有文化步步艰,社会歧视眼前见。工作生活无远见,解决温饱难上难。与人沟通无语言,教育后代无借鉴。国际扫盲日,扫除文盲,社会和谐!2、春天微风徐徐,温暖来临。夏日狂风四起,热烈之心。秋风送来凉意,收获格外开心...

开头带语的成语接龙?
语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语无诠次+ 次第花开 + 开路先锋 + 锋芒所向 + 向隅而泣 + 泣下如雨 + 雨丝风片 + 片言折狱 + 狱货非宝 + 宝山空回内 + 回光返照容 + 照本宣科 + 科班出身 + 身价百倍 + 倍日并行 + 行动坐卧 + 卧薪尝胆 + 胆破心寒 + 寒木春华 + 华不再扬 + ...

“语”在文言文里念什么??怎么组词???
“语”在文言文中作名词时读第二声,作动词时读第四声。“贫者语于富者曰”中的“语”是动词,作“告诉”讲。

语字的含义有哪些?
语字取名寓意:意指伶牙俐齿、思如涌泉、能言善辩。语(拼音:yǔ、yù)。形声字,从言,吾声,本义一般认为指谈论。表示说的话、表达的言论、写的文字时,作名词用。语又引申指代替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或动作。寓意为文思敏捷,口才好,如出语成章。用作人名意指活泼开朗、能言善辩、富有文采之义...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文集) - 搜狗百科
慈爽怡维:[答案]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泾阳县15770115782: 初中文言文《论语》原文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记载了什么 -
慈爽怡维:[答案] 记载了孔子的言行,教人修身养性,也夹杂着孔子与学生们对于政治的一些看法. 《论语》: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和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简介 -
慈爽怡维: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的简介,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与《大学》《中庸》《孟...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的含义?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这些言论纂起来的意思.

泾阳县15770115782: 论语的主要内容 -
慈爽怡维:[答案]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